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即將消失的民族手藝術——手工舂餈粑
新桂派美食
1/20 餈粑在廣西河池一帶地區是指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餈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槽裡用木棒或者竹棒搗成泥狀製作而成,一般此類型的食物都可以叫做餈粑。現在用機器代替人工,手工舂餈粑也越來越少。 要做餈粑,頭天就要把精選的糯米用清水泡在桶裡,等完全泡漲了才能蒸糯米飯。
2/20 把侵泡了一天的糯米再次清洗,然後倒到竹筐中瀝乾水分。 手工舂餈粑是個熱鬧的場景,左鄰右舍的鄉鄰都過來幫忙,特別是春節家家戶戶做餈粑的時候,都會到有石臼的這戶人家,打家排隊輪流舂餈粑,互幫互助,場面熱鬧,喜氣洋洋。
3/20 專門蒸糯米飯的陶瓷蒸籠放到大鐵鍋裡用柴火燒蒸的,也有用大銻鍋蒸的。他們買的陶瓷蒸籠和能蒸食品的銻鍋大的每次可蒸二三十斤,小的每次也能蒸上十斤 就裝到專用的蒸飯器具--甑裡去蒸。甑是用厚厚的木片箍成,直徑通常在半米左右,上寬下窄,下部置一竹篾片編成尖頂斗笠形的隔板,既可以使米不沾上鍋裡的水,又方便蒸汽進入。
4/20 石臼,舂餈粑的工具,用一整塊石頭雕鑿而成。一般農村裡每個生產隊有三五戶家庭條件比較好的會購置,畢竟用的不多,只在舂餈粑的時候才派上用場。
5/20 蒸好的糯米粉,此時飄著濃濃的米香,這時候直接吃這糯米飯也是可以的。
6/20 將蒸好的糯米飯倒進石臼裡。
7/20 把墊在底下的絲瓜瓤拿出,絲瓜瓤可以使蒸汽更多的進入蒸籠,又能防止糯米漏出蒸籠外,這就是我們民間的智慧。
8/20 一切準備就緒,準備舂餈粑啦。
9/20 舂餈粑的人越多越好,俗話說的好,人多力量大。
10/20 打餈粑看起來容易,打起來還真不簡單。一般初學者的木棍不是一會被糯米黏住,提不起來,就是一會相互打架,沒多久就會感到手臂軟綿綿地沒有力氣。當地村民結實說打餈粑其實是個技術活,講究快、準、穩、狠,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黏糊糊的有韌性。
11/20 打餈粑看起來容易,打起來還真不簡單。一般初學者的木棍不是一會被糯米黏住,提不起來,就是一會相互打架,沒多久就會感到手臂軟綿綿地沒有力氣。當地村民結實說打餈粑其實是個技術活,講究快、準、穩、狠,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黏糊糊的有韌性。
12/20 打餈粑看起來容易,打起來還真不簡單。一般初學者的木棍不是一會被糯米黏住,提不起來,就是一會相互打架,沒多久就會感到手臂軟綿綿地沒有力氣。當地村民結實說打餈粑其實是個技術活,講究快、準、穩、狠,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黏糊糊的有韌性。
13/20 把舂成團的糯米糰臺出石臼,這也是個技術活,既要保證抬出的時候不掉到地上,又要保證把石臼裡的米團全部都抬出來。
14/20 此時的糯米糰還很燙手,年輕手嫩不敢上手,只有這些上了年紀的阿奶或者大嬸幫忙把木棒上粘著的糯米弄乾淨。
15/20 手上抹上煮熟的蛋黃,趁熱再次把糯米糰揉搓定型,在手上抹上蛋黃是為了防止米團粘在手上
16/20 製作的過程中也需要反覆的揉搓,使糯米更好的粘合在一起,否則餈粑冷卻以後很容易開裂。
17/20 大家一起上手,把阿奶揪下的小麵糰拍扁,壓成餈粑
18/20 大家一起上手,把阿奶揪下的小麵糰拍扁,壓成餈粑
19/20 畫上圖案,不同用途的餈粑會畫上不同的圖案。一般過年時候做的餈粑會用八角蘸上品紅水印個八角圖案或者畫個紅色的圓形圖案。 這次製作的是結婚用的餈粑,按新郎新娘的建議畫上了很潮流的心形圖案,雖然畫的很簡樸,但是卻也帶著大夥的濃濃的祝福。
20/20 隨著機器的應用,現在這樣手工舂餈粑的場景也越來越少見到了。在不久的將來或許只存在經歷過這些場面人的回憶中。
2017-09-1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