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處暑來了!養生做到這4點,整個秋冬少生病

秋季養生

撰文 王建明

編輯 保健君

"
處暑來了!養生做到這4點,整個秋冬少生病

秋季養生

撰文 王建明

編輯 保健君

處暑來了!養生做到這4點,整個秋冬少生病

離離暑雲散,

嫋嫋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

荷花半成子。

23日,處暑,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

暑氣漸去,涼意漸生。

秋天真的要來了,

你準備好了嗎?

秋季,指農曆的七、八、九月,包含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每個節氣十五天。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組成,是禾穀成熟之意。

中醫養生要遵循中醫“天人合一”整體觀的理念,秋季養生針對秋季燥邪當令的特點,遵循“秋冬養陰、秋季養肺”的原則,針對秋季的時令以及各節氣特點,在情志、飲食、起居等諸多方面進行調護。

平定情緒斂元氣

《黃帝內經》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相對於春的生髮、夏的繁茂,秋收不僅是指收穫果實,還含有收斂情志之意。我們在收穫果實的同時,也該逐漸收斂我們的情志,從春夏的豪情萬丈悄悄地內收,變得心平氣和。

一方面,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另一方面,秋天蕭瑟凋零的景象容易引起人們的傷感。中醫理論認為,秋內應於肺,在志為悲為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容易情緒惆悵低落,心態消極。

所以在進入秋季時,要做到收斂神氣,使自己的志向不過於外露,心態保持平和,才不會被秋天的悲憂心態所傷,以避肅殺之氣,從而“以緩秋刑”。

早臥早起 適度“防凍”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隨著季節的轉換,我們的睡眠也應從夏季的“夜臥早起”,改為秋季的“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如果說我們在夏天還可以晚睡一些,到了秋冬就要早些休息。《黃帝內經》有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夜晚屬陰,熬夜則嚴重耗傷陰氣,秋季開始白天縮短,天黑隨之變早,我們要與自然相應,通過早睡來長養陰氣。“陽化氣、陰成形”,人是依賴體內的陰液來滋養肌肉、化生形體,長期熬夜的人每每形瘦,那是耗幹了自己的陰液,無足夠的物質可以來成形。

“與雞俱興”就是要我們早起,聞雞起舞。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要道法自然,與自然相應。

適當秋凍提高耐寒能力

秋天的氣溫是逐漸下降的,為了保持體溫的恆定,就需要通過增減衣服來適應氣候的變化。所以,穿衣量也應該逐漸增加,以使身體慢慢適應冷空氣的刺激,提高神經體液的調節功能。

衣服不可一下增加過多,可以適當地少穿點,以不著涼為度。人適當地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鍊,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假若一開始就穿得很厚,和冷空氣接觸少,適應能力就會減弱。

建議健康狀況較好的人可堅持用冷水洗臉、擦鼻,以提高耐寒防感冒的能力。

需要提醒的是,體弱多病的老人秋凍需謹慎。

適當增強體育鍛煉

秋天,日照充分,陽光又不是很強,空氣質量較佳,是戶外鍛鍊和旅遊的黃金季節。適當增強體育鍛煉,可以幫助人體適應氣溫變化,增強抗病能力。

秋季堅持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提高肺臟功能,而且有利於增強免疫功能和身體抗寒能力。

應選擇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秋天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應選擇相對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鍛鍊後應多吃梨和銀耳等

鍛鍊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若出汗較多,可適量補充些鹽水。

要注意防受涼感冒

秋季早晚溫差大,氣候乾燥,因而要注意防受涼感冒,根據天氣的變化適時增減衣服,鍛鍊後切忌穿汗溼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

一定要做好準備活動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尤其要當心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處的運動損傷,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準備活動。

食飲有節 潤肺調脾

增酸少辛潤肺燥

飲食上增酸少辛,防秋燥滋陰潤肺。秋屬金,其氣通於肺,主收,燥邪當令,易傷津液,禍及肺腑。

這一時期,秋高氣爽,氣候乾燥,加之夏季餘熱未清,津液未復,人體偏於津虧體燥,故應少食蔥、姜、蒜等辛味之品。

要多吃滋陰又潤燥之品,如蘋果、石榴、葡萄等酸味、甘味水果,中醫理論有“酸甘化陰”之說。且“色白入肺”,梨、百合、蓮藕、山藥、蓮子等時令果蔬均為食療佳品。

麥冬杏仁茶
"
處暑來了!養生做到這4點,整個秋冬少生病

秋季養生

撰文 王建明

編輯 保健君

處暑來了!養生做到這4點,整個秋冬少生病

離離暑雲散,

嫋嫋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

荷花半成子。

23日,處暑,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

暑氣漸去,涼意漸生。

秋天真的要來了,

你準備好了嗎?

秋季,指農曆的七、八、九月,包含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每個節氣十五天。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組成,是禾穀成熟之意。

中醫養生要遵循中醫“天人合一”整體觀的理念,秋季養生針對秋季燥邪當令的特點,遵循“秋冬養陰、秋季養肺”的原則,針對秋季的時令以及各節氣特點,在情志、飲食、起居等諸多方面進行調護。

平定情緒斂元氣

《黃帝內經》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相對於春的生髮、夏的繁茂,秋收不僅是指收穫果實,還含有收斂情志之意。我們在收穫果實的同時,也該逐漸收斂我們的情志,從春夏的豪情萬丈悄悄地內收,變得心平氣和。

一方面,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另一方面,秋天蕭瑟凋零的景象容易引起人們的傷感。中醫理論認為,秋內應於肺,在志為悲為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容易情緒惆悵低落,心態消極。

所以在進入秋季時,要做到收斂神氣,使自己的志向不過於外露,心態保持平和,才不會被秋天的悲憂心態所傷,以避肅殺之氣,從而“以緩秋刑”。

早臥早起 適度“防凍”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隨著季節的轉換,我們的睡眠也應從夏季的“夜臥早起”,改為秋季的“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如果說我們在夏天還可以晚睡一些,到了秋冬就要早些休息。《黃帝內經》有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夜晚屬陰,熬夜則嚴重耗傷陰氣,秋季開始白天縮短,天黑隨之變早,我們要與自然相應,通過早睡來長養陰氣。“陽化氣、陰成形”,人是依賴體內的陰液來滋養肌肉、化生形體,長期熬夜的人每每形瘦,那是耗幹了自己的陰液,無足夠的物質可以來成形。

“與雞俱興”就是要我們早起,聞雞起舞。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要道法自然,與自然相應。

適當秋凍提高耐寒能力

秋天的氣溫是逐漸下降的,為了保持體溫的恆定,就需要通過增減衣服來適應氣候的變化。所以,穿衣量也應該逐漸增加,以使身體慢慢適應冷空氣的刺激,提高神經體液的調節功能。

衣服不可一下增加過多,可以適當地少穿點,以不著涼為度。人適當地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鍊,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假若一開始就穿得很厚,和冷空氣接觸少,適應能力就會減弱。

建議健康狀況較好的人可堅持用冷水洗臉、擦鼻,以提高耐寒防感冒的能力。

需要提醒的是,體弱多病的老人秋凍需謹慎。

適當增強體育鍛煉

秋天,日照充分,陽光又不是很強,空氣質量較佳,是戶外鍛鍊和旅遊的黃金季節。適當增強體育鍛煉,可以幫助人體適應氣溫變化,增強抗病能力。

秋季堅持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提高肺臟功能,而且有利於增強免疫功能和身體抗寒能力。

應選擇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秋天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應選擇相對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鍛鍊後應多吃梨和銀耳等

鍛鍊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若出汗較多,可適量補充些鹽水。

要注意防受涼感冒

秋季早晚溫差大,氣候乾燥,因而要注意防受涼感冒,根據天氣的變化適時增減衣服,鍛鍊後切忌穿汗溼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

一定要做好準備活動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尤其要當心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處的運動損傷,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準備活動。

食飲有節 潤肺調脾

增酸少辛潤肺燥

飲食上增酸少辛,防秋燥滋陰潤肺。秋屬金,其氣通於肺,主收,燥邪當令,易傷津液,禍及肺腑。

這一時期,秋高氣爽,氣候乾燥,加之夏季餘熱未清,津液未復,人體偏於津虧體燥,故應少食蔥、姜、蒜等辛味之品。

要多吃滋陰又潤燥之品,如蘋果、石榴、葡萄等酸味、甘味水果,中醫理論有“酸甘化陰”之說。且“色白入肺”,梨、百合、蓮藕、山藥、蓮子等時令果蔬均為食療佳品。

麥冬杏仁茶
處暑來了!養生做到這4點,整個秋冬少生病

依“燥者潤之”之法,可煲中藥藥膳來清補養生,如百合銀耳蓮子羹、百合冬瓜湯,而麥冬杏仁茶(用麥冬、杏仁、生甘草各6克泡茶常飲)更是秋季潤肺止咳佳品。

貼膘之前先調脾

夏天天氣炎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慾不振,會使體內熱量供給不足。進入秋季後,人的胃口隨著氣溫的下降逐漸好轉起來,再加上許多地方都有“貼秋膘”的習俗,因此一到秋天,許多人就張羅著吃各種各樣的進補食物。

秋季進補之前重要的是先調理脾胃,為更好地接受秋冬季節的補品做好準備。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通常較高,空氣溼度也較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需側重於清熱、利溼、健脾,不妨多吃一點綠豆、扁豆、薏米等,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調理脾胃要因人而異。

胃火旺盛者

要注意清洩胃中之火,適度多攝入些苦瓜、黃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脾胃虛弱者

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老年人及兒童

由於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為食慾不振或食後腹脹,因此,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適量吃點山楂、白蘿蔔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
處暑來了!養生做到這4點,整個秋冬少生病

秋季養生

撰文 王建明

編輯 保健君

處暑來了!養生做到這4點,整個秋冬少生病

離離暑雲散,

嫋嫋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

荷花半成子。

23日,處暑,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

暑氣漸去,涼意漸生。

秋天真的要來了,

你準備好了嗎?

秋季,指農曆的七、八、九月,包含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每個節氣十五天。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組成,是禾穀成熟之意。

中醫養生要遵循中醫“天人合一”整體觀的理念,秋季養生針對秋季燥邪當令的特點,遵循“秋冬養陰、秋季養肺”的原則,針對秋季的時令以及各節氣特點,在情志、飲食、起居等諸多方面進行調護。

平定情緒斂元氣

《黃帝內經》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相對於春的生髮、夏的繁茂,秋收不僅是指收穫果實,還含有收斂情志之意。我們在收穫果實的同時,也該逐漸收斂我們的情志,從春夏的豪情萬丈悄悄地內收,變得心平氣和。

一方面,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另一方面,秋天蕭瑟凋零的景象容易引起人們的傷感。中醫理論認為,秋內應於肺,在志為悲為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容易情緒惆悵低落,心態消極。

所以在進入秋季時,要做到收斂神氣,使自己的志向不過於外露,心態保持平和,才不會被秋天的悲憂心態所傷,以避肅殺之氣,從而“以緩秋刑”。

早臥早起 適度“防凍”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隨著季節的轉換,我們的睡眠也應從夏季的“夜臥早起”,改為秋季的“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如果說我們在夏天還可以晚睡一些,到了秋冬就要早些休息。《黃帝內經》有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夜晚屬陰,熬夜則嚴重耗傷陰氣,秋季開始白天縮短,天黑隨之變早,我們要與自然相應,通過早睡來長養陰氣。“陽化氣、陰成形”,人是依賴體內的陰液來滋養肌肉、化生形體,長期熬夜的人每每形瘦,那是耗幹了自己的陰液,無足夠的物質可以來成形。

“與雞俱興”就是要我們早起,聞雞起舞。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要道法自然,與自然相應。

適當秋凍提高耐寒能力

秋天的氣溫是逐漸下降的,為了保持體溫的恆定,就需要通過增減衣服來適應氣候的變化。所以,穿衣量也應該逐漸增加,以使身體慢慢適應冷空氣的刺激,提高神經體液的調節功能。

衣服不可一下增加過多,可以適當地少穿點,以不著涼為度。人適當地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鍊,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假若一開始就穿得很厚,和冷空氣接觸少,適應能力就會減弱。

建議健康狀況較好的人可堅持用冷水洗臉、擦鼻,以提高耐寒防感冒的能力。

需要提醒的是,體弱多病的老人秋凍需謹慎。

適當增強體育鍛煉

秋天,日照充分,陽光又不是很強,空氣質量較佳,是戶外鍛鍊和旅遊的黃金季節。適當增強體育鍛煉,可以幫助人體適應氣溫變化,增強抗病能力。

秋季堅持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提高肺臟功能,而且有利於增強免疫功能和身體抗寒能力。

應選擇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秋天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應選擇相對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鍛鍊後應多吃梨和銀耳等

鍛鍊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若出汗較多,可適量補充些鹽水。

要注意防受涼感冒

秋季早晚溫差大,氣候乾燥,因而要注意防受涼感冒,根據天氣的變化適時增減衣服,鍛鍊後切忌穿汗溼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

一定要做好準備活動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尤其要當心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處的運動損傷,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準備活動。

食飲有節 潤肺調脾

增酸少辛潤肺燥

飲食上增酸少辛,防秋燥滋陰潤肺。秋屬金,其氣通於肺,主收,燥邪當令,易傷津液,禍及肺腑。

這一時期,秋高氣爽,氣候乾燥,加之夏季餘熱未清,津液未復,人體偏於津虧體燥,故應少食蔥、姜、蒜等辛味之品。

要多吃滋陰又潤燥之品,如蘋果、石榴、葡萄等酸味、甘味水果,中醫理論有“酸甘化陰”之說。且“色白入肺”,梨、百合、蓮藕、山藥、蓮子等時令果蔬均為食療佳品。

麥冬杏仁茶
處暑來了!養生做到這4點,整個秋冬少生病

依“燥者潤之”之法,可煲中藥藥膳來清補養生,如百合銀耳蓮子羹、百合冬瓜湯,而麥冬杏仁茶(用麥冬、杏仁、生甘草各6克泡茶常飲)更是秋季潤肺止咳佳品。

貼膘之前先調脾

夏天天氣炎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慾不振,會使體內熱量供給不足。進入秋季後,人的胃口隨著氣溫的下降逐漸好轉起來,再加上許多地方都有“貼秋膘”的習俗,因此一到秋天,許多人就張羅著吃各種各樣的進補食物。

秋季進補之前重要的是先調理脾胃,為更好地接受秋冬季節的補品做好準備。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通常較高,空氣溼度也較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需側重於清熱、利溼、健脾,不妨多吃一點綠豆、扁豆、薏米等,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調理脾胃要因人而異。

胃火旺盛者

要注意清洩胃中之火,適度多攝入些苦瓜、黃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脾胃虛弱者

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老年人及兒童

由於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為食慾不振或食後腹脹,因此,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適量吃點山楂、白蘿蔔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處暑來了!養生做到這4點,整個秋冬少生病

"
處暑來了!養生做到這4點,整個秋冬少生病

秋季養生

撰文 王建明

編輯 保健君

處暑來了!養生做到這4點,整個秋冬少生病

離離暑雲散,

嫋嫋涼風起。

池上秋又來,

荷花半成子。

23日,處暑,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

暑氣漸去,涼意漸生。

秋天真的要來了,

你準備好了嗎?

秋季,指農曆的七、八、九月,包含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每個節氣十五天。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組成,是禾穀成熟之意。

中醫養生要遵循中醫“天人合一”整體觀的理念,秋季養生針對秋季燥邪當令的特點,遵循“秋冬養陰、秋季養肺”的原則,針對秋季的時令以及各節氣特點,在情志、飲食、起居等諸多方面進行調護。

平定情緒斂元氣

《黃帝內經》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相對於春的生髮、夏的繁茂,秋收不僅是指收穫果實,還含有收斂情志之意。我們在收穫果實的同時,也該逐漸收斂我們的情志,從春夏的豪情萬丈悄悄地內收,變得心平氣和。

一方面,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另一方面,秋天蕭瑟凋零的景象容易引起人們的傷感。中醫理論認為,秋內應於肺,在志為悲為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容易情緒惆悵低落,心態消極。

所以在進入秋季時,要做到收斂神氣,使自己的志向不過於外露,心態保持平和,才不會被秋天的悲憂心態所傷,以避肅殺之氣,從而“以緩秋刑”。

早臥早起 適度“防凍”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隨著季節的轉換,我們的睡眠也應從夏季的“夜臥早起”,改為秋季的“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如果說我們在夏天還可以晚睡一些,到了秋冬就要早些休息。《黃帝內經》有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夜晚屬陰,熬夜則嚴重耗傷陰氣,秋季開始白天縮短,天黑隨之變早,我們要與自然相應,通過早睡來長養陰氣。“陽化氣、陰成形”,人是依賴體內的陰液來滋養肌肉、化生形體,長期熬夜的人每每形瘦,那是耗幹了自己的陰液,無足夠的物質可以來成形。

“與雞俱興”就是要我們早起,聞雞起舞。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要道法自然,與自然相應。

適當秋凍提高耐寒能力

秋天的氣溫是逐漸下降的,為了保持體溫的恆定,就需要通過增減衣服來適應氣候的變化。所以,穿衣量也應該逐漸增加,以使身體慢慢適應冷空氣的刺激,提高神經體液的調節功能。

衣服不可一下增加過多,可以適當地少穿點,以不著涼為度。人適當地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鍊,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假若一開始就穿得很厚,和冷空氣接觸少,適應能力就會減弱。

建議健康狀況較好的人可堅持用冷水洗臉、擦鼻,以提高耐寒防感冒的能力。

需要提醒的是,體弱多病的老人秋凍需謹慎。

適當增強體育鍛煉

秋天,日照充分,陽光又不是很強,空氣質量較佳,是戶外鍛鍊和旅遊的黃金季節。適當增強體育鍛煉,可以幫助人體適應氣溫變化,增強抗病能力。

秋季堅持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提高肺臟功能,而且有利於增強免疫功能和身體抗寒能力。

應選擇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秋天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應選擇相對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鍛鍊後應多吃梨和銀耳等

鍛鍊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若出汗較多,可適量補充些鹽水。

要注意防受涼感冒

秋季早晚溫差大,氣候乾燥,因而要注意防受涼感冒,根據天氣的變化適時增減衣服,鍛鍊後切忌穿汗溼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

一定要做好準備活動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尤其要當心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處的運動損傷,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準備活動。

食飲有節 潤肺調脾

增酸少辛潤肺燥

飲食上增酸少辛,防秋燥滋陰潤肺。秋屬金,其氣通於肺,主收,燥邪當令,易傷津液,禍及肺腑。

這一時期,秋高氣爽,氣候乾燥,加之夏季餘熱未清,津液未復,人體偏於津虧體燥,故應少食蔥、姜、蒜等辛味之品。

要多吃滋陰又潤燥之品,如蘋果、石榴、葡萄等酸味、甘味水果,中醫理論有“酸甘化陰”之說。且“色白入肺”,梨、百合、蓮藕、山藥、蓮子等時令果蔬均為食療佳品。

麥冬杏仁茶
處暑來了!養生做到這4點,整個秋冬少生病

依“燥者潤之”之法,可煲中藥藥膳來清補養生,如百合銀耳蓮子羹、百合冬瓜湯,而麥冬杏仁茶(用麥冬、杏仁、生甘草各6克泡茶常飲)更是秋季潤肺止咳佳品。

貼膘之前先調脾

夏天天氣炎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慾不振,會使體內熱量供給不足。進入秋季後,人的胃口隨著氣溫的下降逐漸好轉起來,再加上許多地方都有“貼秋膘”的習俗,因此一到秋天,許多人就張羅著吃各種各樣的進補食物。

秋季進補之前重要的是先調理脾胃,為更好地接受秋冬季節的補品做好準備。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通常較高,空氣溼度也較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需側重於清熱、利溼、健脾,不妨多吃一點綠豆、扁豆、薏米等,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調理脾胃要因人而異。

胃火旺盛者

要注意清洩胃中之火,適度多攝入些苦瓜、黃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脾胃虛弱者

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老年人及兒童

由於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為食慾不振或食後腹脹,因此,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適量吃點山楂、白蘿蔔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處暑來了!養生做到這4點,整個秋冬少生病

處暑來了!養生做到這4點,整個秋冬少生病

王建明,主任醫師,中日友好醫院中醫風溼病科副主任、教學主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防治風溼病聯盟常務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溼病分會青年委員、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溼病分會常務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風溼病分會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風溼病分會常務理事、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骨質疏鬆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擅長運用中醫、中西醫協同方法治療風溼性疾病,如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纖維肌痛綜合徵、痛風、乾燥綜合徵、產後風溼症、系統性紅斑狼瘡、白塞病、血管炎等。

主持及參與多項研究課題。曾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歡迎關注中老年保健官方微信(ID:zlnbjzz)

點擊網址即可訂閱2018年紙質雜誌: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172346660

中老年保健雜誌全國郵局訂閱:郵發代號 82-221

轉載授權請聯繫我們:010-64216645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