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一善惡之語,道出用人奧妙:楚昭王復國後賞罰大臣的反思

宗法制下,幼君即位的現象在歷史中經常發生,楚國也不例外。

公元前523年,在寵臣費無極的慫恿下,楚平王將原本要作兒媳的秦女自娶為妻。之後,楚平王與秦女生下了兒子羋壬。公元前522年,太子建被費無極誣陷造反,被迫出走宋國,羋壬因此被立為新太子。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羋壬繼位,是為楚昭王。

《聊齋》一善惡之語,道出用人奧妙:楚昭王復國後賞罰大臣的反思

此時,,楚昭王年齡最大也不過七歲,是名副其實的幼君,楚國權力也就被令尹囊瓦掌控。囊瓦為人,貪賄而且好信讒言。在他執政期間,郤宛等賢良大臣被殺,唐、蔡等等盟國被他欺辱而後背叛,讓楚國政治陷入了一片混亂。

囊瓦的亂政終於引發了惡果:公元前506年,吳人聯合唐、蔡二國殺入南陽盆地;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之戰中,囊瓦所率的楚軍主力居然被夫概率五千兵力衝潰!戰敗後,囊瓦嚇得頭也不回地就逃到鄭國去了。最終,吳國軍隊在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擊垮了楚軍最後一絲抵抗力量,攻入了郢都!

這一年,楚昭王不過十六歲左右。十六歲的少年,現代人大多還在校園裡學習;可十六歲的楚昭王,卻必須承擔起救亡圖存的重擔!面對洶湧而來的吳軍,少年楚昭王不是神仙,根本無力抵抗,只能選擇出逃……。

執政十年,卻成了史上第一位國都淪陷的楚王,楚昭王內心的挫折有多大可想而知。在他逃出郢都的那刻,心中不但是恐慌、懼怕,恐怕更多的是迷茫——楚國的未來究竟在哪?

楚昭王一行人從郢都西門逃出,渡過了沮水(今湖北枝江東北),進入了雲夢澤。在雲夢澤中,一行人在睡覺時突遇強盜,楚昭王差點就被殺,幸得王孫由於替他擋了一戈才倖免於難。之後,狼狽不堪的楚昭王逃入了隕邑(今湖北京山及安陸一帶)。

《聊齋》一善惡之語,道出用人奧妙:楚昭王復國後賞罰大臣的反思

沒想到,在隕邑楚昭王又遭遇了另一場殺劫。


隕邑大夫不是別人,正是楚平王曾經的親信蔓成然之子鬥辛。在推翻楚靈王的過程中,蔓成然積極奔走於楚國內外,在各方勢力間穿針引線,作出了突出貢獻。為此,楚平王登上王位後提拔蔓成然為令尹,以報答他的擁戴之功。

蔓成然是名相子文之後,是若敖氏家族後裔。自從鬥越椒率造反、若敖氏被滅族之後,若敖氏就再也沒人能登上楚國權力的最高峰。蔓成然當上令尹,是七十年來若敖氏第一位進入楚國權力核心的人物,足以羨煞旁人。

《聊齋》一善惡之語,道出用人奧妙:楚昭王復國後賞罰大臣的反思

然而,好景不長。

蔓成然為人恃功自傲,又喜歡結黨營私,這讓楚平王極為忌憚。公元前528年9月,楚平王果斷拿下了蔓成然,將他與同黨紛紛處死!鑑於子文功勞巨大,楚平王並沒有將蔓成然滅族,而是將他的兒子鬥辛封在了隕邑作隕公。

楚平王殺死了蔓成然,現在他兒子楚昭王因失國而逃入了隕邑,蔓成然的兒子們怎麼會不想報仇?

一見到楚昭王,鬥辛之弟鬥懷就紅了眼,想殺他替父報仇。可鬥辛卻竭力反對,阻止他動武。鬥懷氣憤地說:“楚平王殺死了我們父親,在國都他是國君,出了國都他就是仇人。見了仇人不殺,那還是人嗎?”

鬥辛卻反駁道:“侍奉國君,就不能因他在內在外而態度有所不同,也不應國家盛衰而生不軌之舉。臣殺君稱為‘弒’,君殺臣稱‘討’,國君討伐臣子,怎麼能談得上仇恨?我們祖上以忠心侍奉國君聞名於諸侯,自鬥伯比以來從未有失。現在你卻要破壞這一名聲,這可不行!”

《聊齋》一善惡之語,道出用人奧妙:楚昭王復國後賞罰大臣的反思

正在氣頭上的鬥懷根本就聽不進去,說:“我想念父親,顧不得這麼多了!”眼見鬥懷如此固執,鬥辛害怕他真有什麼不測之舉,趕緊與另一弟弟鬥巢侍奉楚昭王逃到隨國去了。


在前往隨國的半路上,楚昭王等人又被堵在了成臼河(臼水,即臼成河)邊。因為找不到渡船,他們一時間無法過河。

成臼河發源於湖北京山的聊屈山,古時從西南方流入漢水。這裡距離吳、楚大戰的雍澨戰場並不遠,吳國大軍隨時可能追殺到此。萬一被吳人堵在河邊,楚昭王等人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就在楚昭王心急如焚的時刻,河上卻突然飄來一艘大船。定眼一看,船上正是楚國大夫藍尹亹(wěi)一家人!楚昭王大喜,讓人疾呼藍尹亹將船靠岸,接他們渡河。

《聊齋》一善惡之語,道出用人奧妙:楚昭王復國後賞罰大臣的反思

可藍尹亹看了看楚昭王等人,卻一臉嫌棄地回道:“自先王以來,從未有楚王失掉了國家;你即位後楚國就亡國,這就是你的罪過!”說完,藍尹亹命人加快划船,扔下楚昭王等人就走了!身為楚王,一旦失國,手下大臣就不願意認他了:鬥懷想殺了他,藍尹亹也拒絕救援——楚昭王真成了孤家寡人!

這麼當眾被人羞辱,楚昭王氣得怒火中燒,心中暗暗發誓:有機會一定要殺了藍尹亹!

雖然藍尹亹拒載,但楚昭王福大命大,最終還是有驚無險來到了隨國。

在楚武王時代,隨國在“漢陽諸姬”中最為強大。在鬥伯比建議下,為征服整個南陽盆地,楚武王將討伐的對象瞄準了隨國,最終在他去世那年令隨國臣服。後來因國內政治鬥爭,楚文王兩個兒子成為了鬥爭的犧牲品:堵敖成了國君,楚成王則被迫逃往隨國避難。數年後,在子元扶持下,年幼的楚成王戰勝哥哥堵敖成為楚王。因為這段淵源,雖然隨國已被楚國完全包圍,且時有反叛,但始終沒有被楚人滅國。

《聊齋》一善惡之語,道出用人奧妙:楚昭王復國後賞罰大臣的反思

這次遭遇國難,楚昭王無處可去,又來到了隨國。隨人也沒有辜負楚昭王的信任,在關鍵時刻保護了他。


大難不死的楚昭王,最終迎來了轉機。

公元前505年9月,在秦人大力協助下,楚人最終扭轉了頹勢,將吳軍趕出了楚國。不久後,楚昭王就回到了郢都。就在這時,突然有人來報:藍尹亹竟然回來求見!

一聽到這個名字,楚昭王就怒不可遏,立刻命人將他抓起來問罪。可楚昭王庶兄子西卻勸他先等等:“請聽聽他怎麼解釋,他這次回來一定是有原因的!”

《聊齋》一善惡之語,道出用人奧妙:楚昭王復國後賞罰大臣的反思

庶兄一開口,楚昭王不好拒絕,強行壓下心中怒火後,派人去問藍尹亹:“成臼河邊時,你竟敢丟下我不管,現在還有臉來見我?”藍尹亹不慌不忙,冷靜地回道:“當初囊瓦就是喜歡追究舊怨而失去人心,釀成了柏舉之戰的潰敗,所以您才會流亡在外。如今您又要效仿他,恐怕不行吧?我在成臼河拒絕載你,就是為了警醒您,您也應該要悔改了吧?如今我回來,就是想觀察您的德行。假如您還不能認清楚國過去的失政,還要變本加厲——您有國都不知珍惜,我又何惜一死!希望您能認真考慮我的話!”

楚國原本人才眾多,可謂是臥虎藏龍。這次楚國之難,如果楚軍能按左尹沈尹戌的謀略正常進行,就極大可能不會亡國。奈何因囊瓦過於愚蠢、自私,又喜歡聽信讒言,最終讓楚國陷入一場災難。楚國蒙難,並非楚大夫不如別國優秀,實在是由於楚國上層長期腐化墮落導致。所以,楚人才會對公室產生如此多的不滿,藍尹亹才會氣憤地公開拒載——這種喪權辱國的國君,不要又如何?

現在楚國成功復國了,如果楚昭王還意識不到過去的失政,那這樣的楚國還有什麼希望?楚國都沒希望了,那我藍尹亹活在這世上又有何用?還不如去死!

由此可見,藍尹亹雖然無禮於楚王,但他確實對楚國是一片赤誠之心。

《聊齋》一善惡之語,道出用人奧妙:楚昭王復國後賞罰大臣的反思

聽了藍尹亹辯解後,楚昭王也醒悟了過來:“說得好!請您官復原職,以讓我銘記楚國過去的失政!”

接下來,楚昭王又賞賜那些為復國作出突出貢獻之人,名單中赫然就列出了曾經想弒君的鬥懷!令尹子西進諫道:“還是把鬥懷給去除掉吧!”可楚昭王早已將個人恩怨置之度外,答道:“大德不記小怨,這才是治國之道!”


楚國執政向來嚴苛,容不得屬下犯錯,一出錯則往往就面臨重罰:楚武王時,莫敖屈瑕伐羅失敗,自殺;楚文王時,閻敖失守權縣,被殺;楚成王時,令尹子玉城濮戰敗後自殺,令尹子上戰敗被殺;楚共王時,鄢陵戰敗後司馬子反自殺;楚康王時,令尹子南因寵幸庶人觀起被殺;楚靈王時,大夫屈申、蒍洩因楚敗於吳,被當替罪羊而殺;楚平王時,令尹蔓成然因驕縱被殺,司馬蒍越因兩次戰敗自殺……。

《聊齋》一善惡之語,道出用人奧妙:楚昭王復國後賞罰大臣的反思

楚王賢明時,秉公執法,楚人對這種重罰還能接受。可一旦楚王稍有不明,重罰往往就成了別有用心者達成自身私慾的手段,成為苛政。楚共王時,為報復申公巫臣,令尹子重和司馬子反聯手滅了巫臣之族;楚平王時,費無極為爭寵害死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兄長……。楚才往往容易被別有用心者陷害,所以楚國更加人人自危、不敢輕易發聲,造成了政壇萬馬齊喑的局面。

對比之下,晉國在這方面就好得多。

邲之戰後,晉景公曾經想殺了中軍主將荀林父,卻被大夫士貞子勸住了;可到了次年,晉景公還是將邲之戰中多次違令的先縠給殺了!為什麼晉景公能放過荀林父卻不能饒恕先縠?

在《聊齋》“考城隍”的故事中,有“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之句:某些人因害怕死後被閻王爺懲罰,日常存心多做善事,可這樣的人並不值得賞賜;另一些人雖然曾經作惡,卻是無心犯錯,這類作惡之人也不應受到懲罰”。閻王爺以“有心”、“無心”來定義人世間善惡的獎懲,但這一標準也適用於人們的日常工作。

《聊齋》一善惡之語,道出用人奧妙:楚昭王復國後賞罰大臣的反思

作為主帥,荀林父在邲之戰指揮不利、以致晉軍戰敗,確實是犯了大錯,但他這是無心之錯;且戰後主動求死之舉也證明他敢於認錯、改錯,所以不應受罰。可先縠不但在邲之戰中不聽將令,後來還勾結狄人謀反,不但不認錯還存心犯法,當然要誅殺!

三年後,荀林父就戴罪立功,消滅赤狄潞氏國,把晉國領土擴張到上黨盆地、佔據了“天下之脊”——如果三年前荀林父被殺,晉國又哪能得到這麼多土地?


楚國之所以會屢屢出現“楚材晉用”的反面案例,就是因為以往楚人只知執法必嚴,卻鮮少有人能明白“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的道理:楚人一犯錯就重罰甚至被殺,還有多少人敢主動承擔責任、主動去做事?在親身經歷了這場國難後,楚昭王也認清了這用人的奧妙,所以才會說出“大德滅小怨,道也”的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