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的風雨人生08‖命懸一線

呂不韋的風雨人生08‖命懸一線

幸福時光總是顯得短暫,春去秋來,花開花落,轉眼就是秦昭王四十七年(BC260)。也許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真正能夠被後人銘記的年份並不太多。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那個年份無疑是其中之一。然而,仔細考察一下,秦始皇后來之所以能夠稱為千古一帝,站在權力的巔峰,跟秦昭王四十七年這一年關係甚大。因為在這一年,發生了一場前無古人的殘酷戰爭,即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

戰爭的來龍去脈因無關本文主題,略去不談。我只能說,秦國滅六國並天下的渴望是一直堅挺不衰的,秦趙之間的矛盾也是一直存在的,因此秦趙之間的大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便不在這一年發生,也會在別的年份發生。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歷史的宿命。

長平之戰是整個戰國時代最為慘烈的一場戰爭,可以說是兩國隱忍多年厚積薄發的巔峰對決。後人評判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位。秦國方面是白起和王翦,趙國則是廉頗和李牧。四大名將的誕生全都跟這次戰爭相關,白起和廉頗不用說,是長平之戰的直接指揮者,王翦和李牧之間的對決則是長平之戰的延續。這一戰,秦國徹底擊潰了天下最有力的競爭對手,決定了是秦國而不是趙國笑看風雲,統一天下。

在這場戰爭中,趙國45萬士卒被坑殺,只有247人膽顫心裂地被放回,作為秦軍主帥的武安君白起,為此也得了一個“人屠”的綽號。郭沫若《中國史稿》考證,時趙國人口在300萬--350萬之間。戰國徵兵慣例,五口之家出一人,因此趙國分佈全國的兵力當在60/70萬,而僅僅長平一戰就摧毀了趙國半數以上的軍隊力量,以後自保尚且不足,基本無力與秦再爭天下。

史料沒有記載,此時身在邯鄲城裡的呂不韋和異人在聽到戰爭結果時有什麼感觸,是為秦國的勝利興奮?抑或還是為死去的將士悲傷?如果說長平之戰天下皆驚,那麼和秦國命運休慼相關的異人和呂不韋內心又該生出何等的震撼!且不說長平之戰對於歷史,對於國家的意義,單對異人來說,祖國巨大的勝利無疑終結了他在邯鄲的安定生活。

以前,秦趙雖然矛盾重重,然而並未徹底撕破臉面,異人才得以在矛盾的縫隙中悠遊。而經此一戰,兩國針鋒相對,幾乎沒有了轉還空間。趙國上下瀰漫的悲憤和恥辱,失去親人的淚水和哭泣更是繃緊了異人的神經。那些沉浸在巨大悲傷中的邯鄲人民,希望把異人和呂不韋挫骨揚灰的人又有幾何?

我想,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的時間裡,異人和呂不韋即便沒被趙王軟禁,也會被嚴密監視。此時,趙孝成王已派縱橫家蘇代去秦庭活動,破壞秦國滅趙的軍事計劃,同時也讓遍體鱗傷的趙國得以喘息。從感情上說,趙孝成王雖然也想殺掉異人和呂不韋,給千千萬萬哭泣的趙國子民一個交代,然而他卻不能。因為他是一個國家的君王,他的身份註定他不能有匹夫之恨。想殺卻又不能殺,不僅不能殺,還得保護好異人不能被憤怒的子民暗殺。在此關鍵時刻,孝成王知道,要是異人死在邯鄲,那蘇代的離間活動必將夭折,秦昭王的雷霆之怒,此時的趙國根本無法承受。

蘇代不愧是蘇秦之弟,鼓三寸舌,轉兩眼珠,並以獻趙六城之地為餌,成功的暫緩了秦對趙的繼續打擊,使趙國獲得了彌足珍貴的恢復時間。然而不共戴天之仇,怎可能說算就算?一時的服軟,不過是緩兵之計。果然,在蘇代離秦之後不久,趙國就撕毀了兌換支票,積極準備家國保衛戰。正如幾十年前秦國張儀忽悠楚懷王一樣,秦昭王此時也被趙國狠狠忽悠了一把,正所謂一報還一報。曾經的楚懷王早已淪為天下笑柄,有前車之鑑的秦昭王怎甘重蹈楚懷王覆轍?不滅趙國,他秦昭王就無法洗刷同樣的恥辱。秦昭王的恨意有多濃,滅趙的決心有多大,我們從貶斥並賜死武安君白起這事就可以得知一二。

白起一生為秦國攻城陷地,立下不世之功。據梁啟超考證,戰國時代軍士死亡200餘萬,其中死於白起一人之手的就接近一百萬,是無可爭議的殺神和戰爭之王。然而就在是否繼續攻打趙國,何時攻打趙國的問題上,白起與秦昭王產生了矛盾。坦白地說,白起是天才的將軍,然而卻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他堅持戰爭的真理,卻不顧秦昭王的人性和憤怒,於是先是被昭王抹去爵位,勒令出咸陽,後來又被賜死,令人扼腕。其實秦昭王通過貶斥白起釋放的信號十分明顯:“任何人都不能阻擋寡人立刻攻滅趙國以雪被欺之恥,就算是你白起也不行!”

於是,秦趙之間,硝煙未散盡,風雲便再起,秦趙邯鄲之戰打響,這是公元前259年的事情。

就在邯鄲之戰拉開序幕的那一年,異人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孩子——嬴政。

初為人父或許給異人帶來了一絲喜悅,然而這種喜悅卻不足淡化戰火和鮮血凝聚的憂愁。邯鄲之戰的三年中,異人必定時刻關注著戰爭的動向,不敢有絲毫鬆懈,過度緊張的結果是心神俱疲,痛苦不堪,過度地消耗了他的生命力。

三年的時間,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異人肯定不止一次的思考過這場戰爭對自己命運的影響。如果秦國勝利,那麼趙國會不會在城破之前先砍了他的人頭為邯鄲陪葬?如果趙國勝利,兩國已結下血海深仇,他這用來提升信用保障的質子更沒有了存在的必要。

二十多年來,死亡的陰影從來沒有如此之近,如此切膚,彷彿一頭飢餓的猛獸潛伏身旁,時刻準備著將他一舉捕獲。一般說來,世界上最可怕最殘酷的事情不是死亡,而是懷著對生的無比眷戀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死亡步步緊逼而無能為力。那是一個不會游泳的人被扔進大海里才有的感覺,是在冰天雪地裡身體被凍僵意識在飄散的人才有的感覺......

秦昭王五十年(BC257年),持續三年的戰爭終於接近了尾聲。秦軍包圍邯鄲,趙國形勢急轉直下。曾經繁華豔麗的邯鄲城如今傷員遍地,處處腥臭。因為糧食緊缺,以致人相食的慘劇不時發生。富比公室的平原君趙勝散盡家財,甚至編妻妾入伍共赴國難,誓與邯鄲共存亡。為表抗秦決心,趙國上層決定殺掉異人一家。刀刃已經切破異人的表皮,再往下半公分,就是奔流的大動脈。

就在這萬分危機的時刻,是呂不韋再次把異人從死神手中奪回。他拿出六百金賄賂看守官吏,和異人慌忙逃出邯鄲,投奔城外的秦軍將領王齕,隨後被護送回國。

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六百金應該是呂不韋此時的全部家當。因為在和異人逃亡的時候,他們連趙姬和3歲的嬴政都沒來及帶走,更不可能隨身攜帶笨重的金子(當時的金實際上是黃銅)。如果說,呂不韋之前是天下豪富,那麼此刻,呂不韋幾乎一錢不名,成了徹徹底底的窮光蛋。呂不韋用最後的家產,買回了異人的一條命。

想一想,呂不韋可以不必這麼做。在邯鄲之戰打響的初期,呂不韋完全可以拋棄異人,離開邯鄲這座死亡之城。雖然之前的鉅額投資可能因為他的離去付諸東流,但要知道呂不韋才30多歲,完全可以重回他的商業帝國東山再起。可是呂不韋沒有,而是選擇繼續留在了異人身邊。

在趙國決定殺異人的時候,他作為異人的太傅,完全可以用金錢保住自己的生命,但他卻選擇了與異人共生死。於是我困惑,呂不韋為什麼做出這種選擇?他難道不怕死?

有人可能說,呂不韋心志堅韌,不實現曾經的理想誓不罷休。不可否認,這確實是一個原因。但是,上面的解釋基於呂不韋是一個鐵石心腸,徹頭徹尾的冷血動物,絲毫不知感情為何物的奸商,然而事實果真是這樣子?讀歷史如果只是讓你學會某某年發生了什麼事,某某人獲得了什麼樣的功勞,那麼這人基本是讀偏了歷史。在三人看來,流轉的是年代,改變的是人物,但是幾千年來,相通的是不變的人性和瀰漫在文字中的感情。

我們知道,呂不韋和異人第一次相識是在公元前265年,那一年呂不韋28歲,異人17歲。從那個時候開始,兩人的生命就糾纏在一起。如今,呂不韋36歲,異人25歲。如果在最開始,呂不韋的確是把異人當作一件可以升值的商品來看待,是可居的奇貨,但八年的時間過去,在呂不韋的眼中,異人還僅僅是最初的模樣麼?

儘管異人是天潢貴胄,但同時他也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少年。八年裡,給他幫助,給他關愛,給他金錢,給他名譽,甚至在最危急時刻再度給他生命的不是應該保護他,關愛他,教育他的父王和母后,而是這個曾經和他毫無瓜葛的呂不韋。在異人心裡,或許呂不韋是兄長,也是父親。而對呂不韋,或許異人只是在他的關愛下成長起來的弟弟。正是因為這份感情,我想才讓呂不韋百般權衡之下,不顧一切的選擇留下來保護異人這脆弱的生命。在呂不韋的心裡,不能讓這一豆的燭火被煽滅。因為這一燈如豆,是他的過去,是他的現在,是他的未來,也是他的愛。

最後簡單說一說邯鄲之戰的結果。在邯鄲被圍困之時,平原君除了散盡家財,誓死抗秦之外,還給自己的妹夫信陵君寫信求救。隨後,上演了歷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大敗秦軍的故事。邯鄲之戰,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兩個交戰國的主將姓甚名誰,但無疑通過司馬遷的文字,記住了戰國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年的邯鄲之戰裡,是數萬人用生命為信陵君搭建了一個無比悲壯的舞臺,讓他在歷史上留下驚豔絕倫的一筆。在這一刻,信陵君的光芒掩蓋了所有人,包括秦昭王、趙孝文王,也包括本文的主人公呂不韋和異人,一直影響了後來無數的熱血遊俠和青年,其中就有漢高祖劉邦。千百年來,在遊俠的江湖裡,信陵君魏公子無忌,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是隻能被仰望,無法被超越的神祇!

日記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