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趙國的脊樑,13萬打60萬完勝戰績無人可敵

老福讀戰國:昨天老福聊到了戰國名將趙奢和閼與之戰,閼與之戰的成功成就了趙奢,那是因為在此戰開打前,趙國的重量級將軍廉頗說了這場戰爭不能打,打不贏。

他被稱為趙國的脊樑,13萬打60萬完勝戰績無人可敵

廉頗為會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看到廉頗一生都是比較穩重的,他打仗的時候很少會冒險,而閼與之戰趙奢雖然贏了,但卻冒著很大的風險。這個不符合廉頗的個性。

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國人對廉頗是非常熟悉的,因為他的故事曾上過小學課本,老福不知道現在的課本里還有沒有廉頗的故事,所以當今中國社會的主力人群70後和80後多少都知道廉頗此人。

他被稱為趙國的脊樑,13萬打60萬完勝戰績無人可敵

在戰國四大名將中廉頗的知名度是最大的,但他一生的功績卻也是最被人質疑的。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說他善守不善功,有人說他長平之戰中打得不夠好,才被趙王換了;也有人說廉頗這麼厲害卻一輩子都沒有打贏過秦軍。

長平之戰趙王換將,老福之前說過,並不是因為廉頗無能,因為他至少是守住了,當時趙國實力不如秦國,他是想靠自己的堅持把秦軍逼走的,這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而說廉頗沒有打贏過秦軍,那更是無稽之談,就在閾與之戰趙奢打敗秦軍的時候,秦國不甘心,又去攻打魏國,結果廉頗去救魏,把秦軍打得大敗。《史記》原文這樣記載:"反,攻魏幾,廉頗救之,大破秦軍"。

他被稱為趙國的脊樑,13萬打60萬完勝戰績無人可敵

其實廉頗的厲害不在於好勇鬥狠,而在於能審時度勢,知道什麼時候能打,什麼時候不能打,怎麼打對自己最有利,能分析透徹這些才能算真正的名將。廉頗就是這樣的名將。

在長平之戰前半段,廉頗守長平的時候白起為什麼沒有出馬呢?我想多少都是對廉頗有所忌憚的,白起是個攻擊型的將軍,他的功名也是靠不停的進攻而獲得的,但他知道廉頗不會白白給他這樣的機會。所以很遺憾,我們無法看到他們直接PK的結果。

長平之戰為什麼會換將呢?司馬遷說是秦國離間的結果,這個只能說是有可能,最主要的還是趙孝成王自己的問題,一個國王對自己的手下如果有足夠的信任,哪裡是敵國就能離間的。所以事實是趙孝成王對仁人志士不認同和忌妒的結果。他覺得廉頗的威望對自己是一種貶低,所以他早就想撤掉廉頗,終於等到廉頗在長平暫時不能取勝,他就立刻起用趙括換掉廉頗,去掉自己一塊心病。

但是長平之戰後趙括死了,趙國也陷入了空前的危機,在緊接而來的邯鄲保衛戰中,趙王沒有辦法只能重新啟用廉頗。這場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最終趙國贏了。但它的慘烈程度卻也是史無前例的。秦國動用了四五十萬的軍隊對邯鄲進行輪番攻擊。而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後幾乎沒有青壯年了,勉強組織了一支十萬人的老弱病殘來守衛。就是這樣一支部隊,最終不僅打敗了秦軍,甚至還吃掉兩萬秦兵,讓他們投降了趙軍,可以說這是一場奇蹟,再次見證了廉頗的實力。

在邯鄲擊退秦兵後,趙國總算有了喘息的機會,但沒有多久,又有一個鄰居來找麻煩了,這次不是秦國,而是那個傻乎乎的燕國。燕國和趙國本來關係是很鐵的,從來也沒有發生過戰爭,但是燕王看到秦趙之戰雙雙取得一勝一負的成績,可以說是兩敗俱傷,便想乘機佔小便宜。出兵60萬攻打趙國。

但是連秦國都不怕的謙頗他會怕燕國的部隊嗎?於是趙王派廉頗領兵反擊,雖然只湊到了13萬的部隊,但對付燕國足夠了,於是謙頗在鄗城大敗燕軍,殺死慄腹,俘虜了卿秦、樂閒,之後又包圍了燕國都城。最終燕國割讓五座城請求講和,趙王才答應停戰。經此一戰,趙孝成王總算相信廉頗了,把尉文封給廉頗,封為信平君,並任假相。

他被稱為趙國的脊樑,13萬打60萬完勝戰績無人可敵

可惜命運對廉頗來說有點不公平,能好好打仗的機會並不多,好不容易得到了趙孝成王的信任,公元前245年,當廉頗帶兵攻取魏地繁陽的時候,趙孝成王卻死掉了,接替他的是趙悼襄王,這又是一個傻乎乎的君王,他接班後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把廉頗給撤職了。並派大將樂乘到戰場上去領廉頗的兵權。

廉頗雖然穩重,忠誠,但他覺得很委屈,便在這一次暴發了,直接指揮軍隊攻打樂乘,樂乘哪裡是對手,便逃走。廉頗於是離開趙國去投奔魏國。從此他再也沒有機會為他的祖國效力了。最終85歲的時候死在了楚國壽春。

對於廉頗,司馬光是這樣評價的:“廉頗一生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繫。此真可以為後代用人殷鑑矣。”其實不僅僅是廉頗,歷史上多少朝代的興亡不都是這樣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