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川家康的飲食,看古代日本“料理”

如今的日本料理,精緻典雅,色、香、味、器”俱佳。在給人味覺體驗的同時,還讓人得到視覺享受,是高端餐飲的代表,那麼古代日本人吃什麼呢?

在黑澤明的電影《七武士》裡,講述了日本戰國時期的一個故事。山上的強盜打算在秋收的時候下山搶米。農民們為了保衛他們艱辛勞作的果實,就去招募浪人來保衛村子,他們沒有錢,他們能給武士的報酬就是大米飯管夠。

貧窮的農民們靠著頓頓有大米飯吃的條件,果然招來了七名武功高強武士。這七名武士聲稱他們是為除惡揚善而來,所以並不計報酬。其實他們確實被吃大米飯的條件打動了,因為那時的日本能吃飽已經很不容易了,何況是頓頓大米飯呢,這種誘惑很難抵禦。

然而,當武士們發現村民們將大米都給他們吃,自己吃的卻是小米飯和野菜時,感到於心不忍,於是便將自己得到的大米飯都給了村裡的老幼婦孺吃。最後這七名武士為了保衛大米與強盜英勇戰鬥,都犧牲了。

這個故事說明大米在日本古代是何等珍貴的,人們為了得到大米可以不惜代價地去拼命。都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可古代的日本人是可以為了一口大米飯而亡的。

從德川家康的飲食,看古代日本“料理”

自從聖德太子從中國引入了佛教後,到孝德天皇時,搞了大化革新,索性將佛教定為國教。根據佛法,吃什麼變什麼,吃豬肉會變成豬,總之吃肉會墮入畜生道。 後來盛行的神道教也認為吃四條腿動物的肉不僅是一種汙穢行為,更是一種罪惡。織田信長因為痛恨比睿寺的僧人支持他的敵人,就放火少了比睿山,還殺了三千多人,其中一項罪名就是吃肉。

從德川家康的飲食,看古代日本“料理”

到公元 8世紀時,篤信佛教的嵯峨天皇首發“肉食禁令”,此後歷任天皇又多次下詔禁止吃肉,在一道道禁令之下,日本貴族們都遠離了肉食,養成了食素的習慣。

直到1876年明治天皇才下令解除持續了一千多年的“肉食禁令”。禁令儘管被解除了,但是人們自古以來已經養成的生活習慣卻無法在朝夕間改變,明治天皇於是以身作則,帶頭吃肉,以圖改變日本國民的飲食習慣,增強日本人的體質。

禁令主要針對貴族和上流社會,因為這涉及他們的品格和形象,所以貴族們嚴格遵守禁令,以食肉為恥。但對於不需要顧及形象的平民而言,可以自行其是。可是日本物產匱乏,連稻米都嚴重不足,畜牧業就更不發達了,又哪來的肉吃?

到了日本的戰國時期,由於受戰爭破壞,農業產出更少,要吃飽愈加困難,連有錢人吃飯也很節儉。當時普通百姓每頓飯只有小米搭配兩塊醃蘿蔔。領主大名的飯食也只是大米飯、兩指寬小魚一條、醃蘿蔔一小碟、白水煮野菜一盅、醬湯一小碗。

從德川家康的飲食,看古代日本“料理”

戰國時期,普通士兵們吃的都是些麥、粟、稗、芋等粗糧;武士們的伙食要好些,他們可以吃由糙米和蔬菜一起煮出來的菜飯,有時能夠吃到白米;最奢華的飯菜是由白米、蔬菜、魚、貝、雞肉等做成的,但也只有領主或高級武士偶爾才能吃到。

為了便於攜帶,節約進餐時間,因此武士們在行軍時普遍是以茶泡飯或飯糰為主食的。

茶泡飯的大致做法,就是把米飯燒熟放涼,吃的時候用熱茶衝下去,再加一點鹽,並佐以梅乾、海苔等配料。有些富裕的武士,在吃茶泡飯時還會加上一些魚肉來佐餐。泡飯所用的茶一般是綠茶,壓緊之後切成條狀,和飯一起沖泡。織田信長在桶狹間決戰前,先跳了一支村敦舞,然後吟誦了著名的詩句,“人生五十年,如夢也如幻。有生方有死,壯士何所憾”,最後又喝了一碗茶泡飯就出戰了。可見連織田信長這種立志“布武天下”的超級大名,在大戰前也只是用一碗泡飯充飢。

日本國土狹小,腳下地震不斷,四周白浪滔天,物產十分貧乏。由於耕地不足,土地貧瘠,糧食產量很低,但人口卻不少,所以日本一直缺少食物。古代日本人沒有一日三餐的習慣,多是一日兩餐, 一日三餐這個習慣一直要到江戶時代才出現。日本人一般只吃早飯和午飯,早上到下午要幹活,所以一定要吃飯維持體力,晚上是休息時間,而且那時候人們也沒什麼夜生活,只要早早睡覺肚子就不餓了,如此便能省下一頓飯的糧食。這樣的習慣不光農民在遵守,上至天皇下至武士,幾乎是不成文的規矩。

戰國時代,戰事頻仍,青壯勞力都去打仗了,農田無人耕作,糧食收成就更少了。日本雖然是個水稻生產國,幾乎全國的農田都在種植水稻,可是因為大米產量很低,而軍隊又需要大量軍糧,所以大米就成了各地大名們徵收的主要戰略物資。農民辛苦勞作一年,收下來的大米幾乎全都要作為年貢送進領主的城堡,自己只能吃小米飯,啃蘿蔔吃野菜。有的農民甚至一輩子都沒嘗過自己種的大米是什麼道,大米對一般百姓來講,是真正的奢侈品。

當年,武田和今川兩家合力攻打北條家位於武藏國的松山城,兩軍苦戰多日,北條軍水源被切斷,眼看陷入絕境了,武田和今川正得意地等著對方投降。可是他們突然發現松山城的守城官兵居然在城頭最顯眼的地方用水洗馬,本來以為飲水都沒有了的松山城守軍,居然還有富裕的水去洗馬,這令他們非常沮喪。只能坐下來與對方談判,最終達成了和平。後來才知道,其實當時城裡確實已經沒有水了,士兵在城頭用來洗馬的是大米。他們將用盆裝著的大米從馬身上倒下去,遠遠看起來就和用水在沖洗一樣。當時的士兵大都是普通農民,他們在生活裡很少見到大量的大米傾倒下來的樣子,所以遠遠望去,就算有所懷疑,卻做夢也不會想到那是大米!

從德川家康的飲食,看古代日本“料理”

後來日本侵略中國佔了東三省,不許一般東北老百姓吃大米飯,吃了就是經濟犯罪。這種暴虐行徑除了侵略者的殘酷本性外,還與日本人的歷史記憶有關,他們覺得普通百姓不能吃大米是天經地義的事,只有上等人才能吃大米。對本國人民都這樣,遑論殖民地的百姓了。

在糧食嚴重不足的日本,讓他們勉強能吃飽肚子的東西,就是是蘿蔔。

蘿蔔剛被引進日本時只能長到指頭粗細,後來經過日本農民的辛勤培育,蘿蔔終於長成了胳膊粗細。蘿蔔營養豐富又易於生長,很快就成了農民的主要食物。蘿蔔還受到貴族的青睞,被擺上了他們的餐桌,廚師們也想出了不少料理蘿蔔的花樣,後來幾乎到了無蘿蔔不成宴的地步。

因為不能吃肉,所以有錢人只能在魚和貝類上想辦法,這是他們能吃到的最奢侈的食品。雖然日本是島國,海產豐富,但無論貴族還是武士,都不會放開了任意吃海鮮。他們正餐的葷菜一般只會有一條小魚,或者幾片醃漬的貝類。而且魚和貝類基本上不會同時出現,一餐的葷菜只能出現一種。 這與日本人嚴守禪宗“不妄食”的戒喻有關,他們鄙視貪吃者。當然日本古代也沒有豐富的食物供人們饕餮,所以也只能遵守這一戒喻並以此為榮。

在中國,公務餐的標準是四菜一湯,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但日本古代,即使是豪華宴會,也是三菜一湯,織田信長第一次會見今川義元的宴會,就是三菜一湯。

日本貴族始終維持著一葷兩素一碗湯的飲食規格,即便是幾百年後統一天下的德川家康將軍,一頓飯也只會吃一道葷菜。

德川家康飲食很節儉,連魚都很少吃,每天就吃些醃蘿蔔就米飯。有一次他聽到幾個侍女在抱怨說:“現在的伙食實在是太不象話了,小菜只有醃蘿蔔。”

素以待人溫和著稱的德川家康微笑著說:“好吧,既然你們不愛吃,那就不要吃了。” 從此以後,侍女們作為小菜的醃蘿蔔就被撤銷了,侍女們只能幹吃白米飯。

戰國時,為了行軍打仗時方便攜帶,往往把米飯捏成飯糰。飯糰食用時,不用任何容器和筷子,用手拿著就能吃,而且經過特殊配料的飯糰還不容易變質。製作飯糰也很簡單,就是將大米用手捏成團,在手心裡反覆壓實了就可以。為了使沒有味道的飯糰吃起來更好吃,有時候裡面還要放上一小粒梅子,更高級的外面則要用切成小塊的海苔包起來。

飯糰是按照兩個飯糰做一天口糧的標準制作的,然後再用繩子在乾糧包外面打上結,斜系在足輕或者武士肩上。這樣的乾糧,每個足輕一般可以攜帶十天的量。

為了不讓飯糰變質,日本人將煮熟的米飯用醋拌好再捏成飯糰,就可以達到長期保存的目的,這就成了壽司飯的雛形。

壽司的主要部分是醋飯,就是用白醋拌過的米飯,壽司的名字就是來自於日語中“酸”的讀音SUSHI。古代福建一帶的漁民常年出海,為了讓攜帶的米飯保質,就用醋拌在其中。最早學到這種醋飯做法的是明代在福建一帶劫掠的倭寇,他們把這種食物帶回了日本。

當時,日本的漁民經常將一些容易腐敗的魚類切片醃漬起來,以保證長期食用。醋飯傳入後,有的日本百姓就將醃漬的魚片和醋飯拌在一起吃,覺得味道不錯,慢慢地這種做法就流傳開來,變成了壽司。

由於吃飯糰很容易使武士們口渴。為了解決問題,武士們都攜帶烤過後的味噌塊,在戰場上進餐時只要把它溶於水後便能飲用,這後來就成了味噌湯。

味噌由大豆、鹽、曲發酵製作而成,味道鮮美。由於古代日本飲食寡淡,所以需要味噌來調味,否則那些粗礪的小米蘿蔔很難下嚥,所以日本人生活中少不了味噌。日本人後來發明味精,就是基於長期製作和食用味噌所獲得的經驗。

在日本武士們的飲食裡還有一種重要的食物,就是掛麵。掛麵是在室町時代由中國傳入日本的。武田信玄的軍隊,就喜歡把麵條和蔬菜一起煮,然後用味噌來調味。這種面營養豐富,對增強士兵體力很有益處。武田的軍隊戰鬥力強,能屢經惡戰,與食用這種麵條是有關係的。

日本古代的武士因為長期沒有肉食,所以蛋白質嚴重缺乏,體能得不到補充,肌肉也難以生長,對他們的戰鬥力是有負面影響的。

當年掌權的平氏武士們為了顯示他們的高貴身份,常年足不出戶,還都是吃素的,雖然能吃些各地進貢的食品,但這些食品為了保質,往往含鹽極多,難以消化,如鹹魚幹、蒸乾的玄米等等,都沒有什麼營養。

從德川家康的飲食,看古代日本“料理”

平氏的對手是源氏,他們的武士常年生活在東國大山中,堅持不懈地進行艱苦地訓練和修行,並以鳥獸的肉食為主。因而體魄強健。結果在 1185年的源平合戰中,平氏軍隊大敗,平氏家族全部投海自盡,年僅 7歲的安德天皇跟隨著平氏也葬身魚腹。源氏能打敗平氏,除政治和軍事上的原因,雙方武士不同飲食造成的體質差異,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從德川家康的飲食,看古代日本“料理”

平源合戰

因為飲食原因,導致日本人體格矮小,所以中國古代稱他們為“倭”。這種情況直到二戰時期仍未扭轉。

十九路軍當年在上海抗戰時,就利用日本人個子矮的體格缺陷狠狠打擊過他們。

當時十九路軍在防禦陣地上挖了很深的戰壕,讓每個士兵帶一隻凳子,然後站在凳子上射擊。日本人攻上來後,中國士兵帶著凳子撤出了戰壕。日本兵跳進他們佔領的中國戰壕後,等於掉進了陷阱,根本出不去,結果被殺回來的中國軍隊全部消滅在戰壕裡。

二戰後,隨著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日本人的肉食和奶製品才得到了充分供應,個子也長高了。如今的日本人,如果再讓他們去吃祖先的食品,怕是死的心都有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