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不是雞湯,卻自帶刺穿雞湯的真

慈善 雞湯 基金 正能量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5-21

作者:麥徒

在“助人為禍”不少見、“好人難做”動輒被奉作信條的當下,有些與詐騙、碰瓷之惡和看客式冷漠背道而馳的暖新聞,總能讓人看罷胸口微顫:比如,在成都上學的貧困女大學生湯麗莎,做了擦皮鞋、賣廢紙等10多份兼職,把掙來的錢資助父親班裡的幾名貧困生讀完初中,三年捐了兩萬,自己卻儉省度日;又比如,湖北大學一群畢業生,畢業聚餐以一份盒飯做散夥飯,一瓶礦泉水代替離別酒,用一場座談會慶祝畢業,就為了把省下來的開銷捐給班上一位患重病住院的同學。

都說“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善本質上就是一場發於心繫於行的抵達。而善果往往也會呈現“渡人亦會渡己”的雙向反饋特徵。貧困女大學生湯麗莎“窮亦不獨善其身”,仍然做著兼職資助貧困孩子上學;一群畢業生沒有在觥籌交錯中感慨“不訴離殤”,而是用一場特殊“散夥飯”幫助患病的同學,都是揹著愛的行囊跋涉於道德之途,到頭來,也是用嘉言懿行成全了自身的“境界訴求”。

乍看上去,他們的善舉是涓涓細流——就在5月17日,福布斯發佈了2017年中國慈善榜,此次上榜的100位企業家(企業)現金捐贈總額為103.8億元,這些人的行善秉承的是“一擲千金”風格。但慈善從來“不擇細流,不拒細壤”。“一顆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恆的盛筵”,善最好的度量衡也永遠在於善心。

也是這兩天,阿里在2017財年第四財季財報中披露了很多慈善大數據,數據顯示,2017財年,阿里巴巴平臺和螞蟻金服平臺共推動社會公眾47億人次參與公益,累計3億多用戶、178萬多賣家通過其平臺參與,最終通過平臺公益的方式和集團公益基金總共實現捐贈善款7.3億元(含用戶通過其平臺累計捐贈5.7億元,阿里公益基金實現捐贈支出1.6億元)。

積沙成塔,集腋成裘,慈善本就該集眾人之力,解困者之患。而集結眾力,本就包含了“各盡責任、各顯擔當”之意:對個人而言,從事公益是善,捐點零錢衣物也是善;對企業來說,善可以是公益基金化運作,也可以是搭建公益平臺、創立公益模式。

就此看,湯麗莎做兼職賺錢資助貧困孩子的善舉彌足珍貴,數億位用戶通過多個平臺參與公益也難能可貴;鄧飛和慈善機構發起的“免費午餐”行動是種德業,而像阿里等企業依託現代互聯網技術創立的公益模式——如“公益寶貝計劃”、打拐團圓系統之類,同樣善莫大焉。如今已有人接棒湯麗莎搞資助,湯麗莎本人也被阿里“天天正能量”獎勵,這也是善的傳遞與接力。

善,不是誰的“專利”;善,總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但置於現實語境中,善,也總跟擾攘輿情、複雜的是非判斷千纏百繞。

時下,人們的朋友圈裡盤踞著兩股勢力:正能量雞湯,透著“喪文化”味道的毒雞湯。前者能把什麼都能變成熬製雞湯的食材,其雞湯製作流水線不會放過任何跟“善”有關的、柔軟的東西,但經過一番加工後端上的雞湯,總讓人覺得膩口;後者則習慣用毒雞湯消解雞湯,但消解雞湯的同時也容易陷入生活虛無主義,把善、公益、情懷、理想等一塊給消解了,似乎“詩和遠方”應被嘲笑,“眼前的苟且”才是價值正確,公益與溫情都是虛妄的,“各人自掃門前雪”才是硬道理。

在此背景下,做慈善不是容易跟“作秀說”“炒作論”聯繫在一起,就是容易被雞湯或毒雞湯給毀掉。很多人寧願鑽進“躲避崇高”的殼裡,也不願去躬行善舉。

而能消解對“善”的汙名的,只能是善本身。真正意義上的善,內核也是雞湯之“膩”無法遮蔽的,它不會跟雞湯畫等號,卻自帶刺穿雞湯的真。像湯麗莎的善舉,就有著刺穿雞湯的穿透力:做10多份兼職捐助其他貧困孩子的善舉,很樸實也很真切,而非粉飾或包裝出來的。本質上,這也是源於德行層面向上的自覺追求。也正是這種真實可感的善,能夠感染和激勵更多人向善,也讓部分人摒棄一邊感慨道德滑坡一邊“順坡而下”的犬儒心態。

善不是雞湯能毀掉的。我們內心的柔軟處每次被善擊中,都表明我們內心受到了感召,這是雞湯無法抹殺的,也是這個社會上趨善者總不乏其人的重要緣由。(麥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