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你為何情願自殺也不過烏江?項羽:你以為我真不想走嗎?

春秋戰國 項羽 劉邦 烏江 菸灰談歷史 菸灰談歷史 2017-11-05

劉邦:你為何情願自殺也不過烏江?項羽:你以為我真不想走嗎?

其實我以為項羽和宋襄公很像,都是屬於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具備貴族氣質的君主

今人罵宋襄公假仁失德,猶如蠢豬;其實《公羊傳》之所以將他列入五霸,恰是因為他恪守仁義——春秋前期打戰,的確是要等到雙方列陣才進攻,不用偷襲、不搶先機(參看長勺之戰)。從這個角度而言,宋襄公並無錯,他做了自認為君子應該做的,哪怕是輸掉戰爭,倒也光明磊落。

項羽也是如此,他與劉邦最大的不同是,劉邦可以毫不顧忌面子,毫不在意身段,是個徹徹底底的現實主義者(無貶義),得了勝就往儒生帽子裡撒尿,打了敗仗就丟下老子兒女自己逃命。四年的楚漢戰爭中,正面交戰劉邦一敗再敗,但他不認為敗是羞恥,完全可以聚集殘部再來一次。而項羽不同,他的自尊心不允許他接受亭長施捨性的擺渡,更不願以戰敗者的身份去見江東父老——他大約在戰敗前從未想過自己會戰敗,因此事到臨頭以為萬世皆休,索性痛快地承認失敗、一了百了。這種傲氣,雖然看起來近於愚蠢,然而和西方的騎士精神、和武士道之恥感不是很相似嗎?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是我國曆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關的許多事蹟後來逐漸演化為成語。如釜底抽薪,背水一戰,霸王別姬,四面楚歌等等。在一人身上發生這麼多的成語故事,實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驍勇善戰,高傲霸氣,滿腹熱血,一代叱吒風雲的雄主的豪邁氣概。傲氣衝九霄,目中無世人。千古無二者,唯有楚霸王。

劉邦:你為何情願自殺也不過烏江?項羽:你以為我真不想走嗎?

在突圍的過程中,遇到一農夫老伯,項羽向其問路,老伯故意指錯方向,使得項羽在逃跑的過程中迷了路,導致始終無法擺脫劉邦的追擊。這讓項羽非常的惱怒,噹噹的西楚霸王,竟被一老農給戲耍了。當他逃到烏江邊上時,剛好烏江亭長帶著一條小船在江邊等他,準備渡他過河,到江東去,然後捲土從來,由於剛被農夫所騙,現在如果再被船伕所騙,然後被活捉,那他項羽的一世英名,必將毀於旦夕之間。

劉邦:你為何情願自殺也不過烏江?項羽:你以為我真不想走嗎?

這時的項羽開始改變繼續逃生的念頭了,因為他明白一點,只要他不死,劉邦是絕對不會放過他的,哪怕追到天涯海角,現在就憑船伕一條小船,怎能保證他安然無恙的渡過烏江。就在項羽憂鬱徘徊期間,劉邦的追兵也趕到了烏江邊上,項羽明白現在唯有一死,才是最好的歸宿。即使他過江到了江東,劉邦的追兵,也會隨後趕到的,絕對不會給他留下任何喘息之機,也只有他死了,劉邦也才能睡的安穩,也才能成為天下真正的王者。為了不被活捉受辱,項羽在傷痕累累,力盡之時,選擇了自刎而死,從此蓋世英雄項羽魂歸大海。

劉邦:你為何情願自殺也不過烏江?項羽:你以為我真不想走嗎?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關於他的傳說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為慷慨悲壯,在民間流傳也最為廣泛。關於他的死有幾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以南宋詞人李清照為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讚揚;一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些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劉邦:你為何情願自殺也不過烏江?項羽:你以為我真不想走嗎?

目前流傳最為廣泛的說法是“羞見江東父老”。據史書記載;項羽戰敗被劉邦軍隊追趕至烏江邊,江邊只有一隻小船,船家力勸項羽乘船過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仰天長笑,說:“天要忘我,我為何還要過江。跟隨我征戰的八千江東弟子,今無一人生還,就算江東父老不計較並繼續擁我為王,可我還有何面目再見江東父老。”便不肯過江,帶領少數殘部與追上來的劉邦大軍作了一次拼死之戰,不敵後自刎而死。

還有一種 說法是項羽生性多疑,當時劉邦已到處貼榜文,如有活捉或殺死項羽者,賞黃金千兩,官封萬戶侯。項羽難免懷疑船家說謊騙自,想在江中把自己淹死好去領賞,所以不肯過江。故託以江東父老之言為解。這種說法雖然只是一種推測,但是也在歷史上有一定的影響。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所以決然自殺是“為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例如吳汝煜先生就認為,長期的內戰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項羽認識到這一點後,產生了儘早結束這場戰爭的想法。因此他放棄了船家勸他東渡為王的意見,毅然自刎而死。這種把項羽說的非常高尚的說法也有人提出反對,認為項羽是一個很殘暴的人,這一點可以找到充分的史料作為依據。《史記》中就記載了項羽在滅秦過程中屠襄城、坑殺20萬降卒的行為此外,楚漢戰爭爆發後,他依舊沒有改掉濫殺惡習,“所過多所殘滅"。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可能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來消除人民的痛苦?這顯然不符合項羽“欲以力征經營天下"的性格特徵。

根據史書記載項羽當年曾經坑殺20萬秦兵,火燒秦朝宮殿三個月;如此暴虐嗜殺之人,也不太可能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殺身亡?

從項羽當時撤走的路線來看:長江以南是項羽的執力範圍,是他發跡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漢戰爭後期,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尉等依然服從項羽,尤其是南楚臨江王共氏,直到項羽死後仍忠於項王,抗拒劉邦。一旦項羽順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再一次擊敗劉邦亦非沒有可能之事。項羽從十面埋伏突圍之後,直奔江東方向,也正是因為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渡過烏江,何以到了烏江口,卻選擇了自刎?或許,項羽當時並非是不肯渡過烏江,而是根本沒有機會渡江。

劉邦:你為何情願自殺也不過烏江?項羽:你以為我真不想走嗎?

讓我們來找到項羽真正死亡的地點

《史記》、《漢書》、《楚漢春秋》關於項羽之死的描述,除《項羽本紀》中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兩處涉及烏江外,其餘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反倒是明確提到:項羽“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等。漢王劉邦也是一代梟雄,怎容許項羽渡過烏江,放虎歸山?為此,劉邦派遣大將灌嬰追殺項羽。項羽突圍逃至東城時被漢軍再度包圍,混戰中即被灌嬰殺死。而據考證,烏江離東城還有240華里,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更別說是有渡江的機會而不渡江了。所以其實最後的答案隨之可以知道:項羽沒過烏江不是不肯而是再也沒機會不能回去了。本節歷史趣聞到此結束,各位看客是否還有其他觀點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