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青白瓷,俗稱影青,又名隱青、映青,因其釉白中微微閃青而得名,是我國宋代窯場分佈較廣、產量很大、工藝精湛的一個瓷器品種。青白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其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薄胎的花紋在迎光下若隱若現,被世人稱之為“假玉器”,備受青睞。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窯燒製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並風靡國內外,至南宋時形成了以景德鎮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鎮外,安徽、福建、湖北、廣東、廣西等地都有燒青白釉瓷器的窯場。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景德鎮窯最遲自唐代起即燒製青瓷,到北宋時始以燒製青白瓷為主。其瓷釉色白中略帶青色,這種白中泛青、青中見白的色釉,為景德鎮窯首創,這種色調符合文人士大夫高潔淡雅的審美情趣,給人以青蓮素爽之感。五代時期,中原動亂,南唐偏安,部分北方白瓷窯的工匠逃往南方,與南方以青瓷見長的工藝相結合,開發出了“青白瓷”這一創新瓷種。靖康之變後,隨著宋室南遷,河北定窯的許多窯主和制瓷工匠也隨著南下。北方工匠又帶來了定窯瓷品新的製作技術。景德鎮窯的青白瓷原以光素者居多,其間亦有刻花,受定窯工藝影響,景德鎮窯所燒青白瓷裝飾逐漸為印花代替。

一、隋唐大運河出土的青白瓷

在隋唐兩宋時期,由於大運河通濟渠段的開通,淮北柳孜成為當時溝通中國南北經濟的重鎮和貨物集散地。在通濟渠通航的七百餘年間,由於各種各樣的事故,為大運河留下了大量的遺存,其中就有精美的景德鎮窯青白瓷器。在大運河所出土的景德鎮窯青白瓷器中,尤以宋金時期的青白瓷數量最多。以下介紹幾件柳孜遺址出土的青白瓷。

1.青白釉蓮紋葵口碗(圖1)

高7.2釐米,口徑20.3釐米,底徑5.9釐米。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圖1


碗敞口,口沿呈六葵口,斜直腹、淺圈足。內外施滿釉,底足內無釉,釉色青白。內壁刻劃出的蓮紋瀟灑、純熟、有力,構圖嚴謹,一氣呵成,可見刻工的技藝十分高超,蓮花的刻劃深淺把握恰到好處,與積釉的翠藍配合得天衣無縫。蓮花紋是景德鎮青白瓷最流行的一種裝飾題材,常以蓮花或蓮瓣紋作為主題紋飾,有纏枝蓮、折枝蓮,或盛開的朵蓮,充分反映了江南水鄉的迷人景象。

2.景德鎮青白釉瓜稜花口瓶(圖2)

通高15.4釐米,口徑13.6釐米,底徑7.6釐米。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圖2


瓶花口束頸,腹部有比例適中的指溝,圈足外撇。胎薄,可透指影,通體施青白釉,釉色晶瑩。此瓶造型別致,呈波浪起伏的口部,強化了“花”的造型,使瓶子更加秀麗優美,而且富有生活情趣。


3.青白釉褐彩三連盒(圖3)

通高5.3釐米,三盒的口徑各為4釐米,底徑各為3.3釐米。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圖3


蓋與盒身以子母口扣合。三根花莖纏繞在三盒的蓋頂,其中一盒蓋面上捏塑有一朵盛開的花朵,另兩盒的盒面各捏塑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蕾,佈局疏密得當,製作工藝十分精巧,顯得格外美觀。該三聯盒子母口無釉,裡外施滿瑩縝如玉的青白釉,花蕊、花蕾及花莖都以褐彩點綴。盒蓋和盒身用深而寬的刀痕刻劃出花瓣紋,刀法簡潔熟練,紋飾清晰,增加了三聯盒的立體感。這種瓷盒子主要用途為盛裝藥品、化妝品和香料等。

4.青白釉瓜稜形執壺(圖4)

通高9.5釐米,口徑5.3釐米,底徑4.9釐米。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圖4


執壺的釉色呈淡青綠色,極薄而透明,讓人感到柔軟和親切。豐腴飽滿的壺體,在極薄的坯體上勒出十六道筋紋,稍短的頸向上漸漸放大直到呈花形的口部為止,與此同時寬而薄的壺柄從頸部劃一道圓弧搭至腹上,細而修長的壺嘴自壺腹部直出到與口部相平。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唐代瓷器已開始仿金銀器,宋代更甚。宋代景德鎮青白瓷以日用器皿為主,在造型上吸收金銀器的特點並加以創造,這件青白瓷執壺明顯帶有仿金銀器的某些特徵,不僅造型優雅秀美,而且腹大流長,既便於存儲水和酒,又便於傾倒。

5.青白瓷盞託(圖5)

通高9釐米,杯口徑7釐米,足徑3.5釐米,託腹徑12釐米,足徑6.4釐米。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圖5


此套盞託造型簡約,線條流暢,光素無紋飾。杯為敞口,深腹,高圈足外撇。託為折沿口,臺階式淺腹,高圈足,託中央設一高臺,臺邊緣凸起一週託圈,圈內僅容杯足於內。杯與託通體施白中帶青的青白釉,僅底部露胎。杯足積釉較厚,器形清秀典雅,傳遞給我們一種端莊、恬靜、淡雅之美。盞託,亦稱茶托,是一種以“託”和“盞”配套使用的茶具,是宋人飲茶的必備之物。

二、運河遺址出土的青白瓷特徵

運河遺址出土的青白瓷器時代長、數量多、器型全、紋飾美、品味高,有以下幾點特徵:

1.得天獨厚的胎料、釉料

景德鎮青白瓷的胎骨一般較輕薄,而且瑩白,得益於可塑性較強、得天獨厚的胎料,用“潔白勻淨、堅緻細膩”八個字,大致可以概括。其胎質精良,胎骨極薄,造型輕巧,源於有高品質的制瓷原料——高嶺土。胎坯內所含的鐵、鈦物質極少,因此胎質白潔;所含的硅、鋁、鉀、鈉適量,可塑性較強,才會使胎質緻密、韌度高,有半透明感,所謂“薄如紙”恰恰是對其作品的胎坯輕薄的真實寫照。從瓷片的斷面中可見,其胎細膩、油潤,狀若初出屜的熱年糕,如玉類脂,巧薄似脫胎,透光見影。其胎質之精細,是宋代其他所有窯口都不可企及的。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景德鎮宋代的青白釉的釉質,在化學組成上屬石灰釉,其鈣含量比之其他窯口略高,釉料中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恰到好處,加之,國內頂尖的窯工匯聚,具備高超的窯爐氣氛、溫控技術,主觀、客觀萬事俱備,條件成熟,怎能不生產出精品?故而,器物在入窯焙燒後,釉薄處泛白,聚釉處呈現湖水綠色,釉面玻化程度較高,色澤如玉,有晶瑩剔透、光可鑑人的效果,積釉處碧如湖水,似藍盈盈的波光水色,素有“青如天、明如鏡”的讚譽。

有得天獨厚的胎、釉料,有集天下之大成的窯工技藝,才造就出晶瑩剔透、溫潤如玉的“饒玉”之瓷。這種釉色於宋初一面世,即迎合了傳統的文人“君子以玉比德”,追求玉質美的心態,成為風行世界的“饒玉”。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此次大運河考古發掘的青白瓷比之窯址出土的器物,最大的區別就是少見“糊米底”。過去很多鑑藏書籍中,把“糊米底”作為辨別景德鎮窯青白瓷的一個典型特徵,而大運河出土的青白瓷作品中,除北宋時的部分作品有“糊米底”外,南宋所生產的作品就很少見有“糊米底”了。這應該是南宋時期工匠對於胎料的漂澱和淘洗過程中,去除鐵質和雜質的技術明顯提高,當然,也可能與覆燒技術、提高產量有關。總而言之,運河考古發掘出土的景德鎮青白瓷,是不能以糊米底的有無,作為可以一票否決的鑑定標準的。


2.精妙絕倫的紋飾

大運河柳孜遺址考古發掘的青白瓷的紋飾,多以淡雅、高貴之圖案為主。胎體薄的青白瓷作品,能通過光照和紋飾深淺,映射出陰陽明暗、若隱若現的藝術效果。它靈活巧妙地利用了胎釉的各自優勢互補,使紋飾在釉色的襯托下,既增加紋飾的立體感,又使其外表依然平滑潔潤。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青白瓷圖案裝飾手法有劃花、刻花、印花、蓖劃(點)、堆貼、鏤雕等多種技法,線條有力、構圖精美。刻花多采用一邊深一邊淺的“半刀泥”法雕刻,紋飾簡潔流暢、生動活潑。劃花以尖銳而纖細的竹篦工具劃出篦劃紋,線條流暢,優雅清晰。印花裝飾均為陽紋,大多印於碗盤之內或盒蓋面之上。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青白瓷裝飾圖案有人物、嬰戲、纏枝蓮、纏枝牡丹、纏枝菊花、蓮瓣紋、菊花紋、石榴花、芙蓉花、梔子、蘭草、萱草、柳條紋、海浪紋、雲龍紋、鳳穿牡丹花、龍穿纏枝花、麒麟、鴻雁、獅、龜、魚、鴨、鵝等紋飾,其紋飾運筆舒展,疏朗有序,富具神韻。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由於長期受厚達數米的運河沙土掩埋,運河遺址出土的青白瓷釉下及胎骨中有土鹼沁入,嚴重地影響著刻劃花紋飾的通透效果和立體感,尤其影響影青瓷中若隱若現的效果,影響裝飾圖案的流暢和完美。根據長期保護的經驗,可用稀釋的“84消毒液”適度浸泡,即可脫去影響胎骨通透性的土沁,還原影青瓷的紋飾神韻。


3.典雅的造型,精湛的工藝

運河遺址出土青白瓷的造型品種豐富多彩,以各種日用品為主,有各式精美的碗、盤、碟、缽,有各式美觀的茶具和酒具,如執壺、注子、注碗、杯、盞、盞託,容器有優美的瓜稜形罐、蓋罐、四系蓋瓶,此外還有各式花瓶,各式印花枕,爐有鏤空香薰,豐富多樣的盛放化妝品、香料或藥品的蓋盒,以及造型多種多樣的人物和動物雕塑等,可謂造型精美,應有盡有。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隋唐大運河柳孜運河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青白瓷很多,但其中不乏福建眾多窯口和安徽繁昌、涇縣窯的青白瓷作品。經與窯址出土瓷片標本比對,除在胎釉的質地方面有先天差別之外,在造型、工藝方面亦有質的區別。

總體上說,景德鎮窯、福建窯、繁昌窯的青白瓷的造型,都具有江南人的清秀、細膩、優雅的性格特質,但在形制的細節上、工藝上,還是突出了其各自不同的人文內涵。在成長髮展的路上,景德鎮窯具有創燒青白瓷和產地原料得天獨厚的優勢;福建窯口則是以沿海外銷的地利為優勢,在南宋、元時期,迅速擴展起青白瓷的外銷出口加工,難免蘿蔔快了不洗泥。同樣的天時,不同的地利,給它們帶來了不同的壓力、不同的質和量的努力方向,自然在造型和工藝上,也就有了不同的取向。長此以往,距離就會拉開,造型與工藝的精湛與粗放、典雅與拙俗,就會顯而易見。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放在一起比對,就會立見分曉。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景德鎮自古至今,獨佔天下制瓷原料和技術上的優勢,使得它在千餘年的制瓷業中長盛不衰。青白瓷無論是從窯口之多、地域之大,還是器形之眾、裝飾手法之廣,都是令人叫絕的。這些青白瓷器的出土得益於隋唐大運河的博大久遠,才機緣巧合地為我們留下這些寶貴的財富。


三、宋代青白瓷鑑定要點


景德鎮這個古老的制瓷重鎮,千年窯火不息,能夠生產青白瓷的能工巧匠代有傳人,在當今難以計數的個體制瓷作坊中,有不少都可以仿製出幾可亂真的宋、元時期的青白瓷。許多收藏同好不可能有機會經常接觸到各類的仿製品,更無緣能經常到這些作坊去仔細觀察,有的人在收藏過程中,按圖索驥,“打眼”屢有發生。現就宋代影青瓷鑑定要點作些介紹,供藏友們參考。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第一,看器型。由於青白瓷的生產窯口眾多,歷時長久,因此其器型十分豐富,日用品、陳設品、禮器、明器中的品種難以計數,需要認真掌握各個時期不同品種的基本造型以及演變規律與特徵。這樣,器形不符合的才能鑑別出來。現代作坊中生產的青白瓷,大多數是按照正式出版物的圖譜或存世品進行仿製,但那畢竟是仿品,具備一定常識還是容易鑑別的。讓人較為頭痛的是少數似是而非的器型,稍不注意,就會弄錯。所以,鑑定器形時一定要格外細心。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第二,看釉面。宋代青白瓷的工藝以湖田窯“領銜”,因此,現代作坊大多以此為“標型”,千方百計在釉色白中泛青、“瑩縝如玉”上下功夫,但往往過猶不及。宋代青白瓷是高鈣釉瓷器,釉中氧化鈣含量高達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溫下燒成時,釉的流動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劃印花、轉角、折彎等處聚釉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許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則顯白,釉面光澤亮潤。而仿品大多為石灰鹼釉,釉中氧化鈣含量低,在高溫下流動性弱,少有明顯的聚釉特徵,器物通體釉色比較一律,且釉面失透。有的採取人為聚釉,即在刻畫印花、轉角、折彎等處多噴釉,使釉層增厚,釉色加深,但這種人為聚釉,釉中難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來不自然,形似色塊。有的仿品玻璃質感特強,光亮刺眼,與古器“寶光”相去甚遠。還有少數作坊採用酸蝕手段去光,結果輕者手感滯澀,重者釉面酸孔累累,只要稍加留意,不難察覺。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第三,看胎質。眾多書籍和專著介紹宋代青白瓷的胎質,都說是潔白堅緻細膩,瓷化程度高,這只是相對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和工藝水平而言,它與現今瓷器胎質的潔白堅緻細膩和瓷化程度相比較,不能類同。宋代湖田窯青白瓷的胎質,其實以淡淡的糙米黃和淺灰白為多,由於當時還沒有采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元代才發明),胎質比不上現代瓷器堅密,這從殘器的剖面可以觀察領悟,嚴重的還可以看到細密的孔隙。另外,宋時瓷土採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煉,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細。很多器物的露胎處(尤其是器底)會有顆粒狀土渣。現代仿製的青白瓷,胎質雪白光滑,十分堅挺,這一點是很容易辨別的。為了掩人耳目,有的作坊採取在瓷土中摻入微量的色土和細沙粒,以改變胎質顏色和結構;有的則在成品瓷的露胎處,抹上黃土或黑泥,以充出土之器。這些只要稍具常識,即可“捉襟見肘”。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第四,看底足。從傳世器物和出土標本看,宋代青白瓷基本上採用芒口覆燒、澀圈疊燒和墊餅置燒三種方法,當代仿品均採用之。前兩種因為芒口和澀圈都有露胎,只要掌握好前述看胎質的知識,是不難識別的。而墊餅置燒,有不少人卻真偽不辨。需要注意的是,真品的墊餅痕呈淡淡的土黃色或褐黃色,且深淺不一,而仿品實際上並非用墊餅置燒,而是在匣缽中(有的甚至不用匣缽,直接在氣窯中裸燒)燒出成瓷後,再人工採用釉料、顏料以及雜料做出餅痕,這種“餅痕”顏色為黃黑色或醬色,特別的深,甚至高出器底,與真品餅痕自然滲出吸附明顯不相同。有的更簡單,用淡淡的黃色漿水或黃泥塗滿器底,以“醜”遮“俊”。還要注意的是,有些有圈足的器物,足根無釉,器底滿釉卻有餅痕;有的既有餅痕,又有支釘痕,根本不符窯藝,仿製者一知半解,“狗尾續貂”,自露馬腳。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當然,除了上述四個方面,還有宋代與元代、湖田窯與其他窯口、裝飾技法以及窯藝等方面,需要比較區別的地方還很多,古瓷收藏愛好者要努力通過實踐加以掌握。比如宋代青白瓷的胎壁,普遍比元代的要薄,佳器幾近脫胎。如宋代青白瓷刻折枝蓮紋碗,器高6.5cm,口徑17cm,口沿厚只有1毫米強,圈足厚只有2毫米。紋飾刀法恣肆,線條流暢,疏朗空靈,迎光照之,兩朵折枝蓮花透亮美奐。器口包銀,由於年代久遠,包銀已氧蝕發黑剝落,多處有灰白或綠色鏽斑。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刀刻紋飾,刻輕紋飾不顯,刻重則坯破胎廢,可用宋人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所言:“宋瓷之佚麗者,莫如粉定,粉定雕花者,窮研極麗,幾於鬼斧神工。”而仿製的薄胎青白瓷,雖然胎體也薄,有的甚至可以薄到半毫米,但採用的是現代制模灌漿法,與宋時手工拉坯成型的器物截然兩樣,顯得規整、匠氣、呆板,缺乏靈性與韻致。同時,仿製薄胎青白瓷,其裝飾只能是印花或劃花,絕無刻花,因為能在如此薄的胎體上刻花者,實在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代瓷工豈能望其項背。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南宋 青白瓷瓜稜粉盒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南宋 青白瓷香薰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南宋 青白瓷薄胎碗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南宋 青白瓷人物紋托盤

瞭解和鑑定青白瓷:看看這一篇


南宋 青白瓷螭龍耳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