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說幾次你才不會搗蛋”面對問題兒童,父母的自我剖析更重要

我家孩子之前有個小夥伴W,是挺多家長眼中的“小霸王”,比Joshua大概年長半年。大家看到Joshua 牙齒現在缺了一塊,也是在1歲半的時候,被他推了一把磕壞的。這幾年反反覆覆根管治療,最後還是保不住拔除了大門牙,這些都是之前的事情了。

對於“小霸王”這個詞,我其實感觸也很深刻。W個頭並不大,就是南方孩子的身材,但似乎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比如推搡其他小朋友,很用力地破壞設備,動不動發脾氣,對大人也很沒有禮貌,所以讓周圍的人都特別頭疼。

“要我說幾次你才不會搗蛋”面對問題兒童,父母的自我剖析更重要

有很長一段時間,周圍一起玩的小夥伴們完全找不到跟W相處的方法啊,孩子家長們知道我做心理諮詢和幼兒教育,其實私下也會來問我,為什麼W個性會這樣子呢,不知道為什麼這孩子會變成“小霸王”。

那段時間關於W的評論當然很多,有些家長們認為他不尊重人,也不懂秩序,是一個自我為中心、自私的人,覺得W要學習和調整的地方還有很多,我收到最多的疑問便是,“是不是這個孩子天性就如此啊?” “這孩子是不是少了點管教?”只是大家猜想了很多天性、遺傳等各種問題,卻很少討論“家庭”。

但很多時候,當我們發現孩子變成問題兒童後,他鬧得人心惶惶、缺乏秩序感、無法相處,這種情況一定不會憑空出現的。

從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的生態學理論角度看,我們的孩子並不是被動地接受他人和環境的影響,而是在積極地參與,並且跟環境產生直接的互動這裡說的環境背景,是與個體相互作用的家庭、同伴、學校或鄰居組成的環境。

“要我說幾次你才不會搗蛋”面對問題兒童,父母的自我剖析更重要

△ 生態學理論示例圖

家庭便是一個小的環境系統,我們跟父母之間的關係和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會共同塑造我們的人格和處事態度,而我們對家庭環境、關係的迴應方式,無論被動還是主動,都同樣影響了我們最終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簡而言之,我們的性格和處事方式,基本上是兩股力量——“我們的環境”和“我們對環境的反應”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們來看看在W這件事情上,這兩股力量哪裡出了問題。


01

強勢的媽媽+妥協的爸爸

在面對孩子教養行為中出現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問“為什麼孩子會做這樣的事情”是毫不猶豫、脫口而出的,但是要讓我們問問自己,“在孩子出現的這個問題上,我的責任是什麼”卻非常難。因為這在某程度上是一種自我解剖,它要求我們去解剖自己,這個過程會讓人無比痛苦。

在跟W爸爸和W媽媽深入溝通的過程中,我也感受到在W的養育上明顯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

W媽媽對於W來說,是強勢的。在家裡,W媽媽是所有意見的主導者,她形容自己是典型的“因為我是你媽媽,所以你就得聽我的”專制型家長。(是的,她也意識到這個狀況,後面我會繼續說。)

舉個例子,後來我家Joshua跟W碰巧報名了同一個興趣班,孩子獨立上課。但只要W出席的課程,幾乎每節W媽媽都要進去“救場”,因為W動不動就開始欺負其他小朋友,弄得課堂很難進展下去,每次W媽媽幾乎連人帶拖地拉W出了課室,一邊拖一邊怒氣衝衝地訓話,“到底要我說幾次你才不會那麼搗蛋?!”

W媽媽回憶跟W最激烈的一次爭吵是在W4歲的時候,他們一起在外面聚會,W還是大吵大鬧,折騰不已,當著全部人的面,W媽媽又爆發了,她說,“W,你真是野蠻的孩子,你永遠都不聽話,我真的是受夠了!你現在就留在這裡,我不要你這個孩子了,你在這個飯廳裡誰把你撿走都行,我不要你了!”

然後W媽媽就離開了餐廳。那一次W哭著追上去,抱住了在餐廳轉角處媽媽的大腿,W被震懾住了,一路哭著回家。回憶這件事情,對W媽媽的心情也不好受,表面上看好像震懾住了W,但實際上她自己也有很多的內疚,併為此惶惶不安。

“要我說幾次你才不會搗蛋”面對問題兒童,父母的自我剖析更重要

爸爸和媽媽的性格並不一樣,爸爸的個性很溫和,非常客氣,客氣到什麼程度呢,如果大家一起滑滑梯,W爸爸看到W在推搡其他小孩子,其他小孩子大哭不已,爸爸走過去是先拉著W的手,然後非常溫和地問他,“你不小心碰到了別人啊,你看等你手不疼了咱們去道個歉好不好?” W毫不客氣地秒拒,轉身去玩其他,不管其他小孩子哭不哭。

W爸爸非常害怕說“不”,他不懂拒絕、不會提出自己的要求,害怕孩子因此不喜歡他,這在心理學上可以稱之為“親密關係被拒敏感”,因為沒有辦法拒絕孩子的要求,所以在親子關係中明明處於教導和示範位置,卻成了無限包容、毫無原則的狀態。

我當時問了W爸爸一個問題,“你很害怕說不,是不是擔心一旦對孩子說了不之後,孩子就不再愛你親近你了?” 很多時候,不敢說“不”是一種心理上的過度依賴,當我們過度依賴別人的時候,我們就會妥協、也沒有辦法去追問或者對別人想要的東西說“不”,因為害怕孩子會遠離、拒絕、反抗和生氣,我們反而會盡可能維繫表面上的愉快,卻不知道其實是在加重孩子成長的困難。

“要我說幾次你才不會搗蛋”面對問題兒童,父母的自我剖析更重要

02

缺乏方向盤的迴應模式

當我們回看W是如何看待家裡關係的時候,W有一句話特別深有含義,他說,“媽媽不肯的,找爸爸。”

在孩子的相處方式中,存在被動和主動兩種迴應模式,孩子所感受到的父母的情緒和態度,遠遠比具體的行為信息要多,孩子也只能夠通過觀察爸爸和媽媽的個性,來琢磨自己跟爸媽的相處方式。

W在早幾年的生活中就明白(可能2歲左右就已經明白了),在家裡爸爸永遠都處在一個無限包容的位置,不管W做什麼,他最終都會示弱,全盤接受W的想法和態度。孩子也會去試探媽媽的底線,因為媽媽的強勢,所以孩子也想明白到底在哪一個尺度,孩子能夠有話語權,或者能否跟媽媽爭一個話語權,所以他會用無止盡地逆反來做事情,直到看到媽媽怒不可遏為止。

W也明白,即便媽媽再生氣都好,爸爸都會包容他,他可以躲起來不需要承擔任何的責任,而最終所有的事情,都會不了了之,被爸爸媽媽擺平。

哪怕年齡再小,孩子仍然可以快速明白,在一個關係中可能佔據上風,在一個關係中可能佔據下風,但是孩子從來都沒有內在的方向盤來告訴他們,到底什麼才是標準,怎麼樣的行為是恰當的、怎麼樣的行為是不合適的。

這也是為什麼,W只能不斷地“複製”這個相處模式,把它放在跟其他小朋友、其他家庭相處的過程中,讓自己也變成了“小霸王”。

“要我說幾次你才不會搗蛋”面對問題兒童,父母的自我剖析更重要

很多時候,父母真的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從鏡子中看到的每一個爸媽的行為,都會印刻在自己的腦海中,通過跟鏡子的互動,來摸索跟這個世界的關係和態度。



孩子的天性當然存在個性化差異,但是孩子最終形成一個怎麼樣的人,是他跟環境相處後的綜合結果,而父母在年幼孩子內心所留下的,無疑是最為重要的那一面。

當我更進一步去跟W家庭接觸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都發現他們的教養方式也並非憑空出現,比如W爸爸很害怕說不,是因為從小自己的爸爸總是過於嚴苛地要求他,永遠都是“你不能這樣”、“你不能那樣”、“如果你不這樣,就會怎麼樣”

而W媽媽如此強勢,是因為她是家裡最小的一個,又是獨女,家裡重男輕女,所以她從小都要靠自己的強勢和堅持,才能夠給自己爭取更多的資源,她缺乏安全感,需要話語權。

所以最終我們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共同改善孩子和家庭的情況,這裡其實已經不僅僅是孩子的行為調整的問題了。

“要我說幾次你才不會搗蛋”面對問題兒童,父母的自我剖析更重要

誠然孩子有他需要去學習的地方,比如自控力、社交力和情緒管理能力,但是如果父母願意一同配合起來,針對自己身上的弱點也同步調整起來,只有這樣子,整個方案的改變效果才是最明顯的。

所以平時多問問自己,“在孩子出現的這個問題上,我的責任是什麼”,做一做今天這個文章裡的“解剖”,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養育這件事情啊,看起來是一種親子調整,但很多時候是我們的自我剖析。

只有我們看到了自己了,我們才能最終看明白孩子行為的始終。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