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的堅守只為一份責任

大涼山 交通 民生 時政 人民鐵道網 2017-04-13

近期,運行在祖國西南邊陲大涼山深處的5633次列車逐漸進入公眾的視野,該列車從四川越西的普雄始發,途經喜德、西昌,終到攀枝花,全程353公里,停靠26個車站,歷時9小時16分鐘。自1970年通車至今,在過去近半世紀的時間裡,這趟“慢火車”載著數以萬計的彝族旅客出山進山,成為涼山彝族同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在中國高鐵飛速發展的今天,這樣一列運行時速不足40公里的“慢火車”,著實容易被人忽略。40多年來,5633次列車風雨無阻地穿行於大涼山,全程票價25.5元,最低票價僅2元,60歲以上老人和貧困戶還免費,堅持執行著1995年的普速旅客列車運價標準,至今沒有改變。不僅票價沒有上漲,路局還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大涼山沿線小站的設施設備狀況,修建旅客地道和風雨棚、設立水衝衛生間、配置小區廣播、新增自動售取票機等一系列便民設施。

此外,在列車車廂內部也根據老百姓的需求,做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改造”。每節車廂兩端的三排座椅和兩個茶几被拆除,方便旅客放置農作物;專門設置一節“家禽牲畜”行李車廂,讓旅客的雞、鴨、鵝、豬也有了“專屬座位”;行李車廂的地板上還有6根拉桿,方便栓固牲畜。如此實惠的價格和周到的服務,讓這趟列車成了彝族同胞“自家的公交車”。

其實5633次列車只是一個縮影,目前全國鐵路共有81對這樣的列車,約佔普速旅客列車開行總量的6%,2016年共運送旅客近3000萬人次,極大地方便了沿線群眾出行,有力促進了地區脫貧攻堅和發展致富,成為深受沿線群眾歡迎的“公益扶貧列車”。

如今鐵路大力宣傳“創收增效”口號,“慢火車”多經偏遠貧困山區,上座率低,票價低廉,鐵路部門一直是虧損運營,與發展目標完全是“背道而馳”,為何卻堅守大山近半個世紀?“慢火車”的背後,展現的是“人民鐵路為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慢火車”確實落伍了,即便不退役,也該提速,可鐵路部門沒有那麼做。不是資金和技術問題,而是心中有一本“民生賬”:“慢火車”雖然慢,但卻是最適合貧困山區的,它有效解決了沿線百姓出行難的問題,無論是趕集、購物、回家,還是外出上學、打工,比汽車更優惠、更安全、更實用,逐步改善著沿線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時百姓走出了大山,開拓了眼界和見識,接收嶄新的觀念,這種思想和精神上的進步,對於山區百姓來說是無價的財富,並不是表面盈虧賬能體現出來的。提速意味著漲價,出行成本提高後將不再符合當地的消費水平,無形中增加了山區百姓的壓力。所以“慢火車”可謂是鐵路因地制宜、精準扶貧的“惠民專列”,體現著鐵路自覺的社會責任感,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自身的責任、義務和奉獻,是鐵路作為人民企業的本色彰顯。

慢火車,打通了山區與外界的脫貧之路,讓山區百姓看了希望和夢想,多年運行給沿線居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改變,令民眾感到無限幸福。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責任,擔負社會重責的“慢火車”,將載著滿滿的希望,繼續慢慢前行,為山區百姓的致富小康夢插上騰飛的翅膀,奔向幸福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