河北大名縣----在北宋時稱“北京”

大名位置圖

大名縣隸屬於河北省下轄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總面積1053平方公里,總人口86萬人。在很長一段時期,大名成為黃河以北廣闊地區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宋為京都開封的陪都,元為河北路、明為大名府、清為直隸總督府、民國為大名道,抗日戰爭勝利後曾在此設大名專區和大名市,新中國成立後改為大名縣至今。

河北大名縣----在北宋時稱“北京”

一、建制沿革

1、春秋戰國時期魏文侯七年(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得到了鄴地。至其子魏武侯時,將鄴作為別都。魏武侯今大名縣境內一塊屬地作為其公子元的食邑。

2、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元城縣,因這裡曾是魏地,又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所以以元城名之。

3、東晉及十六國時期前燕建熙元年(360)從元城縣劃出西部地方建貴鄉縣。

4、北齊天保七年魏縣及元城縣俱廢,併入貴鄉縣。

5、隋開皇六年元城縣、魏縣從貴鄉縣分出復置,並從元城縣分出一部分設馬陵縣,均屬魏州。

6、唐建中三年,魏博節度使田悅改魏州為大名府,這也是“大名”被用作地名之始。

7、唐光元年(923年)三月,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改貴鄉縣為廣晉縣。後晉天福二年(937)七月,改興唐府為廣晉府,改興唐縣為元城縣。後漢乾佑元年(948年),改廣晉府為大名府。

河北大名縣----在北宋時稱“北京”

北宋時大名被稱作“北京”

8、北宋初期,元城縣、大名縣、魏縣先屬河北路,後屬河北東路大名府,稱之為“北京”。熙寧六年(1073年),大名縣併入元城縣。紹聖二年(1095年)復置大名縣。

9、金時期大名縣、元城縣屬大名路大名府;元朝時,大名縣、元城縣屬中書省大名路;明朝時,大名縣、元城縣屬中書省大名府。

10、清順治十六年,大名縣、元城縣屬直隸行省大名府。

11、民國年間,大名縣、元城縣屬直隸冀南道。1945年3月,山東省朝城縣的張魯、王奉兩個區併入元城縣,元城縣改為元朝縣。

12、1945年7月,劃城區及周圍建大名市。此時,市、縣分設,屬冀南三專區。1946年降大名市為縣轄市。

13、建國後,大名縣先後隸屬河北省邯鄲專區、邯鄲市、邯鄲地區,1993年邯鄲地、市合併,大名縣屬邯鄲市至今。

二、大名地名來歷

“大名”這個詞是公元前661年,春秋晉獻公十六年時,掌卜大夫卜偃從“魏”中測解出來的,說它是興旺強大起來的吉詞。據《左傳》、《史記.晉世家》中載:獻公十六年率領著他的太子申生和趙夙、畢萬兩名官員興兵滅掉了他們國境西南方的三個小國,其中有個小魏國(在今山西省芮城北)。勝利後,獻公把魏國這塊地方賜於畢萬。對此,卜偃作了占卜,結語說:“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啟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名之大,以從盈數,其必有眾。”意思是說:萬是盈數,魏是大名、這樣賞賜是天開其福,今以大名去從盈數,畢萬之後必然要興起來,得到眾多人的擁護。從此,“大名”就成了一個興旺強大起來的吉祥之詞。

“大名”這個詞,用在府名上,始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田悅任魏博節度使時,駐在魏州(今大名縣城東北五至二十五里處即魏州治舊址)的魏博節度使田悅與蘆龍軍節度使十滔、恆州團練使王武俊結盟抗唐命,各自稱王,田悅自稱魏王,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為“大名”,把魏州的“州”改為“府”。於是“魏州”之名就改為“大名府”了, “大名府”名就開始於此。

河北大名縣----在北宋時稱“北京”

大名縣鼎鼎大名環島

三、大名府在北宋時期稱作“北京”

大名府歷史上曾三次作為國都。第一次是五代後唐,第一個皇帝李存勖於公元923年登帝位,國號大唐,年號同光,建都大名,都名東京;第二次是宋仁宗將大名府建為陪都,史稱“北京大名府”;第三次是叛宋降金、被金封為藩國大齊皇帝的劉豫,建都大名府,都名北京。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