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怎樣找到作文立意'

"
"
高中語文:怎樣找到作文立意

近年來,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語文試卷中頻頻出現。新材料作文,不同於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於話題作文及命題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幾段材料,讓考生從材料的整體或某一角度出發,或感悟,或聯想,或思考,並在此基礎上立意寫作。

目前,許多學生在材料作文中的突出問題是:誤把新材料作文當作話題作文,不注意二者的區別;不能準確把握材料的中心,偏離題意;對兩則及多則材料不知如何歸納概括,常常顧此失彼。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審題。

為了幫助大家解決在多則材料類作文審題立意方面存在的問題,根據近年來高考試題及各地模擬測試卷,結合教學實踐,我們總結出了多則材料類作文的五種類型及審題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一、相同型

這種材料的特點是多則材料的內涵有相同之處。其方法是先逐則分析材料的內涵,然後比較幾則材料的內涵,找出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一:閱讀以下三則材料,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3、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以上文字是由三則材料組合而成,在審題立意時,要找出這三則材料的契合點。第一則熟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則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幾句話;第三則是成語故事“一傅眾咻”。三則材料雖然長短不一,內容各異,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客觀環境條件影響著事物的發展,作文時就應抓住這一共同點來立意。切忌斷章取義,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都是偏離材料含義的。

例二: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姚明率領中國男籃的隊友們,為中華骨髓庫捐獻造血幹細胞。姚明鄭重承諾,一旦配型成功,立即放棄一切,回國捐獻。姚明還表示:除了捐獻骨髓,他還將抽出時間,參與相關公益推廣活動。

2、成龍在上海組織慈善週末,又是演唱會,又是美女賽車,又是慈善拍賣晚會,很是惹眼,但目的只有一個,慈善捐獻。成龍表示將帶領更多好朋友參與慈善事業。

3、蘇有朋利用過生日時機,成立“蘇有朋慈善基金會”,把生日收到的賀金作為第一筆慈善基金會的基金,並表示以後會通過義演等手段增加基金會的基金,幫助更多的人。

上述三則材料的主要事件是名人蔘與慈善公益事業,關鍵詞是“慈善”,共同點是“名人熱心於慈善公益事業”。據此,可以形成下述若干觀點:①慈善時尚化會是一種進步;②構建和諧社會,我們需要相信愛;③奉獻點滴愛,社會更和諧;④奉獻愛心,社會更和諧;⑤要有感恩和回饋之心;⑥用慈善行動來表達我們的愛;⑦讓更多的人擁有對社會的愛和責任;⑧做個慈善的人,讓世界更美好;⑨擁有一顆慈善之心,生活將更豐盈;⑩慈善源於對生命的愛。

二、相反型

這種材料的特點是各則材料的內涵相反,構成鮮明的對比關係。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則材料的內涵,再比較出相異點,這相異點就是這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例三: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1915年,大洋洲北面一原始部落民族。一批歐洲傳教士見當地人在使用磨製石斧,便大量贈送短柄鋼斧,幫助他們提高效益。不料,其結果只增加了當地人的睡眠時間。

2、日本兵庫縣有個小山村。一天,村裡的長者把村人召集到一起說:“都什麼年代了,咱們還過著與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要改變這種狀況,辦法不是沒有。大都市裡的人長期過現代生活,肯定會膩味的。咱不妨走回頭路,乾脆過原始人的生活,利用落後的‘特長’,‘出賣’這落後,定能賺不少錢。”

這回天妙計,博得全村人喝彩,大家說幹就幹,有的在樹上築巢,有的用獸皮縫衣,有的用石器打磨工具……一時間輿論大譁,旅遊者、考察者慕名而來,小山村暴富起來。

對兩則材料進行分析不難看出:第一則材料的原始部落的人觀念不更新,安於現狀,自甘落後,即使引進先進技術也枉然;第二則材料中日本小山村的人有強烈的變革意識,即使沒有外界幫助也會由弱變強,由貧困變富裕。由此可得出立意:改變觀念是關鍵,解放思想是根本。

例四: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志願軍英雄馬玉祥曾說:“我不是什麼英雄,當年在朝鮮戰場上我是個兵,後來轉業到地方,我也是個‘兵’;現在離休了,我還願當個老‘兵’。這輩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夠個兵的份量就心滿意足了。”

2、拿破崙說:“不想當元帥的兵不是一個好士兵。”

請你聯繫時代的特點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先找出兩則材料的同和異,談的都是理想和自我價值的問題,但看法迥異。對馬玉祥的話,應抓住關鍵的一句,“這輩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夠個兵的份量就心滿意足了”,理想的確立應從自身實際出發,在普普通通的崗位上照樣能幹出成績來,能實現自身的價值,要正確理解“兵的份量”的具體內涵。而對拿破崙的話我們要作具體分析,不宜籠統地肯定或否定,想當元帥的兵是有目標有理想的,但要明確為誰而當、為什麼要當元帥這些問題,才能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審題時還應注意“聯繫時代特點”這句話,也就是要立足於時代的高度,結合當代青年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來思考這一問題,同時還應聯繫自身的實際來確立人生的目標。

因而可立意為:人生既要有拿破崙那種雄心壯志,也需要馬玉祥那樣甘於從平凡做起的精神,因為任何雄心壯志的實現,都離不開腳踏實地地苦幹。

三、相對型

這種材料的特點是幾則材料的內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對,而是各偏執於一點,帶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將各材料的內涵加以分析綜合,找出它們之間的對立矛盾點,進而歸納出一個全面正確的觀點來。

例五: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甲說:“勤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勞能致富,所以在當今改革開放的時代,仍應發揚光大。”

2、乙聽了不以為然地說:“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靠勤勞僅僅能溫飽,要致富,必須依靠科技。高科技=高效益,這是致富的公式。”

由此歸納出每則材料的內涵:材料一的觀點是靠勤勞能致富;材料二的觀點是靠科技才能致富。細加分析即可發現,甲、乙兩方的觀點,都是帶有片面性的,只有綜合起來才全面,致富必須依靠勤勞和高科技的結合。

例六:閱讀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1)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只要耕耘,一定有收穫;(2) 沒有收益、方向錯誤的苦勞,只是徒勞無功。做事有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材料二:(1)懂得愈多,找工作愈容易;(2)好工作有許多人競相應徵,學而專精的人才會得到。

材料三:(1)美夢不要想,因為不可能成真;(2)美夢要去追尋,經過努力,一定會有收穫。

以上三組材料,每一組都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在生活中,許多人只會用單一的思考方法,要麼熱情高漲,轟轟烈烈,大有咄咄逼人的氣勢,遇事則盲目樂觀;要麼心灰意冷,消極頹廢,悲觀絕望,對生活失去信心。兩種極端的思考方法都將給人生帶來危害。任何事物我們都要從正反兩個方向去思考,全面辯證地去看問題,這樣才能獲得比較清醒的認識。

寫作中,可以剖析單一思考方法的危害性;可以體現雙向思考方法的優越性;可以觀照生活,發表議論;可以記敘見聞、經歷;可以講述故事,暢談體驗、感受等。寫成議論文,論述思考方法對生活的重要性,有什麼樣的思考方法就有什麼樣的狀態。人們常常習慣於慣性思維,其實換個角度思維,世界就變了,生活就不一樣了。

四、遞進型

這種材料的特點是幾則材料的內涵構成遞進關係。其方法是先確定每則材料的內涵,辨析材料內涵的層級關係,進而歸納出一個全面正確的觀點來。

例七:閱讀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1、詩人顧城有句出名的詩:“你看雲時,我覺得很近,你看我時,我覺得很遠。”這裡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成語中有“咫尺天涯”一詞,意思是說雖然近在咫尺,卻遠如天涯。

2、海南省海邊有一塊石碑,上書“天涯海角”,那裡就是人們常說的“天涯”,現在飛機幾小時就到了。美國在地球的那一邊,似乎也是“天涯”,但衛星電視一下子將它拉到我們面前。這是現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們生存空間的距離相對縮短了,難怪有地球村之說。

第一則材料從心理角度講咫尺可以成為天涯,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心靈的隔膜;第二則材料從科技角度講天涯可以變為咫尺,這是因為科技進步的力量。寫作時從這兩個角度切入方為正點。如果能從“距離的遠和近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入手則更高一籌。

五、綜合型

這種材料的特點是多則材料的內涵之間存在多種邏輯關係,且可能出現干擾學生思維的材料。審題立意時需逐則分析材料的內涵,明辨材料之間的關係,排除干擾項,然後歸納出全面正確的觀點。

例八:篩選以下材料,聯繫實際立論作文。

1、戰國時期趙王實行胡服騎射政策。

2、秦始皇大興土木,修阿房宮,築萬里長城。

3、漢代王昭君出塞,為帝業實施和親政策。

4、魯迅就如何對待外國文化問題,寫了《拿來主義》。

5、我國當前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

6、清代搞閉關鎖國,行不通後又搞求榮賣國。

本題重在訓練從多種材料中找到內在聯繫緊密的東西,並結合實際生活選好議論角度,確立議論的論點。

就材料而言,第1、3、4則材料都有聯繫,均表現出要勇於向外部世界(外國和外族)學習;第5 則材料說的是當今所面臨的問題,是我國現行的根本國策;第6則材料說的是閉關鎖國政策,與1、3、4 則材料也有聯繫;而第2 則材料與其它各項聯繫不大。其中,第1、3、5則材料構成相同關係,又與第6則材料形成對比關係,正反角度皆可切入。而第2則材料為干擾項,需排除。搞清這些關係有助於整體上把握材料的精神,為立論說理打下基礎。文章標題可擬定為:《今天還要“拿來”》《從胡服騎射說起》等。

例九: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1、當代著名作家池莉說:“一個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聰明人,一生沒做好一件事。”

2、法國畫家雷杜德一生只畫玫瑰,整整二十年,他記錄了170種玫瑰的姿容,繪成了被譽為“玫瑰聖經”的《玫瑰圖譜》,至今無人逾越。

3、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建樹廣泛的通才形象:蘇東坡是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審題時,應首先該排除干擾內容“林語堂先生”,因為第3則材料講的其實是蘇東坡是個“通才”。接下來分析三則材料之間的多種關係。從池莉的角度,可提煉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觀點,這是正面立意;從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煉出“做好一件事”的觀點,這是正面立意;從蘇東坡的角度,可提煉出“做好很多事”的觀點,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從池莉的角度,還可提煉出“沒有一件事做得好” 的觀點,這是反面立意。“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層內涵其實是“專”與“通”的關係。而從“專”與“通”的關係角度入手,又可歸納出以下多個觀點: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業講求團隊合作精神,更需要專精人才;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專通並舉”,等等。

總之,以上我們歸納了多則材料類作文的審題立意方法,這種類型作文必須從整體考慮,切忌把幾則材料割裂開來,就事論事;其次要弄清幾則材料間的聯繫,尋找聯繫點,運用多種方法去分析材料。

當然,材料作文審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不同性質與類型的材料,審題的側重點和角度也會有所不同。因而,要提高自己的審題立意能力,所需要的不僅僅是一些方法,還需要大量的科學整合與系列訓練,更需要盡力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與情感體驗,全面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與語文綜合素養。

六、審題原則

1、逐則分析。把握材料的主要內容。

2、對比分析。理清材料之間的關係:同向關係、對立關係、互補關係

3、綜合分析。歸納材料最終主旨:異中求同、異中辨異、互補疊加

七、審題原則

1、同中求異找主旨

相同的材料,從他們的相同點出發可以提煉觀點,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們從相同的材料中尋求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結論。

[示例1]①馬克思23歲被譽為當時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當時德國哲學家謝林。③列寧17歲就開始革命活動。④毛澤東26歲主編《湘江評論》。⑤徐特立48歲留法,克服困難,學會法語。

以上五個材料都是講偉人們在事業上都有所成就,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論,觀點就缺乏深度了。進一步分析材料會發現①—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青年時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講徐特立 48歲苦學法語有所成,年齡特點與前四位偉人不同。根據這個不同點可以立論:年青時代是出成果的黃金時代,但是,年齡並不是成就事業的唯一條件,關鍵在於有無堅定的志向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2、異中求同找主旨

相異的事物,有時是形異而實質相同的,因此,對於多項材料,我們可以進行分析比較,尋找材料間的共同點,從共同點入手提煉觀點。

[示例2] ①一根木頭擱在山澗之上,下面深不見底,則敢於走過去甚少,但若橫木置於地,則常人皆能步其上而過。②小李第一次演講,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準備,但一走上臺,看到下面一禮堂黑壓壓的人,便渾身冒汗,腦子裡一片空白,一句話也記不起來了。

這兩則材料,一則是說很少有人能走過擱在山澗上的木頭,一則是說小李演講面對黑壓壓的人一句話也記不起來。兩則材料從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們的結果都是一樣——未能如願以償,究其原因都是膽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由這個共同點,我們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①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養良好心理素質。

3、異中辨異找主旨

有些相異的材料,它們之間有明顯的分歧點,我們找出分歧點,從它們的分歧點處入手提煉觀點。

[示例3] ①俗話說:“一個巧皮匠,沒有好鞋樣;兩個笨皮匠,商量出鞋樣;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②俗話又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這則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結果都不相同,但我們可以找出一些共同點:同樣是 3個人,同樣是要做一見事。可是,為何同樣是3個人卻產生如此不同的結果呢?他們的分歧點在哪裡呢?3個臭皮匠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做成了好鞋樣,賽過了諸葛亮;3個和尚心也往一處想——要吃水,可是他們互相推委,不往一處使勁兒, 3個和尚沒水吃。可見他們的分歧在於是否齊心協力。抓住分歧點,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①齊心協力才能取得成功;②做什麼事情都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4、互補疊加找主旨

有些材料性質是同一的,但各自並不全面,而是互為補充的,只有將它們疊加起來,才是科學合理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提煉出正確的觀點。這就是互補疊加法。

[示例4]①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②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這兩則材料都是講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強調要有堅定的信念;材料②“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是講走路時要有虛心求教的精神,要聽從他人指導。兩者誰是誰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若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又要有“常問路”的虛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以上是多項材料提煉觀點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綜上所述,根據材料提煉觀點,前提是要讀懂材料,在此基礎上,恰當地運用一種或幾種分析方法,無疑是大有裨益。



▍ 來源:綜合網絡

▍ 聲明: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若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