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護指只是好看嗎?不,它還是一部流動在指尖上的中國古代史

近年來“清宮劇”稱霸影視界,清朝歷代皇帝嬪妃的故事被翻來覆去的改編,隨便看過幾部的朋友一定會熟悉這樣的情節:幾位身著錦緞的嬪妃圍坐一起,一邊話裡有話地刺探著對方的虛實,一邊端著茶盞輕啜,目光流轉,小指斜斜的翹著,光線遊走在那金燦燦的護指上,一股奢華慵懶的感覺隨即而出......

回想一下:這個場景是不是幾乎每部劇都有?不過,咱們今天不說劇情,單說這勾的人移不開目光的“護指”!

慈禧的護指只是好看嗎?不,它還是一部流動在指尖上的中國古代史

清 鏤空點翠鑲珠冰梅紋護指

在真實歷史中,最愛戴護指的一定是孝欽顯皇后,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慈禧太后。臺灣歷史博物館曾展出過一副美國人卡爾給慈禧所畫的畫像,只見她身著黃袍,披掛朝珠,雙手白嫩修長,左手無名指和小指上的那兩隻玉護指格外奪目,與玉釧和玉扳指相呼應,貴氣逼人!

御前女官德齡在《清宮禁二年記》中曾記下:“慈禧太后的右手上佩戴著金護指。左手的兩指,戴以玉護指,二者都為三寸”。可見她的護指材質多變,也側面反映出她對護指的喜愛,並且這種喜愛成為了當時一種時尚風向標,人人都爭相效仿。

慈禧的護指只是好看嗎?不,它還是一部流動在指尖上的中國古代史

慈禧畫像局部

小小護指背後映射出的是古人對手的審美

很多人會疑惑:慈禧太后戴護指只是為了美觀嗎?身為女人,美必須是放在第一位的!但它的含義並不僅限於此,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籍《詩經》中,對美人的描繪是這樣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從此,一雙白嫩、纖細、柔弱無骨的玉手便成了美人的標配,之後的文人騷客們也沿襲了這一審美標準,在很多詩篇中都能找到對女性美手不遺餘力的讚美。“翠蛾爭勸臨邛酒,纖纖手,拂面垂絲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這些都是描寫美手的詩句,唐代詩人韓偓更是直白的寫了一首詩叫《詠手》:“腕白膚紅玉筍芽,調琴抽線露尖斜”......

從這些詩詞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美手的標準:白!嫩!長!

前兩個經過日復一日的保養即可得,唯獨最後一個“長”是取決於先天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十指纖纖,那要怎樣才能符合美手標準呢?加長手指的長度!這就需要“護指”來幫忙了,而且無論什麼款式的護指,都是統一順著手指彎曲的弧度順勢延伸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符合人體工學”。護指,真真是個襯托美人的加分項!

慈禧的護指只是好看嗎?不,它還是一部流動在指尖上的中國古代史

清代女性畫像手部細節

護指與古人的“蓄甲文化”

像清代那樣的其實已經是護指發展到巔峰時期的樣子了,但它最初誕生時並非是用於美觀,而是單純的保護指甲。為什麼要保護指甲呢?《孝經》講:“ 身體髮膚 , 受之父母 , 不敢毀傷 , 孝之始也 ! ”儒家的“孝道”思想已根深蒂固的紮根在古人的腦海中,他們認為凡身體所有的一切都來之於父母所授,一旦損毀便是不孝!

其中也包括了像頭髮、指甲這類每天都在生長的部分!《韓非子 ·內儲說 》 中記載韓昭侯徉求亡爪 , 以考查下屬是否忠誠, 其侍臣便獻上自己的長甲;三國時也有曹操犯錯“割發代首”(割掉頭髮就等於是割掉了首級)的事例,可見古人對於身體髮膚的重視程度。

這種重視也反映在殯葬中,即古人去世後會把頭髮、指甲鄭重其事的包好放入棺中四角,已示完整的意思。清代詩人陳裴之在悼念其妾王子蘭所做的 《香碗樓憶語 》中寫道:“(王子蘭) 髮長委地, 光可鑑人 指爪皆長數寸, 最自珍惜 每有操作 , 必以金驅護之 ,彌留之際,鄭溫為理遺發, 令勿輕棄, 更倩閏湘盡剪長爪 , 並 藏翠桃香盒中 !”。

類似這種“ 剪須斷爪, 盛以小囊 ,大礆納於棺 !” 的過程,也出現在了明代 《會典》和清代 《大清通禮》等書中,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蓄甲是不分性別的,清代的允禮王爺便是熱衷於蓄甲文化的追隨者之一,在《允禮行樂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指甲很長,而且明顯是經過精心修飾過的。對比我們現在對頭髮、指甲的態度,我們與古人對身體髮膚這天壤地別的態度來源於各項學科的發展,也是人類進步的體現

慈禧的護指只是好看嗎?不,它還是一部流動在指尖上的中國古代史

《允禮行樂圖》局部

護指的功能演變史

護指最初的直接功能是彈奏樂器時保護指甲不受損傷,大家都知道類似古箏、古琴這類的樂器極易損傷指甲,古人便在手指上用動物骨頭製作成護指使用,這樣彈奏出來的聲音更加清涼而且力道更大,最初喜歡護指的大多是喜歡樂器的人,類似於我們現在樂器演奏時候用到的“義甲”。在南北朝時期的《梁書·羊侃傳》中有如下記載:“有彈箏人陸太喜,著鹿角爪,長七寸。”

但當護指發展到巔峰時期——清代時,它的功用早已不止是彈奏所用了,在流行戴護指的後宮嬪妃身上,我們可以瞭解戴護指的是哪一類人:統治階層。

留過指甲的人一定都知道要想留大概1cm的指甲有多難,即使是千萬個小心也會在工作生活的某個瞬間毀掉!所以,像慈禧畫中那麼長的指甲,也只有每天什麼也不用做,精心護理手部的人才有條件實現,因此,蓄長指甲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階層的不同。

護指發展史也是工匠技藝的發展史

隨著朝代的更替、社會發展以及加工技藝的進步,護指從最初簡陋的鹿甲、竹甲,發展到後來的“銀甲”,在唐代詩人李商隱《無題二首》和元代詩人薩都剌《贈彈箏者》中都有關於“銀甲”詩句,分別是:“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銀甲彈冰五十弦,海門風急雁行偏。”,可見銀甲流傳時間之長。

當時間漸漸來到清代,則迎來了護指的巔峰時期,無論是在材質的多變上還是在工藝的考究上:清代后妃們的護指在材質上可謂是極致奢華,有金、 銀 、玉、玳瑁、琺琅、 玻璃 等多種材料 ,什麼珍貴用什麼;

工藝上也是極盡繁複之能事,分別有花絲、點翠、燒藍、鏨刻、錘揲等高難度技藝。比方說這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清代金鑲石珠護指,長10cm,用細金絲編織焊接完成,指套身上綴有五朵由珍珠串和紅綠寶石組成的蘭花,每朵蘭花造型各異彷彿在隨風擺動,珠寶的溫潤和黃金的耀眼,自帶閃光特效。

慈禧的護指只是好看嗎?不,它還是一部流動在指尖上的中國古代史

清代金鑲石珠護指

還有這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清代銀鍍金珠石累絲護指,身長9cm,通體採用累絲工藝製成,上面的裝飾著人們寄予美好祝福與希望的“蝙蝠”和“壽”字圖案,這兩個圖案所用工藝都是點翠,而且每隻蝙蝠上都鑲嵌著一粒紅寶石。

慈禧的護指只是好看嗎?不,它還是一部流動在指尖上的中國古代史

清代銀鍍金珠石累絲護甲

看著這一枚枚護指的精緻程度,真的難以想象當時的工匠們是如何在這方寸之間千錘百煉,終得這一系列藝術品的!而這些技藝進步的背後是社會整體的發展,護指則是這一發展的小小縮影。

護指的告別

護指從它起源之初,以各種形態走過了歷朝歷代。直到民國時期,依然可以在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看到許多民國女子仍然喜歡戴護指,可見它歷史之悠久。

但民國初期也已是屬於護指的最後榮光,只有一部分守舊的貴婦還在堅持佩戴,彰顯著自己的威嚴。

民國之後,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護指這種體現養尊處優的物件兒,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只留下部分文物保存於各博物館中,提醒著後人它們的存在……

慈禧的護指只是好看嗎?不,它還是一部流動在指尖上的中國古代史

清 玳瑁質地護指

事物就是這麼神奇,在一枚小小的護指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代讓人浮想聯翩的審美之趣,也可以感受到儒家思想下古人莊重的思想精神,在材質和工藝的演變中看到歷史的進程,在功用上我們看到階級的分化,一段護指史可以說是一部中國古代史!

雖說很多人認為護指是封建糟粕,但每件存在過的事物都有著它在當時歷史環境下所存在的需要,我們要以發展的態度來看待它。

現在文創領域蓬勃的發展勢頭,讓更多的人開始把目光重新投向歷史深處形態優美的古物,這也給我們一個思考的契機:是否可以把護指重新設計成另一種功能物品,重新被人們接受呢?比如護指形態的胸針、項鍊等首飾,或者更為實用的裁紙刀等,給那些曾榮耀一時的古物以更大的價值,也給我們更多瞭解自己民族文化的機會,我們在期待……

參考文獻:

《清代女性首飾指甲套考證》莫豔,何燦燦.

《流淌於指尖的絢麗——清宮舊藏指甲套的前世今生》董倩倩.

《中國傳統指甲套研究》吳香君、張玉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