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長平,不該讓趙括一人背鍋

春秋戰國 趙括 趙孝成王 白起 史留英雄名 2017-05-10

起因: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韓,佔領韓國野王,孤立了韓國的上黨君,萬般無奈之下,韓桓惠王只好讓上黨郡馮亭將上黨割讓給秦國,停止戰爭,可馮亭不甘心,一氣之下將上黨郡讓給了趙國。

辛苦打來的肥肉掉到了趙國嘴裡,這事秦國忍不了,一場曠世大戰,一觸即發。

長平之戰主角:

趙括,白起,廉頗,王齕,秦昭襄王,趙孝成王。

戰爭過程:

秦國派左庶長王齕攻佔上黨,趙國派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禦敵,趙孝成王有令:如果白起領軍只可防禦,不可進攻。

可現在秦軍主將是名不見經傳的王齕,所以廉頗無視了趙王的叮囑,直接開戰。很多人以為趙國胡服騎射後軍隊實力大增,不輸秦國,但這戰場是群山峻嶺,騎兵的優勢無法提現出來,所以趙國主要兵力還是步兵,論野戰,秦國可是戰國中最厲害的,除了趙括他爸趙奢野戰贏過秦軍,其餘的野戰秦國幾乎沒輸過,這次也不例外。

細說長平,不該讓趙括一人背鍋

廉頗戰敗,打不贏秦軍,但廉頗經驗豐厚,他知道趙國軍事力量比不上秦軍,於是他轉攻為守,這一守就沒完沒了,期間趙軍雖然沒有大敗,但持久戰很耗國力,趙國耗不起,因此趙孝成王屢屢崔戰,既然秦軍主帥不是白起,你廉頗還怕什麼?

政治較量:

面對僵持的戰局趙孝成王坐不住了,這樣耗下去就算打贏了趙國也拖垮了,於是他決定採用樓昌的建議派遣使臣議和,不過虞卿認為如果派遣使臣去秦國,那秦王必會隆重接待,讓楚魏等國家看見後以為我們已經議和,從此不在出兵救趙,所以應該派使臣去楚國求援。

去秦國近,去楚國遠,等救兵來了恐怕趙國就被拖垮了,而且打了這麼久,秦國再怎麼富有也是元氣大傷,只要給點好處定會議和,所以趙孝成王決定議和,但結果如虞卿所料,秦昭襄王老謀深算,隆重招待使者,讓其他國家以為秦趙和好,趙孝成王自絕後路。

細說長平,不該讓趙括一人背鍋

秦昭襄王一邊隆重款待使臣一邊派人去趙國實行反間計,造出謠言道:秦國不怕廉頗,只怕趙括。

趙孝成王想換下廉頗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個謠言只是點燃炸彈的火苗,因此趙孝成王順水推舟換下了廉頗,並又給了趙括數十萬兵馬,讓他速戰速決。

臨陣換將:

趙國換將,秦國也換將,不過是偷偷換將,紙上談兵的趙括遇上一代戰神白起,結局好像顯而易見,然而戰爭並不容易,就像趙奢說的:兵家大事,關乎生死,豈是嘴中說說而已?

細說長平,不該讓趙括一人背鍋

這仗白起打的也是驚心動魄,白起先派人叫陣,趙括奉王令出戰,一打,喲,居然贏了,秦軍也不過如此嘛。於是率軍追殺,結果中了埋伏,被白起切斷了趙軍後路,並派五千士兵從趙軍中間插入,將趙軍一分為二,收尾不能呼應,將趙軍死死包圍,情急之下趙括建起堡壘,轉攻為守,等待救援。

國君態度:

這個白起的包圍圈其實很薄弱,只要趙孝成王派兵援救還是有希望的,可是趙孝成王卻選擇了沉默,而秦昭襄王聽說白起圍住了趙軍,便立馬徵集十五歲青年,組成軍隊,親自上戰場加固包圍圈,這個時候趙孝成王就算派兵援救也沒用了。

尾聲:

堅守四十六天的趙括已經完全絕望,這四十六天他一定想過很多事情,或許還想起過他父親對他的評價,或許也想過出徵之前母親的勸阻,可惜太晚了,但男子漢大丈夫,扛起軍旗就該視死如歸,趙括決定拼死一搏,不為榮耀,只為生存,榮耀是給活人炫耀的,死了,就毫無意義。

細說長平,不該讓趙括一人背鍋

殊死一搏,戰死沙場,趙括或許不適合當軍人,但他卻是戰死的,這是上天對他的恩賜,也是他唯一比白起強的一點。

趙軍投降,白起坑之,長平之戰就此結束。

後人普遍喜歡把長平之敗怪罪給趙括一人,你們說趙括紙上談兵我覺得沒什麼不妥,但長平之敗並非趙括一人的罪過,趙孝成王也要負責,也不是白起一人的勝利,秦昭襄王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