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菜之王話白菜

大白菜 減肥 蘿蔔 中國歷史 宋朝 榮成市新聞中心 2018-12-23
百菜之王話白菜

百菜之王話白菜


白菜原產於我國北方,是十字花科蕓薹屬葉用蔬菜,喜冷涼氣候,平均氣溫在18℃左右和陽光充足的條件下生長最好。在我國北方的冬季,白菜更是餐桌上的常客,故有“冬日白菜美如筍”之說。大白菜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故有“百菜不如白菜”的說法。

中醫認為白菜微寒味甘,有養胃生津、除煩解渴、利尿通便、清熱解毒之功。白菜營養豐富,除含糖類、脂肪、蛋白質、粗纖維、鈣、磷、鐵、胡蘿蔔素、硫胺素外,尚含豐富的維生素,其維生素C、核黃素的含量比蘋果、梨分別高5倍、4倍。

冬季空氣乾燥,寒風對人的皮膚傷害很大,多吃白菜,可以起到很好的護膚和養顏效果。白菜中含有的纖維素,可增強腸胃蠕動,減少糞便在體內的存留時間,幫助消化和排洩,從而減輕肝、腎的負擔,防止多種疾病的發生。白菜中所含的果膠,可以幫助人體排除多餘的膽固醇。此外,白菜本身所含熱量極少,不至於引起熱量儲存。白菜中含鈉也很少,不會使肌體保存多餘水分,可以減輕心臟負擔。中老年人和肥胖者,多吃白菜還可以減肥。

把大白菜尊為百菜之王一點也不為過,它的營養價值、藥食同源價值古往今來一直被認可。

白菜在古代被稱作“菘”,有人認為它源於《詩經·古風》裡的“葑”指蕪菁,又名蔓菁,俗稱大頭菜。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南方的小白菜為了適應北方的寒冷氣候逐漸演化而成。不管怎麼說,反正它是我國原產,在新石器時代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遺址發現的白菜籽距今約六七千年,證明大白菜的種植歷史悠久。

菘,這麼文雅好聽的名字,古人是怎麼想到的呢?宋代大詩人陸游的祖父陸佃所著《埤雅》裡解釋:菘性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鬆之操,故其字會意。南宋文字學家戴侗所著《六書故》裡也載:菘,息躬切,冬菜也。其莖葉中白,因謂之白菜。想想立冬時節一場初雪,大白菜尚未入窖,一棵棵傲立雪中緊密瓷實,有如一株株壓雪青松,真是形象地應了古人會意造字。

古人不但會意地造了“菘”字,對於菘的食用也有很多研究。唐代食療家孟詵在《食療本草》中記述:菘菜,治消渴,和羊肉甚美。其冬月作菹,煮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氣治嗽。今人的糖尿病也是消渴的範疇,如果能得菘菜治之,真乃大快人心之事,可惜今日的菘菜已經不是古時的菘菜了,今人的體質也不是古人的體質了。不過白菜做成羹加點麵糊食用是今人常為,異曲同工,這種食用方法對於醉酒後的腸胃有很好的安撫作用。清代的《本草綱目拾遺》裡則有介紹白菜做汁有利腸胃、除胸煩、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並且強調說冬天的白菜汁尤佳,而我等卻總把剁好的白菜擠去多餘的汁液再包餃子,真是暴殄天物。

白菜在古代諸多文人眼裡形同天物,唐代文學家韓愈讚美白菜雲:“晚菘細切肥牛肚,新筍初嘗嫩馬蹄。”蘇東坡毫不示弱:“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蟠。”把白菜比作羊羔、熊掌等。這兩位寫個詩都葷素搭配,做起菜來肯定不同凡響。至於劉禹錫,居然把未吃到白菜當成遺憾,一句“只恐鳴騶催上道,不容待得晚菘嘗”讓人禁不住思考,他家的白菜到底怎樣做得那麼勾人懷念。南宋詩人楊萬里這樣寫他記憶裡的大白菜:“蘆菔過拳菘過膝,北風一路菜羹香。”蘆菔是蘿蔔,那時候白菜蘿蔔是民間餐廚的主要菜品,高過人膝蓋的大白菜肥碩健壯,冬日做成湯羹想必鮮美醇正極了。

現在的大白菜依然是民間餐廚的主要菜品,它樸素廉價百搭,無論是燉豆腐、燉粉條、炒肉片、燴海鮮,還是涼拌、制餡、熬湯、油潑,怎樣做都好吃,普通百姓也都消費得起,以至常常有人拋賣物品時非要綴上一句“白菜價啦”吸人眼球。白菜價是多少大家心知肚明,跑過去一看搖搖頭,別再禍害白菜了,白菜是物美價廉,你那個根本名不副實!

說到白菜的物美價廉,想起大畫家齊白石的一段趣聞。相傳齊白石意欲效仿王羲之以字換鵝,拿一幅自己畫的白菜跟賣菜人商量換一棵大白菜,結果被賣菜人狠狠斥責了一頓。價值與價值的無法對等不是某個人的錯,那樣的年代誰都需要一棵白菜餵飽肚子。及至現在,白菜成了“百財”,富足之餘人們更多地喜歡上白菜的諧音寓意。關乎白菜富含多少維生素、果膠、膳食纖維,多少人體所需微量元素等等少有人瞭解,人們把它請進畫中、玉雕中,納百財、遇百財,清清白白,這些吃不動的白菜身價百倍,賣菜人再也不會輕易斥責換菜人了。

大白菜經風霜歷雨雪地從遠古一路走來,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尊為百菜之王當之無愧。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它清熱解毒、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排毒養顏、強筋壯骨、滋陰補腎、塑身減肥、保護心血管、治療胃潰瘍,它不僅僅是菘,是白菜,是百財,更是貼近地氣的瑰寶,是生生不息的人類財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