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秦國幾乎沒一個昏君,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戰國時秦國幾乎沒一個昏君,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過秦論》中,賈誼將秦統一六國描述得氣勢磅礴。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戰國七雄中,為什麼單單是秦統一了中國。宋朝大家蘇洵說:“弊在賂秦”,認為是其他六國不團結,喂肥了秦國。

後世更是從商鞅變法、秦國君主銳意進取等等角度分析原因。但是,以強大著稱的大秦帝國,為何還需要秦始皇繼承“六世餘烈”——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也就是經歷7代君主,一百餘年才完成統一,時間遠遠長於統一後的秦朝政權的壽命。

說句白話,你都這麼厲害了,怎麼才統一?好不容易統一了,怎麼這麼快就滅亡了?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大秦風雲——

1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問題。

秦始皇奮六世餘烈,除去最後十年一口吞了六國之外,其餘的一個多世紀都在幹什麼。

其一,秦國地處西北一隅,與諸戎為鄰,建國以來便為天下所鄙,跟楚國一樣被視為蠻人。

所謂關中,也不過是周王室東遷之後的一塊棄地。可謂是地處文明邊緣,異族環伺。無論是春秋五霸的穆公時代,還是與強魏多次死磕的獻公時代,秦國的國土,也就今天陝西南部到甘肅東部那個範圍,倘若沒有穆公當年征服諸戎拓地數百里,秦國真的只能算箇中等大小的諸侯國,缺乏像晉楚一般的戰略縱深。

這,便是秦國的地緣劣勢。

戰國時秦國幾乎沒一個昏君,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春秋時期的秦國

其二,關中作為周室棄地,在被犬戎揉虐過來耕地,資源方面已經大不如前。再加上當時的關中,遠不如後世那般富庶。

穆公稱霸西戎所拓展的土地,更多的出自於戰略需求,而不是實實在在增加了老秦人糧食鐵器的財貨物力。相比起地處中原的三晉,宋 衛等國,秦國可謂是相當貧瘠。

這,便是秦國的資源劣勢。

其三,秦國民風彪悍,凶勇好鬥,在諸子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列國都有無數莘莘學子埋頭苦讀以求一朝成名,而秦國人卻忙於打打殺殺。後世李斯在諫逐客令中便指出,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

秦國在孝公之前最輝煌的一個年代,朝堂之上最有才華的大臣皆來自他國。一個國中不出賢才的國家,即便給他們再多的資源國土,也不可能會有什麼出息。再加上秦國貧瘠,列國鄙視,會選擇到秦國效力的士子,實在太少太少。

這,便是秦國的人才劣勢。

在這三大劣勢之下,逐鹿天下只能是個夢,能夠自保已經很勉力。尤其是魏國變法之後稱霸天下,任用吳起打擊秦國,幾乎把秦人鎖死在關中隴右。

戰國時秦國幾乎沒一個昏君,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於是,孝公一紙求賢令開始改變了秦國人才匱乏的局面。打壓本土貴族豪強,大力引進六國人才,賞罰分明,激賞軍功,面對異國士子封賞的大度遠非他國所能比較。開啟了山東六國士子瘋狂湧進關中的時代。

自商鞅開始,張儀,魏冉,範睢,蔡澤,呂不韋,李斯一干超級強臣改變了天下的局勢。而在政治制度上面的變革,幾乎逆轉了秦國文明邊緣的局面,一舉成為戰國七雄文化與經濟的聚集點。

惠文王時期,名將司馬錯力主南征巴蜀,吞下天府之國,闢地千里,控制長江上游,俯視荊楚。一戰獲得了龐大的耕地面積,國家的戰略縱深,為後世秦軍東出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後勤保障。

戰國時秦國幾乎沒一個昏君,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戰國中期,秦惠文君任用司馬錯吞併巴蜀

光是從孝公啟用商鞅變法到惠文君吞滅巴蜀,歷時已將近三十年。而這段時間,秦國僅僅只是彌補了與六國的差距,做到了與齊楚魏這樣的強國平起平坐,還遠遠沒到一超多強的局面。

秦統一六國,最大的推動力,是來自昭襄王。

為政任用魏冉,範睢,為軍任用殺神白起。

範睢的遠交近攻大家基本上都聽說過,這個政策在當時很好的抑制了六國合縱。而對於白起的戰績,這裡來劃個重點。

昭襄王十三年,伊闕之戰,斬韓魏聯軍 24 萬

十五年,攻拔魏城大小六十一座

二十八年,伐楚,拔鄢 郢二都

三十四年,華陽之戰,斬三晉聯軍十五萬

四十三年,徑城之戰,斬韓軍五萬

四十七年,長平之戰,坑殺趙卒四十萬(一說二十五萬)

以上數據可能有水分,畢竟古代戰爭的行軍人數是把作戰隊伍和補給隊伍一起算上的,但無論如何,白起戎馬一生最大的貢獻不是為秦國佔領了多少土地,而是消滅了六國多少有生力量。

戰國時秦國幾乎沒一個昏君,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戰國後期,秦國佔領楚國半壁江山,奪上黨高地,佔領太行山以西

到了這一步,如果你是六國之一的君主,你會絕望嗎?長平之戰前,燕國主導過一次五國聯軍伐齊,把當時國力能與秦國一較高下的齊國打廢了。而長平之戰,把軍力能與秦國匹敵的趙國給廢了。往後,山東六國便再無抗衡秦軍的力量。

秦昭襄王執政四十餘年,做到的功績便是佔擁天下一半的領土,消滅六國的有生力量。自孝公變法至昭襄王落幕,已將近一個世紀。

隨後,孝文王,莊襄王在位期間加起來也就三年,可以忽略不計了。

緊接著便是千古一帝同志登場。

嬴政 13 歲登基,39 歲統一六國,用時 26 年。

而這 26 年間,前面一大半的時間是秦國舉國在長平之戰後休養生息,朝堂之上的權力遊戲。

公元前 23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用將近十年的時間收割了六國人頭。

嚴格來講,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始皇共歷時一百三十年左右。前面的四代君王,除去武王在位時間過短,其餘的三位用將近一百年的時間是為了後世做鋪墊,以致於嬴政可以在短短十年間一劍掃六合。

2

既然統一如此來之不易,為何15年不到就亡國了呢?

這個問題就跟秦為什麼能統一一樣經典。

賈誼曾一句話總結:“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都做了些什麼?

戰國時秦國幾乎沒一個昏君,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秦始皇像

他一鼓作氣征服南方的百越,設桂林郡和象郡,又令蒙恬在北方修長城,退匈奴。

接下來,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內做了一系列瘋狂的事情。

廢掉古代帝王的治世傳統,焚書坑儒,毀城牆,殺六國豪傑,一切從零開始。

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收繳天下兵器,集中在咸陽銷燬,換成十二個銅人。

憑藉關中地勢,他又挑選精兵精將固守,在秦始皇看來,“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這不算是秦始皇的誤判。經歷七代君主經營的秦國,早已令天下士人慕風向往。要知道,東周以來,周王室力量微弱,春秋戰國諸侯紛爭,沒出現過一個具備統一天下能力的帝王。

這對時人來講,一旦有人能結束無休止的戰爭,穩定疲憊的軍民,恢復平靜的生活,誰不會歸服稱讚?秦始皇對這一點也心知肚明,不然他又哪來的自信來自稱“始皇帝”?

戰國時秦國幾乎沒一個昏君,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統一來之不易,他想讓這份榮耀長存,那麼關鍵是安定。

只可惜,他畢竟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古代帝王,治理諸侯國與統治各地風俗不同的大一統國家顯然是不一樣的。他憑藉統一天下的經驗,以治理秦國的手段繼續治理天下,顯然會出現問題。

此外,為了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秦始皇進行了大量的大規模基礎工程興建工作,修阿房宮、長城、秦始皇陵、靈渠、全國性的馳道等等,每一項工程都耗費了巨大的人力。

據統計,秦朝動用的勞役數在七十萬左右,而為之保障的後勤人數則數以十倍計量。

為維持這樣龐大的用民數量,秦始皇仍然用戰時的嚴苛法令,讓這些事情高效率的完成,自然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弦已經繃得不能再緊了。

但秦始皇沒能實現治理國家方式的轉變,還不足以構成亡國的必要因素,胡亥及其老師趙高為繃斷這根弦助了好大一把力。

戰國時秦國幾乎沒一個昏君,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趙高是個法律專才,胡亥自小跟隨他學習獄法。秦始皇出遊南方時,發病彌留之際,下詔讓扶蘇回咸陽主持喪葬,也就意味著扶蘇是下一任秦皇。但這一事態對趙高不利,與扶蘇親近的蒙氏家族與他有過節。

所以,當秦始皇病死沙丘宮平臺後,趙高趕緊拉攏同樣希望保住榮華富貴的宰相李斯祕不發喪,逼扶蘇自殺,打壓蒙氏,並配合胡亥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

胡亥就這樣當上了秦朝的二世皇帝。

歷經七代君主經營的秦國,在胡亥即位的那一刻奏響了亡國的序曲。

如果秦二世能糾正父親的苛令,實行休養生息,秦朝也許會逐漸穩定下來。然而他變本加厲,重新修建阿房宮,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

這種情況下,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到處不得安靜。

正如賈誼所言,陳勝甚至不具備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沒有公侯那樣的尊貴背景,就能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那是因為,他不是一個人在受苦。

被刺激的不僅是底層百姓,六國舊貴族復國運動也開始了,項羽、劉邦等豪傑紛紛登場,儼然重回戰國時代。而這時的秦朝,竟不知不覺成為了楚漢戰爭的背景板。

戰國時秦國幾乎沒一個昏君,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大澤鄉起義

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於望夷宮,時年二十四歲。

胡亥死後,趙高立子嬰為秦王,史稱“秦王子嬰”。五天後,子嬰誅殺趙高,然而一切為時已晚。次月,劉邦率先攻入關中,在位僅46天的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一個多月後,項羽率軍入咸陽,殺子嬰,一場大火將秦往日的榮光燒為灰燼。

當諸侯紛爭的秦國,在佔盡各種劣勢的情況下,異軍突起,橫掃六國,終於成為了秦朝。

這個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努力地解決著舊問題:廢分封、設郡縣、書同文、車同軌;但又面臨著源源不斷的新問題,有些甚至在接下來兩千年封建帝制中還會屢屢出現,比如相權問題、宦官干政等等。

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兩千年來,秦的這次統一與滅亡,成為後來歷朝執政的經驗來源,秦的措施,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成為歷朝施政者自我糾錯、驗證政策正確性的理論來源,最大的受益者莫過於漢。

戰國時秦國幾乎沒一個昏君,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楚漢傳奇》中的劉邦(陳道明飾)

西漢建立後,劉邦通過分封穩定功臣,文景二帝藉助秦朝留下來的建設基礎和劉邦鞏固的統治環境,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從而為漢武帝創下盛世提供條件。

本文參考:

1.知乎作者Mr.V:“戰國時的秦國幾乎沒出過一個昏君, 為什麼還要經過163年6世才完成統一?”

2.國家人文歷史:秦為什麼用了一百多年才統一中國,結果十幾年就滅亡了?

3.中原國學講壇:宋洪兵《是非成敗論商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