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益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觀察

慈善 壹基金 地震 四川農業大學 中國公益新聞網 2017-06-02

5月22日晚上,成都高新區美錦社區公益發展中心(以下簡稱“美錦公益”)理事長殷劉倩,又從廣元趕回了成都。從去年底開始,他頻繁往返兩地,只因所負責運作的“校園防欺凌”公益項目正在兩地的中小學試點。

中國的公益社會組織,真正為公眾熟知是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間,志願者們的奉獻精神,收穫了社會各界的好評。那一年,被稱作中國的“公益元年”。

時光飛逝,轉眼9年過去。今年5月12日,在雅安四川農業大學新校區,一場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這裡舉行,不少國內公益大咖和社會組織負責人匯聚一堂,這是一場規模頗高的公益盛會。記者關注參會名單後發現,不少與會的公益社會組織都是當年汶川、蘆山地震後成長起來的。他們的存在,對我省災後重建、公益事業發展和社會治理創新等工作,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川的社會組織,目前已成長為社會治理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共青團四川省委社會聯絡部副部長張靜如是說。

他們誕生在四川

這些公益組織負責人都有一段相似的人生軌跡:因地震變身志願者,後來創辦社會組織,現在所在機構成為我省公益領域的中堅力量。

殷劉倩往返成都廣元兩地跑的這個公益項目,是我省首個專門針對校園欺凌行為研發開設的系統預防課程,也是我省探索遏制校園暴力事件的一次嘗試。項目在兩地試點,有城鎮的學校也有農村的,所以雖然成了“跑男”,但他覺得值。

如今,項目進行了半年多,最初的教材已經升級到2.0版本,很多理論成果也逐漸整理出來,“接下來就準備出書了。”殷劉倩非常看好項目前景,而帶給他信心的還有來自各方的反饋。“在校園防欺凌這一領域,目前美錦公益在國內的社會組織裡確實走在前列。”省群團中心相關負責人這樣評價。

一個不到10個人的社會組織,2013年才註冊登記,現在已把項目做到了全國同行前列,美錦公益的成長,有著鮮明的“四川軌跡”。

山東人殷劉倩,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後,來到四川做了一年多助學支教志願服務活動,後來去了廣東一家網絡公司搞銷售。2011年回到四川時,驚喜地發現當年的不少朋友都還在這裡,他毅然辭職,留下來當了一名社工。2013年,他在積累了足夠經驗後,成立了美錦公益。

在四川的公益圈子裡,和殷劉倩有著類似故事的人還有很多。“中國心志願者團隊”(以下簡稱“中國心”)隊長之一的高思發、成都高新區益多公益服務中心理事長於濤、益眾社區發展中心負責人倪凱志等,都有一段相似的人生軌跡:地震後變身志願者,後來創辦社會組織,現在所在機構成為我省公益領域的中堅力量。“他們因志願相識,他們在四川成長。”

也有人雖走了,但機構留下的例子。理縣湘川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湘川情”)前身為湘川情社會工作服務隊,是湖南對口支援理縣災後重建工作隊整合先期在理縣開展社會服務工作的湖南志願者組織組成。隨著對口援建結束,湘川情的工作人員也逐漸撤離,但他們將機構裡的本地人送到了長沙民政學校學習,現在湘川情負責人黎丹丹和王海莉就是在長沙學習後回來的,她們都是四川人,湘川情就這樣悄然實現了機構的本土化。目前,湘川情在理縣長期開展社會工作服務和心理援助,2015年還被省民政廳評為“四川省先進社會組織”。

他們服務著四川

近9年來,“那山成長營”招募了2000餘名志願者,服務北川困境兒童3000餘人次。

許多公益人都叫高思發“高隊”,因為他是“中國心”的創始人兼隊長之一。在5月12日的論壇上,高隊作了“災後重建——本土組織的發展與思考”主題發言。

近年來“中國心”在公益領域獲得很多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去年底的第三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上,他們的“那山成長營”項目摘得了金獎。獲獎原因,就是該項目已實施了近9年,在很多志願服務項目都偏向“短平快”的今天,這個時間跨度讓人驚歎。“目前北川運行超過5年的志願服務項目,這是唯一一個。”“那山成長營”營長王雪梅說。

“中國心”是汶川特大地震後由一群網友自發組成的,2009年註冊,由志願者團隊變為草根社會組織。而“那山成長營”項目前身為震後帳篷學校,2015年正式得名。成長營通過招募大學生志願者,分成教練、後勤、家訪等組別,開展為期兩週的志願服務,並針對不同年齡段困境兒童的需求設計活動,內容包括素質拓展、藝術課程、生存體驗等,極大地豐富了北川困境兒童的暑期生活。

近9年來,“那山成長營”招募了2000餘名志願者服務北川困境兒童3000餘人次,覆蓋北川36所學校、1000多個困境家庭,400多位愛心人士通過“那山成長營”,為北川困境兒童提供了資助。

社會組織可以充當行政部門的小幫手,發揮查漏補缺的作用,“湘川情進入我們社區後,確實為我們的工作帶來了很多便利。”理縣雜谷腦鎮老街社區書記陳如慧讚不絕口,“看到不少問題青少年,在社工幫助下健康快樂地學習成長,我們也很欣慰。”

還有一些社會組織,雖不直接參與社會治理,但同樣作用巨大。四川尚明公益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尚明公益”),負責人是著名的公益專家郭虹和高圭茲,尚明公益前身是“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而現在,他們通過搭建學習交流平臺、舉辦培訓、沙龍活動、印發公益刊物等,為我省社會組織提供公益理論知識和實操經驗的分享。

他們“走出”了四川

“愛有戲”發起全國義倉學習網絡,四川本土社會組織也開始由海綿階段逐步走向項目產出階段。

“四川,特別是成都的公益圈子有一點特別好,就是社會組織相互之間的合作和互動很多,大家抱團發展、和諧共存,形成了很好的公益氛圍。”說起四川的公益社會組織,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說,正因為這一點,不少四川本土社會組織已經漸漸成長起來,並走在了全國前列。

對此,壹基金研究與公益支持部主任李健強感同身受。“四川是國內公益社會組織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很多外省的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都曾來四川取經。”“中國心”的“那山成長營”,就先後被雲南、甘肅等地的志願者團隊學習借鑑。

5月22日,全國義倉發展網絡項目在成都正式啟動。義倉文化源於隋唐,被稱為中國公益文化之“根”,2011年,成都愛有戲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簡稱“愛有戲”)開始了以義倉為核心的社區互助體系探索,致力於推動社區資源解決社區問題,可持續地提升居民生活質量。

隨著機構自身成長及項目影響力不斷擴大,2013年,“愛有戲”發起了全國義倉學習網絡,效果奇好,四川本土社會組織也開始由海綿階段逐步走向項目產出階段。截至2016年底,義倉學習網絡機構(組織或個人)已超過260家。而現在,義倉發展網絡項目已得到壹基金、南都公益基金會等國內著名基金會的支持,影響力正在進一步擴大。

對於“愛有戲”的嘗試和做法,徐永光大加稱讚。他認為,“愛有戲”的成功經驗,四川本土公益社會組織可以借鑑。公益社會組織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面臨是做大做強還是專注於小而精美的選擇。“目前公益圈裡存在一種‘把項目做得小而精美就很好’的思路,而我對此持批評態度。”作為國內公益領域的重量級人物,徐永光對四川公益社會組織提出建議,現在是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時代,公益項目也應該走規模化發展道路。“希望四川湧現越來越多社會責任感強的公益社會組織,讓四川成為中西部乃至全國社會組織發展與社會創新的高地。”

李健強則認為,目前四川的公益社會組織同質性較強,專業性及所能提供的服務大多相似,應多培育在細分領域有專業性和影響力的社會組織。“四川的公益社會組織可以強化基於實踐的經驗總結,更多扮演民間智庫的作用。”李健強建議。

(來源:四川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