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經商、從政、做人都要看!

春秋戰國 范蠡 勾踐 中國歷史 夫差 鹼悅生活 2018-12-03

中國歷史的長河浩瀚多彩,長達500多年的春秋戰國更是一個風起雲湧,英才輩出的時期。在那些耀眼的群星中,只有一個人的人生最完美、最成功。

他前半生從政,輔佐一個瀕臨滅亡的國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功成名就後急流勇退,見好就收,為官場中人樹立了一個既能入朝建功、又能下野善終的典範,被後世為官者奉為楷模;點擊此處,看大量國內看不到的機密內幕!

他辭官經商三度富甲天下,被歷代商人尊為“商聖”,在國家危難,百姓流離時又散盡家財,救濟蒼生,後被世人奉為文財神。後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沒錯,他就是范蠡。

范蠡,經商、從政、做人都要看!

立大志,方能堅忍向前

不管當今社會如何發展,不管你是誰,都要在人生之路上,樹立個小目標。

從古至今,但凡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無一不是從小就立下大志,並能朝著心中的目標堅定前行的人。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楚國宛地三戶邑,雖出身貧寒,但從小便聰敏睿智、胸藏韜略,關鍵是還有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

可惜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選拔官吏,非貴族階層不得做官。范蠡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楚國名士文種相識,結為知己後,就商量著要離開楚國,另投賢明,實現政治抱負。

范蠡和文種來到越國後,深得越王重用,勾踐任范蠡為大夫。勾踐欲率兵攻打吳國大敗後,勾踐非常絕望,感覺自己再也沒有翻身機會,甚至想去自殺。

但范蠡對勾踐說,當這個世界無人能夠助你援你,任何情況下,都要忍得、容得、捨得、苦得,只有這樣,才能自己救自己。更何況,越國還有我們這批忠誠賢能的人啊。

從那一刻起,勾踐的眼中閃出的不僅僅是感激和敬佩,而是等待復仇的怒焰。

勾踐聽從范蠡建議,忍辱向吳國求和,則自己成為人質入吳國為僕,臥薪嚐膽。而范蠡則同勾踐一同入吳,在勾踐身邊一同吃苦,也為後來的復國出謀策劃。

胸懷大志的人,不管處境多麼艱難,總會“忍以持志,因而礪堅”;與有大志的人在一起,受其鼓舞,弱勢者也不會氣餒。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范蠡,也不會有後來名垂史冊的越王勾踐了。

德為立身圖強之本

“小贏靠智,大贏靠德”。憑藉小聰明取得的成績只會是暫時的,要想成就大事,還是要靠自身的德行。

吳王夫差知道範蠡是個大才,幾次勸范蠡離開勾踐,封賜顯爵,范蠡從不為所動。為奴的三年時間裡,范蠡同勾踐一起耕作勞動,粗食、臥薪,並且不忘和勾踐的君臣之別,時刻敬主、護主,三年如一,不離不棄,讓吳王即讚許又羨慕。

在給吳王當了兩年馬伕後,勾踐終於得以回國。

此後,范蠡建議勾踐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

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

……

對家裡有變故的免除徭役。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

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重建國都城。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吳國看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築城牆。這樣就迷惑了夫差。

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最喜好的東西,以討夫差的歡心。還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經過數十年的準備,待越王復國時機到來,成功滅了吳國,洗刷會稽之辱,最終成為一方霸王。

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換一般人處在范蠡的位置上,有幾人面對吳王的招安而巍然不動呢?又有幾人能如范蠡般忠誠於敗主呢?

其實范蠡忠誠的不僅是勾踐,更是在履行對自己人格的承諾。

在現代社會中,像范蠡那樣篤信諾言,處順境不驕,於逆境不疑的為人品格已經彌足珍貴。

甚至按照現在的一些價值觀來看,范蠡的表現只是一種愚忠,其實不然,范蠡的這種品德不僅換來了夥伴的信任,也換來了對手的崇敬,具有這樣人格魅力的人,在加上聰穎的智慧,怎麼可能不成大事呢?

要有開拓的本事,善終的智慧

《道德經》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當功業已成,譽滿天下,老子告訴我們,急流勇退才是天道。

人生難的不是一往無前,而是知進退。不僅要有進有退,還要進退得當。進退之間,可謂智慧。在這點上,范蠡可謂是歷史上功成名就以後,得以保全善終的典範了,原因就在於范蠡懂得後退的智慧。

吳國被徹底滅亡後,勾踐舉行慶功宴會,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將軍,僅於勾踐一人之下,百官之上。

此時范蠡在巨大的成績面前沒有被衝昏頭腦,而是冷靜的分析了局勢:現在能對越國構成威脅的吳國已經滅亡,其他諸侯國不是離的比較遠,就是周圍的小國實力很弱,根本對越國構不成威脅。

也就是說,天下已經太平,這個時候本來功高蓋主就是很危險的,容易讓君王感覺受到威脅,加之多年的相處,范蠡發現了勾踐是一個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自己官居極品,樹大必然招風。

在政治生涯達到頂峰的時候,范蠡毅然向勾踐辭官。勾踐以平分國家為條件來挽留范蠡,但范蠡明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幾天後,范蠡攜妻兒悄然離去,前往齊國。

范蠡在離開越國的時候曾留給好友文種一封信,信中陳述“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勸文種也馬上離開,可惜文種在高官厚祿面前沒有做出明智的選擇,范蠡走後不久,功勞僅次於范蠡的文種被勾踐賜死。

鋒芒太露,銳勢難以保持長久。功名財富一多,必然顯露鋒芒,就容易成為眾矢之的。一個人,器量再高,高不過天,心胸再厚,厚不過地。

曾經有人說過,人生的智慧不過六個字:“懂分寸,知進退”。很多事情的成與敗,都在於能否把握進退之間的“度”。進退之間,彰顯人生智慧。怎樣進,怎樣退,是一種手段;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是一種分寸。做人有分寸,知進退,才能讓自己在人生中有所成就。

據時而動 道義於肩

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此採用各種手段:投機取巧、哄抬物價、小秤入大秤出等技巧,甚至是違背道德的手段。而范蠡不僅做到了“君子生財,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俠商的氣概。

在幫助勾踐復國後,范蠡隱退江湖,,他不利用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而是選擇了當時社會地位不高的商人作為自己後半生的身份。

抵達齊國的范蠡,購買了一些靠海邊的土地,開墾種田,兼營漁業捕撈、開鹽田等。范蠡與妻兒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進粗食。范蠡對待僱工十分慷慨、親和,遇到災年減產,就減免地租,同時,開粥場賑濟災民。

在年初,和一些農民、商人簽訂商品收購合約,到年底如果商品價格上漲,范蠡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約價格,由此,各國商人都願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與農民也願意為范蠡做工。

而在商品銷售上,范蠡採取薄利多銷的手段,在專賣商品的過程中,讓別人多賺,自己則日積月累,細水長流,並擁有了大量優質穩定的合作伙伴。

隨著范蠡的名聲漸長,得到齊國人的讚歎,遂被齊王相中其才能,於是邀其為宰相輔佐君王治國。

三年之後,齊國國富民強,百姓奉范蠡為神明,朝野中也是頌德聲一片。

范蠡明白從一介布衣升到宰相這一高位是為不易,但身居高位久受尊名,是為不祥,便掛印封金,盡散家財,分贈給好友與貧苦的百姓,隨後帶著妻兒飄然離開齊國,遷至定陶。

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范蠡通過經商積資又成鉅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我國道德經商——儒商之鼻祖。

縱觀范蠡的一生,兩次官至極品,三次富過千金,每次富達千金又都施濟天下,但不久後又迅速再至千金。

從政時,范蠡奉行了一個臣子的忠義,為商時,又盡了一個商人的良心。范蠡真可謂是一個宏略於胸,又悲憫天下的智者。

到了古稀之年,家資富可敵國,兒孫滿堂,88歲時無病而終。

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

有人說,范蠡擁有中華五年來最完美的人生。究其原因,在於范蠡堪稱最懂中國文化的人之一。其實范蠡無論是從政還是經商,其技巧層面的東西並非多麼高明精妙,助其成功的往往是一些最簡單,最質樸的,人人都懂得的道理。

在范蠡思想中,核心就是追求和諧的天道、地道、人道。“天道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誇有功。”這其中既包含有先天下之憂的儒家勇氣,又有功成身退的道家思想,而恰恰這些東西,是我們絕大多數人所欠缺的大道。

范蠡,經商、從政、做人都要看!

財神養生地,鹼悅鹽溫泉。鹼悅鹽溫泉,貴乎稀有,源自珍罕。源自春秋古鹽池深坑遺址,范蠡攜西施曾再此泡泉,泉水滑如脂,常年保持在68°C,經權威機構鑑定,屬於偏硅酸弱鹼性醫療溫泉水,富含硒、鍶、鋰、偏硅酸等40多種對身體有益的礦物質,春浴回陽斂氣,夏浴解暑清心,秋浴除愁滌慮,冬浴祛寒健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