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亮自述東達創業歷程!趙永亮自述東達創業歷程!

左一為趙永亮

一句誓言成為畢生追求

我的家鄉在鄂爾多斯達拉特旗的召溝村,這裡是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漠肆虐的地方。百年前,它還是牛羊遍地的牧場;百年後,這裡卻成為了風沙的舞場。

那時的召溝村住戶稀少,只有那些不願離開故土的百姓還在苦苦堅守。那時村裡很難解決溫飽,能吃上一頓羊肉就是我最大的夢想。生活在那裡的人一輩子只洗三次澡,出生洗一次,結婚洗一次,去世洗一次。因為當地極度的乾旱少雨,而且風多沙大、廣種薄收,老百姓流傳的順口溜說:“春天種了一坡,秋天割上一車,打了一笸籮,煮了一鍋,吃了一頓,剩的不多。”這樣的環境,給童年的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苦澀記憶。

我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村裡人連煤油燈都捨不得點,一到晚上全村漆黑一片。父母和所有村裡人一樣渴望光明,所以就給我取名永亮,給弟弟取名永明。

1973年,我在達拉特旗畜產品公司當上了一名收購員,實際工作其實就是趕豬送羊,這可以算是我的人生起點。走向社會,我才深刻體會到改變命運必須要依靠知識和技能。於是我發奮努力、刻苦鑽研,尋找各種機會學習,竟然無師自通地練就了一套過硬本領,通過手感和目測就能判斷豬羊的重量。當年,凡是經我目測並親手提抱過的豬,實際稱重誤差不超兩斤,羊的誤差不超半斤,通過看、聞、摸,就能分辨出山羊絨的產地、品系、新舊、好壞。1976年,我在伊克昭盟(鄂爾多斯市的前身)畜產品全項目技術大賽中榮獲了第一名,22歲就成為“全國新長征突擊手”,24歲就被提拔為伊克昭盟絨毛廠原料公司總經理,26歲我又被破格提任為羊絨衫廠(現鄂爾多斯集團)副廠長(副縣級)兼原料部部長。31歲時,我出版了中國第一部《山羊絨毛學》專著,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農業技術專家。

1989年農曆臘月二十五,從小疼愛我的奶奶去世,噩耗傳來,我急匆匆趕回召溝村料理後事。當天晚上,因為當地太窮沒有電,我只能無奈地用汽車電瓶放了一晚上哀樂。家鄉的貧窮和落後深深刺痛了我,於是,我跪在奶奶靈前痛哭失聲,從此立下男兒誓言:我趙永亮這輩子要是不能給家鄉通上電就是個狗熊,要是能帶領家鄉人脫貧也許能做個英雄。正是這個誓言,成為我的畢生追求。

三年後,我拿出自己下海掙到的第一筆錢為家鄉召溝村通上了電;隨後,我又幫助村裡許多孩子上學,讓許多鄉親到自己的企業上班並在當地陸續捐資建立了亮明第一、第二小學。現在,曾在這些小學上學的孩子很多都已考上了大學,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崗位,他們用知識改變了命運,每每想起這些,我心裡很是欣慰。

趙永亮自述東達創業歷程!

上世紀90年代黃河幾字灣內的庫布其沙漠衛星圖

夢開始的地方

我自己常常講的一句話是:“一個國家有夢想,每個人也有夢想。一切成功的開始,都是對夢想絕不妥協的執著;一場漂亮的人生,就是對夢想矢志不移的追求過程。”

1990年,我辭掉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顯赫職務下海了。那時能請到精通羊絨的人,就意味著請到了財神爺,很多實力雄厚的企業都希望我能去他們那裡工作。可我卻偏偏去了大連的一家外資小企業。因為這家企業的老闆唐悅琳女士答應了我的條件:幹幾年就借給我20萬美元在家鄉辦一個企業。

到大連後,我很快就將唐女士的企業從年銷售額80萬元做到了3000多萬元。1993年,我帶領弟弟趙永明等人如願以償回到家鄉創辦了東達羊絨製品公司。後來的東達蒙古王集團就是在這家公司基礎上於1996年組建成立。

公司發展很快,只用了兩年時間就做到上億元的規模,成為了當地的明星企業。在經歷了那些年的羊絨大戰後,企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羊絨原料質量無法保證和供應不足的問題。當時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提出要消滅山羊,理由是山羊對植被破壞嚴重。而我卻認為,山羊是農牧民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和提高收入的重要來源,不但不應該消滅,而且要擴大養殖規模。只要科學地改散養為舍飼就可以兩者兼顧。我的認識與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禁牧舍飼政策不謀而合。

後來我們在沙漠中建設了多個絨山羊養殖基地,但受到庫布其沙區惡劣生態環境的影響,我們由此萌生了治沙的念頭並闖入了沙產業這座巨大的金礦中。

鄂爾多斯屬生態脆弱地區,是內蒙古與全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年均降水量僅為150至350毫米,蒸發量卻為2000至3000毫米。境內南有毛烏素沙地,北有庫布其沙漠,佔土地總面積的48%,乾旱硬樑區和丘陵溝壑區又佔了48%,宜開發土地僅4%。當地有8大孔兌(季節河),庫布其沙漠每年會將16億噸泥沙通過這些孔兌洩入黃河,將大量肥沃土壤帶走,水土嚴重流失導致降雨量更少,形成惡性循環,更成為沙塵暴與京津冀霧霾源頭。

沙柳是當地防風固沙的優質樹種,具有抗風沙、耐乾旱、平茬復壯等特點。過去老百姓只將沙柳作為次小薪材使用,利用率極低,根本沒有種植的積極性,因此導致大片沙柳自然枯死。沙柳20%的葉子和嫩枝條與農作物秸稈、苜蓿等草本植物可配製成優質飼料,用於圈養絨山羊;80%的枝條是優質木質化粗纖維,可加工成木漿造紙。為此,我們共投資3億元在10條黃河一級支流區域內建了30個庫布其沙漠沙柳綜合治理區,建設了30萬畝沙柳基地,治沙取得了初步成效。

1998年,停產多年的達拉特旗造紙廠面臨倒閉,眾多下崗工人無處安置。為了給政府分憂,同時也從中努力把握機會,我果斷投入2億多元對該廠進行了收購與升級改造,建成了年產10萬噸的沙柳製漿配抄掛麵箱板紙項目,為眾多下崗職工找到了出路。當時項目年產值一度達到3億多元,使當地農牧民增收6000多萬元。

趙永亮自述東達創業歷程!

東達中和西生態種植基地

沙海明燈:錢學森沙產業理論

我是一個出生在小山溝裡的窮孩子,自己窮過苦過,後來富了,就不想讓老百姓再窮下去,再繼續受苦,總想著要帶領家鄉父老一同致富。

1996年,達拉特旗解放灘鄉的三個村接連遭受地震災害,很多村民的房屋倒塌。我聽說後立即拿出100多萬元無償為村民蓋了房,讓他們在上凍前全部搬進了新居。

上世紀90年代,我曾深陷企業發展方向的困惑。當看到人民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第六次產業革命與沙產業理論時,我頓時眼前一亮。

作為一個具有全球眼光、人本思想和系統觀念的戰略科學家,錢學森不僅為中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而且對系統科學、中國的第六次產業革命都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他是中國第六次產業革命與沙產業理論的奠基人,他從系統科學的角度,應用綜合集成方法對中國第六次產業革命與沙產業進行了戰略構想,做出了高度總結概括與系統論述,為我們後人樹起了一座豐碑。

錢老於1984年提出了“創建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農業、林業、草業、海業和沙業”的科學設想,其中的“沙業”即知識密集型沙產業,通俗表述是“利用陽光、通過生物、延伸鏈條、依靠科技、對接市場、創造財富、造福百姓”,技術路線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他要求人們最大限度地“留住”和“轉化”太陽能,通過發展低碳經濟,寓沙漠治理於利用開發之中,為人類開發新能源、新財源。他認為,新世紀應該換一種思維看待沙漠資源,應用知識密集型的沙產業理論,把太陽光留住,把生物鏈延伸,“寓防治於開發之中”,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人類與生態雙贏的新型平衡系統。他同時提出:與其花費巨大財力到月球上尋找生存空間,還不如到西部大漠拓展空間;要用新的思維來看對待沙漠,在廣闊的沙漠中可建立起上千億元產值的大事業。

錢學森的沙產業理論既內涵豐富又措施具體,它突破了人類對沙漠的傳統認識,是現代人類對沙漠認識的全新境界和歸納。

趙永亮自述東達創業歷程!

東達林沙刨花板廠

這一理論讓我深受啟發並由此領悟到:生態建設不能只是植草種樹,而是要不斷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科學地向沙漠要效益,最終把不毛之地變成沃土良田。新農村建設也不能只是蓋新房子,扶貧光靠輸血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要變輸血為造血。同時,必須用經濟槓桿去撬動,有產業作為支撐,還要有收入,才能讓老百姓徹底脫貧致富。從此,錢老的理論就成為了我和企業發展沙產業的指導思想。

生態建設不以綠色畫句號

錢學森在給東達蒙古王集團回信中指出,我認為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是在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將林、草、沙三業結合起來,開創了我國西北沙區21世紀的大農業。而且實現了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鏈,達到了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

錢老所說的沙產業不是簡單的植草種樹,而是要把不毛之地變為沃土良田,要在不斷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的同時,科學地向沙漠要效益、在沙漠上做文章。治沙不用沙就是大傻瓜,要通過工業治沙、農業治沙、產業治沙等多種手段去治理沙漠。

為了實踐錢老的沙產業理論,從1998年開始,我們企業先後投資3億多元在庫布其沙漠中建設了多個沙柳基地,在沙漠中建起了取之不盡的“綠色銀行”。形成了以“治沙為中心,以科技為先導,林沙草畜相結合,多種經營綜合利用”的經營模式和格局,實現了“沙漠增綠、沙柳增值、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地方增稅、碳匯增量”的“六增”目標。

我們治理沙漠的第一步是封沙固沙,第二步是把沙漠變良田,第三步是發展沙產業,第四步是依託沙產業建設城鎮。2013年後,我們投資8400多萬元從德國定製了全國首臺沙柳刨花板生產線,總投資4億元建成了全國首家年產10萬立方米沙柳刨花板項目,當年就生產出優於歐盟標準的環保高密度沙柳刨花板。這一舉動為當地平茬後的沙柳找到了出路,完善了沙產業循環經濟鏈,因此帶動周邊農牧民種植沙柳幾百萬畝,不僅改變了沙柳的用途和價值,也改變了沙漠的命運,使周邊十多萬農牧民人均增收2000元,很多依靠種沙柳為生的農戶更是年均收入到達了3-5萬元。在變廢為寶的同時使昔日的死亡之海變成了無垠綠洲,為沙區百姓穩定脫貧奠定了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們用實踐證明:沙漠不是“地球癌症”,而是人類新的財源寶地。

我們還在當地先後修路10條、築橋5座,這些路橋東接西通、北進南聯,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與沙漠治理、農產品輸出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2001年,錢學森院士看到東達集團實踐沙產業理論的材料後很快寫了回信,對我們投身沙產業與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肯定,更增強了我們發展沙產業、進行產業扶貧的信心和決心。

2017年9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鄂爾多斯召開,來自世界各國的代表給庫布其沙漠治理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認可。聯合國副祕書長、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在參觀庫布其沙漠治理成就後表示,庫布其沙漠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實踐經驗,為世界上其他荒漠化地區和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應該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實施,廣泛推廣到非洲、中東、拉美等飽受沙塵肆虐的國家和地區,造福當地人民。

中國沙漠第一城

2005年初,在國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戰略之際,我們大膽提出要規劃打造一座升級版的新農村集鎮,將生存在鄂爾多斯環境惡劣地區的農牧民遷移到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現已更名為風水樑鎮),讓他們在生態鏈、生物鏈、產業鏈、產品鏈上謀生存、求發展,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趙永亮自述東達創業歷程!

風水樑沙漠原貌

這個設想一經提出,就有人說我瘋了,集團高管紛紛反對。他們說:“十幾年來,我們為當地的農牧民辦了多少事,建新村、修路架橋、捐款捐物、建希望小學,花了不少錢,如果再去做這件事,就是自己背了個包袱,會很累很難。”得不到大家的認可和支持,我就用開會軟磨硬泡,幾天下來,高官們筋疲力盡,只好同意。

地處庫布其沙漠東端的風水樑原名“風乾圪樑”,是個狂風肆虐、黃沙遍地、乾旱少雨、自然條件極度惡劣,讓人絕望的地方。2005年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風乾圪樑”改名了,從此,絕望不復存在,充滿希望的風水寶地“風水樑”誕生了。

風水樑規劃面積53平方公里,規劃總投資200億元,建設容納12萬人口,集生態建設、文化旅遊、有機農畜產品、清潔能源、扶貧、新農村建設與人口轉移為一體的綜合性示範園區。

企業遵循“生態擴鎮移民、產業拉動扶貧”的理念在風水樑打造了兩大循環產業鏈,一個是生態產業鏈,一個是生物產業鏈。生態鏈包括兩個鏈條,一個是種植產業鏈,就是沙柳種植與刨花板生產;一個是有機產品鏈,就是大棚採摘與旅遊觀光,同時用刨花板下腳料做了木腐菌生產有機香菇。生物鏈也包括兩個鏈條,一個是養殖鏈,就是獺兔與特種養殖,用獺兔的下腳料養了貂,貂的下腳料養了狐狸,狐狸的下腳料養了貉子;第二個是生物產品鏈,就是用獺兔與動物的皮毛生產服裝、用獺兔肉生產有機香腸和各類肉製品,用血、內臟進行生物製藥,用兔糞做草腐菌生產雙孢菇。最後,兩個共同鏈條產生的有機肥料又改造了沙漠,形成了良性循環、高效利用的產業格局。

企業通過“規模化養殖、產業化配套、專業化管理、系統化分割、現代化加工、資本化運作”六輪驅動模式大力發展獺兔養殖業。目前已形成獺兔500萬隻,貂、狐狸、貉子等特種動物4萬隻的養殖規模,吸引並帶動了鵪鶉、鵝鴨、生豬等養殖企業進駐。

趙永亮自述東達創業歷程!

風水樑獺兔養殖基地

風水樑現已配套建設了刨花板廠、皮草服裝廠、特種養殖場、屠宰廠、飼料廠、有機牧場、光伏發電廠、水餃廠、菌棒廠、新型材料廠、氮氣保鮮庫、蔬菜脫水加工廠、沿黃風味街、錢學森沙產業博物館等多個項目。建成自治區重點實驗室-獺兔研究院,打造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風水樑獺兔”並通過了國家有機認定,榮獲了“自治區主席質量獎”、“名優特產品”等多項榮譽。園區內的水、電、網、路、氣、訊、排汙、亮化,小學、幼兒園、衛生院、工商所等完整齊備,無形中成為了綠色農畜產品輸出加工基地。2015年,風水樑獲得住建廳頒發的“自治區人居環境範例獎”。在李克強總理提出新型城鎮化構想後,風水樑完整完美的實踐並實現了這一中國式新型城鎮化理念,也一舉成為中國內生城鎮化的範例之一。

2014年,我們又與鄂爾多斯市政府共投資13.5億元在國家級貧困縣興安盟科右中旗建設了百利舸城鄉示範園,成功複製了風水樑的發展模式。由此帶動了特色資源加工產業、物流服務產業,創造出了更多就業機會,打造出良好的人居環境、服務環境,形成了產業興、人口聚的良好局面。

趙永亮自述東達創業歷程!

剛出生的獺兔

風水樑先後吸引來自香港、浙江、甘肅、吉林、山西等全國12個省市的農牧民在這裡集聚,使4000多名移民成為產業工人,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目前獺兔養殖戶年均收入5—7萬元,大戶型超過了10萬元。

昔日風沙肆虐、飛鳥絕跡的風乾圪樑如今已容顏鉅變、換了新天,成為一座生機勃勃的現代化新城,成為了投資創業與富民安居的樂土,也成為了“世界獺兔業航母”、“中國沙漠第一城”。這無疑是中國生態農業邁向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偉大一步。

趙永亮自述東達創業歷程!

賣獺兔的養殖戶

趙永亮自述東達創業歷程!

肉食品加工廠

風水樑模式

1984年,錢學森院士首次提出“沙產業”的概念,同時提出了關係未來人類生存問題的“三個怎麼辦?”——常規能源用完怎麼辦?18億畝耕地紅線突破怎麼辦?中國人口發展到30億,要豐衣足食怎麼辦?對於這三個沉甸甸的問題,我們現在已經在實踐中取得了寶貴的經驗。錢老的長子上海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教授在公開場合表示:我去看過很多地方的沙產業,我認為,只有東達集團所做的沙產業才是真正實踐並實現了我父親錢學森的沙產業構想。

國家十三五“五個一批”脫貧戰略提出:要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人人蔘與的大精準脫貧格局。■ 我們投入30多億元,配套建設30多個項目和企業,通過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直接與間接帶動了1萬貧困人口就業創業,做到了“產業拉動脫貧一批”;■ 企業與市、旗兩級政府協作,投入30多億元,創新性地提出並實施了“無土移民”戰略,通過異地搬遷,將沙區與不適宜人類生存發展環境中的群眾搬遷到風水樑創業發展,使4000多戶,10000多人進的來、穩得住、能致富,做到了“通過異地搬遷脫貧一批”;■ 我們建立了沙柳種植保護讓利的補償機制,通過對沙柳進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全力維護生態建設成果,充分保證沙柳種植戶的利益,使12萬沙區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做到了“生態建設脫貧一批”;■ 我們先後建立了東達商學院、東達創業學院、慧眾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為數百名貧困大學生減免學費,對貧困農牧民進行免費的職業技能培訓,讓400多名東部貧困地區大學生到集團就業,投入1000多萬元建立了多所小學和幼兒園,為學生提供免費的教育,累計減免和補貼學費300多萬元,同時在各類教育事業中為貧困學校和學生捐贈款物8000多萬元,做到了“發展教育脫貧一批”;■ 我們免費給3000多戶養殖戶提供住房、兔舍、沼氣池等生產生活設施,給予保設施、保種兔、保飼料、保防疫、保銷售的“五保”服務,把保險讓給養殖戶,風險由企業承擔,做到了“企民利益聯結脫貧一批”,探索出一條極具當地特色並行之有效的精準扶貧新途徑。■ 2015年,東達的扶貧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選為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並在2017年榮獲了“全國企業扶貧貢獻獎”。

東達蒙古王集團20多年來一直遵循並實踐錢老的沙產業理論,進行深入地學習、研究和總結,通過實踐印證了錢老沙產業理論的可行性和正確性。我們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了“生態建設不以綠色畫句號”這一指導思想,2005年後,又以“生態擴鎮移民,產業拉動扶貧”對沙產業與精準扶貧進行了產業升級,其核心內容就是“種植+養殖+光伏+有機+扶貧+旅遊”,這可以說是對錢老沙產業理論的一個補充和創新。

企業家要承擔社會責任

多年來,我們始終在做的事就是扶貧移民、新農村建設、生態治理、科技富民等各類民生事業,先後投入資金120多億元,累計為國家與地方繳稅40多億元,安排了5000多名下崗職工再就業。企業先後獲得“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國家林業產業重點龍頭企業”、“全國扶貧重點龍頭企業”、“全國模範職工之家”、“全國新農村建設百強示範企業”、“內蒙古誠信企業”等多項榮譽。

記得2006年春節,我回鄉看望鄉親發放慰問金時,得知一個叫鄔九女的村民患先天性心臟病多年,家庭生活十分貧困。因為她的兒子考上了大學,她毅然決定放棄治療,把家裡有限的錢留給兒子上大學使用。

我瞭解情況後當即表示要幫助這個了不起的母親做手術,併為鄔九女支付了全部治療費用。在醫院,我又瞭解到內蒙古有很多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因為無錢治療而過早死去,而這種病本來是可以治癒的。考慮到每拯救一名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就是保留一個勞動力,挽救一個家庭。所以我與醫院協商,由企業每年出資60萬元,共同成立了救助農村牧區先天性心臟病兒童促進會,由此挽救了260個人的生命、改變了260個家庭的命運。

為扶持養殖戶發展,我們先後投入補貼資金30多億元;為補償奶牛養殖戶的損失,我們賣掉了三座煤礦,因此損失20多億元;我們用於農村基層道路橋樑建設資金6300萬元;與政府合作總投資13.5億元扶貧興安盟,在科右中旗建設了東達城鄉統籌示範產業園,帶動了2000多名貧苦戶脫貧致富;在達旗“抗洪救災募捐活動”上帶頭捐款100萬元;先後為紅十字會等慈善組織捐資420萬元;為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捐資共計1000萬元;捐贈300多萬元的財物給三江受災地區;捐贈款物318萬元給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地區;為四川汶川災區捐款32萬餘元;為玉樹災區捐資200萬元;還為各種急難險困群體捐資400多萬元;成立了“東達公益基金會”等等,東達集團正日益成為一家社會責任型企業。

社會上有的人說我傻,投入那麼多的錢財搞沙產業和扶貧事業,其實我也不傻。大家為社會、為自己,為良心、為下一代、為老百姓能做一點實實在在的事,那是天經地義的。人生也就這麼短暫幾十年,理應該多作點貢獻。

未來的世界沙都

目前,我們正在規劃實施龍頭王愛召、龍身福源泉、龍尾風水樑黃金龍旅遊線項目,規劃總投資30億元,用5—8年的時間,以五A景區建設為目標,打造集生態、文化、旅遊、休閒體驗,融江南水鄉與塞上大漠於一體的綜合娛樂勝地,為移民持久生存發展修路築基。

未來的風水樑將立足林、沙、草、農、藥、畜、光電、旅遊、療養等資源,通過實施“光伏+生態+養殖+種植+有機+旅遊+扶貧”的“7+”戰略,以先進的生產要素和現代化經營方式打造“種養加相結合、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合縱聯立體式”的農業產業化4.0版,以產業化鏈條將基地、農民、合作社、企業、市場等各個主體串聯起來,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雲計算技術為支撐發展智能生態與農牧業,以鏈條套鏈條的閉合式循環經濟模式實現農產品、資本等要素的高效運轉,在產業聚集、產業延伸、產業升級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沙漠經濟產業與亮點,為全國乃至世界提供庫布其治沙模式和典型經驗,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疊加和產業拉動扶貧的目標,打造出一個更具中國特色的世界第三大沙都。

治理沙漠和從事沙產業要有堅韌的愚公移山的精神,所以,我們會把這項光榮又具有挑戰性的事業一直做下去。錢老的沙產業理論是寶貴的思想和精神遺產,我們會繼承和發揚,不斷探索和創新,將美麗中國的綠水青山變成真正的金山銀山。

我以後的願望就是不斷把錢老的沙產業理論發揚光大,讓他思想的光輝照亮世界,讓中國特色的沙產業閃耀全球,讓沙產業成為中國的一張靚麗名片,讓世界看到中國高度、中國精神、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本文作者系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趙永亮)

小鏈接:

趙永亮自述東達創業歷程!

2018年,鄂爾多斯市工商聯與市委統戰部、市委宣傳部、市委黨校、鄂爾多斯日報社、市廣播電視臺等聯合發起“我與改革開放四十年,鄂爾多斯非公經濟創業奮鬥記憶”主題創業故事徵集活動。活動自2018年5月份啟動以來,得到各旗區工商聯和眾多非公企業的鼎力支持,一大批胸懷祖國、奉獻鄂爾多斯的企業家積極參與其中。

2018年6月底,我們將徵集到的稿件委託給鄂爾多斯學研究會進行整理編撰,研究會的專家經過精心細緻的專業推敲與斟酌,在徵集材料的基礎上,尊重客觀事實,對標40年改革開放,結合鄂爾多斯三次創業,妙筆生花,形成了讀者面前的這部書稿。

通觀全書,65個創業故事,從不同角度豐富了人們對鄂爾多斯這40年的認知。書中所有創業者立足鄂爾多斯這片熱土,從事行業豐富多彩,年齡有大有小,路徑有難有易,貢獻有多有少。故事反映了幾代民營企業家的艱辛努力、艱苦生活、滿腔熱情、辛酸苦辣、輝煌燦爛;反映了鄂爾多斯民營企業40年的蹉跎、輝煌與奮進歲月。

—THE END—

來源:《溫暖世界 驕子情懷 鄂爾多斯民營經濟40年》

責編:王淑琪、楊陽

校對:李榮

加油!東達!趙永亮自述東達創業歷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