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最尷尬的是處在大國之間

《史記》第66講。

晉文公七年(前630),晉國、秦國發兵攻打鄭國,包圍了鄭國。晉國之所以攻打鄭國,是因為晉文公重耳逃亡路過鄭國時鄭文公對他很不禮貌,而且更可氣的是,“城濮之戰“中,鄭國不但不幫助晉國,反而幫助楚國攻打晉國。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最尷尬的是處在大國之間

晉文公

晉文公能回到晉國,主要是得益於秦穆公的幫助,秦晉之間也因為聯姻關係,出現了一段“蜜月期”。晉國邀請秦國來攻打鄭國,正是當時因為兩國關係還不錯,想通過攻打鄭國,一起分享戰果。

晉國包圍鄭國,要求鄭國交出叔瞻。叔瞻曾經勸鄭文公禮遇重耳,可鄭文公不聽。叔瞻見鄭文公不聽,又害怕有朝一日重耳回國成為晉國國君,會報復鄭國,索性建議鄭文公殺掉重耳,以絕後患。鄭文公同樣裝作沒聽見。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最尷尬的是處在大國之間

秦繆公

當晉國大軍壓境,向鄭國要人時,叔瞻害怕,選擇了自殺。鄭國人帶叔瞻的屍體告訴晉文公,希望晉國能夠原諒鄭國。

重耳不肯,說:“我一定得到鄭國國君才行。”得到了這樣的回覆,鄭國很害怕。於是,鄭國就暗中派使者離間秦晉的關係。使者抵達秦軍大營,對秦繆公說:“如果鄭國滅亡了,晉國會收穫大片的領土,可秦國卻什麼也得不到。晉國搶到了,必然會國力大增,您為什麼不放棄攻打鄭國,與鄭國友好相處呢?”

秦穆公本來是想滅掉鄭國的,可仔細想想,還是不能“為他人做嫁衣”,便宜了晉國,所以同意了撤軍,離開了鄭國。

晉國一看秦軍先撤了兵,也覺得長期僵持下去,對自己未必有利,保險起見,還是收兵要緊,也下令撤軍,鄭國的危機才算解除。

除了秦、晉兩國貌合神離之外,還因為楚國在“城濮之戰”的慘敗,直接導致了後來的中原爭霸戰爭成為了秦國、晉國的“專場”。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最尷尬的是處在大國之間

晉文公託孤

秦、晉之間,也從“秦晉之好”,變成了“你死我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秦國的崛起,秦繆公急於想要打開通向東方大門,而打開通往東方的道路,又必須通過晉國。。

鄭國處在大國之間,晉楚爭霸,就只能在晉楚之間反覆,無法堅持自己的立場。等到秦·晉爭奪東方的霸主地位,鄭國才算是在夾縫中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歷史切片,每天聊一點,感謝您的關注,我們明天見。

參考資料:

1.《史記·晉世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