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第六篇:戰國七雄簡史

春秋戰國 中國歷史 魏文侯 吳起 楚悼王 柳成蔭的樹下 2018-12-08

戰國——變法


  1.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七雄時代
  2. 魏文侯李悝變法、東周第二個百年霸權
  3. 楚悼王吳起變法、打遍天下無敵手
  4. 齊威王鄒忌變法、桂陵馬陵圍魏救趙韓
  5. 秦孝公兩次商鞅變法、一超多強
  6. 韓昭候申不害術治、諸侯無相侵
  7.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戰鬥力比肩秦國
  8. 燕昭王樂毅變法、高鑄黃金臺
  9. 下一回:合縱連橫五國攻秦、秦滅六國之戰


中國歷史第六篇:戰國七雄簡史


△ 戰國地形圖


一、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七雄時代


春秋以越王三千越甲吞吳結束爭霸歷史,中原地區主要以晉楚雙霸為核心。楚國雖然一直被晉壓了一頭,但是晉國內部也矛盾不斷,尤其是六卿和君主之間的矛盾,並直接導致最後的三家分晉。

晉國的六卿問題由來已久,可追溯晉獻公,晉獻公盡殺公族,使得公族勢微,為異姓公族代替公族提供機會,此後流亡十九年的晉文公重耳重掌晉國後,對追隨者進行封賞,追隨者包括後來韓趙的奠基者趙衰、魏犨(chou),開始了晉國大夫的強盛之路。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和兼併,晉國還剩下韓、趙、魏、範氏、中行氏、智氏六大宗族。

到了趙鞅時期,範氏和中行氏結盟,是晉國最強大的宗族,趙鞅在處理家族內部矛盾的時候,殺死了邯鄲趙氏族長,使得晉陽趙氏大宗和邯鄲小宗爆發戰爭,中行氏和範氏支持邯鄲趙,打敗晉陽趙氏,千鈞一髮之際,韓趙智三氏支持晉陽趙,四卿聯合最終滅了範氏、中行氏,晉國從此開始四卿執政。

此後,智氏智伯執政,智氏成為晉國最強大的宗族,不斷地假借晉君的名義奪取韓趙魏三族的土地和屬民,在越王勾踐成為霸主後,智氏假稱為了恢復晉君霸主地位,四家都拿出土地和屬民給晉君,實際上是智氏佔為己有,韓康子、魏恆子迫於智氏強大,同意了,趙襄子不同意,於是智氏聯合韓魏攻打晉陽,圍攻了晉陽兩年多,最終智氏決定水淹晉陽,恰巧韓魏的封邑也都有一條河,這種貌合心不合為趙提供了機會,趙襄子派說客說服了韓康子、魏恆子,三家裡應外合打敗智氏,滅智氏,三家分智。並且打敗晉出公,出公死在異國他鄉,哀公立,三家徹底掌握晉國。

三家此後,不斷蠶食晉君的土地,到了魏文侯、韓景候、趙列候,三家被周王分封為候,三家分晉正式完成。

此後不久,齊國也發生大夫取代諸侯的事件,三百多年前陳國公子田完來到齊國紮根,歷經三百多年,逐漸掌握大權,同時大斗出小鬥進等收買民心,終於到田和時期徹底取代姜氏,田和在魏文侯的幫助下,周王封田氏為候,史稱“田氏代齊”。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都是宗法制的進一步瓦解,權利進一步下沉,被視為春秋戰國的分界點,東周迎來戰國七雄變法時代。

二、魏文侯李悝變法、東周第二個百年霸權


戰國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變法,而戰國的變法是從魏文侯開始的。

魏國發家於魏犨,魏犨是晉文公的流亡五賢之一,但是才能一般,所以沒能像趙衰那樣掌握大權,但是魏從此開始強盛,到了魏絳時期,魏絳為司馬,掌管刑罰,執法嚴明,為趙武佐,提出著名的“和戎政策”,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華夏民族主動和少數民族爭取團結的先例,為晉悼公八年之內九合諸侯解除後顧之憂。到了魏恆子時期,三家分智,奠定了魏立國基礎。

到魏文侯時期,魏文侯是魏恆子的孫子,在位期間三家分晉,並且得到周王的承認,封為列候。魏國當時處於四戰之地,西秦,北趙,南韓,東齊,稍有不慎,就有被群起而攻之的危險。

為了獲得穩定,文候首先解決的問題就是三晉聯合的問題,因為晉就是由於內鬥分裂的,三晉剛立國,魏處於韓趙之間,文候拒絕了韓趙互相攻伐的建議,緩和了三國的矛盾,解決了南北的後顧之憂。

內政上,公元前422年,文候任用李悝變法,經濟上盡地力,平糴法(穩定物價),政治上主張任用賢能,而不是貴族世襲,尤其是法治上,編寫法經,進行法制改革,使得魏國開始強大,後來的秦國商鞅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直接來源於此。

軍事上,任用樂羊和吳起,趙國勢衰,尤其是國中之國中山屢次攻打趙,有將趙國一分為二的危險,趙王不得已藉助魏國的力量,文候任用樂羊歷時幾年滅了中山國,同時獲取了趙國大片土地,極大地牽制了趙國。同時,文候軍事上主要是向西突破的作戰方略,任用吳起,攻打秦國,尤其是陰晉之戰打敗秦軍五十萬,獲取秦西河產糧之地,切斷了秦國同東方各國交流的通道長達八十年之久,秦國被徹底壓制,尤其是文候任用子夏等人在西河講學,宣揚中原文化,懷柔秦人,大大削弱了秦國的凝聚力,而魏國儼然成為了中原正統,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到魏國,史稱西河學派。

此後,三晉聯軍相繼打敗齊國和楚國,在中原站穩了腳跟。

文候在位五十年,在軍事、內政、文化上開啟了百年霸權。

三、楚悼王吳起變法、打遍天下無敵手


魏國的強大,使得南面的楚國壓力很大,楚一直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不願與之為伍,楚國曆史上君主都很狂,也不屑降了身份,典型的是春秋雙碧之一的楚莊王,問鼎中原,飲馬黃河,何其霸氣。

傳到楚悼王時期,形式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內部貴族世襲,沒有活力。外部三晉屢次攻打楚國,內外交迫的時候,魏武侯時期,在魏國不受待見的吳起來到了楚國。

楚悼王在考核了吳起後,公元前400年,正式任用吳起變法,廢除貴族世襲,獎勵耕戰等,使得楚國強大起來,南平百越,勢力到達湖南廣西交界,北聯合趙敗韓魏齊,並陳蔡,打破三晉聯盟,西破秦,打遍天下無敵手。

可惜在取得一些列成就後,楚悼王突然病逝,本來就對吳起懷恨在心的楚國貴族群起攻擊吳起,將吳起射殺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吳起雖然死了,這場歷史八年的改革,使得楚國再次成為一方強國。


四、齊威王鄒忌變法、桂陵馬陵圍魏救趙韓


在魏楚相繼變法強大後,齊威王卻長於淫樂,國政荒廢,無人敢諫,客卿淳于髡(kun利用威王善於隱語,詢問威王“國中有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也不鳴,是為何鳥?”,威王幡然明白其用意,答到“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這就是成語一鳴驚人的來源。

此後,公元前370年,威王內政任用鄒忌為相,進行改革,積極納諫,修法律而督奸吏,使得國勢復甦。

軍事上任用田忌為將,孫斌為軍師,先在馬陵之戰圍魏救趙打敗魏國,後在桂陵之戰圍魏救韓打敗魏軍,並且殺死主將龐涓,迫使魏國遷都大梁,使得魏國跌落神壇,齊國也因為成為中原強國,東方霸主。

其後,魏惠王徐州朝見威王,在魏惠王要求下稱王,威王不敢獨自稱王,要求惠王也稱王,史稱徐州相王,齊魏由候開始稱王。

在威王在位期間,開辦了稷下學宮,給各國學士,各種學派提供講學場所,為百家爭鳴的輝煌奠定基礎,成為中原的文化正統,齊國成為戰國中後期和秦國並稱東西二帝之一。

五、秦孝公兩次商鞅變法、一超多強


魏文侯的霸權和楚悼王的強大是建立在秦國的重創基礎上的,尤其是西河產量之地落入魏國手中,同時秦國被魏國阻斷了和東方中原各國的交流,本來就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這下更不受待見了。

秦國目睹魏國的強大,尤其是秦公子連流亡魏國三十年,耳濡目染魏國的變法,在後來回國奪權繼位,是為秦獻公,回國後積極進行改革,廢除殉葬制度,解放青壯勞動力,設立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往東遷都,表明收復河西的決心,並且在石門之戰中打敗韓魏聯軍,為孝公收復河西和孝公變法奠定基礎。

孝公繼位後,繼承父志,深化改革,公元前356年,任用衛鞅,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商鞅兩次變法,獎勵耕戰,廢除貴族世襲,制定十二等軍功爵制等,使得秦國開始強大,並且在後來魏國因為馬陵之戰被齊國打敗後,聯合齊趙等軍隊,打敗魏國,收復河西之地。

經過獻孝兩代的奴隸,秦國一舉從幾近滅國到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奠定了秦滅六國的基礎。

六、韓昭候申不害術治、諸侯無相侵


韓國地處中原,和魏國一樣,四戰之地,西有強秦,北有趙魏,南有荊楚,東有齊魯,沒什麼發展空間,韓國從立國開始,就一直在三晉中處於弱勢。

韓國發家於韓厥時期,韓厥本是晉國一普通大臣,由於公正無私,並且為趙盾翻案和保護趙氏孤兒趙武,和趙氏結成深厚同盟,此後成為晉六卿之一,歷經幾百年,成為六大宗族,並且韓康子時期三家分智,到了韓景候時期,三家徹底分晉,得到周王承認,立國。

韓國由於地處四戰之地,能夠發展的方向也只有東方,韓哀候時期滅了鄭國,遷都新鄭。但是依然四周強敵環侍。

到了韓昭候,這個時候基本上四周的諸侯國都完成了變法,開始強盛。昭候在這個背景下,公元前351年,任用申不害進行術治改革,十五年的改革,加強了君主集權,韓國開始強大,成為一等強國。

但是申不害術治,強調的是君主的個人權術,和傳統的法家強調的依法有一定區別,後來的法家吸收了也成為法家一部分,但是由於需要君主個人極高的素養,不能夠複製,所以韓國雖然術治後達到諸侯無相侵的效果,但是昭候死後,韓國強盛不再,淪為各國爭霸的爭奪對象。

七、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戰鬥力比肩秦國


趙國變法較晚,各國的變法其實都有外部壓力造成的因素,魏韓因為地處四戰之地,秦楚被中原各國排斥壓迫,趙國地處北邊,戰略壓力相對而言小一些,但是也經常受到各國壓迫。

趙國和秦國同源,嬴姓趙氏,起源於造父,造父幫助周穆王駕車,平定徐國有功,封趙城。

趙氏在趙衰時期開始強大起來,趙衰是晉文公流亡五賢之一,才能出眾,出任國政,死後兒子趙盾接任,成為晉國第一個正卿,權勢很大,甚至改立太子,族人殺死晉王,但是死後被清算,差點滅門,留下趙氏孤兒趙武,趙武在韓厥的幫助下,恢復了趙氏的地位,等到趙鞅,借平定邯鄲趙滅了範氏、中行氏,趙氏進一步強大,趙襄子時期,三家分智,為立國奠定基礎,趙列候三家分晉,得到周王承認,趙氏立國。

趙國立國後,受到北邊少數民族林胡、樓煩的屢次侵犯,內部還有國中之國中山國,所以內外交迫,迫不得已請求魏文侯幫助滅了中山國,但是滅了中山,挖塌之側迎來了魏國,局勢更加窘迫。

到了趙武靈王時期,西秦南魏東齊都很強大,北邊還有少數民族,在被複國後的中山國和少數民族打敗後,趙武靈王痛定思痛,破處重重阻力,公元前302年,舉國進行胡服騎射,學習胡人的穿衣和騎射技術,使得趙國軍事實力空前強大,西北打敗林胡和樓煩,北方建立雲中、代、雁門三郡,滅中山國,使得趙國成為戰國後期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諸侯國。

趙武靈王還干涉燕國和秦國內政,迎立燕在韓的公子回燕為燕昭王,迎立在趙的秦宣太后公子為秦昭王,在國際上一時風頭無兩。

但是趙武靈王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犯了糊塗,廢長立幼後又反覆,導致沙丘政變,餓死在沙丘宮,一代英主英年早逝。

八、燕昭王樂毅變法、高鑄黃金臺


燕國在歷史上由於地處偏遠,所以一直沒什麼存在感,春秋時期還差點被山戎滅國,在齊恆公的幫助下才復國。

燕國立國很早,始封君是召公,是武王和周公旦的弟弟,和周公分陝而治,負責周的大後方,輔佐康王,刑錯四十年不用。

到了戰國,燕王噲時期,聽信人言,想學古人禪讓博取美名,禪讓給國相子之,導致燕國內亂,在此之際,齊宣王派兵差點滅了燕國,後來迫於其他諸侯國的壓力,齊國才退兵,趙武靈王插手燕國內政,護送在韓國的公子職回國,立為燕王,是為燕昭王。

燕昭王在差點滅國之際繼位,在郭槐的建議下,鑄黃金臺,招賢納士,任用樂毅、秦開等人,尤其是樂毅改革,改變了任人唯親的局面,制定法律,歷經二十多年,燕國開始強大。

為了復仇,燕昭王採用樂毅的“與天下共圖之”的戰略,派蘇秦遊說齊閔王滅宋,齊王滅宋給其他諸侯國帶來很大壓力,燕王於是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五國攻齊,在樂毅的領導下,殲滅齊軍主力。後來其他諸侯國都陸續回國,燕軍繼續作戰,企圖滅亡齊國,採取懷柔政策,攻破齊國七十多城,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留下樂毅繼續經營齊國。

同時,在東胡做人質的燕將秦開,率領燕軍闢土千里,打下了朝鮮半島,使得燕國領土達到最大。

在燕昭王的經營下,燕國躋身戰國七雄之一。

九、下一回合縱連橫五國攻秦、秦滅六國之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