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單位大改:只保留全額撥款類編制,改革後能精簡到什麼程度?

慈善 時政 東營中公教育 2018-12-02

事業單位改革,把事業單位分為行政、公益、自收自支三類。其中行政類轉為機關,公益類保持事業單位編制不變,自收自支類轉為企業。也就是說事業單位改革後,剝離生產經營職能,取消差額撥款單位,只留全額撥款單位。

機關單位大改:只保留全額撥款類編制,改革後能精簡到什麼程度?

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也稱為全供事業單位,其所需的事業經費全部由國家預算撥款,每年年底提交一份預算,財政局審核後下撥。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國家不撥款,全年單位所有的開銷,包括房租、工資等等行政支出都來自於本單位的收入。差額撥款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構成中固定部分為60%,非固定部分為40%。財政撥款是看每年單位收入多少錢,開支多少錢,中間的差額由財政下撥。相對來說,資金比全額撥款要緊些,畢竟不敢花太多,萬一財政審核沒過,多花的錢就得從明年的經費裡摳了!

機關單位大改:只保留全額撥款類編制,改革後能精簡到什麼程度?

事業單位之所以成為差額供給,是因為單位承擔著一部分生產經營職能和一部分公益服務或管理職能,有經營收入,不能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差額供給單位要根據經費自主程度,實行工資總額包乾或其他符合自身特點的管理辦法,促使其逐步減少國家財政撥款,向經費自收自支過渡。

根據2017年底的統計數據,我國目前有將近140萬個事業單位,3600萬事業人員。這些事業單位中,包括全額、差額和自收自支,也包括參公和非參公,按職能包括行政類、公益類和生產經營類。3600萬事業人員中,也包括了將近三分之一的編外人員、合同工、勞務派遣工等。

1、事業單位改革:這近140萬事業單位中,自收自支撤銷,生產經營類改企,公益二類剝離管理和公益服務職能改企,行政類職能劃歸相應的行政機關承擔。職能相近的進行大範圍整合,省直、市直事業單位精簡比例達到50%,縣區級精簡比例達到90%,鄉鎮七站八所就剩下三個中心。按這個比例計算,事業單位總額粗略估計,應該在30萬以內。有差不多110萬個事業單位,有的整合到行政機關,有的改企經營,剩下的按職能進行整合,只承擔公益服務職能和行政執法職能。

2、事業人員:3600萬事業人員中,要求精簡15%以上,有三分之一、也就是將近1200萬編外人員的存在,人員精簡對正式職工基本沒有任何影響,所以有的“妥善安置”的原則。編外人員中,生產經營類改企,合同人員隨企安置,或者自主擇業;執法隊伍嚴禁使用臨時人員、輔助人員,又會裁減一部分,基本上就完成了人員精簡任務。剩餘的編外臨時人員,根據人事管理權限,黨政部門和管理類事業單位,由人事部門負責招聘,或者指定勞務派遣公司,派遣輔助人員協助履行職責、提供後勤保障服務。專業技術類事業單位,可能自行招聘臨時編外人員,自行管理,也可以由人事部門負責統一招聘供給。

事業單位改革後,實行政事分離、事企分開,除執法外不再承擔行政職能,也不直接參與生產經營和中介服務,只承擔公益服務職能,按照《事業單位人員管理條例》規範管理,也不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