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臨死前給商鞅一道密詔,商鞅拒不執行,結果就悲劇了

什麼密詔,事情其實是這個樣子滴。

秦國自秦穆公之後,出來的第一個很了不起的君主大約就是秦孝公了。

秦孝公這人真了不起 ,怎麼個了不起法呢。

秦孝公臨死前給商鞅一道密詔,商鞅拒不執行,結果就悲劇了

秦孝公招賢

他上臺前,秦國經悼公、懷公、簡公、出子四代內亂,國力已經衰弱不堪,由崛起不久的強國又淪落成一個三四流的國家,還時不時受三晉、義渠以及巴、蜀等國的欺負,可謂是四面受敵,內憂外患。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孝公發佈了史上最振聾發聵,最鼓舞人心的招賢令,為什麼這麼評價這份招賢令呢,大家看看他是怎麼說的吧:

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

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簡單點講,這份招賢令,回顧了光榮的過去,總結了歷代君主的得失,然後很誠心的向天下招賢,對有能力強大秦國的優秀人才,都慷慨到了願意分茅裂土的地步。

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封建君王,能做到這一步,一方面自然需要魄力,另一方面,他的胸懷得有多寬廣啊。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商鞅入秦了。

秦孝公臨死前給商鞅一道密詔,商鞅拒不執行,結果就悲劇了

商鞅入秦

秦孝公說到做到,採納了商鞅的霸術,給予他充分的信任,義無反顧的支持商鞅變法強秦。

商鞅在秦國自然工作的很努力,但說白了,他其實是把秦國當試驗田,試驗自己的“法家之法”,因此,他的許多改革都是開創性的,都是開天闢地頭一回,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遵循, 用現在的話說,是摸著石頭過河,風險是相當大的。

如:

為將權利收歸中央,商鞅第一次在秦國大力推行郡縣制,郡縣制,大家都知道,即便百餘年後的秦始皇,推行的時候也受到極大地阻力,秦亡之後的漢朝,也是郡縣與封國並行,不敢徹頭徹尾的改變。

數百年之後依舊如此,那數百年之前,商鞅變法所受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還有增加收入的農業改革,廢井田,開阡陌,現在看起來比較模糊,可在當時,等於從貴族手裡奪回土地,剝奪貴族的利益,他們能開心的了嗎。

如此種種,商鞅的每項變革,雖然都給秦國帶來巨大的好處,但都是拿貴族開刀,因此,貴族對他的反對也是顯而易見的。

眾所周知,秦國公族在秦國權利很大,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就曾被公族驅趕出國,在外流浪二十餘年之久,秦孝公上位後,公族雖然有所收斂,但還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孝公對商鞅還是信任如初,放心的把國家交給他去經營,對一切反對意見充耳不聞,就如一顆大樹,張開枝葉給商鞅遮風擋雨。

改革之初他就堅信商鞅一定會成功,從而堅定地為商鞅排除一切阻礙,有功則歸功於商鞅,有過則歸過於自己,千秋之下,這樣的領導人還是可遇而不可求,可兩千年以前的商鞅就很幸運的遇到了。

西方史學家評價商鞅的功績時說: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是不可能實現大一統的。

一百餘年後的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承受商鞅變法的餘惠,商鞅的功勞有多大可想而知。

當然,這背後哪能少得了秦孝公的支持,兩人也因為這次合作結下深厚的友誼,他倆關係好到什麼程度,戰國策中有這樣的記載: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秦孝公病入膏肓的時候,曾下一道密詔,想把君位傳給商鞅,但商鞅卻堅辭不受。

為了秦國大業,秦孝公甚至想把父傳子,子傳孫的君位傳給商鞅,縱觀列國,也別說列國,後世皇帝,也沒有想把君位傳給外姓的,可秦孝公他就這麼做了。

對秦孝公的好意,商鞅就這樣堅決拒絕。

當時呢,商鞅在秦國其實已經有了很大的威望,都大到什麼程度: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秦國老百姓眼裡只有商鞅,而不知道誰是大王,更何況,商鞅還掌握了一支精銳的河西軍團,有兵,有權,有威望,又有秦孝公遺詔,商鞅這時候繼位還是可行的,很難想象,商鞅當上秦國國君之後秦國會怎麼樣,可他呢,卻堅辭不受。

反而為了避嫌,在秦惠文王繼位不久即告老回鄉,臨走之前,還親手交出自己的河西兵團,老虎卸去爪牙,於是舊貴族即乘虛而入,在秦惠文王獻讒言,誣告商鞅造反。

秦孝公臨死前給商鞅一道密詔,商鞅拒不執行,結果就悲劇了

車裂

秦惠文王呢,因為當世子時行為失當,受過商鞅的處罰,所以早對商鞅懷恨在心,這回又有人誣告商鞅造反,而且言之鑿鑿,確信商鞅在國內的威信比他高 ,一個君王威信還不如個大臣,那可是極度危險的事情,於是秦惠文王繼位之初,連他老子秦孝公的喪事還沒處理利索,就迫不及待的以謀反之名把商鞅車裂、夷三族,一個對秦國立有大功,並且對中國後世都有重大影響的大賢就落了個這樣悽慘的下場。

實在是可惜的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