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簾聽政:大清王朝的西太后時代

年號是皇帝在位的紀年號。漢武帝以後,中國皇帝皆有各自的年號。古人言數說“元”,不說“一”,所以建年號稱建元,改年號稱改元。一年不可有二君,故當年不可即位,也不可改元。不然的話,就是對前任皇帝的否定,屬非禮之舉。

年號通常具有一定的含義。例宋高宗建元“建炎”,含有希望餘燼復燃、火德重興的意義。又如,宋孝宗受禪,建元“隆興”,則有“務隆紹興”之意。

本文要說的年號叫“同治”,乃清穆宗(載淳)的年號(1862—1874年)。這個年號含義十分明確:由皇帝和兩宮太后共同治理朝政。

這個平實無華的年號,顯示了這樣的事實:西太后與東太后共同輔佐幼帝治理天下。而實際上把持朝政的是西太后,即慈禧太后。

從同治到宣統(1862—1912年),清王朝走完了最後一段路程。這段近半個世紀的路程,也可稱“西太后時代”。

清朝家法本無太后垂簾聽政一說。順治帝也是沖齡即位,卻未嘗准許太后臨朝,而由叔父多爾袞攝政。

清廷事事拘守先例,尊重祖宗家法。辛酉政變一舉打破了祖宗家法,為慈禧太后當政五十年鋪平了道路。

慈禧太后的權力源於同治皇帝。說到同治即位,先要說咸豐帝去世。

1860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倉皇出逃。次年,病死在熱河行宮。正後(後稱東太后)無子嗣,僅寵妃那拉氏(後稱西太后)有一子,名載淳,年僅六歲。咸豐帝遺詔立載淳為皇太子,即皇帝位。由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名顧命大臣,以贊襄政務王大臣的名義總攝朝政。改元“琪祥”。

兩宮太后見八大臣把持朝政,不讓恭親王弈訢分享權柄,十分惱恨,萌生不滿,遂召醇郡王奕譞(慈禧妹婿)密商罷斥肅順等人,並與在京的弈訢取得聯繫。

辛酉年(1861年)九月五日,奕訢奉太后召趕赴熱河,參與密謀。商定由御史董元醇出面奏請兩宮太后“權聽朝政”,並在八大臣之外,更派親王一二人(意在奕譞、奕訢)參政。董元醇的奏摺遭到駁斥,八大臣宣稱,贊襄皇帝不必聽命於太后。

十月二十六日,兩宮太后偕幼帝離熱河回京城。肅順、奕譞等護送咸豐帝靈柩隨後啟程。

兩太后抵京後,即召先行返京的奕訢部署對策。

十一月二日,奕訢示意大學士賈禎、周祖培等再次奏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當日,太后下詔,歷數載垣、端華、肅順等人罪狀,把咸豐避難熱河的責任統統推到八大臣頭上,並責令載垣、端華、肅順解任聽勘,其餘五人退出軍機處。

不出一日,又下詔將載垣等三人革職拿問。次日,任命奕訢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

十一月七日,下詔廢祺祥年號,以明年為同治元年。

同月十一日,在清除了贊襄政務王大臣及其黨羽之後,載淳正式即皇帝位,是為同治帝。

同治一朝的政局形式上分寄於兩宮太后及議政王三人,實際上掌握在慈禧太后一人手中,其餘二人不過是她的工具而已。

辛酉政變即奕訢一派聯合兩宮太后將肅順一派趕下政壇。

垂簾聽政:大清王朝的西太后時代

同治即位後,慈禧下的第一步棋便是向議政王示威。

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後,禮親王等擬定《垂簾章程》十一條上奏。兩宮太后閱後頒下懿旨:“依議”。

章程擬定了垂簾聽政的一應儀禮。其中第五條設定了兩宮召見內外官員的聽政儀禮,召見人員由議政王及御前大臣輪流派一人帶領。當時的議政王正是奕訢,按章程,太后、皇帝召見臣工時他必須隨時侍立一側,一是瞭解兩宮與皇上的旨意,二是需要時備諮詢應對,盡議政之職。

弈訢憑《垂簾章程》取得了超邁顧命大臣的權力,成為朝廷中權勢最為顯赫的一位王爺。他此時集政治、軍事、外交、皇室事務方面的要職於一身,加上他本人才智過人,成為“同治中興”的第一功臣。可以說,沒有奕訴及其支持者的努力,便不可能有所謂清廷中興的局面。

功高震主。弈訢的卓著政績對慈禧構成了無形的壓力。同治三年夏,太平天國平定,清廷轉危為安。次年三月,慈禧就藉口弈訢“妄自尊大,諸多狂傲,依仗爵高權重,目無君王”,“毋庸在軍機處議政,革去一切差使,不準干預公事”。

出自慈禧之口的種種指責表明她與弈訢始於辛酉年的合作裂痕已生。“朕歸政之時何以能用人行政”一語則顯示慈禧對皇權旁落的憂慮。為此,慈禧特意選拔四位王爺接替帶領召見、引見內外臣工一職。

慈禧顯然低估了弈訢的實力與能量。四位王爺中年齒最長、爵位最高的惇親王奕誴上折為弈訢求情,實際上也代表了其他王爺的意見。這就迫使慈禧不得不考慮他的請求,遂傳諭王公大臣等相關人員會議討論。

會上對弈訢的去留無非兩種意見,一種是“不可複用”,一種是查無實據的參劾不能作為罷斥奕訴的根據。後一種意見最終得到多數人的支持。

面對眾多王公大臣的說項,慈禧只得收回成命,言不由衷地宣稱,此次將弈訢之事交廷臣會議,純系出於“小懲大戒,曲為保全之意”。恭親王雖有錯,但尚可錄用。慈禧宣佈弈訢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於是,弈訢重被錄用,但免去議政王與軍機大臣兩項最重要的差使。

去其根本,留其枝葉,慈禧此招委實高明。從此以後,奕訢言行有所收斂。慈禧也擺脫了弈訢這付柺棍,邁出了獨立主政的第一步。

垂簾聽政:大清王朝的西太后時代

(恭親王奕訢)

這次垂簾聽政,到1873年同治親政始告一段落。是為第一次垂簾聽政。

所謂垂簾,不能按字面理解。據目擊者所見,只是八扇黃色紗屏。兩宮太后坐在紗屏後,皇上坐在簾前。

同治親政一年便去世了,年僅19歲。慈禧選定道光帝之孫、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恬繼位,改元光緒。光緒即位時僅四歲,仍由慈禧太后聽政,是為第二次垂簾聽政。

同治帝沒有生子,病危時召其師傅李鴻藻入見,口授遺詔,謀以貝勒載澍承繼大統。

慈禧覽之大怒,命鴻藻出。少頃帝崩。慈禧召宗室諸親王密議繼統之人。她說:“帝疾不可為,繼統未定,誰其可者?”

有人說:“溥倫長,當立。”

惇親王奕誴說:“溥倫疏屬,不可!”

慈禧說:“‘溥’字輩無當立者。奕譞長子,今四歲矣,且至親,予欲使之繼統。”

在愛新覺羅氏的世系中,“溥”字輩為“載”字輩之下一輩。同治帝為“載”字輩。若立“溥”字輩者繼統,就是為同治帝立嗣,同治帝后將為太后,而兩宮太后將為太皇太后,便喪失垂簾聽政之權了。

若立“載”字輩中年長的人繼統,兩太后也沒有理由聽政了。

載恬為奕譞之長子,其母為慈禧的胞妹,故慈禧說是至親。以載淳入繼咸豐帝統,兩太后仍舊是皇太后,仍然可以把持朝政。

慈禧之所以要用“溥”字輩而不用“載”字輩繼統,道理就在這裡。諸宗室親王懾於慈禧太后的淫威,無一人表示異議。

於是,慈禧又開了一個先例,皇位傳弟不傳子的先例。此例一開,便有了慈禧的第二次垂簾聽政。

這次垂簾聽政到1889年光緒帝親政始告結束。

第三次垂簾聽政始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六日,慈禧太后以光緒的名義頒佈諭旨稱:

“國事艱難,朕日理萬機,自感不暇,皇太后自同治年間兩次垂簾聽政,辦理朝政無不盡善盡美。念及社稷,再三懇請太后訓政,仰蒙太后同意所請。”

八月八日那天,光緒帝率百官向慈禧太后行三跪九叩禮,懇請慈禧訓政。

慈禧煞有介事地表示俯允,仍命遵昔時訓政故例。

這次與前二次不同,聽政時撤去垂簾,慈禧與光緒左右並坐,宛若兩君並立。

據目擊者回憶,每天清晨光緒帝身穿朝服坐在慈禧旁邊,接受群臣朝拜。外表跟先前並無二樣,只是不再發言了。有時,慈禧叫光緒問話,帝才勉強問道:某地年歲如何…… 如此等等。聲音極低,慈禧時常喝令他再說一遍。光緒就臉無表情再說一遍。

1900年庚子事變後,要求慈禧歸政於光緒的呼聲日趨高漲。列強也要慈禧歸政。但慈禧至死不為所動。

第三次垂簾聽政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始告結束。正是在這一天,光緒帝在囚禁中死去。第二天,慈禧也命歸黃泉。

垂簾聽政:大清王朝的西太后時代

垂簾聽政,作為禮儀體制,堪稱慈禧的一大創意。中國歷史上雖有過太后臨朝聽政的事例,但並未形成體制,也未提及“垂簾”二字。辛酉政變後擬定的《垂簾章程》可謂空前絕後之作。

慈禧自己不循祖宗家法,對付皇室親貴、皇帝皇后皇妃,則動輒搬出家法。親貴稍不如她的旨意,即拿交宗人府議罪。皇后皇妃稍逆己意,輕則叱面,重則弛衣受杖,連皇上也不敢庇護。

對付朝臣廷僚,則把兒皇擺在前面作傀儡,眾人不敢不低首於皇帝之下,便不敢不低首於皇太后之下。

“聖人以孝治天下”,朝野無人敢違逆這條金科玉律,也就沒有人敢違背慈禧的意志。

東太后在世,這條金科玉律操在兩太后手中,慈禧不免有所顧忌。東太后一死,祖宗家法及其衍生的一切權力,統統成了她的囊中之物,故可以為所欲為了。

人服制度不服人。從宮女起家的慈禧就是憑藉祖宗家法而君臨天下,把持朝政近半個世紀的。這或許是她能長久維持晚清政局的緣由罷!

慈禧的政治生命始於辛酉政變,終於丁未政潮。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慈禧宣佈預備立憲。

預備立憲從改革官制入手。奕劻、袁世凱企圖以設立責任內閣,進而控制朝政。他倆的如意算盤因軍機大臣瞿鴻禨等人的反對而告吹,袁還被迫辭去各項兼差。

隨後進京的岑春煊又進一步攻擊奕、袁二人。瞿此次召岑進京,

“蓋欲於此時內外夾擊,將慶(奕)推倒,以岑代袁,己亦可代慶矣。”

不料,奕、袁先手反戈一擊,指使御史參劾瞿“暗通報館,主使言官,勾結外援,分佈黨羽”。結果,瞿被開缺回籍,岑被迫退隱。

這次政潮發生在1907年(丁未年),故稱“丁未政潮”。

此前朝政實際上掌持在一文一武兩人手中。文為瞿鴻禨,武則袁世凱。而慈禧重用信任袁世凱,片言罷免瞿鴻禨。瞿相一去,清朝再無像樣的政府,滅亡的命運就此而定。是年恰為羊年。

1864年(甲子年),慈禧三十歲,平定太平天國。以女主戡定大亂,堪稱五千年一奇。但“秀氣拔盡”,以後慈禧逢甲皆不利。

1874年(甲戌年),慈禧四十歲,獨子(同治帝)夭亡,清朝帝系竟絕。

1884年(甲申年),慈禧五十歲,中法戰爭爆發,法軍進攻福建、臺灣及鎮海等地。

1894年(甲午年),慈禧六十歲,中日戰爭爆發,中國陸海軍皆大敗。

1904年(甲辰年),慈禧七十歲,日俄兩國在中國境內龍興之地開戰。日俄戰爭的主戰場在東北大地。此地為清王朝的發祥地,故稱“龍興之地”。

1908年慈禧一手扶立的光緒帝在囚禁地—中南海瀛臺不明不白地死去。慈禧代他發佈遺詔說:

“朕自沖齡踐祚,寅紹丕基,荷蒙皇太后幬育仁慈,恩勤教誨,垂簾聽政,宵旰憂勞。嗣奉懿旨命朕親裁大政,欽承列聖家法,一以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為本。”

這幾句話豈是光緒遺言,簡直成了慈禧功勞榜! 遺詔確立光緒帝侄兒、年僅三歲的愛新覺羅·溥儀入承大統。

莫非慈禧還想過一把垂簾聽政的癮?

垂簾聽政:大清王朝的西太后時代

(年僅3歲的溥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