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伐楚事件:齊桓公藉此確定了諸侯霸主地位

齊桓公伐楚是春秋時期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然而,這樣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卻沒有出現刀兵相接,血肉橫飛的交戰場面,而是充分利用外交手段和語言智慧,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雙方你來我往,表面上謙和有禮,言辭中卻互不相讓,內在中則是包含著爾虞我詐的詭計多變。楚國更是憑著智慧,不僅保護了自己,還給後人留下了“風牛馬不相及”的名言。那麼,齊桓公伐楚究竟得到了什麼呢?

齊桓公繼位第三十年(前656)春天,率領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諸侯聯軍討伐蔡國,在打敗蔡國以後,緊接著討伐楚國。

楚成王帶著軍隊迎來,並派出使者來到諸侯聯軍,問:“齊國住在北方,我楚國處於南方,相隔遙遠,兩個國家是風牛馬不相及的,不知道為什麼你們要率領軍隊進入我國境內?”齊桓公讓管仲回答使者說:“過去召康公命令我國的先君太公:‘五侯和九伯,你都有權征討,以共同輔佐周室。’賜給我們先君征討的地域範圍,東到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國應該進貢的包茅沒有進獻(包茅不入),天子祭祀用品不全,我們因此來追究。昭王南征到楚國沒有回去,我們為此前來問責。”楚王的使者回答說:“貢品沒有進獻,確實如此,是我們的責任,今後不敢不供上。至於昭王一去不返,並沒有在我楚國領土,請您到漢水邊上去問罪吧!”諸侯軍隊又向前開進,駐紮在陘地。

網絡配圖

實際上這個蔡國已經聽命於楚國,齊桓公伐蔡,不過是以蔡姬之事為藉口,其根本目的就是針對楚國。所以,齊桓公進入楚國,楚成王興兵來迎,說明楚國是早有準備的。齊國所帶領的這七個國家,除了魯國,其他六國都是楚國向北發展劍指對象,後來的事實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齊桓公的行為,就是要遏制楚國向北發展的勢頭,只讓楚國當“荊蠻”地區的首領,不允許他來過問中原政事。楚國人知道齊桓公來幹什麼,他們衡量了自己的實力,只好選擇講和,暫時對外取消王號。通過這件事情,諸侯國也進一步認可了齊國的霸主地位,使天下暫時維持了一種秩序。所以不能不說這是齊國的一場勝利。

齊桓公伐楚,得到了霸主地位的進一步擴展和鞏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