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處於裸露狀態,

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

元瓷足底一般為平底,或淺窩底,旋削成型(但個別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為裸態;

有的上有護胎汁,有的連護胎汁也不上。

即使上護胎汁,也極為稀薄,連汁的顏色也看不出來。

宋、清兩代瓷器的足底多是有釉的,宋代有的瓷器內外上下通體一色釉面。

明代早期沿用元代習慣,一些大件瓷器的底部也不上釉,但後來多上釉了。

元代瓷器的足底為何不上釉?

這一直是人們探討的問題。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紋大罐

有人認為是因為蒙古人習慣於把器物放在地上,器底是否上釉無所謂。

這顯然不符合實際。

因為那些精緻的瓷器並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用的,只有王公貴族,達官富商們才有可能使用。

他們並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精美的地毯上的。

有人認為是因為元瓷通常又大又重,足底上釉很不方便,在可上可不上時就不上了。

我認為後一種說法比較貼切。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 青花八卦紋筒形香爐,高9.5cm,口徑15.3cm,底徑12.5cm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青花雲龍紋荷葉蓋罐,高安博物館藏

因為足底上釉要增加幾道工序,稍不留神會損壞畫面。

在元代統治階級並不刻意要求時,窯主們樂得省些力氣而不上釉了。

在這種情況下,足底也不必追求光潔,可以一刀旋削完事。

而且,元代景德鎮瓷窯的窯主與窯工不乏從北方磁州窯南下的。

磁州窯就習慣於底部不上釉。

元代瓷盤的足底雖然也不上釉,但修削得十分乾淨、平整。

即使有螺旋狀切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存在,其印痕也很淺。

而瓶、罐類則不然,大多修削潦草,有的竟連修削時在已經修削過的底面上濺粘的瓷土也不撣掃乾淨。

主要原因在於墊燒面的不同。

瓶、罐類是足圈端墊燒的,

而瓷盤除了特別受到重視而修削細緻這一點外,它是足圈端與盤底同時墊燒的。

這也是瓷盤底部絕對不會出現釉斑的原因。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藍釉白龍紋盤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青花麟鳳紋盤,高7.9釐米,口徑46.1釐米,足徑26.1釐米

元瓷底部常見火石紅斑、芝麻斑點、螺旋狀切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

除了瓷盤,多見釉斑。

在元瓷上,這些色斑出現的機率很高。

有的瓷器不僅有一種色斑,可以有兩種甚至三種色斑共同存在。

相對而言,黑色芝麻點出現率較高,褐色芝麻點出現率較低。

火石紅斑出現的原因一般認為與胎泥中含的氧化鐵有關。

但它不一定是唯一的因素。

有的火石紅斑可能是護胎汁或墊餅形成的,有的甚至是出土地層裡的沁痕。

出現芝麻點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可能是薪火的某種汙染。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青花龍紋荷葉蓋罐底部,1985年5月句容市城東房家壩窖藏出土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青花龍紋梅瓶,高39.8釐米、口徑6釐米,江蘇省句容市博物館藏

元青花的螺旋狀切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

這些痕跡是瓷工在修胎底時留下的。

從圖可以看出,瓷工削底是從外緣向底心推進的,止於底心,一刀完成。

由於轉檯轉速較慢,吃刀量大,轉動不夠平穩,

因此造成特別明顯的螺旋狀切削痕跡和深淺不一的切痕軌道。

放射狀跳刀痕是由於轉檯或削底刀的上下跳動造成的,它常常呈筋狀凸起。

從圖可以看出,當時的制瓷設備比較粗陋,但瓷工技術熟練,修底追求效率而不講究細緻。

雖然在別朝瓷器的底部,可見切削痕跡的也有,但如元瓷這樣明顯幾乎是絕無僅有。

有的底部修削痕跡呈現出十分美麗的圖案。

從圖可以看到,螺旋花紋的初始部分粘結著後續部分切削時濺附上的瓷土,而下圖可以看到修削時器底表面出現的破碎斑痕,即所謂失泥現象。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各類元代瓷器的底胎部分,大家各自領悟!

元瓷底部的乾裂現象

人們常常可以在元瓷底部發現有一些細長裂口。

出現這種裂口的原因可歸結於修胎時瓷胎尚未足夠乾燥。

對尚未足夠乾燥的瓷胎修底後,胎泥還會繼續幹燥並收縮,導致底面開裂。

按照力學原理,圓形底部,由於收縮力是中心對稱的,這種開裂必然是以底心為中心,呈現放射狀花紋。

對方形底部,板狀材料的薄弱處在45度方向,裂紋也會按這個方向發展。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是圓形底部,它出現放射狀乾裂花紋,底部表面的失泥現象。

這裡的失泥是指大小不一的片狀瓷泥從底面脫落,出現不規則的淺坑斑。

這種失泥是在瓷工切削底部時產生的。

原因有三:一是瓷泥搗練不夠成熟,一是瓷胎幹度不夠,一是修削刀不夠鋒利。

前二者會降低瓷泥粘結力,在切削底部時,

由於切削力的擠壓和撕裂作用,容易導致結合不好的表層瓷泥脫落。

後者加劇了撕裂作用。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瓷底部常常粘附有雜物,而且粘附得十分牢固,難以擦洗乾淨。

是元瓷是在柴窯中燒製的佐證。

是爐灰與底部釉斑粘附在一起;

是爐灰與底部的護胎汁粘附在一起;

是粘附了護胎汁裡的沙粒;

還有就是窯工給底部施護胎汁前,未把修底時粘附在上面的泥屑撣掃乾淨,而護胎汁也很髒,馬馬虎虎一抹,結果弄得一塌糊塗。

有的元瓷底部附有泥沙或礦物質,它們是長時間浸泡在泥水中,

在水逐漸乾枯時,水中所含物質在底部慢慢沉積的結果。

水慢慢乾枯時,水中所含礦物質在器物上的沉積為起蒼。

附圖a裡的旋渦狀印痕是瓷器底部的削底痕。

元瓷底部常常有釉斑,這種現象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

在明初還可以見到底部的釉斑現象,以後就幾乎見不到了。

這種釉斑顯然不是偶然沾染上去的,也不像釉工不經意塗抹的,到像是釉工為自己繪畫上釉的瓷器隨手做的標記。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各類元代瓷器的底胎部分,大家各自領悟!

瓷器底部的裸露狀態在明瓷上還時不時的出現,

因為這樣處理簡單,省時、省工、省料。

即使到清順治時,還有底部不上釉的瓷器。

上述底部乾裂、失泥、附雜、釉斑現象在元瓷大瓷盤上是很少出現的。

這進一步表明,元瓷大瓷盤的製造是特別經心的。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瓷器鑑定學習—底足鑑定

各個時代、各個窯口的瓷器都帶有它們自身不同的DNA,

這些不同點在器物的露胎處——底足往往有許多表現。


晉:越窯 底部墊燒痕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唐:越窯 底部墊燒痕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唐: 洪州窯 底部刮痕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唐: 五代 邢窯 玉璧底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宋: 湖田窯 底部墊燒痕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 底部乳丁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 挖底旋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明:粘沙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明: 糊米底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明: 跳刀痕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元代瓷器:為何底足不上釉??

清康熙:棕眼

想了解更多的行業知識(瓷、玉、書、雜、奇石等)、市場行情、鑑賞知識、藏品參與電視節目、理性轉讓、廣告片、微電影、活動策劃等歡迎下方留言或關注頭條號私信給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