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州境內歷史上曾先後建三座廣武城,按照始建年代分別為戰國廣武城、宋代廣武城和明代廣武城,也可以通俗地將其稱之為古廣武城、舊廣武城和新廣武城。舊廣武城和新廣武城在民國時期劃歸雁門山之北的山陰縣。1958 年繁峙縣人民政府(當時代縣、繁峙縣合併)將古廣武城遺址立碑加以保護。1981 年代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 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將包括戰國廣武城遺址在內的“永和堡等三十九堡軍事防禦遺蹟”整體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 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將戰國廣武城遺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代州境內歷史上曾先後建三座廣武城,按照始建年代分別為戰國廣武城、宋代廣武城和明代廣武城,也可以通俗地將其稱之為古廣武城、舊廣武城和新廣武城。舊廣武城和新廣武城在民國時期劃歸雁門山之北的山陰縣。1958 年繁峙縣人民政府(當時代縣、繁峙縣合併)將古廣武城遺址立碑加以保護。1981 年代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 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將包括戰國廣武城遺址在內的“永和堡等三十九堡軍事防禦遺蹟”整體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 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將戰國廣武城遺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雁門關內的廣武城

古城歷史

古廣武城有著悠久的歷史。考古證明,早在龍山文化時期、二里頭文化時期和東周文化時期,代縣陽明堡鎮古城村西一帶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蹟,其範圍東至古城村,北到下沙河,西至孫家磨,南過馬站,面積達5.8 平方公里,被考古界命名為“古城遺址”,戰國廣武城即建在這一帶。

古廣武城有著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交通樞紐地位和經濟優越地位。古廣武城距雁門關約20 公里,距太原200 公里。南下約2公里就是奔騰不息的滹沱河,古廣武城西部和北部有著眾多的泉域,古廣武城東西兩側有繁溝河和七里河匯入滹沱河並形成沖積平原。因此,廣武城一帶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適宜眾多人口聚居和屯兵。據有關史籍記載,戰國廣武城曾經是秦代廣武縣治所。廣武縣為秦代所置縣治,是歷史上最早的縣份之一,當時隸屬於太原郡,西漢仍為太原郡廣武縣,東漢改屬雁門郡隸屬幷州。當時的雁門郡治所在勾注山北的下館城,三國黃初元年(220 年),雁門郡治所由陰館縣遷往廣武縣,廣武縣為雁門郡治所。北魏孝明帝將雁門郡及廣武縣治所一併移至古上館城(今代縣城西),到北周,上館城為州、郡、縣三級政區治所。隋開皇十八年(598),為避隋煬帝太子楊廣之諱,遂改廣武縣為雁門縣。

戰國廣武城曾經是秦代廣武縣治所。《括地誌》(卷二)載:“代州,雁門縣廣武故城在雁門縣界”。這是廣武城在中國古代地理志中最早的記載。《括地誌》是唐代地理志著作,該書引《史記·韓王信·盧綰列傳》:“屯廣武以南”。唐代地理志《元和郡縣誌》(《圖經》卷第十四)載:“本漢廣武縣,屬太原郡。”宋代的《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九)《河東道》(十)載:“秦並天下,為太原、雁門二郡之地。”《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雲:“州西十五里”。《圖經》雲:“在勾注陘南口之南。秦縣,屬雁門郡。”漢七年,韓王信與匈奴謀攻漢,匈奴使左、右賢王將萬餘騎與王黃屯廣武以南至晉陽。又高祖械婁敬於廣武,即此地也。後漢屬太原郡,為北部郡治。魏晉皆為雁門郡治。後魏移至上館城,仍曰廣武縣,為雁門郡治,而廢城亦曰古雁門城。唐武德八年(625 年),突厥寇廣武,蓋所雁門縣也。”《代縣誌》載,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建廣武縣,地址就是現在距代縣城西15 裡的古城村,西漢為太原郡廣武縣,東漢改屬雁門郡隸幷州。三國黃初元年(220年),雁門郡南渡勾注,由陰館縣遷往廣武縣,北魏孝明帝時期,雁門郡廣武縣治所一併移於古上館城(今代縣縣城),北周上館城為州、郡、縣三級治所。

古廣武城為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前475-前221年)所建,是最早的廣武城。秦、漢廣武縣其治所之所以設在廣武城,其主要目的是鎮守雁門關。清乾隆版《代州志》載:“趙武靈王,北略中山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登黃華之上,召樓綏謀強兵,乃築城備邊,起代至於陰山。”戰國初期,七雄爭霸中原,無暇北顧,北方的樓煩、匈奴、柔然等少數民族部落乘隙發展壯大,並南下至恆山附近,佔據山西北部地域。趙肅侯為加強北部邊防,曾在雁門山上大規模修築長城。到趙武靈王時期,一方面加強軍事變革,施行胡服騎射,大力整肅軍隊;另一方面積極修建工事,夯築城牆,提高防禦作戰能力。雁門關下的古廣武城就是其中之一,這也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代縣最早的築城活動,但當年城池可能沒有命名。

廣武之名緣於秦漢時期著名軍事家李左車。清光緒版《代州志》載:“李左車,趙將李牧之孫也,父汩,秦中大夫詹事。左車事趙王歇,封廣武君,即今代西之故廣武城也。”李左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兵家怪傑和軍事奇才。漢高祖三年(前204 年)十月,淮陰侯韓信率兵攻打趙國,李左車以逸待勞、以守為攻的迎敵計謀未被趙王成安君陳餘採納,後趙國亡李左車被俘。韓信對李左車以師禮相待,向其請教攻打燕國和齊國的計謀。李左車向韓信提出了休生養息、慰勞將士、先聲後實、恩威並舉、以德施政、以仁服人、以武威懾等具有戰略眼光的建議,被韓信採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一傳世名言,就是李左車向韓信獻策時講的。統治者用李左車的封號“廣武”命名城池,極有可能當時的廣武一帶就是李左車的封地,同時也是對李左車功勳的紀念和彰顯,還能夠起到鼓舞守關駐城將士、震攝入侵之敵的作用。後來在雁門關外先後建造的兩座城池,也沿用了“廣武”這個名稱。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三座城池,都以“廣武”命名,都圍繞一個關隘——雁門關而建,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有的。足見李左車之威名,足見雁門關之重要,足見研究古廣武城之必要。

從戰國末期到北魏時期的七百多年,廣武城一直是北方的國際大都市、重要的政權治所和軍事重鎮。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設廣武縣,其治所為廣武城。西漢時期,廣武縣隸屬於幷州太原郡。三國時期,廣武縣屬魏。黃初元年,雁門郡其治所由雁門關外的陰館縣遷至雁門關內的廣武城,這裡同時成為郡、縣治所。十六國時期,廣武城先後被後漢劉聰、後趙石勒、前燕慕容雋、前秦符堅、西燕慕容永、後燕慕容垂等政權更替佔據。晉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廣武縣歸北魏,初屬司州,後屬肆州。

北魏熙平年間(516-518 年),廣武城一帶發生強烈地震,城池遭受毀滅性破壞。孝明帝元詡時,雁門郡和廣武縣的治所才由廣武城遷至上館城(今代縣城西關),廣武城遂遭廢棄。

古城概況

古廣武城位於代縣縣城西南7.5 公里處的陽明堡鎮東北,東至古城村西,西至孫家磨村東,南至馬站村北和東關村中央,北至下沙河村南。城池隨地勢構築,呈北偏西27 度,是西北——東南方向的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短,西北——東南長約2 公里,西南——東北長約1.7 公里,佔地面積約3.4 平方公里。2014 年、2015 年經山西省文物勘測中心考古鑽探發現,古廣武城西北和東北各有角樓一處,東城牆和南城牆外各發現護城河一條。廣武城內的遺蹟南多北少,南部應為生活區。考古還發現,在古城內同時代的土路有13 條(段)、房屋基礎36 座,絕大多數位於古城內的東南部。

古廣武城地形平坦,平均海拔約864 米。城牆底寬約20 米,高約15 米,全部用粘土分層夯築,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西城門在古代俗稱“駱駝門”,遺蹟尚存。當年從西域而來的駝隊正是由北門進入,再由西門走出古廣武城,走向內地和中原的。據孫家磨的老年人講,古城的城牆在民國初年還比較完整,現在大部分已夷為平地。經作者實地測量,古城城垣現遺存東牆約500 米,南牆約500米,西牆約1000 米,北牆約700 米。

從1983 年開始,在古廣武城北約五公里處的上沙河、下沙河村一帶發現了大量戰國時期和漢代古墓葬。這些古墓葬中有大量青銅劍、戈、箭、頭盔等軍械,以及印鑑、瑪瑙、玉器、銅鼎、西洋銅車等物品,特別是在一個墓穴內還發現了大量書籍等陪葬品。該墓主人極有可能是一位學者兼高級官員的文人雅士。上沙河村西南還有兩座“封土堆”,被村民稱為“大圪蛋”和“小圪蛋”。“大圪蛋”直徑約四、五十米,高約六、七米;“小圪蛋”直徑約三十餘米,高約四、五米,疑為漢代重要人物的墓冢或衣冠冢。

古城人物

古廣武城是雁門古道北出雁門關的起點。歷史上一些帝王將相、謀士義士、英雄豪傑、王妃公主、外國商旅、文人墨客等曾駐紮或落腳於古廣武城,書寫了歷史的篇章。戰國時期,秦始皇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抗擊匈奴就是從廣武城出塞的。西漢時,劉邦、劉徹、劉恆等帝王出雁門關時,曾駐廣武城。李廣、衛青、霍去病從廣武城出發大破匈奴。王昭君、蔡文姬等“和平使者”也是從這裡出塞的。唐朝詩人王維有詩曰:“廣武城邊逢暮春,夕陽歸客淚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李廣先後擔任過雁門、代郡、雲中等地的太守,古廣武城是他經常駐足之地。

婁敬謀士。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率領30萬大軍逾越雁門關去漠北征討匈奴,往返途中就駐紮在雁門關內的廣武城。劉邦的著名謀士婁敬曾經就被劉邦關押在廣武城。明萬曆版《代州志》載:“廣武故城,去州西十五里,陘口之南。漢高帝械繫婁敬於此,今廢。”婁敬是西漢時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也是和親政策的首倡者。“白登之圍”之後,劉邦採納婁敬的建議,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並派婁敬出使匈奴簽署和親約定。匈奴數十年間不再侵擾,北邊疆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劉恆探母。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四子,也是西漢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23年,勤儉節約,勵精圖志,興修水利,發展經濟,以德政治天下,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空前盛世——文景之治。漢文帝被封為代王時,廣武城是他的封地。代縣的樸村,古時稱薄村,傳說是漢文帝母親薄姬的葬地或生地。明萬曆版《代州志》載:“薄村,去州東北二十里,俗傳文帝母薄太后葬於此,又云太后所生地。”明代州人、開封府訓導王鑰有《薄村》詩云:“漢室賢妃產此村,年來寂寞豈堪論。租科外額空倉廩,隸卒臨門絕犬豚。不見薄昭依國勢,尚倚老遺負牆喧。誰雲土地關興廢,民牧由來少恤存。”薄太后為躲避迫害居住在遠離京城的廣武城是極有可能的,後人為其立廟紀念也是有可能的。當然,代王劉恆來廣武看望母親更是在情理之中。

王霸夫婦。東漢著名義士、隱士王霸及夫人都是廣武人。王霸原本是西漢官員,王莽篡位後,他認為繼續做官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於是棄冠帶,絕交宦,攜妻兒歸隱耕作。王莽多次徵召他進宮為官,但都被他拒絕了。王霸之妻也是歷史留名的賢內助,更是一個對丈夫、對家庭、對社會負責而正氣凜然的女子,她的故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傳統社會。《後漢書·烈女傳·王霸妻傳》也有專門記載,明萬曆版《代州志》將王霸妻列入列女記載。

牽招引水。三國時期的雁門郡其治所就在古廣武城。歷史上,牽招是一位集行政、軍事為一身的精英式地方首長。他任職雁門郡守12年,恪盡職守,既指揮軍民抵禦外侵,又整頓社會治安;既墾荒屯糧發展經濟,又“揀選有才者詣太學受業”,培養、選拔人才,最為惠民的政績是開鑿雁門渠,引泉入城。雁門渠在雁門古道東,古廣武城北,是東漢時期古廣武城北部的一個大型水利工程。清光緒版《代州志》載:“郡所治廣武,井水鹹苦,民皆擔輦遠汲流水,往返七裡。招準望地勢,因山陵之宜,源開渠,注水成內,民賴其益。”東漢時,廣武城由於人多井少加之現有井水又苦又鹹,居民取水需要用車拉或者擔挑往返七裡,百姓叫苦不迭。為了解決城內居民飲水和農業灌溉問題,牽招經考察後發現,雁門山南麓的泉水能夠引入廣武城內。於是他親自勘察地形,組織軍民開鑿水渠,引泉入城,最終解決了城內軍民飲水問題。至今在古城村北還有雁門渠的遺蹟。

“潯陽三隱”周續之。陶淵明無人不曉,但與其並稱為“潯陽三隱”、土生土長在廣武城的周續之卻知者甚少。明、清版《代州志》對周續之都有記載。周續之,字道祖,雁門廣武人。早年到江西,居建昌縣。當時太守範寧在郡辦學,廣招門徒。周續之當時僅十二歲就在範寧處聽講。數年後,他就能“通五經五緯,號曰十經,名冠同門,稱為顏子。”後來,周續之又讀老子的《易經》,入廬山,在廬山東林寺雁門同鄉釋慧遠大師門下讀佛學,與同居廬山的劉遺民、陶淵明並稱為“潯陽三隱”。劉毅執掌蘇州後,邀請周續之去做撫軍參軍、太常博士,他不去。周續之終身不娶,終年47歲。

此外,古廣武城還是一座民族大融合的城市,有眾多外籍名人在此生活和工作過。西漢時期,在漫長的絲綢之路上頻繁往來於中亞與中國之間,成為中世紀東西方貿易的承擔者,與維吾爾族有重要血緣關係的粟特人,就曾大量在古廣武城居住。虞弘是北朝時期魚國(波斯的屬國)出使北齊的使者,留授直突都督、涼州刺史、射聲校、代州檢校薩保等職。薩保即北齊管理外籍商人的官員。北齊政權規定,外籍商人在二百戶以上的,方可設薩保一職。1990年前後,文物販子在古廣武城西北部的下沙河村附近盜掘了許多墓葬。從墓葬主人的身份來看,有不少是匈奴、鮮卑、粟特人,還有一些是中亞人。可以想像,當年胡人和外籍商戶在古廣武城及周邊地區數量之多、影響之大。

"

代州境內歷史上曾先後建三座廣武城,按照始建年代分別為戰國廣武城、宋代廣武城和明代廣武城,也可以通俗地將其稱之為古廣武城、舊廣武城和新廣武城。舊廣武城和新廣武城在民國時期劃歸雁門山之北的山陰縣。1958 年繁峙縣人民政府(當時代縣、繁峙縣合併)將古廣武城遺址立碑加以保護。1981 年代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 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將包括戰國廣武城遺址在內的“永和堡等三十九堡軍事防禦遺蹟”整體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 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將戰國廣武城遺址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雁門關內的廣武城

古城歷史

古廣武城有著悠久的歷史。考古證明,早在龍山文化時期、二里頭文化時期和東周文化時期,代縣陽明堡鎮古城村西一帶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蹟,其範圍東至古城村,北到下沙河,西至孫家磨,南過馬站,面積達5.8 平方公里,被考古界命名為“古城遺址”,戰國廣武城即建在這一帶。

古廣武城有著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交通樞紐地位和經濟優越地位。古廣武城距雁門關約20 公里,距太原200 公里。南下約2公里就是奔騰不息的滹沱河,古廣武城西部和北部有著眾多的泉域,古廣武城東西兩側有繁溝河和七里河匯入滹沱河並形成沖積平原。因此,廣武城一帶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適宜眾多人口聚居和屯兵。據有關史籍記載,戰國廣武城曾經是秦代廣武縣治所。廣武縣為秦代所置縣治,是歷史上最早的縣份之一,當時隸屬於太原郡,西漢仍為太原郡廣武縣,東漢改屬雁門郡隸屬幷州。當時的雁門郡治所在勾注山北的下館城,三國黃初元年(220 年),雁門郡治所由陰館縣遷往廣武縣,廣武縣為雁門郡治所。北魏孝明帝將雁門郡及廣武縣治所一併移至古上館城(今代縣城西),到北周,上館城為州、郡、縣三級政區治所。隋開皇十八年(598),為避隋煬帝太子楊廣之諱,遂改廣武縣為雁門縣。

戰國廣武城曾經是秦代廣武縣治所。《括地誌》(卷二)載:“代州,雁門縣廣武故城在雁門縣界”。這是廣武城在中國古代地理志中最早的記載。《括地誌》是唐代地理志著作,該書引《史記·韓王信·盧綰列傳》:“屯廣武以南”。唐代地理志《元和郡縣誌》(《圖經》卷第十四)載:“本漢廣武縣,屬太原郡。”宋代的《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九)《河東道》(十)載:“秦並天下,為太原、雁門二郡之地。”《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雲:“州西十五里”。《圖經》雲:“在勾注陘南口之南。秦縣,屬雁門郡。”漢七年,韓王信與匈奴謀攻漢,匈奴使左、右賢王將萬餘騎與王黃屯廣武以南至晉陽。又高祖械婁敬於廣武,即此地也。後漢屬太原郡,為北部郡治。魏晉皆為雁門郡治。後魏移至上館城,仍曰廣武縣,為雁門郡治,而廢城亦曰古雁門城。唐武德八年(625 年),突厥寇廣武,蓋所雁門縣也。”《代縣誌》載,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建廣武縣,地址就是現在距代縣城西15 裡的古城村,西漢為太原郡廣武縣,東漢改屬雁門郡隸幷州。三國黃初元年(220年),雁門郡南渡勾注,由陰館縣遷往廣武縣,北魏孝明帝時期,雁門郡廣武縣治所一併移於古上館城(今代縣縣城),北周上館城為州、郡、縣三級治所。

古廣武城為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前475-前221年)所建,是最早的廣武城。秦、漢廣武縣其治所之所以設在廣武城,其主要目的是鎮守雁門關。清乾隆版《代州志》載:“趙武靈王,北略中山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登黃華之上,召樓綏謀強兵,乃築城備邊,起代至於陰山。”戰國初期,七雄爭霸中原,無暇北顧,北方的樓煩、匈奴、柔然等少數民族部落乘隙發展壯大,並南下至恆山附近,佔據山西北部地域。趙肅侯為加強北部邊防,曾在雁門山上大規模修築長城。到趙武靈王時期,一方面加強軍事變革,施行胡服騎射,大力整肅軍隊;另一方面積極修建工事,夯築城牆,提高防禦作戰能力。雁門關下的古廣武城就是其中之一,這也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代縣最早的築城活動,但當年城池可能沒有命名。

廣武之名緣於秦漢時期著名軍事家李左車。清光緒版《代州志》載:“李左車,趙將李牧之孫也,父汩,秦中大夫詹事。左車事趙王歇,封廣武君,即今代西之故廣武城也。”李左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兵家怪傑和軍事奇才。漢高祖三年(前204 年)十月,淮陰侯韓信率兵攻打趙國,李左車以逸待勞、以守為攻的迎敵計謀未被趙王成安君陳餘採納,後趙國亡李左車被俘。韓信對李左車以師禮相待,向其請教攻打燕國和齊國的計謀。李左車向韓信提出了休生養息、慰勞將士、先聲後實、恩威並舉、以德施政、以仁服人、以武威懾等具有戰略眼光的建議,被韓信採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一傳世名言,就是李左車向韓信獻策時講的。統治者用李左車的封號“廣武”命名城池,極有可能當時的廣武一帶就是李左車的封地,同時也是對李左車功勳的紀念和彰顯,還能夠起到鼓舞守關駐城將士、震攝入侵之敵的作用。後來在雁門關外先後建造的兩座城池,也沿用了“廣武”這個名稱。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三座城池,都以“廣武”命名,都圍繞一個關隘——雁門關而建,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有的。足見李左車之威名,足見雁門關之重要,足見研究古廣武城之必要。

從戰國末期到北魏時期的七百多年,廣武城一直是北方的國際大都市、重要的政權治所和軍事重鎮。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設廣武縣,其治所為廣武城。西漢時期,廣武縣隸屬於幷州太原郡。三國時期,廣武縣屬魏。黃初元年,雁門郡其治所由雁門關外的陰館縣遷至雁門關內的廣武城,這裡同時成為郡、縣治所。十六國時期,廣武城先後被後漢劉聰、後趙石勒、前燕慕容雋、前秦符堅、西燕慕容永、後燕慕容垂等政權更替佔據。晉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廣武縣歸北魏,初屬司州,後屬肆州。

北魏熙平年間(516-518 年),廣武城一帶發生強烈地震,城池遭受毀滅性破壞。孝明帝元詡時,雁門郡和廣武縣的治所才由廣武城遷至上館城(今代縣城西關),廣武城遂遭廢棄。

古城概況

古廣武城位於代縣縣城西南7.5 公里處的陽明堡鎮東北,東至古城村西,西至孫家磨村東,南至馬站村北和東關村中央,北至下沙河村南。城池隨地勢構築,呈北偏西27 度,是西北——東南方向的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短,西北——東南長約2 公里,西南——東北長約1.7 公里,佔地面積約3.4 平方公里。2014 年、2015 年經山西省文物勘測中心考古鑽探發現,古廣武城西北和東北各有角樓一處,東城牆和南城牆外各發現護城河一條。廣武城內的遺蹟南多北少,南部應為生活區。考古還發現,在古城內同時代的土路有13 條(段)、房屋基礎36 座,絕大多數位於古城內的東南部。

古廣武城地形平坦,平均海拔約864 米。城牆底寬約20 米,高約15 米,全部用粘土分層夯築,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西城門在古代俗稱“駱駝門”,遺蹟尚存。當年從西域而來的駝隊正是由北門進入,再由西門走出古廣武城,走向內地和中原的。據孫家磨的老年人講,古城的城牆在民國初年還比較完整,現在大部分已夷為平地。經作者實地測量,古城城垣現遺存東牆約500 米,南牆約500米,西牆約1000 米,北牆約700 米。

從1983 年開始,在古廣武城北約五公里處的上沙河、下沙河村一帶發現了大量戰國時期和漢代古墓葬。這些古墓葬中有大量青銅劍、戈、箭、頭盔等軍械,以及印鑑、瑪瑙、玉器、銅鼎、西洋銅車等物品,特別是在一個墓穴內還發現了大量書籍等陪葬品。該墓主人極有可能是一位學者兼高級官員的文人雅士。上沙河村西南還有兩座“封土堆”,被村民稱為“大圪蛋”和“小圪蛋”。“大圪蛋”直徑約四、五十米,高約六、七米;“小圪蛋”直徑約三十餘米,高約四、五米,疑為漢代重要人物的墓冢或衣冠冢。

古城人物

古廣武城是雁門古道北出雁門關的起點。歷史上一些帝王將相、謀士義士、英雄豪傑、王妃公主、外國商旅、文人墨客等曾駐紮或落腳於古廣武城,書寫了歷史的篇章。戰國時期,秦始皇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抗擊匈奴就是從廣武城出塞的。西漢時,劉邦、劉徹、劉恆等帝王出雁門關時,曾駐廣武城。李廣、衛青、霍去病從廣武城出發大破匈奴。王昭君、蔡文姬等“和平使者”也是從這裡出塞的。唐朝詩人王維有詩曰:“廣武城邊逢暮春,夕陽歸客淚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李廣先後擔任過雁門、代郡、雲中等地的太守,古廣武城是他經常駐足之地。

婁敬謀士。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率領30萬大軍逾越雁門關去漠北征討匈奴,往返途中就駐紮在雁門關內的廣武城。劉邦的著名謀士婁敬曾經就被劉邦關押在廣武城。明萬曆版《代州志》載:“廣武故城,去州西十五里,陘口之南。漢高帝械繫婁敬於此,今廢。”婁敬是西漢時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也是和親政策的首倡者。“白登之圍”之後,劉邦採納婁敬的建議,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並派婁敬出使匈奴簽署和親約定。匈奴數十年間不再侵擾,北邊疆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劉恆探母。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四子,也是西漢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23年,勤儉節約,勵精圖志,興修水利,發展經濟,以德政治天下,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空前盛世——文景之治。漢文帝被封為代王時,廣武城是他的封地。代縣的樸村,古時稱薄村,傳說是漢文帝母親薄姬的葬地或生地。明萬曆版《代州志》載:“薄村,去州東北二十里,俗傳文帝母薄太后葬於此,又云太后所生地。”明代州人、開封府訓導王鑰有《薄村》詩云:“漢室賢妃產此村,年來寂寞豈堪論。租科外額空倉廩,隸卒臨門絕犬豚。不見薄昭依國勢,尚倚老遺負牆喧。誰雲土地關興廢,民牧由來少恤存。”薄太后為躲避迫害居住在遠離京城的廣武城是極有可能的,後人為其立廟紀念也是有可能的。當然,代王劉恆來廣武看望母親更是在情理之中。

王霸夫婦。東漢著名義士、隱士王霸及夫人都是廣武人。王霸原本是西漢官員,王莽篡位後,他認為繼續做官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於是棄冠帶,絕交宦,攜妻兒歸隱耕作。王莽多次徵召他進宮為官,但都被他拒絕了。王霸之妻也是歷史留名的賢內助,更是一個對丈夫、對家庭、對社會負責而正氣凜然的女子,她的故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傳統社會。《後漢書·烈女傳·王霸妻傳》也有專門記載,明萬曆版《代州志》將王霸妻列入列女記載。

牽招引水。三國時期的雁門郡其治所就在古廣武城。歷史上,牽招是一位集行政、軍事為一身的精英式地方首長。他任職雁門郡守12年,恪盡職守,既指揮軍民抵禦外侵,又整頓社會治安;既墾荒屯糧發展經濟,又“揀選有才者詣太學受業”,培養、選拔人才,最為惠民的政績是開鑿雁門渠,引泉入城。雁門渠在雁門古道東,古廣武城北,是東漢時期古廣武城北部的一個大型水利工程。清光緒版《代州志》載:“郡所治廣武,井水鹹苦,民皆擔輦遠汲流水,往返七裡。招準望地勢,因山陵之宜,源開渠,注水成內,民賴其益。”東漢時,廣武城由於人多井少加之現有井水又苦又鹹,居民取水需要用車拉或者擔挑往返七裡,百姓叫苦不迭。為了解決城內居民飲水和農業灌溉問題,牽招經考察後發現,雁門山南麓的泉水能夠引入廣武城內。於是他親自勘察地形,組織軍民開鑿水渠,引泉入城,最終解決了城內軍民飲水問題。至今在古城村北還有雁門渠的遺蹟。

“潯陽三隱”周續之。陶淵明無人不曉,但與其並稱為“潯陽三隱”、土生土長在廣武城的周續之卻知者甚少。明、清版《代州志》對周續之都有記載。周續之,字道祖,雁門廣武人。早年到江西,居建昌縣。當時太守範寧在郡辦學,廣招門徒。周續之當時僅十二歲就在範寧處聽講。數年後,他就能“通五經五緯,號曰十經,名冠同門,稱為顏子。”後來,周續之又讀老子的《易經》,入廬山,在廬山東林寺雁門同鄉釋慧遠大師門下讀佛學,與同居廬山的劉遺民、陶淵明並稱為“潯陽三隱”。劉毅執掌蘇州後,邀請周續之去做撫軍參軍、太常博士,他不去。周續之終身不娶,終年47歲。

此外,古廣武城還是一座民族大融合的城市,有眾多外籍名人在此生活和工作過。西漢時期,在漫長的絲綢之路上頻繁往來於中亞與中國之間,成為中世紀東西方貿易的承擔者,與維吾爾族有重要血緣關係的粟特人,就曾大量在古廣武城居住。虞弘是北朝時期魚國(波斯的屬國)出使北齊的使者,留授直突都督、涼州刺史、射聲校、代州檢校薩保等職。薩保即北齊管理外籍商人的官員。北齊政權規定,外籍商人在二百戶以上的,方可設薩保一職。1990年前後,文物販子在古廣武城西北部的下沙河村附近盜掘了許多墓葬。從墓葬主人的身份來看,有不少是匈奴、鮮卑、粟特人,還有一些是中亞人。可以想像,當年胡人和外籍商戶在古廣武城及周邊地區數量之多、影響之大。

雁門關內的廣武城

古城願景

如今的古廣武城,除了有限的史籍記載、時起時伏的斷壁殘垣,主要的遺蹟就是“古城殘照”了。王鑰有《廣武城》詩云:“廣武城隕禾滿疇,經過此日感閒愁。陳豨鎮靖翻為亂,婁敬獻猷卻被囚。兩漢河山歸聖代,一川風月自春秋。水聲不管興亡事,還繞荒基日夜流。”

“古城殘照”是明清時期的“代州八景”之一,其景觀就是古廣武城遺址。“古城殘照”主景是時起時伏的城牆和黃土地形成的幽靜小路,輔景是蓬鬆雜亂的荒草、空曠無邊的田野,背景是如練的滹沱河、重巒疊嶂的雁門山、殘陽如血的夕陽和鳥兒的鳴叫以及倏地竄出的野兔。清州人貢生張瑜賦詩曰:“城址頹殘千歲餘,丹霞紅葉夕陽墟。牧樵不解追往事,一路歌歡入野廬。”傍晚,當落日的晚霞映照在蜿蜒起伏、殘垣斷壁的古城時,一種“古道西風瘦馬”的悲愴之感就會油然而生。如今的古廣武城,已淡化成了一個個普普通通的村莊,日漸沒落成一個遙遠的歷史名詞。明代州人大學士施重光曾賦詩:“樓閣秋風址,煙霞落日霄。棲鳥相對語,疑是話前朝。”古廣武城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現在,人們只能在殘垣斷壁前,感嘆廣武古城往日的輝煌。

目前,古廣武城遺址已逐步引起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專家的重視。二十一世紀初,廣州暨南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國內外研究中國古城和秦直道的專家,先後到古廣武城遺址進行實地考察。2016年,國家博物館考古專家專程到古廣武城遺址進行考察。2017年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也組成團隊對古廣武城遺址進行了為期半個多月的考察。

古廣武城飄零於歷史的長河中太久了,如不及時搶救並加以保護,就有湮沒殆盡的危險。搶救和保護古廣武城遺址,不僅有利於對古廣武城本身歷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有利於古代城池文化、軍事城堡和邊塞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更有利於對民族融合、絲綢之路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