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之後,晉國國君的結局如何?

自古以來,國家的興衰更替是十分常見的現象。西周初年,華夏大地上大約有大大小小八百多個諸侯國。歷經了數百年的征伐兼併,到戰國末期,只剩下韓趙魏燕楚秦齊等七個主要國家,以及衛國等為數不多的附庸小國。可是,在春秋時期強盛多年的晉國卻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脫胎於晉國曆經了“三家分晉”的韓趙魏三國。那麼問題來了,“三家分晉”之後,晉國國君究竟去了?結局又是如何?

“三家分晉”之後,晉國國君的結局如何?

“三家分晉”的背景

筆者前面的一篇文章曾經提到,由於春秋初期晉國經歷了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翼”事件,內亂耗時六十七年,鑑於如此慘痛的教訓,後面繼位的國君們對公族勢力保持高度警惕,嚴格控制其力量,特別是在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逐殺諸公子,並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使得晉國成為諸侯國中僅有的無重要公族力量的國家,史稱“晉無公族”。由於國家治理必須依靠貴族士大夫協助,這就給了外姓貴族在晉國政壇崛起的機會,也使得晉公室力量衰弱。這些新興異姓貴族之間既互相聯合又互相爭奪權力,經過多年激烈的鬥爭,特別是在公元前454年(晉哀公三年)消滅智氏家族的“晉陽之戰”後,韓趙魏三家貴族取得了晉國的實際控制權。次年(公元前453年),三家正式分晉,晉幽公只保有絳和曲沃兩邑。

晉國國君的末路

三家分晉後,晉國國君地位一落千丈,作為名義上的君主,晉國國君非但不會得到韓趙魏三家的朝覲,反而要前去朝見三家主君。雖然周天子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願承認韓趙魏三家的諸侯地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家的地位日益穩固,周天子最終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資政通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但要求保留晉國國君的地位,且在三家之上,這一事件也被認為是戰國時期的開端。

隨著地位得到承認,晉國國君的日子更加難過,韓趙魏三國面臨晉國國君這一棘手難題也是一勞永逸。公元前376年,三家廢晉國國君,遷於端氏,公元前349年,三國聯合出兵瓜分晉國僅有的土地,廢晉靜公為庶民,又將其遷往韓國治下的屯留,韓昭侯表面上熱情接待,暗地裡唆使晉靜公的韓妃祕密殺死他,至此姬姓晉國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