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姓氏

春秋戰國 拔都 帝堯 趙奢 燕趙都市報 燕趙都市報 2017-10-21

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河北共有姓氏1100多個。其中人口規模在萬人以上的姓氏有370個,10萬人以上的姓氏有100個,超百萬人的姓氏有11個。河北前十大姓氏約佔河北常住人口的49.1%。也就是說,你在大街上每見到的兩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是姓這十大姓氏之一的。你的姓氏排在榜單裡嗎?如果在裡面,你知道這些姓氏的起源嗎?

河北的姓氏

河北十大姓

根據最新的調查,李、王、張、劉、陳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大姓,人口近4億,楊、趙、黃、周、吳緊隨其後。在河北省最新的百家姓排名中,人口最多的前十位依次是:王、張、李、劉、趙、楊、陳、孫、馬、郭。

王姓,709.7萬人在河北,佔全省常住人口9.87%。王氏起源: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言進諫,被廢為庶民,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後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張姓,640.9萬人在河北,佔全省常住人口8.92%,張氏起源: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其後以張為姓氏。此外,據記載,在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李姓,有640.8萬人在河北,佔全省常住人口8.92%。李氏起源最常見的說法是,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始自彭祖的後裔老子,老子姓李,名耳,便也以李為氏。

劉姓,526.5萬人在河北,佔全省常住人口7.33%。劉氏起源:劉姓起源主要有兩大支:祁姓和姬姓。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河北省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史稱劉氏正宗。出自姬姓,為周太王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今河南偃師,其後裔以地為氏,便成姬姓劉氏。

趙姓,260.8萬人在河北,佔全省常住人口3.63%。趙氏起源:趙姓出自嬴姓或姚姓。

楊姓,203.1萬人在河北,佔全省常住人口2.83%。楊氏起源:楊姓祖先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後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

陳姓,159.9萬人在河北,佔全省常住人口2.23%。陳氏起源: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

孫姓,134.4萬人在河北,佔全省常住人口1.87%。孫氏起源:春秋初期,衛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武公之子公子惠孫,惠孫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孫”為氏。也有一說孫氏源於子姓。

馬姓,128.5萬人在河北,佔全省常住人口1.79%。馬氏起源:由“馬服”氏改變而來。馬服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塊土地,位於今天河北省邯鄲市西北。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於公元前270年率軍在秦、趙瘀氏之戰中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因此把馬服一地分封給趙奢,並賜其號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等。趙奢的子孫後代便以“馬服”為姓,後又改為單姓“馬”。

郭姓,123.5萬人在河北,佔全省常住人口1.72%;郭氏起源:黃帝與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蒼林、禺陽。禺陽,也稱禺虢,受封於任。任氏族也是黃帝時代12個重要氏族之一。禺虢的後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國,郭氏即出自古郭國。

此外河北省還有一些稀少的姓氏,比如遠姓、祕姓、校姓、鮮虞姓、厙姓、劇姓等。

在河北省1100多個姓氏中,有些就誕生在這片大地上,留下了耳熟能詳的故事。

河北的姓氏

邯鄲——馬姓起源地

2008年9月19日至21日,為期三天的第五屆世界馬氏懇親大會在邯鄲成功舉辦。在短短的三天時間裡,來自海內外的600多名馬氏宗親聚首世界馬姓祖源地邯鄲,祭拜始祖,暢敘鄉情,共謀發展。天下姓馬的人大約1900萬人,這1900萬人的原點就在邯鄲。2001年,央視4套《天涯共此時》欄目播放全國姓氏溯源的系列節目,影響很大。其中有一期講到馬氏時引起了共識——河北的邯鄲,中華馬氏就是從那個古老的城市裡開始的。

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八大名將之一的趙奢,與廉頗、藺相如齊名。秦國攻打韓國,廉頗都說“救不了”,趙奢卻說狹路相逢勇者勝,硬是帶著人以少勝多,痛擊強秦,被趙惠文王封“馬服君”,意為能征慣戰。

“馬服君”的兒子之一就是趙括,“紙上談兵”的主角,雖敗軍後身死謝罪,但後人趙興仍以其愧對祖國,崇拜先祖趙奢,就以“馬服君”改姓為“馬”,漢武帝時馬通率全家遷徙到陝西扶風,東漢時“伏波將軍”馬援為馬氏帶來了輝煌。

現在,馬氏後人將趙奢尊為馬氏之祖。據史料記載,趙奢死後葬於紫山,2300年之後,紫山上矗立起馬氏族人修建的趙奢巨像。據考證,在趙興之前,中華姓氏中沒有出現過馬姓,所以與其他姓氏相比,馬氏的根源是最集中的。

欒城——校姓起源地

石家莊市欒城區北長村住著1000多名“校”(讀音xiào)姓村民,奇特的姓氏讓周邊村民感到好奇,也讓校姓村民對祖先身世十分迷惑。長久以來,該村便流傳著校姓村民老祖宗系蒙古人的傳說,經過該村村民及多地校氏家族成員求證,推斷出校氏家族系成吉思汗後裔。

2012年10月18日,河南省中牟縣召開校氏族源鑑定會,中國社科院、中國元史學會、河南省社科院、內蒙古大學等4家機構的專家共同確認校姓村民系成吉思汗後裔,欒城區北長村代表參加了此次大會,並接受了鑑定書,上千校姓村民終於認祖歸宗。

河北科技大學教師校飛是北長村走出的文化人,從1993年便開始研究校姓歷史,對校氏祖先進行研究考證。校飛說,多年前,多地的校氏人廣泛求證,並請教多名專家,根據推論,包括洪洞在內的山西南部一帶,是成吉思汗之孫拔都的封地。拔都是蒙古西征的統帥,是龐大的欽察汗國的建立者。據此可以推斷:中牟校家是成吉思汗之孫拔都的後裔。同樣,眾多的校姓家族也應該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唐縣——宗姓起源地

《唐縣誌》載,宗高和村於西晉初年(公元266年)建村,村中多為宗姓族人,人們為紀念唐堯和始祖羲和,表達對“堯”帝本義高聳突出和對始祖羲和的敬意,把兩個人的名字各取一字,合二為一定為村名,隨宗姓為宗高和。

唐縣唐堯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宗健介紹說,《河北唐縣宗高和村宗氏家譜》纂修從2009年底開始,歷時三年多,搜尋研究了大量的文獻、口傳和文物資料,考證出宗高和村宗姓的得姓始祖為唐堯時的大臣羲和,得姓緣由是“唐堯賜姓”。

中國地方誌協會學術委員、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呂志毅表示,家譜是譜列同一姓氏世系歷史及其重要人物史事的歷史文獻,是研究中國基層社會情況的文獻基礎。家譜、方誌和國史是構建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

不過,呂志毅也認為,宗氏起源,有說起於西周宗伯之官(見《周禮·春官·宗伯》),其子孫有以宗為氏的說法;有說宗氏出於子姓,是以祖先的字作為姓氏的,如春秋時宋襄公之弟敖的孫子字伯宗,其後代有以其字“宗”為姓氏等說法。由此看來,宗姓起源說法較多,這是有待進一步研究的。

河北的姓氏

邢臺——與張姓、李姓誕生關係密切

早在2007年,邢臺市就開始籌備建立姓氏文化研究會,邀請文化界、考古界及高級知識分子等百餘名優秀人才進行探討,在2009年8月正式成立了邢臺市姓氏文化宗親聯誼會。

據該研究會調查發現,張氏起源於清河,迄今張姓人口逾億,位居全國三大姓氏之一。2007年張氏宗親的根落於清河,2009年世界張氏總會第四屆懇親大會在清河縣召開,吸引了2800多名海內外張氏宗親,涉及116個海內外張氏宗親團體,世界張氏宗親會撥款7000萬元修建張氏祠堂。2015年,再次成功舉辦世界張氏總會第七屆懇親大會,28個國家和地區,188個代表團,66個張姓宗親組織,6000餘人參加懇親大會。2016年5月28日,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以及中國大陸24個省的142個代表團、39個張氏宗親組織,共計3000餘名張氏後裔齊聚清河華夏張氏祖庭,舉行丙申年華夏張氏祭祖大典,“張氏”文化品牌,已成為清河縣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隆堯,天下李氏的根。近年來,隆堯縣十分重視對李氏故里這一宗親文化品牌的打造,相繼成立了李唐故里研究會、趙郡李氏宗親聯誼會,創辦了《李唐故里文化》會刊,出版了一批歷史文化叢書,並先後參加了諸多交流活動,還舉辦了“趙郡李氏與唐文化”高端論壇。今年3月31日,全國李氏企業家齊聚隆堯尋根祭祖,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名李氏企業家齊聚邢臺市隆堯縣,舉辦李氏企業家精英懇談會,打造全國知名李氏文化產業園,推動經濟社會協同大發展。特別是去年,隆堯縣被確定為2018年全球李氏懇親大會首選舉辦地,隆堯縣加快了對唐祖陵保護開發和柏人城遺址考古工作,強力實施李氏文化園等一批文化工程,加快啟動後周文化影視基地、李氏根文化基地等一批文化產業項目,“唐堯聖地、李氏故里”文化名片正在國內外叫響。

(燕趙都市報 記者 孫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