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中國製瓷史大約有2000餘年,在留存下來的眾多的瓷器之中,有些瓷器特別小,這些小型的瓷器大多高度在10釐米以下,直徑在15釐米以下。我們把這種小型瓷器稱之為袖珍瓷器。

正如瓷器最開始是用來實用的,袖珍瓷器最開始也是用來供日常生活使用的,比如用來喝酒的小酒杯、用來沏茶的小茶盞,用來插花的小花瓶,用來焚香的小香爐,用來存放鼻菸的鼻菸壺,用來祭祀的小香鼎等等。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瓷器的作用從單純的實用器皿發展到實用功能和藝術功能兼具的局面,一些脫離了實用功能的袖珍瓷器也慢慢出現了。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清 胭脂紅彩花卉紋小瓶

袖珍瓷器雖小,卻也五臟俱全,而且由於器型小,創作施展的難度就更高,那些能留存下來的精美袖珍瓷器,往往讓人驚歎不已。

今天,玉齋君就為廣大藏家收集整理了一些比較漂亮的袖珍瓷器,敬請鑑賞。

清乾隆胭脂紅彩山水紋小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高9.6釐米,口徑2.2釐米,足徑2.2釐米。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胭脂彩料是一種低溫釉彩,不透明,彩面有油亮的光澤,是琺琅彩料中的一種。清中期《南窯筆記》中記載:“今之洋色則有胭脂紅、羌水紅,皆用赤金與水晶料配成,價甚貴。”因用金作主要呈色劑,所以又稱“金紅”。唐英撰《陶成紀事》中的“新仿西洋紫色器皿”、“西洋紅色器皿”即指胭脂彩器。乾隆以後根據實用的要求,對配方加以調整,胭脂彩又成了粉彩中的一種色彩,也可作為一種低溫釉彩使用。

此件琺琅彩瓷器色彩油亮凝厚,紋飾微微突起,用彩時注意畫中景緻的遠近、深淺、濃淡的變化,筆觸精細,立體感很強,應為宮廷名畫家所繪。

清乾隆琺琅彩山石花卉紋小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高9.1釐米,口徑1.6釐米,足徑2釐米。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瓶小口,短直頸,溜肩,肩部凸起三乳釘,瓶身細長,上腹圓鼓,下腹斜收,臥足。瓶內外及底部均施白釉,釉面細膩瑩潤。瓶身繪山石、桃花和長春花等,寓意群芳祝壽。上題“長日香風細細吹”,下落“金成”、“旭日”兩方紅印。外底書藍料彩“乾隆年制”四字楷書款。此瓶在似絹般的釉面上作畫,設色淡雅,構圖簡潔清新,有雍正琺琅彩之遺風。

清乾隆琺琅彩開光雙戟小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高8.9釐米,口徑1.4釐米,足徑1.6釐米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瓶小口微敞,長頸,溜肩,橢圓腹,圈足外撇,頸部飾雙貫耳。口、頸及雙貫耳繪藍彩卷草紋,肩部繪一週紫紅地蓮瓣紋,腹部以綠彩卷枝紋為地間飾四開光。一組開光為橢圓形,內以琺琅彩繪騎牛牧童和母子牛;另一組開光為圓形,內以胭脂彩繪山水風景,表現高山村舍、老翁獨釣。圈足外牆繪一週變形如意紋。外底藍料彩署“乾隆年制”雙行四字楷書款。

乾隆時期開光技法在各類器物上的使用較為頻繁,構成主次、疏密、虛實等多種變化,極大地豐富了藝術表現力。此瓶小巧精緻,裝飾手法新穎,兩兩對應的開光構成不同的畫面,別具一格。

清道光粉彩“二甲傳臚”圖鼻菸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高5.8釐米,口徑1.8釐米,足橫2.8釐米,足縱1.7釐米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乍看這件鼻菸壺上的圖案,似為常見的池塘小景,其實它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二甲傳臚”,亦稱“黃甲傳臚”。我國古代科舉甲科及第者,其名附卷末,用黃紙書寫,故曰黃甲。清代科舉考試分為三級,即鄉試、會試、殿試。殿試亦稱廷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殿試名次分為三甲,一甲共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明代科舉稱第二、三甲中的第一名為“傳臚”,清代則專稱二甲第一名為“傳臚”。 另外,“臚”的本意為陳述、陳列,我國古代以上傳語告下為臚,故“傳臚”亦指科舉時代殿試揭曉唱名的一種儀式。殿試公佈名次之日,皇帝親御太和殿,傳臚官宣佈第一、二、三甲名次,由閣門承接,傳於階下,衛士齊聲傳名高呼,謂之傳臚。若再加以引申,“傳臚”泛指科舉及第。

清乾隆粉彩菊花鵪鶉圖瓷鼻菸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6.2釐米,腹徑2.6釐米。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煙壺小口,口沿施金釉,配銅鍍金鏨花圓蓋。短頸,鼓腹,圈足。通體施白釉,腹部繪菊花鵪鶉圖,生動自然。足底有紅色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煙壺上之圖案寓意“長治久安”。畫面佈局疏朗,色彩雅麗,運用藍、紅、黃、綠、赭諸色繪製而成,採用先勾勒輪廓再填色的方法。顏色深淺不一,有立體效果。

清乾隆粉彩梅花圖瓷鼻菸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5.8釐米,腹徑4釐米。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煙壺細頸,扁圓體,圈足。銅鍍金鏨花蓋,下連象牙匙。壺體邊側用多種色彩繪錦地花紋。頸部紅地上繪藍色回紋。腹部兩面飾圓形開光,白色釉地,一面開光內以粉彩繪梅花圖;另一面以墨彩書乾隆御製詩:“春雨胭脂洗嫩華,幾枝濃疊赤城霞。雙鸞恆在雲深處,不遣飛瓊到阮家。”左下方有墨書“御製”兩字和紅彩篆書“乾”、“隆”兩方印章。


清乾隆粉彩雕瓷博古圖鼻菸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通高8釐米,腹徑4.3釐米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煙壺呈扁形,瓷蓋,下連竹勺。壺通體刻回紋地,上雕爐、瓶、靈芝、茶壺、圍棋、鼎等紋飾,俗稱“博古圖”,施紅、綠、紫、藍、黑等色。足底雙框方欄內紅彩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瓷器雕刻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至乾隆時期瓷雕技藝更為精進。此壺雕刻手法細膩,線條流暢,不失為乾隆朝瓷質鼻菸壺中的上乘之作。

清乾隆粉彩開光嬰戲圖獸耳瓷鼻菸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6.5釐米,腹徑4.6釐米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煙壺呈扁圓體,細頸配銅鍍金圓蓋,下連銅鍍金勺。頸部飾勾金回紋一週,肩兩側對稱獸面銜環耳裝飾。通體飾琺琅彩軋道西蕃蓮花,正面為圓形開光,內繪嬰戲圖,兒童神形描繪生動自然,畫工精細。橢圓形足,足牆一週以金彩繪鼓釘12個。足底紅彩篆書“乾隆年制”橫行四字款。

此壺造型規整,胎質細膩,圖案紋樣清晰,整個畫面使用了紅、粉、綠、黃、金等色,色彩豐富,濃淡相宜,恰到好處。尤其是粉彩、琺琅彩並用,使煙壺愈顯珍貴。

明宣德 青花雙鳳穿牡丹紋小瓶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

高13.5cm;口徑為6.3cm;足徑5.4cm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鳳紋是瓷器傳統紋飾之一,鳳凰在古代被視為瑞鳥,為百鳥之王。雄鳥為鳳,雌鳥為凰,其形象在傳統文化中十分神祕奇異。為鴻前麟後,龍頭兔身。早在三國西晉時期就已開始在瓷器上出現,宋元時期趨於成熟。有雙飛鳳,雙鳳穿雲,鳳穿牡丹等典型紋飾。

宣德青花器,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起就倍受中外瓷器收藏家的推崇,名播海內外,至今仍被認為是明代青花瓷器之冠。由於早年各國收藏家大批購買,使得永樂、宣德青花瓷器紛紛流落到國外。其藝術造詣受到讚譽,身價也是百倍攀升。

清乾隆 黃地粉彩軋道錦地折枝蕃蓮紋鋪首活環盤口小瓶

國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高11cm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洋彩,即江西景德鎮奉命專為北京宮廷燒製之特殊瓷品,可謂是此瓷器重鎮對宮內御製琺瑯彩瓷的回應。儘管在北京,清帝可以直接監督琺瑯彩瓷的燒製過程,然所用白瓷胎仍須向景德鎮御窰廠特別訂燒,如斯遠程分工,加上宮中作坊環境所限,明顯限制了琺瑯彩瓷之品類與數量,乾隆皇帝遂漸命景德鎮御窰廠奉敕直接燒造洋彩瓷器。

乾隆一朝,宮廷御作坊創製軋道瓷作,細膩珍貴。也許是受到此宮中巧藝之啟發,本品施彩多姿,錦地精微,花卉紋樣鮮艷典雅,盡展當朝曠世創思。

清乾隆粉彩瓜稜瓷鼻菸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通高6釐米,腹徑3.1釐米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煙壺呈瓜稜形,細頸,銅鍍金鏨花蓋,下連銅鍍金勺。頸部繪藍彩回紋,頸、肩相接處飾串珠紋一週,下繪變形蓮瓣紋。肩、腹部呈六瓣瓜稜狀。瓜稜上軋粉彩折枝花卉,色彩淡雅,花紋精細。瓜稜間隙處為珊瑚紅地,上下以金彩點綴,襯托出煙壺的富麗華貴。足內紅彩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清雍正 粉青釉三足荸薺小瓶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寬 10.6cm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足荸薺小瓶極為珍罕,如此獨特造形,反映雍正帝容瓷人取高古器形,加以創新,以求至臻美感。

清乾隆 鬥彩加粉彩嬰戲圖小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高8cm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清代乾隆粉彩器造型格調新穎,工藝完美獨特,裝飾題材皆為祥瑞,開創了粉彩發展的新格局。此件拍品即為此時佳作,小器大樣,造型靈巧精緻,線條圓潤優美,瓷胎堅實縝密。通體滿施白釉,釉面透潤瑩潔,以鬥彩為飾,先以青料勾畫出花紋輪廓,而後填以紅、綠、黃等色,部分以青花為飾,色調淡雅。

主題紋飾為嬰戲圖,腹部一週繪十六個嬰戲童子,石橋如虹,蕉葉碧翠,奇石林立,朵花清麗,綠草依依,一派春意盎然之景。眾童子皆梳髮髻,周身綢緞錦衣,面龐白皙紅潤,神態稚拙活潑,於庭院之間嬉戲玩耍,身著各色長衣,或站立,或蹲坐,或鬥蟋蟀,或捉迷藏,表情生動逼真,活潑可愛,凸顯孩童時代的天真爛漫。

宋 龍泉窯 青瓷 長頸小瓶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高12.5cm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此瓶造型龍泉窯少見,當為宋時酒具,整體器型近似玉壺春瓶,不同之處,此瓶口沿較小,撇口,細長頸,梨形腹,圈足。器形比例恰當,優雅怡人。通體施碧綠青釉,光素潤澤,圈足邊緣無釉,呈朱褐色。

清雍正胭脂水釉小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高4.8釐米,口徑9.5釐米,足徑3.6釐米。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瓶撇口,弧壁,圈足。裡施白釉,外壁施胭脂水釉。胎體極薄,造型曲線十分優美。底足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瓶呈粉紅色的胭脂水釉勻淨光潔,在細白的底釉映襯下,更顯嬌麗。此碗製作過程是先燒出精緻的白瓷小碗,然後採用噴釉的方法將釉漿均勻地噴射其上,再入低溫小爐在800℃的溫度下燒成,屬於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種之一。胭脂水釉主要用於小件器,如小碗、小瓶、小高足杯、菊瓣盤等,是清代康熙年間新創的品種,雍正時期燒造得最為精緻,乾隆朝之後直到晚清都在燒製,只是呈色越來越差。此小碗造型優雅,小巧玲瓏,其底釉極白,胭脂水釉粉嫩嬌豔,代表了清代這一品種的最高成就。

清乾隆 青花靈芝花卉小瓶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高13.5cm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南宋 哥窯小瓶

香港大學藝術館藏

高12.2cm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該哥窯小瓶,器型小巧雅緻,釉汁通體肥潤,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開片細密,線條極具美感,又富於變化,猶如冰裂般變化萬千於那隆冬江河之中,別具一種古樸、自然的天趣。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

整器佈滿鐵線,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哥窯真品數百年來備受世人所珍視,珍如拱璧,好古天子乾隆皇帝內府舊藏,對哥窯推崇之至,在《清高宗御製詩集》中乾隆皇帝對歷代陶瓷贊詠詩共一百九十九首,其中贊詠哥窯為二十首。

哥窯並非以一色純淨而取悅士人,而是藉助獨特的物理效果獨步古今,正因為窯火的變化控制著胎釉的收縮,不規則的開片由此產生,並呈現出金絲鐵線般的網絡,變化萬千,遂成自然天成的美感。

清雍正紫紅地白梅琺琅彩小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高3.5釐米,口徑7.3釐米,足徑2.9釐米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盅口微撇,深腹,淺圈足,足內青花雙方欄內署“雍正年制”4字楷書款。通體紫紅色地上用琺琅彩繪白色梅花,黑色樹幹。器物小巧,色彩對比鮮明,繪畫技藝高超,為雍正琺琅彩中的精品。

琺琅彩是一種模仿銅胎畫琺琅而燒製的一種瓷器彩飾,自康熙末年創制成功以來,一直為帝后所珍愛。雍正時期琺琅彩工藝達到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境界,這與雍正皇帝親自幹預琺琅彩器的製作密切相關。雍正皇帝對琺琅彩器的胎體、原料、圖案、繪工、釉色要求非常嚴格,使此時期琺琅彩器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故宮藏《乾清宮琺琅、玻璃、宜興胎陳設檔》中羅列了從康熙至乾隆朝宮廷收藏的琺琅器共408件,其中雍正朝琺琅彩器有201件,檔案記載琺琅彩器中繪有紅地白梅花圖案的器物有宮碗、四寸碟、三寸碟、盅4個品種,共14件,由此可見,雍正帝喜愛此圖案。琺琅彩器絕大部分收藏於臺北故宮,北京故宮只有一小部分收藏。現臺北故宮中可見到檔案中記載的紅地白梅花圖案的碗、碟,未曾見小盅。故宮資料中發現的這對小盅,與檔案第67條記載的“瓷胎畫琺琅白梅花紅地盅”品名、款識完全一致,小盅雖有殘破,但卻解決了二百多年來懸而未決的問題,意義重大。

清康熙•青花纏枝蓮紋小瓶

上海博物館藏

高15.6cm;帶座高17.6cm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此件清康熙青花纏枝蓮小瓶,造型端莊,小脣口,豐肩,斂腹,平底,釉面潔白,質地勻淨,釉質肥厚,瑩潤如玉。此瓶瓶身以翠藍色青花繪纏枝蓮紋,畫意古樸自然,線條簡潔流暢,佈局疏密得當,繪工柔美雅緻。青花髮色純正妍麗,有深淺色階,紋飾新穎,枝蔓縈繞勾連,紋飾飽滿清晰,畫工殊為精妙,獨具風韻。

康雍時期,許多宮廷內器摹明初之風骨,此件小瓶紋飾便頗具明中期繪畫裝飾風格。此件康熙朝慕古產品,無論紋飾畫風與器型、修胎制式與明代名品同出一轍。由此可見,此件小瓶實為康熙御窯下的拜古精品之作。

清雍正 青花靈芝八方小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高11cm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此件小罐,脣口短頸,肩腹呈稜狀。口沿及底分飾弦紋兩道,頸部點綴朵花一週,肩腹八面分別描繪兩三支靈芝與一縷翠竹交錯生長,紋飾線條細膩柔和,其輪廓以青花重筆繪就,內部渲染則朦朧清雅,一濃一淡,對比鮮明。瓶底心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雍正窯之典型代表。其造型為雍正一朝所獨有,亦為清代窯少有之創新器形,既可置於案頭陳設,亦適於掌中把玩,究其用途,或為宮中存放丹藥所用。其紋飾題材選用祈求祥瑞的靈芝與象徵文人精神的翠竹,二者相互掩映,和諧兼容,將雍正帝偏好清雅的藝術品味表現得淋漓盡致。

清康熙 白釉青花四字小盅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高4.7釐米,口徑6.2釐米,足徑2.7釐米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盅直口,斂腹,圈足。內壁有青花篆書“黃、中、在、流”四字。外底青花雙圈內有“大清康熙年制”6字楷書款。此器造型小巧,裝飾簡潔,胎體極薄,幾近脫胎,為康熙官窯精品。

清康熙-雍正 仿定窯刻花卉小瓶

高16cm

大英博物館藏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清代雍乾二帝鍾情宋瓷之美,對慕古制瓷更是倍加珍視,對前朝名品竭力鑽研模仿,以暗刻、錐花裝飾的白釉燒造亦是成就斐然。定窯白瓷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更是御窯廠傾心摹制的珍貴品種。

本品敞口,長頸,豐肩鼓腹,折底內收,圈足,通體施仿宋定窯白釉,釉質光潔潤澤,釉色偏象牙白,柔和溫潤。瓶身外壁以暗刻花卉為飾,器型端莊大方,保存完好,層次分明,線條清晰,流暢大氣,在純白瑩潤的釉質襯托下,愈顯古雅清新,風姿綽約,可謂仿定窯白釉精品。”

民國 石廬款 粉彩《竹林七賢》文人詩意圖脫胎小瓶

高9.3cm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藏

博物館裡最袖珍的瓷器,最小的比巴掌還小

石廬為樑兌石畫室款識,活躍於1920-1937年。樑兌石(活躍於1920-1937) 南昌大瓷店麗澤軒創始人,別號石廬。民國初年,他聘請過制瓷名家如王大凡 劉雨岑等名家為其畫瓷。樑於民國初年畢業於饒州窯業學堂學習彩瓷,回南昌後開麗澤軒瓷店,並大量購買白瓷胎,南昌名家畢伯濤、劉希任作品多被麗澤軒購買,鄒文侯、萬雲巖等均受聘於麗澤軒瓷店彩繪。

單就畫面而言構圖嚴謹,畫工精細,且佈局分佈層次疏朗有度,用筆俊秀,暈染,山水瓷畫,深得古法精髓,意境深幽,取法聚各家之長,有宋人山川之渾雄,有清人林木之秀潤,色調古雅。也充分體現了當時的作家對於大自然生活的一種超然的態度和尋求閒雲野鶴般的精神追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