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長平——秦趙霸主爭奪戰

春秋戰國 趙孝成王 廉頗 白起 趙括 太阿野史 2018-12-05

太行山,號稱“天下之脊”,也就是說誰佔領了太行山,就有了天下的脊樑,太行山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太行山南部的韓國上黨郡,在三家分晉之後,將魏國和趙國分割為東西兩部分。由於秦國已經全部佔領魏國太行山以西的領土,如果秦國佔領上黨郡,將切斷趙國晉陽與邯鄲的聯繫。攻佔上黨郡對於秦國來說,有三重意義,一是削弱韓國,以進一步兼併韓國;二是從中間分離趙國領土;三是居高臨下對趙、魏形成地緣優勢。如此一舉三得,秦國當然是要發兵攻打上黨!

圍繞太行山的爭奪,實際上主要是圍繞太行山十條通道的爭奪。太行山十條通道,東西走向九條,南北走向一條。其中第二到第六條通道,與韓國上黨郡有關。公元前265年,秦軍登上太行山,攻佔韓國上黨郡西部的端氏,遭到韓國的頑強抵抗。

血戰長平——秦趙霸主爭奪戰

如果把上黨郡分為三個板塊的話,是北部以屯留為中心的北上黨,西部以端氏為中心的西上黨,以及以長平為中心的東上黨。現在秦國攻佔了西上黨端氏這個板塊,付出了比較大的代價,而當秦軍繼續東進,試圖進入東上黨的時候,被韓國人依空倉嶺修築的高平關給阻擋了。秦軍傷亡慘重,韓軍抵抗激烈,算下來秦軍共傷亡達到七萬之巨,還只攻下了三分之一個上黨,而上黨另外兩個板塊,韓軍的防禦力度明顯加強了。

秦昭襄王、相國範睢、武安君白起,不得不重新規劃進攻上黨郡的策略。韓軍抵抗頑強,重要原因是來自韓國本部的援兵和物資源源不斷,韓軍利用有利地形,負隅頑抗。秦國如何來削弱上黨郡的對手,甚至一針見血,一劍封喉呢?

新的戰略很快制定出來,秦國將改變進攻方向,將兵力轉移到太行山南部,切斷韓國本土通往上黨的道路,以此孤立上黨,進而再奪取上黨。陘城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如果秦國攻佔了陘城,那麼韓國將失去唯一個通往太行山上黨郡的入口,上黨郡將成為一塊巨大的飛地。

韓國的地形像一個葫蘆,上下兩頭大,中間小,為此,秦國制定了一個“半韓”的實施方案。所謂“半韓”,就是佔領韓國一半的領土。如何實現這一目標,而又自身損失最小呢?秦昭襄王、武安君白起、相國范雎,這可都是當世豪傑,他們鑽研出來的戰略,不可謂不毒辣。

血戰長平——秦趙霸主爭奪戰

秦國“半韓”戰略為:猛攻韓國中部狹窄處的各要塞,最後攻佔中部的大城野王城,將韓國分割成都城新鄭所轄區域和上黨郡兩塊土地,這樣一來上黨郡自然就成為韓國國都新鄭統治不到的一塊飛地,然後再迫使韓國將上黨郡這塊大蛋糕拱手送上,秦國就能佔領一半韓國的領土。

當然,以秦國的軍事實力,不進行任何戰略佈局,一個城一座山頭去攻佔,花上十年二十年,攻佔半個韓國也不在話下,但已經六十歲花甲之年的秦昭襄王可不想等上十年二十年。目標明確了之後,武安君白起親自統兵,幹起了一個普通將軍乾的活,攻城拔寨。

公元前264年,白起統領的大軍,隆隆開到韓國河內郡,重點進攻陘城。

滾滾煙塵中,白起穩坐戰車之內,黑白分明的瞳眼正發愣,想起了老部下:要是將軍胡陽不死,我這把老骨頭就不用這麼折騰了。歲月不饒人,馳騁戰國三十餘年的武安君,白髮悄然爬上他睿智的腦袋,過去的戰友所剩不多,白起也漸感去日無多。

韓國人清楚陘城對上黨的重要性,丟失陘城恐怕上黨也將不保。因此韓軍在陘城戰區佈置了足足五萬兵力,以陘城為中心,加上方圓數十里之內的壘城要塞,依託險山惡水組成了一個鋼鐵般的防禦體系。

武安君一生打了多少大仗硬仗,然而眼下韓人抵抗的決心,也讓老將軍暗暗吃驚。武安君在絕對優勢的兵力下,耗時一年,秦軍經過多次浴血奮戰,以慘痛的代價攻克了陘城防禦體系。而韓軍也非常悲壯,以“城在人在,城丟人亡”的堅強意志,全體殉職,被斬首五萬。可是身在戰地的武安君,很快發現諳熟太行山地形的韓國人,並沒有因為太行徑被斷而與上黨郡完全失去聯繫。韓國人利用對山勢的熟悉,通過丹水、沁水、以及懸崖峭壁上的小路,與上黨郡依舊保持著往來。白起立即下令,繼續攻打河內郡其他城邑,並且封鎖河流通道。

血戰長平——秦趙霸主爭奪戰

公元前263年,秦軍攻佔太行山東南的修武等城邑,至此,韓國河內郡就只剩下野王一座孤城。公元前262年,秦軍連野王也一併攻克。野王是丹水與沁水匯流之地,秦軍攻佔這裡,不但將河內郡全部拿下,而且徹底切斷了韓國本土通往上黨郡的水上通道。連續三年,戰國第一名將武安君白起,瘋狂攻打韓國中部要塞,終於將韓國一分為二,將上黨郡徹底變成了一塊飛地。至此,老將軍白起的工作完成,疲憊不堪的武安君回到咸陽療養,剩下的事情就交給那些靠嘴吃飯的使臣。

接著,秦國使臣接二連三到韓國,給韓桓惠王施壓,讓韓國割讓飛地上黨郡給秦國。韓桓惠王,由於他在任期間,韓國是戰國七雄最弱的,且處於秦國東進的槍口上,韓軍屢吃敗仗,韓桓惠王總是被人小看。

韓桓惠王實際上是很不簡單的一個國君,他後來將女兒嫁給秦莊襄王,又慫恿秦國修鄭國渠,表面上唯秦國馬首是瞻,實際上外寬內深,老謀深算。

上黨郡所轄領土,比韓國的新鄭、陽翟所轄加起來還大,韓桓惠王怎捨得白白送給秦國。但是韓桓惠王必須表態,將上黨送給秦國,否則就在黃河對岸河內郡的秦軍,恐怕還會揮師渡過黃河來攻打新鄭。怎麼辦,韓桓惠王作出一個完美的計劃,可以一石三鳥。

首先,韓桓惠王表面對外宣稱,韓國放棄上黨郡。但是他又祕密給上黨太守靳黈下令:不得投降秦軍。這樣一來,上黨郡的守軍拒不退守,更不交出城邑,秦軍卻已經在休整,鬆懈了下來,白起也已經回咸陽了,秦軍也有秦軍的困難。秦昭襄王繼續派人,給韓桓惠王施壓,並派將軍王齕統領秦軍,在河內郡營造聲勢。

接下來,韓桓惠王又大張旗鼓派自己的親信,將軍馮亭去接管上黨郡,並要求其將上黨郡獻給秦國。馮亭到了上黨郡接替靳黈後,不但拒絕投降,並誓與上黨共存亡,堅決與秦軍抵抗到底,而且還聯絡趙國,要將上黨郡獻給趙國。趙國在長平之戰前,是史上最強的趙國,趙孝成王和平原君對這種飛來橫財當然是照單全收。這麼一來,韓桓惠王在自己沒有任何嫌疑的情況下,將秦軍的戰火成功地引向了趙國,高明!

起初,上黨太守靳黈抗韓王命不尊,天下都以為靳黈只是一位是個純粹的愛國和忠貞之士,誰也沒想到這是韓王的本意。後來,當韓王派親信馮亭去接管上黨郡,馮亭一到上黨立即違背韓王的“旨意”,其實這也是韓王事先就設計好的故事情節,好讓自己置身事外,讓秦趙狠狠鬥一場。馮亭派人找到趙王,對趙王說:“韓不能守上黨,且以與秦,其民皆不欲為秦,而願為趙”。

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和平陽君趙豹商議此事,平陽君主張不接受上黨郡,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趙孝成王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二人勸趙孝成王接受馮亭的上黨郡,他們說:“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趙孝成王說:“好。”趙孝成王又問平原君:“接受上黨的土地,秦國必定派武安君白起來進攻,誰能來抵擋?”平原君回答說:“別人難與白起爭鋒。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勝任。”

於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以防備秦軍來攻。

血戰長平——秦趙霸主爭奪戰

趙國接收上黨之後,立即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勇將廉頗親自掛帥,十餘萬大軍開赴上黨。趙國大軍開進上黨,但見旌旗蔽野,劍戟橫空,人如猛虎,馬賽飛龍,不戰而得上黨郡剩下的十七個城邑,趙軍將士心情愉快。

趙軍在上黨的部署,集中在東上黨這個地緣板塊,由於北上黨的屯留並不需要直接面對秦軍,因此東上黨的長平,就成為了趙軍主力部署地點。此後的長平之戰,就是圍繞長平這個板塊而展開。

丹河,將趙軍的防線自然分割為兩個部分,西南部是直接面對秦軍的第一道防線,東北部是廉頗構築的第二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由裨將趙茄鎮守,以光狼城為中心,背靠丹水。防線南部是新修築的長城壁壘,抵禦從太行徑方向前來的秦軍。防線東部,是空倉嶺上的高平關,抵禦從白徑方向前來的秦軍。由於高平關比較狹小,只能容納不到一萬軍士,因此又在高平關背後修築了兩座鄣城,作為高平關人力物力的補充。

第二道防線,由廉頗親自坐鎮,以長平大營為中心,面對丹水,北部是連接北上黨的紐帶百里石長城,南部則有兩座最高山峰韓王山和大糧山。韓王山上建立了瞭望臺,主將廉頗在這裡發號施令。大糧山則是趙軍屯樑的所在,糧草輜重皆囤積在此。這兩座山嶺高陡峭,各有數萬人把守,就是十倍的兵力也休想攻克。趙軍這種佈陣,即便不懂軍事的人,也能體會到名將的風範,依山傍水,層層設防,滴水不漏。

秦昭襄王很生氣,秦國忙活了數年,最後被趙國撿了便宜,如果就此罷手,那麼上黨郡三個地緣子板塊,秦國佔了最小的一個,趙國則佔了兩個大的。秦昭襄王本打算徹底打垮韓國之後,再對付趙、魏,現在趙國橫插一槓讓當時軍事實力最強勁的兩個諸侯提前進行決戰。

於是,長平大戰一觸即發。

秦昭襄王令還在河內郡的王齕整頓軍馬,進攻上黨郡。

王齕,在秦國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當中,是個第十級的左庶長,在胡陽陣亡之後,就僅次於武安君白起了。左庶長王齕,接到軍令之後,第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從哪個方向對趙軍發起進攻。

王齕有兩個選擇,一是南部的太行陘,二是西部的白陘,這個問題考驗著秦國的左庶長。秦軍如果從太行陘發起攻擊,將直面趙軍的南長城,這條防線是由無數壘城組成,趙軍約兩萬人左右,戰線很長,秦軍強攻的話,將步入苦戰卻不能下的節奏。秦軍如果從白陘方向發起攻擊,將面對趙軍西部的空倉嶺防線。空倉嶺,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山嶺,山體石質,嶺高陡絕。這道山嶺從北向南蜿蜒八十餘里,嶺中央有一道橫貫東西的峽谷陘口,很早之前韓軍就因地形而建造了高平關。

高平關險峻異常,南面是峭壁,北面是陡澗,唯中間峽谷貫通東西。這道峽谷東西長約一里,南北寬約兩裡,是趙軍咽喉要害之地。高平關的東面,趙軍裨將趙茄構築了兩座鄣城,與高平關形成犄角之勢,隨時可以支援高平關。

為什麼在雄關的背後,還要修築兩座鄣城?

因為高平關規模不如函谷關、武關這種要塞,可容納的軍士僅僅五千上下,一旦戰爭開打,可以由兩座鄣城的將士來替換高平關上的傷亡者。高平關的這個弱點,被敏銳的王齕發現,併為此制定了一個戰術。王齕令秦軍一部原地營造聲勢,然後統領主力從河內郡迂迴到河東郡,再從白陘登上太行山,最後攻打高平關。

秦軍中軍大帳,王齕躊躇滿志,召集一干大將,高聲訓話:“好男兒建功立業,正在此時!”將軍們個個熱血沸騰,高呼“踏平趙國”的豪言壯語,大帳四周掛滿上黨郡的野獸毛皮,豺狼虎豹都有,他們一個個陰森地看著這群激動的人類,知道一場大戰便要開始。

趙軍方面,趙茄發現秦軍從西部發起進攻,於是自己親自坐鎮高平關,針尖對麥芒。趙茄出現在戰爭第一線高平關,讓趙軍士氣大振,人人慷慨激昂,欲與秦軍決一死戰。可是趙茄卻沒有想到,秦軍此次攻打高平關,並不是先鋒部隊,而是王齕的主力軍,人數是趙軍的幾十倍。

當秦軍漫山遍野發起凶猛攻勢的時候,趙茄意外地被流矢擊中身亡,群龍無首,短期內對關上的趙軍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影響。王齕銳眼馬上就看出高平關上的異樣,他哪能給趙軍以喘息之機,立即下令不分晝夜地輪番攻擊。趙軍廉頗還來不及派人接管第一道防線,高平關便被秦軍攻克,關上五千趙軍全體壯烈殉職。

血戰長平——秦趙霸主爭奪戰

從高平關開始,趙軍防線依次是高平關、二鄣城、光狼城,三位一體的防禦體系,如今高平關告破,後面的二鄣城、光狼城並無險峻山脈依靠,失守只是個時間問題。而趙軍南線的長城防線,也很有可能會被秦軍從內部瓦解。此時趙國勇將廉頗,又一次讓人看到名將的風範,他趁秦軍休整之機,將南線的趙軍全部調回丹河東岸,放棄第一道防線,固守第二道防線。

王齕當然很清楚廉頗的意圖,他下令所有能站著的士兵,都進一步向東挺進,以圖在趙軍撤退之時擴大戰果。為了讓南長城兩萬趙軍能順利撤退到丹河東岸,二鄣城和光狼城的趙國守軍,則根本就沒有撤退的打算,他們視死如歸,一直戰鬥到流盡最後一滴血。趙國真是難啃的骨頭,王齕雖然攻佔了趙國丹河以西全部陣地,但是傷亡居然比趙軍還多,接下來面對丹河以東廉頗的第二道防線,秦軍的情況並不樂觀。

我們來看看目前上黨郡的局勢。北上黨控制在趙國手中,西上黨控制在秦國手中,而東上黨,則以丹河為界,秦趙各控制一半。

我們再放大丹河戰場,看看趙軍第二道防線的格局。在趙軍第一道防線的東面,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河,叫丹河,廉頗就在丹河東岸建築營壘,構築第二道防線。

在這第二道防線上,有兩座特別高的山,大糧山和韓王山,這兩座山不但是丹河東岸最高的山,也比西岸所有山都高,因此,西岸秦軍的動向,通過這兩座山,看得清清楚楚。

這第二道防線,才是廉頗的重心所在,因此廉頗把趙軍主力放在這第二條防線上。可以這樣說,第一道防線被突破,完全在廉頗的預料之中,只不過秦軍來的比預期更凶猛,趙茄陣亡更是有些意外,第一道防線也丟失得過快了。廉頗利用丹河天險,以及大糧山和韓王山的地利,將王齕的秦軍阻擋在丹河以西。

不過,誰也沒想到的是,這場以丹河為界的對抗,從公元前262年持續到公元前260年。趙、秦兩軍不斷增兵,陳兵數十萬於韓國上黨郡(現屬趙國)近三年。

這場戰爭成為雙方國君都不願意看到的持久戰。

持久戰有什麼危害呢?由於雙方各幾十萬大軍不能離開上黨郡,而這些大軍每日必須消耗大量軍糧和物資。這造成國內農業生產滯後,商業萎靡,百姓苦不堪言,每個家庭幾乎都有丈夫或者兒子在軍中,社會問題層出不窮。

趙國農業根基不如秦國,趙國北方五原郡、九原郡、雲中郡、雁門郡、代郡面積佔趙國一半,卻沒有農耕,不能提供糧食。平日這些地方還要從中原各地調糧,因此趙國不得不從他國高價購入糧食,趙國國庫空虛,趙孝成王苦不堪言。

如果秦趙兩軍再在丹河兩岸耗上三年,秦國會被耗窮,趙國會被耗垮。為了停戰,趙孝成王首先派使臣到秦國,請求和談。在這個時刻,秦國相國范雎,一對眼半開半闔,山羊鬍子的嘴巴里,吐出了兩個毒辣的建議。

一是昭告天下,趙國派人來求和,以絕諸侯前往趙國的援軍。

二是迫使趙國換將,換上主戰派的將領,再由武安君親自掛帥,與趙軍決戰。

秦國讓天下諸侯知道,趙國派人來求和,諸侯們當然不會傻到,在秦趙停戰的時候來支援趙國。

至於迫使趙國換帥,是因為廉頗打定主意不進攻,雖然趙孝成王多次催戰,廉頗都置若罔聞。要讓趙軍渡河決戰,非得讓趙國換一個主攻派的將領不可。

血戰長平——秦趙霸主爭奪戰

趙軍丹河防線,韓王山上。

趙軍統帥廉頗正站在山頭,俯視對岸秦軍連綿數十里的營壘,廉頗身形雄偉如山,在趙軍中的威信有如定海神針。不過廉頗望著對岸的形勢,始終找不到秦軍的破綻,心中湧起一絲不安。

趙孝成王已經數次派人來催戰,可是廉頗大將軍始終認為,堅守是唯一的良策,拒絕渡河發起進攻。廉頗望著對岸依稀可見的無數黑色大旗,心中忐忑,他和趙軍的命運究竟會如何呢?

經過秦國間諜們的一番努力,趙孝成王最終啟用了主攻派的代表將領趙括,替換主守派的廉頗統領趙國大軍。

趙國換將,與能力無關,只是理念上的差異,廉頗固守的思維,讓趙國撐不起,被迫換上主攻的趙括,以早日結束戰爭。

為什麼趙國換上的是趙括呢?趙國還有沒有其他名將?

除了廉頗,還有一位老將龐煖,他是趙武靈王時期的將領,資歷足夠,但是能力還未被證明可以統領幾十萬大軍。龐煖是十幾年後廉頗樂乘都不在的時候,才擔綱起趙國首席大將的重任的。

再就是田單,論能力田單是沒有問題的,就憑他為齊國復國的巨大功勳,到那一國都應該是大將,可是田單終究是齊國宗室,趙國曾用田單攻克過燕國的幾座小城,僅此而已。

現在來看看趙孝成王刻意提報的三位將領,樂乘、李牧、趙括。

樂乘不算新人,他在趙惠文王時期就很受重視。樂乘多年來充當廉頗的左右手兼得力干將,他的戰術思路和作戰手段與廉頗幾乎一致,可以說他就是趙孝成王的廉頗。與脾氣火爆的廉頗不同,樂乘的性格低調,對兩任趙王都言聽計從,與朝中大臣關係也比較融洽。作為大將,樂乘比廉頗更容易駕馭,假以時日,若樂乘建功立業,用樂乘替代廉頗也是可能的。

上任伊始,趙孝成王當然不可能立即用樂乘替換廉頗,考慮到廉頗的面子,趙孝成王在任二十年,一直讓樂乘充當廉頗的副手。(後來繼任的趙悼襄王,就不太懂得平衡大將之間的關係,用樂乘替代廉頗,結果釀成大禍)

此外,趙孝成王慧眼看中了另一位來自北邊的將領李牧,趙孝成王令其為將,擔綱抵禦匈奴的重任。此時的李牧,並未立有大的戰功,功勳就更談不上了。李牧還有一個身體缺陷,他的右手是斷肢!

一個沒有顯著戰功的人,一個右手殘疾的人,如果能當上將軍,那隻能說當時的國君很開明,趙孝成王就是相信,李牧的腦袋裡面蘊藏大智慧。但是李牧無論資歷和威望都不夠,人也在北方。

樂乘是主守派,李牧去了北方,好在還有一個趙括可用!

血戰長平——秦趙霸主爭奪戰

趙括是趙奢之子,名將之後,趙奢被封為馬服君,趙括被人尊稱為馬服子。我們從趙括的出身,或許會推測他是個紈絝子弟,但是從馬服君趙奢的嚴厲家教來說,趙括更有可能是將門之後的新銳。

司馬遷在《史記》中談到趙括,讚譽之詞溢於言表:“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意思是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談起用兵,天下無雙。太史公在寫《史記》的時候,用詞是非常考究謹慎的,我們再看看司馬遷對其他名將的評價。

太史公評價白起:“善用兵”。就三個字,給改變戰國局勢的戰神,太史公好吝嗇。

太史公評價樂毅:“好兵”。就兩個字,惜墨如金。

太史公評價王翦:“少而好兵”。比樂毅多兩個字,意思差不多。

太史公評價廉頗:“趙之良將,以勇氣聞於諸侯”。在良將前面加上趙國這個定語,太史公似乎在暗示,廉頗在趙國獨一無二,放眼天下卻難與樂毅、白起、王翦並稱。同時再加一句“以勇氣聞於諸侯”,言外之意廉頗膽略過人,韜略似乎差了一些。

太史公評價李牧:“趙之北邊良將”。良將前加上趙國北方這個定語,太史公似乎不太喜歡李牧,評價比廉頗還要低。現在我們清楚了,太史公對趙括的評價“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是非常高的,趙括自然不是泛泛之輩。

幾乎趙軍換將同一時間,秦國迅速啟用武安君白起,這次啟用是祕密進行的,除了白起的幾個心腹大將,秦軍自己都不知曉。這次換人,表面上看像足球場上的對位換人,你換一個年輕前鋒,我換有經驗的老將對付。但是這次換人,內藏玄機。秦昭襄王對秦軍內部將領下令,誰敢洩露武安君為將,立斬不赦。

秦昭襄王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層意思。

一是忌憚趙括,趙括用兵怎麼樣,誰也不知道,但是趙括早就聲名鵲起,恐怕武安君白起心裡也沒底,能否全勝這個馬服君的天才兒子。

二是擔心趙括知道秦軍換將後,龜縮不前。但是這個可能性似乎不高,因為趙括之所以來長平,就是來結束對峙的,趙國比秦國更耗不起,否則也不會把德高望重的老將軍廉頗給換下。

白起抵達上黨,只見上黨山勢起伏延綿,草木茂盛,風光如畫,武安君卻沒有心情欣賞。武安君下令,加固光狼城附近的壘城,深挖壕溝,佈置陷阱,等待趙軍前來突擊。

趙括到了前線,也做了一番大的變化。

首先,趙括更換了部分將領,也更改了約束。

趙括說到底,也只是一個人一個腦袋,他要指揮四十餘萬大軍,每個人都要如臂使指,就得依靠他帳下的這些將軍,這些都尉,這些百夫長。如果算到百夫長級別,四十餘萬大軍就有四千多個百夫長,要指揮這麼多人,當然要換上與自己一條心進攻的將領。那些還念念不忘廉頗,一心只想防守的將領,勢必在進攻中不得力,與其戰時拖後腿,還不如現在就換了他們。至於更改約束,更加勢在必行,因為廉頗此前的約束,是以防禦為主的,要進攻了,指揮號令當然要改成進攻為主的。趙括就像一個足球教練,要求他將一支意大利式防守型球隊,改造成一支西班牙式進攻型球隊,不更換隊員和改變戰術,肯定是不行的。

每個將軍,都有自己的一套風格,趙括首次作為主將,便指揮四十餘萬大軍,沒有發生什麼亂子,已經展現了其大將風範。趙括穩定軍心後,指揮趙軍渡過丹河進行了大反攻,長平大決戰終於登場!

趙軍沉寂了三年,突然之間的反攻,爆發的威力還是非常可觀的。趙軍前部狂飄突進,如同一陣陣狂風捲起,往秦軍壁壘衝來。

為了誘惑趙軍深入,王齕偷偷調走部分第一線的守軍到光狼城集結,同時下令,任何情況下,所有守軍必須堅守壁壘。數十萬人短兵相接,氣氛攝人心魄,雙方殺得屍橫遍野,上黨的大地顫抖不已。

秦軍光狼城大營,黑色大旗迎風飄揚,上面繡著黑底白字的“王”字,秦軍對內仍然隱瞞著武安君上任的消息。秦軍中軍大帳,眾將校憋了兩年多,如今見趙軍傾巢出動,紛紛請戰支援前線。不料王齕卻一反常態,堅持不支援,眾將圍住主將王齕,個個激動不已。一位裨將懇求道:“大將軍,趙軍氣焰如此囂張,何時才能出戰啊。”王齕搖頭示意堅守不戰。

又一位將軍鄭安平道:“大將軍,不救前方營壘,至我大軍損兵慘重,究竟是何故!” 王齕不答話,不論怎樣秦軍確實損失慘重,他這個主將難辭其咎。鄭安平又道:“將軍膽怯的話,我鄭某願帥一軍前往迎敵。”說罷就做出賬領兵狀。“放肆!”武安君白起一聲厲喝,從屏風後面閃出。

眾將見一位頭不大下巴尖尖的老將,正是白起,眾將大驚道:“武安君!”那鄭安平雙腿亦像綁在木頭上一樣紋絲不敢動。

“諸位將軍,引誘趙軍渡過丹河,退守空倉嶺一線,是本侯的意思。”武安君正色道。

武安君正待多言,帳外不遠處鼓聲、號角聲四起,一名軍士來報:“稟報將軍,趙軍前部數千人攻打光狼城!”帳中將校懼驚:“趙軍來的如此快!”

只有武安君笑道:“本侯為何一退再退,馬上就有答案了,諸位立即去指揮守壘,沒有本侯的命令,不準一個軍士出壘迎戰。”

趙軍來的快,而且來的堅決,因為武安君作戰的一貫思路,是不惜軍士性命,無論是對方的還是己方的。為了讓趙軍遠離丹河,武安君令王齕將部分第一線丹河守軍召回,然後命剩下的守軍堅守不能退,同時又不派援軍,等於是將幾萬丹河沿線守軍置於趙軍的刀槍弓弩之下。

捨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若是不假戲真做,讓趙軍殺死幾萬秦軍,豈能讓趙括繼續進兵。趙國朝堂之上,年輕的趙孝成王意氣風發,對眾臣道:“馬服子不負寡人之望,秦賊,待趙括將軍到河內將爾等生擒!”

趙國眾臣紛紛向趙孝成王道賀,趙孝成王躊躇滿志,一副即將完成祖父、父親未完成的功業模樣。

血戰長平——秦趙霸主爭奪戰

入夜,秦軍光狼城大營,中軍大帳,熊熊燃燒的牛油火炬,將帳內照得宛如白晝。帳內依稀可聞幾裡外,趙軍將士的吶喊“直搗咸陽”,聽著分外刺耳,這也說明趙軍主力已經到達附近。大將王齕緊握拳頭,對上首的武安君興奮道:“君上,趙軍終於上鉤了,此番定要殺他個片甲不留。”白起壓抑住興奮之情,迅速安排了將軍王陵和司馬梗兩項任務,二人領命而去。

王齕對武安君的計謀佩服的五體投地,為自己的輕率感到些許不好意思,高聲請命道:“君上,可有任務交予莫將?”武安君道:“將軍莫急,待趙軍後撤,將軍可趨兵猛追。”

這個時候,趙軍大部反擊至光狼城附近,遭遇到了秦軍依城修築的無數壁壘。長平之戰秦軍損失慘重,從趙軍開始反攻到遭遇壁壘,這一階段已經讓秦軍付出慘痛代價,武安君佈置的幾萬誘餌,幾乎全軍覆沒了。

光狼城和附近壁壘,磙木、擂石齊下,趙軍前部數萬人不得不限於停滯。趙軍還不知,光狼城附近的秦軍數量,要超出趙軍不少。

一支上千人的趙軍迫近,此時弩箭從天而降,黑壓壓的把天空都遮住了。黑雲蓋下,一瞬間這一支趙軍竟是連呼喊哀號都沒有來得及發出,上千攻城趙軍靜悄悄地瞬息間就被屠戮個一乾二淨。

趙軍震驚!全身汗毛都豎起的驚悚!

秦軍痛快!一口惡氣出之而後快的舒暢!

這是整個戰局的轉折點,若是趙軍繼續全線進攻,這一千趙軍就是他們的前車之鑑。當趙軍在光狼城附近遭遇秦軍堅固的壘城,趙括審時度勢,下令全線退兵。打不贏就撤,這無可厚非,如果說在野戰中趙軍還佔優的話,攻打堅固的壁壘,趙軍損失就大了。

這好比足球比賽中,一方大舉進攻取得1:0的領先優勢,立即轉為防守。

看來趙括確實有兩把刷子,並沒有一味地只知道進攻,趙括天下莫能當的兵法,絕非浪得虛名。

然而武安君白起,也絕對配得上“善用兵”三個字,就在趙軍取得局部勝利的同時,武安君白起的兩路神兵,從天而降般於兩側偷襲趙軍丹河東岸的大後方。

第一路秦軍,由司馬梗統領兩萬五千人,從東北面繞到趙軍百里石長城後面,切斷了長平趙軍與邯鄲以及北上黨的聯繫。

第二路秦軍,王陵領五千輕騎兵渡過丹河,切斷了長平趙軍與大糧山的聯繫,大糧山是趙軍屯糧所在,秦軍雖然不能佔領大糧山,切斷道路卻是可行的。

隨著戰況的深入,白起也對這兩支神軍不斷增兵,力圖困死趙軍。反過來趙軍撤退,秦軍追擊。

在趙軍撤退的過程中,王齕豈能讓趙軍安然撤退,他統領秦軍對趙軍展開壓迫式的追擊,不讓趙軍返回丹河東岸,也為兩路神兵爭取時間。趙軍一面放火燒林,一面佈置陷阱,用強弩兵斷後,退得盡然有序,秦軍縱然能拖慢趙軍的步伐,卻不能大規模殺傷趙軍。

趙括指揮的趙軍,在付出一定代價後,主力還是渡過丹河,又回到長平大營。在這一攻一撤的過程中,趙軍損失不小,至少有數萬人陣亡,秦軍損失反而更大一些。

然而秦軍的損失絕對也是值得的,就在趙軍退回長平大營的時候,秦軍司馬梗部攻克北部的百里石長城,王陵部則切斷了大糧山與長平大營的聯絡。現在戰場的格局大為不同,就在趙軍這一攻一撤的過程中,秦軍已經對趙軍完成了戰略包圍,趙軍被限制在白裡石長城、丹河、小東倉河谷這個三角區當中。

如今趙軍與大糧山的屯糧點失去聯絡,趙軍若要打通糧道,必須控制住小東倉河谷。

然而小東倉河谷河水雖不深,但兩岸懸崖峭壁,亂石嶙峋,除偶爾冒出的幾蓬雜草之外,別無他物。

要在毫無隱身之處的小東倉河谷運送糧草,趙軍明知難有作為,也不得不奮勇突圍。趙括令部分趙軍分別向百里石長城方向和丹河方向突圍,吸引秦軍的注意力,卻派出一支精兵往大糧山強運糧草。可秦軍主帥是白起,哪能這麼好糊弄,白起錨定趙軍缺糧,他增兵最多的地方就是小東倉河谷。

趙軍搶運糧食,秦軍拼命阻擊,兩軍在小東倉河谷展開激戰,河裡和岸上,一時喊聲鼎沸,殺聲震天。

小東倉河谷中,屍積河道,血流成渠,極少數趙軍血盈袍鎧,也只扛了數袋糧草到達長平大營。趙軍長平大營還有三十萬上下,光是千夫長就有三百多個,這點糧食也就是千夫長們一頓的口糧,就連趙軍的燃眉之急都解不了。白起下令,秦軍守住各個山口要道,修築壁壘,將三十餘萬趙軍困在長平。

雖然白起用兵如神,但是秦軍此時還未獲勝,從傷亡來說,秦軍還是大於趙軍的,只不過秦軍開始掌握戰場的主動了。面對秦軍的包圍,兵法造詣天下第一的趙括,並沒有第一時間選擇突圍。趙括不突圍,看似是個錯誤,但站在趙括的角度來考慮,就不難理解了。

秦軍據險而守,突圍將付出慘重代價,而且三十餘萬人撤退,難以調度,半途還要損失不少,突圍並不划算。趙括派人向邯鄲求援求糧,此時若是邯鄲方面派來一支數萬人的軍隊,就能與長平軍一起反包圍秦軍!只要邯鄲運來糧食,長平軍根本不怵秦軍。

要說趙國的援軍,只有李牧的邊軍,實力比較強勁,其他的軍隊數量不足。生死存亡時刻,將代郡、雲中、雁門等地的李牧守軍調來,也就是十幾天的事情。可是當時李牧還不出名,他要十多年後才會大破匈奴。若李牧軍南下,是可以改變戰局,但匈奴亦也有可能乘機南下。

權衡再三,趙孝成王還是不敢調動李牧的邊軍。

於是趙括修築和加固營壘,以防秦軍攻擊,雖然援軍無望,但是隻要邯鄲方面運來糧草,三十萬趙軍足以與秦軍周旋。

此時趙國國內也在動用外交攻勢,趙孝成王和平原君派人到魏國、齊國、楚國借糧,可是長平勝負未分,這幾個國家都不願意借糧給趙國。趙國的餘糧,不足以讓趙軍吃飽,但是也可維繫趙軍一段時間不至餓死,長平的確勝負未分。

然而此時,秦昭襄王卻搞出了驚天動地的大動靜。秦昭襄王將河內郡所有百姓賜爵一級,將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全部徵發到前線。賜爵一級,相當於每人要發一套田宅,一頃地。秦昭襄王深諳激勵之道,此時他是下了血本,決定與將士一起分享日後勝利果實。

河內郡,原屬於韓國,是野王城所在的郡,秦國這前幾年一直在攻佔河內郡的領土,但是卻並沒有在河內郡徵兵。河內郡靠近上黨,秦昭襄王從這裡就地取材,也是時間所迫,這時候時間就是生命。

現在有個問題,秦昭襄王用這一支毫無作戰經驗的新軍做什麼?是去長平戰區衝鋒陷陣,還是給大軍運送糧草呢?

都不是,秦昭襄王要用這一支大軍,切斷趙軍的糧道。趙國邯鄲方面,如果要運送糧草,此前是先從羊腸陘和滏口陘運到北上黨,再由北上黨南下。但是南北上黨之間的百里石長城,已經為秦軍所有,那麼趙軍運送糧草,只能是通過魏國的白陘來實現。

秦昭襄王臨時組建這麼一支軍隊,為的就是將魏國的白陘堵死,徹底斷了長平趙軍的救命糧草。這支秦軍數量足有八萬至十萬,雖然沒有作戰經驗,但是對付同樣是民兵為主的趙國運糧部隊,不成問題。

戰爭打到這裡,趙括的軍隊就難受了,無糧也無援軍,但這並非全是趙括的錯,年輕的趙孝成王比之年邁的秦昭襄王,確實遜色兩籌。在這種危難時刻,名不虛傳的趙括也並沒有手足無措,而是指揮趙軍進行了異常猛烈的突圍。趙軍的猛烈攻勢宛若排山倒海,恰似驚濤拍岸,雷霆萬鈞向著小東倉河谷的秦軍衝擊過來。血腥的味道瀰漫在小東倉河谷的空氣中,秦軍用屍體組成盾牌陣,抵擋住趙軍一波波箭雨,接著雙方刺刀見紅,血戰到底。千軍萬馬,殺得沙石瀰漫,天昏地暗,積屍幾層,天地震撼。

白起不斷增兵,這才抵擋住趙軍猛烈的攻勢,重新控制住滿是斷臂殘體的小東倉河谷。不過,這還只是趙軍強力突圍前的預演,“天下莫能當”的趙括,自然不會只有這點本事。趙軍最為強悍的突圍,在屍橫遍野中隆隆開場。

四萬趙軍精銳,披甲戴盔,整裝待發。趙括將四萬精銳分為四隊,輪流衝擊秦軍營壘。好比足球比賽中,在兩隊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全場比賽一支球隊猛攻90分鐘是不可能的,這是體能決定的,與意志無關。但是比賽中,15分鐘之內進行滿場飛奔的猛攻,卻很常見。

血戰長平——秦趙霸主爭奪戰

趙括讓每一隊趙軍精銳,攻擊一個時辰,然後休整三個時辰,輪番給秦軍造成強勢壓力。如果在足球比賽中,可以每隔15分鐘換掉所有隊員,那麼球隊勢必90分鐘內都能保持強大的攻勢。

足球比賽換人名額沒有這麼多,但是戰爭中卻可以做到,趙括使用的這種高壓打法,在此前的兵書上絕對沒有出現過,看來趙括“天下莫能當”的兵法素養,太史公並沒有刻意誇大。

趙括的四隊精銳,每隊攻擊一個時辰,休整三個時辰,每隊衝擊了四五次之多,一共對秦軍發起了十六到二十次衝鋒,一直保持強大的張力。算時間,也就是在長達兩日一夜的時間裡,趙軍的猛烈突圍,有如長江黃河一般滔滔不絕。在如此困境之下,趙括還能用盡兵法,使出這種分成幾隊,輪番衝鋒的策略,他的兵法素養確實天下沒有第二人了。

如果秦軍的主帥不是白起,恐怕秦軍數十萬大軍,此番絕對要栽在趙括手裡。

武安君白起早就看準了小東倉河谷這個要害,屢次增兵這裡,這才抵擋住趙軍的衝擊,然而趙軍的這次前無古人的衝擊,秦軍能抵擋得住嗎?

秦軍負責小東倉河谷防務的是王陵,此人出身於秦軍銳士,勇冠三軍,若無他這樣的猛將統領,這條線只怕已經失守了。在趙軍這種令人窒息的進攻中,王陵的秦軍頑強抵抗,無奈人的體能有極限,每當趙軍新的生力軍上場之時,秦軍就大吃其虧,所幸白起每個時辰都派援軍前來加入戰鬥。一日一夜之後,趙軍利用生力軍換班的時機,突入秦軍防線的幾個缺口,秦軍的陣線被殺亂,眼看防線要被突破。

王陵睜著嗜血的雙眼,對四周大聲疾呼:“老秦人,給我頂住,賊他趙括!”周圍的秦軍聞主將就在身邊拼命,在這最艱難、最危險的時刻,陡然間聲威大震,以其堅忍和頑強,拼死抵抗,秦軍又爆發出一股莫名的力量,堪堪把趙軍趕出陣地,守住河谷通道。

兩日一夜,王陵精疲力盡,眼裡盡是血絲,背靠幾具不知是敵是友的屍體,仰天道:“武安君,莫將盡力了。”

確實,人類有極限,王陵與他的老秦人,都到達了人類的極限,此時趙軍最後一波攻勢被擋住,王陵已經指揮不動雙手雙腳,若是趙軍再有一番攻勢,王陵也只能用嗜血的眼神去對抗趙軍了。

可就在此時,趙軍最後的攻勢來臨,趙括再次選取四千精銳將士,親自突圍,也是最後一次突圍。趙括親自上陣,說明趙軍也到了最艱難的時刻,趙括抱著要麼戰死,要麼突圍的決心而來,王陵這回恐怕真要前功盡棄。生死存亡,還是武安君料事如神,他不敢小覷馬服子趙括,又一支秦軍援軍趕到,正巧遇到趙括的突圍。

血戰長平——秦趙霸主爭奪戰

在整個的趙軍突圍過程中,秦軍始終佔據一個優勢,秦軍是以半飽的狀態出戰,那邊趙軍大多飢腸轆轆,若非如此,秦軍固守的難度將大增。

隨著戰況的進行,趙軍缺糧的劣勢越來越明顯,這就是趙括寧可自己親自突圍,也不願停頓的原因。趙括最後一次突圍,被秦軍亂箭射死,以身殉國,燕趙慷慨悲歌之士,又多了一個。趙括陣亡,趙軍在絕食的情況下,全線投降。

王陵因此成為長平之戰的大功臣,日後他將有機會統領秦軍主力,圍攻趙國邯鄲,得益於他在長平浴血奮戰的奇功。

如果長平之戰就此結束,趙國卻並沒有輸。就雙方的傷亡而言,趙軍損失二十餘萬,秦軍損失三十餘萬,秦軍難言勝利。但長平之戰卻並未就此結束,接下來最為高潮的部分到來。

二十萬卸甲去槍的趙軍降卒,帶著解甲歸田的美好願望,一夜之間被殺了個乾淨。為了計算戰功,秦軍將趙軍的頭顱集中,堆成一座座小山清點,其狀若人間地獄,魔鬼之城。為了打擊趙國剩餘軍隊的士氣,白起釋放二百四十個未成年的小軍士,讓他們回邯鄲去給趙孝成王報告這個僵耗。

此事或許於今人看來無比殘忍!但有無更好的辦法?答案是:沒有!

敵我雙方已經對峙三年了,糧草消耗殆盡。此時二十萬趙國士兵要投降,為什麼投降?被困谷底46天,起初先食傷馬,後來實在沒辦法,開始吃人肉,人吃人,聽來也是駭人!本來燕趙多慷慨激昂之士,最後被逼到這種程度,投降。此時秦國士兵也不過二十萬,與趙國旗鼓相當。此時如果接受二十萬降兵,那秦國能吃十日的糧食,就只能供兩軍吃五日,把趙軍養活了,帶回去收編,把他們養壯了,他們再一聽趙君之召喚,又要開始再戰,那長平之戰還能算秦軍勝利嗎?

血戰長平——秦趙霸主爭奪戰

並且長平一役秦軍同樣是死傷慘重,趙軍雖降,但活著的秦軍每人極為都仇視這隻降兵,恨不得食肉寢皮。因為活著的秦軍他們的兄弟、父子、同袍皆死於趙人之手,即使是白起不下令殺降,站在秦軍的角度,能放趙人一條生路?

此役之後,關東諸國中最強的趙國國力被腰斬,邯鄲城家家帶白!關東諸國幾代人耗盡幾十年心血打造的合縱牢籠再也關不住秦國這隻猛虎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