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驗豐富的肅順為何鬥不過年輕的慈禧?只因犯了三個錯誤

文/高飛

清代的年號,咸豐之後是同治。但是在這兩個年號之間,還有一個過渡的祺祥。只是這個年號並沒有真正頒行,很快就被取消了。在這個年號背後,是一場血雨腥風的宮廷政變。史稱祺祥政變。政變的結果,以肅順為代表的八位顧命大臣被年僅27歲的慈禧聯合恭親王徹底剷除,從此慈禧掌權。

政治經驗豐富的肅順為何鬥不過年輕的慈禧?只因犯了三個錯誤

01

大家都知道,咸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去世,彌留之際,召見了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交代後事。這裡的後事有兩項內容,一是立載淳為皇太子;二是太子年幼,他日即位由八位大臣輔佐幼主。這八位,人稱"顧命八大臣",前四位是宗室成員,他們都是皇帝的親戚,後面四位是軍機大臣。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有疑惑,臨死託孤這麼重大的事情,為何咸豐皇帝的老婆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沒有在場?為何咸豐的弟弟恭親王沒有在場?

這是有原因的。慈禧和慈安雖然貴為兩宮太后,但是清朝祖制,後宮和太監不得參與國事,所以被排出在外。而恭親王被排除,則是因為咸豐對恭親王不信任。咸豐即位後,先是重用恭親王,命其入主軍機。可是,在咸豐五年,兩人關係僵化,恭親王被趕出軍機處。直到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咸豐才急急忙忙啟用恭親王來主持議和,自己跑去承德"打獵"。咸豐病重,恭親王曾請求到承德看望,咸豐拒絕了,理由了"相見徒增傷感,不必來覲"。可見,咸豐到死都防備著恭親王。

咸豐的這個態度,反而促成了慈禧和恭親王的祕密聯合。

丈夫死了,要繼承帝位的孩子還小,慈禧怎麼辦?只能爭取垂簾聽政一條路。否則就要被當權派踩在腳下,孩子能不能活到親政那天都是問題。所以,她不得不放手一搏。

政治經驗豐富的肅順為何鬥不過年輕的慈禧?只因犯了三個錯誤

02

咸豐帝七月十五日去世,八月六日那天,一個叫董元醇的御史便上了一封奏摺,拉拉扯扯講了一大堆,重點只有一條,那就是請求讓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後宮干政,明顯違反祖制,御史居然膽敢如此明目張膽、大張旗鼓地違反祖制,原因只有一條,後面有人指使。這種赤裸裸的對顧命大臣的挑釁,顧命大臣也是赤裸裸地將其駁回:明令不準。

九月一日,恭親王從北京趕到熱河。到熱河的第一件事情當然是去哭靈,據記載,恭親王"伏地大慟,聲徹殿陛,旁人無不下淚"。恭親王哭完靈,慈禧便急匆匆地召見了他。"祭畢,太后召見。恭邸請與內廷偕見,不許,遂獨對。約一時許方出。"

慈禧忙著見恭親王,恭親王為了避嫌,提出與肅順等"內廷"大臣一起覲見,慈禧卻不允許,只准他一人進去。雙方談了"一時許"(按照現在的時間概念,應該是兩個小時左右)。

至此,已經能夠基本判定,慈禧和恭親王談妥了。

03

但是,要順利發動政變,光有他們二人還不夠,還需要有軍隊的支持。於是,另外一個人浮出水面,這個人叫勝保。

勝保舉人出身,咸豐即位後得以重用,曾帶兵與僧格林沁一起抗擊英法聯軍,但是以失敗告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議和結束後,北京周邊的部隊主要由勝保統領。勝保是堅決站在慈禧一邊的。咸豐還沒有死,勝保就揚言要帶兵到熱河"勤王","清君側"救慈禧。慈禧得知後非常感動,親手在荷包上繡了"精忠報國"四個字送給勝保。

現在咸豐去世了,慈禧便祕密串聯勝保,用他的軍隊作為政變的後盾。

慈禧、恭親王和勝保等人的陰謀是在熱河就密謀好的,並且提前在北京做好佈置,只等肅順等人進網。當日,後黨一派的醇親王奕譞和端華等人鬧矛盾,盛怒之下竟說:"俟進城說話。"被身邊的人"喝止之"。這足以說明,慈禧一派的陰謀,是早就安排周密了的。

政治經驗豐富的肅順為何鬥不過年輕的慈禧?只因犯了三個錯誤

04

恭親王、勝保等人先於皇帝靈柩啟程,早早回到北京。兩宮太后和隨皇帝靈柩一起回京。十月一日,靈柩抵達北京。恭親王率領一班大臣迎接。接駕後,按照事先的密謀,上演

了一出自導自演的好戲:

二後見了恭親王及其他大臣,哭訴"三奸欺藐之狀"(三奸指的是顧命八大臣中反對垂簾聽政最為強烈、也比較有勢力的肅順、端華和載垣三人)。

大臣們問:"何不重治其罪?"

二後回答說:"彼為贊襄王大臣,可徑予治罪乎?"

然後大臣們出主意說:"皇太后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問。"

二後曰:"善!"

第二天,群臣朝會,恭親王當眾宣佈拿問載垣、端華和肅順三人的詔書。當時載垣和端華在場,肅順則還沒有抵達北京。載垣和端華兩人竟然還沒有反應過來,竟然質問恭親王,我們都還沒有簽署,你哪來的詔書?

旁邊侍衛才不管那麼多,直接擁上去就將二人拿下。

然後派醇親王奕譞帶人前去捉拿肅順。當日,肅順走到密雲,一行人在密雲過夜。奕譞抵達時,天已經黑了。宮裡來的侍衛將屋子團團包圍,奕譞待人衝進屋內,將肅順從被窩裡帶走。

八大臣中的三位,一天之內便全部拿下。可見慈禧和恭親王行動之迅速敏捷。

載垣和端華被賜自盡。肅順則慘得多,被押往菜市口斬首。八大臣中的穆蔭被髮往軍臺效力,景壽、匡源被革職,帝師杜受田的兒子杜翰先是被革職發配新疆,未及成行便被赦免,從此閉門不出。焦佑瀛被革職後,歸隱故鄉,再也沒有復出。

祺祥政變後,年號更改為同治,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而大權則掌握在慈禧手中,乾綱獨斷。恭親王成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權力比咸豐五年革職前還大。勝保被擢升為鑲黃旗滿洲都統。

05

政治經驗豐富的肅順為何鬥不過年輕的慈禧?只因犯了三個錯誤

以上,就是整個祺祥政變的始末。祺祥政變,顧命八大臣拿著咸豐給我遺詔,卻仍舊鬥不過年輕的慈禧和恭親王。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幾點:

一是力量散,沒有統一思想,也沒有形成集中領導。人們習慣於將"顧命八大臣"稱為"肅黨",以為他們都是聽從肅順的指揮。其實並非如此,肅順只是他們中權力較大、行事高調、比較跋扈的一個。事實上他們之間既沒有統一的行動也沒有周密的計劃,他們之間意見也不統一。被抓之後,肅順曾叱責他端華和載垣:"若早從吾言,何至有今日?"端華是肅順的三哥,他們三個後來都被斬首了。其餘的算是騎牆派,反對程度也不及三人激烈,所以事後沒有被殺。

二是肅順忽視了恭親王的力量,沒有主動拉攏恭親王。恭親王要的,無非是權力。慈禧能給,只要坐穩了顧命大臣的位置,肅順何嘗不能給?如果肅順能降低姿態,主動拉攏恭親王,想必恭親王不會置之不顧的。

三是過分依賴咸豐皇帝的遺詔。咸豐皇帝的遺詔表面上有至高無上的威力,其實在武力面前就是個屁,後來慈禧就宣佈肅順等人的罪狀,第一條便說咸豐"並無令其贊襄政務之諭"。你看,人家說你手裡的詔書是假的——儘管該詔書已經頒行天下,人人皆知,反正是死無對證,誰掌握了權力誰就有說話權。肅順以為有了這份詔書,就萬無一失了,就可以輕視年輕的慈禧了。

一個政治經驗豐富的政客竟然死在一個小寡婦手裡,讓人扼腕。

正是以上幾點原因,才使得慈禧和恭親王緊鑼密鼓地操作政變的時候,肅順等人竟然毫無應對措施,最終不但失去了權力,也失去了腦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