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楚昭王 趙簡子 大學 楚平王 周南新國學 2017-05-26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是《國語·楚語(下)》記載的一個發生在楚昭王(熊壬,約公元前523-前489,楚平王之子。公元前516年,楚平王死,不滿10歲的太子壬繼位,改名熊軫,是為昭王。楚昭王是楚國的一位中興之王)時期的一次外交對話。

原文是:“王孫圉(yǔ)聘於晉,定公饗之,趙簡子吳玉以相,問於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對曰:‘然。’簡子曰:‘其為寶也,幾何矣。’

曰:‘未嘗為寶。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比率,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於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又能上下說於鬼神,順道其欲惡,使神無有怨痛於楚國’。”

此對話的大意是:

楚昭王派王孫圉出使晉國時,晉國趙簡子問楚國的珍寶美玉現在怎麼樣了?

王孫圉答道,楚國從來沒有把美玉當作珍寶,只是把善人(有才德之人)——如觀射父、倚相等這樣的大臣看作國之大寶。

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整段釋義為:

我(秦穆公)的內心深處始終認為,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他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寬容待人的心胸,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裡讚賞。

重用這樣人,才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才可以為他們造福的。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嫉、厭惡;別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若重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會使我的子孫和百姓陷於危亡之境。

曾子於《大學》此處所引之文,與原文微有出入,但無傷本義。

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整段釋為:

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未開化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這說明,有德的人愛憎分明。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

發現惡人而不能罷免,罷免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揹人的天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

所以,做國君的人如果明白忠誠信義之理,便會獲得一切;如果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

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鄭玄注曰:“放去惡人媢嫉之類者,獨仁人能之,如舜放四罪而天下鹹服。”

你覺得自己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你覺得自己很高尚,別人都很卑瑣;你認為自己的觀點和需求很重要,別人應該對此負責……各種各樣的分別心,導致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不斷爆發出各種紛爭、矛盾,乃至戰爭。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邪惡在對方那一邊。你有什麼樣的立場,就會有什麼樣的標準和視角,紛爭存在的原因,在於人類心中有一種自以為是的觀念在作怪。

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當他們用這種概念、想法、觀點來判斷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很可能會傷害那些他不認可或者與他對立的人,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多不勝數。比如,當希特勒認為猶太人是劣等民族,必須從地球上清除的時候,他就會對猶太人發動種族滅絕式的大屠殺。

至人無己,聖人無名,因皆超越小我、自我、私我之故,而能無曲無蔽地彰顯心性之全而不偏,葆有良知本色而不變。

由是,相對而言,他們最能守法秉公,處事平正,廣服眾心。故“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摘自潘麟導師《<大學>廣義》

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