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紙上談兵,趙括其實是被冤枉的

春秋戰國 趙括 趙奢 廉頗 一家獨道 一家獨道 2017-10-28

“紙上談兵”出於戰國時趙國名將趙括,這似乎也成了他在歷史中的代名詞。趙括因為長平之戰的慘敗而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之上,他一人揹負了趙國衰敗、五十萬將士生命的責任。對於這位生前位高權重的將軍,趙國卻無人為之立傳,甚至司馬遷在《史記》之中也略過了他。

所謂紙上談兵,趙括其實是被冤枉的

首先,看看趙括紙上談兵這一故事。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馬服君趙奢之子。趙奢因為受到平原君舉薦而得到趙王的重用,主管全國賦稅,後又解瘀與之圍,大敗秦軍。因此,趙奢與藺相如、廉頗成為趙國的三根頂樑之柱,可謂是舉足輕重。趙括出身名門,自幼就熟讀兵書,對軍事方面也有自己的見解,少年時代即隨父親出戰。少年趙括曾獻計幫助父親趙奢一個月之內攻下了趙軍久攻不下的麥丘。公元前270年,趙括運用反間計,成功地解救了瘀與地區,因此揚名。儘管如此,在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爆發之始,趙括也沒有任何實際帶兵打仗的經驗,在軍隊中他更多地扮演了軍師的角色。

所謂紙上談兵,趙括其實是被冤枉的

公元前260年,秦王命王齡進攻韓國上黨地區,並且順利地佔領該地區,但是上黨地區早在兩的前已歸屬於趙國,此次秦進攻上黨,趙孝成王就派名將廉頗出戰,廉頗駐軍長平,與秦軍交戰,採取了自己不擅長的消耗堅守戰略,秦軍不斷吞食趙軍,完全佔領了上黨地區,這對趙國都城邯鄲十分不利。因此,趙國內部出現了混亂,不斷有人提出建議,換下廉頗。最終,趙王聽取樂毅的建議,由趙括取代廉頗,對戰秦軍。趙括率領四十萬大軍,改守為攻,主動全線出擊,向秦進攻。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伴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終,趙括突圍不成,戰死長平,四十餘萬趙兵盡被坑殺。

綜上,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趙括雖然有跟隨趙奢出征的經歷,但是從來沒有獨立為將、帶兵打仗的經驗。雖有謀略,但是卻缺乏實際作戰經驗。在以前大大小小的戰役之中,他都沒有機會得到重用,大多數戰功只是靠“軍師”而得來的。因此,在關鍵的時候,趙括上陣打仗,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並不是很高。

所謂紙上談兵,趙括其實是被冤枉的

二、趙軍在經過長久的持久戰之後,早已疲憊不堪。趙國雖然強大,但已經不是趙武靈王時候的趙國了,在經過了趙惠文王策劃的“沙丘之亂”之後,趙國的國力也在逐漸地削弱,此外權臣和趙國公室的內鬥,導致大量人才被埋沒,這其中也包括趙括。趙國的實際情況,根本就支撐不了長久的消耗戰,加上廉頗的消耗,讓趙括上任之後,除了速戰速決以外,更無任何選擇。

三、趙括上任以後,大量修訂軍紀,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這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也是趙括經驗不足的表現。臨陣易帥,就給將士造成了極大的心理負擔,雙方要形成一種新的戰鬥力,需要一段相當長的磨合期,這樣的臨陣改革只會帶來更多弊端。

所謂紙上談兵,趙括其實是被冤枉的

四、這點是最能直接證明趙括是否是“紙上談兵”的關鍵,即趙括在戰役之中所採用的戰略戰術。當時秦軍在西,趙軍在東,秦軍以西是河水很寬很深的沁水,趙軍以東是河水很寬但水淺的丹水,兩軍之南是太行、王屋山脈,北面也是太行山的山脈,整個戰場由山脈和河水組成了一個矩形。但是,南面的山脈已由秦軍所佔,北面的山脈為秦趙共同佔有。因此,無論是哪支軍隊要全身而退,都只有選擇水路,要麼是渡過丹水,要麼是乘船渡過沁水。趙括決定派晉陽趙軍南下支援沁水西岸的趙軍,控制沁水西岸一帶,再向西進攻秦軍,配合自己的大軍東西夾擊秦軍。但是,趙括沒有想到的是,沁水西岸的趙軍並沒有完成自己的命令,未能控制沁水西岸,所以當趙括大軍一路追隨不斷向西撤退的秦軍至沁水河東岸時,不但沒有消滅秦軍,反而使自己陷入了秦軍的包圍圈之中。最後秦軍騙降趙軍,兩軍再戰,死傷無數,趙軍四十萬大軍終因力竭而敗,趙括自殺殉國。其實,趙括的部署可謂得當,只是趙皮牢、晉陽二軍未能完成任務,殊為可惜。秦國雖然勝了,卻也因為趙括的殊死反擊而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兵回國。

所謂紙上談兵,趙括其實是被冤枉的

趙括在戰爭中的確犯了一些錯誤,錯誤的原因在於其經驗不足。但是深糾其因,也是由於趙國國內權臣舞弊,人才得不到重用有關。趙括在長平之戰中,並不是“紙上談兵”,失敗也是現實所逼。

“感謝您閱讀我們的原創文章,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為我們點贊!若對本文有不同的觀點或建議請寫在評論裡和大家一起討論,小編真誠地歡迎您關注我們,從而進行更加深入地探討,我們將為您推送更多優質的內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