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車裂商鞅,究竟應不應該?

春秋戰國 商鞅 秦惠文王 戰國時期 追歷史的公子 2017-04-03

談起戰國時期最著名的變法改革,非商鞅變法莫屬。商鞅變法是秦國的轉折點,也是戰國格局的轉折點。作為這一變法改革的總設計師和執行者,商鞅可謂居功至偉。以下是商鞅的簡介:
秦惠文王車裂商鞅,究竟應不應該?

商鞅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秦惠文王車裂商鞅,究竟應不應該?

由上可知,作為秦國的第一功臣,商鞅的下場可謂是及其悲慘。那麼,繼位的秦惠文王為何一定要車裂商鞅呢?這一舉措究竟應不應該呢?

其實,秦惠文王之所以車裂商鞅,既有國家利益的驅使,也有個人恩怨的因素。

眾所周知,秦惠文王嬴駟在當太子時,不小心觸犯了商鞅制定的嚴苛的法律。於是乎,商鞅就割掉了嬴駟的師傅公子虔的鼻子,以此來警告嬴駟。這一舉措,使原本緊張的關係更加雪上加霜。其實,商鞅和嬴駟的矛盾由來已久,再加上這件事情,他們二人的恩怨更加難解。這便是秦惠文王要殺商鞅的個人私心,或是個人恩怨。秦惠文王車裂商鞅,究竟應不應該?

更為重要的因素是,商鞅成了秦惠文王嬴駟即位後的最大威脅和對手。經過商鞅變法,商鞅的威望大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剛即位的嬴駟。睿智機警的嬴駟感受到了這種威脅,他必須採取行動。因為這種威脅不僅關乎他自己的王權,更關乎大秦的江山社稷。於是,為了政局的穩定,為了王權的穩固,秦惠文王嬴駟必須也不得不殺掉商鞅。其實,這才是秦惠文王誅殺商鞅的根本原因,也是受國家利益驅使的。

於私情而言,商鞅是秦國崛起的最大功臣,是秦孝公最為信賴的大良造,嬴駟殺他似乎是忘恩負義,似乎是不應該的;然而,於國家社稷而言,商鞅是秦國內部的最大威脅,是嬴駟面臨的最大對手,嬴駟殺他似乎又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但在小編看來,秦惠文王車裂商鞅沒有應不應該,只有是非對錯。
秦惠文王車裂商鞅,究竟應不應該?

歷史已經證明,秦惠文王車裂商鞅的行為,無疑是正確的。秦惠文王在車裂商鞅之後,暫時安撫了秦國國內的保守派,後來又徹底清除了他們。更為可貴的是,秦惠文王雖殺商鞅,但仍採用他創立的秦法,史稱“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