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肅」秦嬴的族源發祥於甘肅

春秋戰國 伯益 少昊 中國歷史 史記 每日甘肅網 2018-12-01

【溯源甘肅】秦嬴的族源發祥於甘肅

「溯源甘肅」秦嬴的族源發祥於甘肅

甘肅秦文化博物館館內陳列

秦嬴的族源,說的是被周孝王封為附庸的以非子為代表的嬴姓秦人的族源。以往討論這一問題,學界大都只追溯到伯翳,再往上就很少過問了;甚至以來源地代替族源問題。其實,根據傳說、文獻記載和現有的研究成果,發祥於今甘肅的炎黃集團軒轅黃帝一支,才是秦嬴真正的族源。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李清凌

1

研究秦嬴的族源,就是要尋找秦地嬴人的世系淵源。對此,學界看法很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東夷說和西戎說。經過近百年的討論,西戎說不得要領,不足為據。倒是東夷說目前比較盛行。又有人以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系年》中的文字,將商蓋氏和秦氏或秦嬴說成是從屬關係。如清華藏簡《系年》第三章說:周武王滅商後,在原殷(商)朝統治區設置了三位以“監”為名的官職,就是“三監”。周武王死後,商朝舊臣發動叛亂,殺死三監,扶立商王后裔逯子耿為王。周成王派兵討伐叛軍,殺逯子耿。忠於商的秦先人飛廉向東逃跑,投奔於商蓋氏,周軍討伐商蓋氏,殺掉飛廉,將商蓋氏的民眾西遷到今甘肅甘谷縣境內的朱圉山一帶,讓他們為周朝防禦西戎部族,“是秦先人”,就是說,這部分人就是秦嬴的“先人”。許多學者據此相信西遷的“商蓋之民”就是秦嬴的祖先,而且認為這是目前發現的有關少昊後裔、秦嬴先祖西遷的唯一證據。

然而商蓋氏、秦人、秦嬴三個詞的含義不盡相同。從世系上說,雖然商蓋氏和秦嬴都姓嬴,但它們不屬於同一個氏。按史書記載,少昊氏的後裔封到運(在今山東鄆城縣東),以運為食邑的稱運氏。後來從運遷到掩(今山東曲阜市)的為奄氏、掩氏或運奄氏。運奄氏就是清華簡中說的商蓋氏,亦即商奄氏。在《史記》所列的嬴姓十四個氏中,商蓋氏和秦氏是並列的兩個氏,前者怎能做後者的“先人”?

竹簡對於論證秦嬴族源這樣的問題仍然是間接史料,它的公信度絕不比《史記》等紙書高。《史記·秦本紀》記載,周平王東遷洛邑時,攻戎救周的是秦襄公,而《系年》第三章記載說:周朝衰弱,周平王將都城遷到今河南洛陽,秦仲乃來到周人舊地,“以守周之墳墓,秦以始大。”

秦史上只見有一個名叫秦仲的人,他是秦襄公的祖父,周平王東遷時,此人已被西戎殺死五六十年了,怎能“東居周地,以守周之墳墓”呢?《史記·秦本紀》是依據秦的官書《秦記》而作的,其真實性肯定比民間野史高。由此反觀,《系年》關於“秦先人”的記載未必就有真憑實據。

又見於《史記·秦本紀》記載,最早來到西垂(今甘肅禮縣東北)的秦嬴直系祖先是仲?,仲?是周季歷時代人、是飛廉的父親,早在商末就來到西垂了,《系年》則說西遷而為“秦先人”的是周初的“商蓋之民”,兩種記載矛盾。再說,反周失敗後,飛廉、惡來父子倆都被周軍殺了,籠統地稱西遷的人“是秦先人”即秦地先民(當然不是唯一的先民),尚無不可,但無論如何,不能將秦嬴的族源歸結到他們那裡去。何況族源討論的重點是一個部族的世系源頭,而不是它的近宗或遠祖的來源地。秦嬴先祖及其後裔活動過的地方很多,其世系族源卻只有一個。

「溯源甘肅」秦嬴的族源發祥於甘肅

垂鱗紋秦公銅鼎

2

文獻記載,秦嬴的嬴姓來源於其先祖大費即伯翳。據史書記載,伯翳幫助大禹治水、佐舜調馴鳥獸有功,受“舜賜姓嬴氏”,伯翳就是秦嬴的得姓之祖。

伯翳於得姓的同時還有封土。西漢桓寬《鹽鐵論》記載“大夫”的話說:“伯翳之始封秦,地為七十里。”說明伯翳的封地在秦。這個“秦”,也叫“秦亭”,其地名殷、周、漢、晉時代一直存在。《左傳·莊公三十一年》有一條記載:“秋,築臺於秦。”杜預注說:“東平範縣西北有秦亭。”此地在今河南濮陽市範縣。有學者據此斷言甘肅的秦嬴是從山東遷來的。然而伯翳得封的秦國早在西周以前就滅國絕祀了,源起於今甘肅清水縣的秦嬴,並不是從那裡遷來的,因為史書對此毫無記載,考古資料也沒有證明。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說:最早的氏和姓不同。歷史上有三個秦姓。秦國的後裔以國為秦姓;魯國有一個秦邑,是姬姓人以邑為秦姓的;楚國還有一個秦姓,搞不清是以邑還是以祖先的字為姓的。但這三個秦姓來源不同。《史記·秦本紀》所說的十四個氏,都是嬴姓。而上述三個秦並不同源。古代婚姻規則是同姓不婚;卻沒有同姓異氏者通婚的習俗。因此,三個秦氏(異姓)可以通婚,而十四個嬴姓之氏就不能互通婚姻了。

鄭樵所說秦國的後裔以國為姓者,當主要指非子後裔秦襄公建立的秦國以及秦朝滅亡後其子孫以國為姓者。此外,魯國“以邑為氏”的秦,是指周公旦的後裔,食封於古伯翳之封國“秦”以後,乃以邑為秦氏。說明夏、商、西周時期,位於今河南範縣的古秦邑之秦,有嬴姓和姬姓的區別。鄭樵說的魯地以邑為氏的秦,正是指姬秦而不是嬴姓秦人。只有這樣理解,他的三個秦氏不同姓的說法才能圓通。若不是伯翳得封的秦國早在西周以前就已經滅亡了,當地就不會另出現一個姬姓秦氏。但伯翳得封的秦國雖滅,其得賜的嬴姓猶存。可見舜賜伯翳嬴姓是秦嬴的得姓之始,但不是其族源。

「溯源甘肅」秦嬴的族源發祥於甘肅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

3

要搞清秦嬴的族源,還須弄明白秦嬴得姓之祖伯翳的世系。據宋人羅泌的《路史》記載,伯翳的女系先祖是顓頊氏,男系遠祖是少昊氏。“少昊”與炎、黃等一樣,是一個部族,部族首領、成員的共名。

少昊氏仍然保留著所有成員都以氏族名為名稱的習慣,因而造成了父子稱呼相同,氏族成員同名,數代人同名等複雜的現象。《路史》引《帝德考》說:少昊名清,清早先是地名,又作青陽。少昊父親以地名為人名,稱清或青陽。少昊沿襲了父名,他另有一個名字叫摯(質)。少昊氏“傳八世五百歲”。該族五百年間八代人都稱作少昊氏,那是一個多麼龐大的人群啊!其足跡可以遍佈於華夏大地甚至四夷。說他們有的人生在東夷,長在東夷,立功立事在東夷,乃至當了東夷的首領,死後埋葬在東夷,山東至今保留有少昊陵,不都是合情合理的?

我們要討論秦嬴的族源,要須追究第一代少昊及其父“清”的先人是誰?對此,考古學尚提供不出直接確鑿的證據,倒是《史記》《路史》等文獻記載雖有缺環,但大致框架、世系是明確的——少昊氏源出於黃帝。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這句話中“其後”的“後”當指其人之後即子嗣,而不是“其人後來”的意思。

《路史》堅稱第一代青陽即“清”是黃帝之子,但其母是黃帝的次妃方?(lěi)氏,而不是嫘祖。若我們把文獻記載中的父子、祖孫等親屬關係,正解為遠古氏族、部族的分衍承續關係,而非今天的父子、祖孫關係,那不就可以從中看到許多歷史的真相實情嗎?

關於少昊和伯翳的關係,羅泌進一步解釋說:當初,少昊的裔子娶?陽氏之女名修,生大業。大業娶少典氏之女名華的為妻,生下繇。繇是少昊的四世孫,後來被封於皋(今安徽六安縣),因此,人們就稱他為皋繇(又作陶),皋陶生有三子,長名伯翳。據此,伯翳是少昊的五世孫。少昊也當為秦嬴的遠祖,但仍不能看做是秦嬴的族源。

4

追根究底,發祥於甘肅的軒轅黃帝才是秦嬴的族源;反過來說,秦嬴的族源出自甘肅。《史記·秦本紀》說:“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路史》說:“書傳嬴姓實出少昊,其源甚著,非高陽後也。”秦嬴的遠祖或是顓頊或是少昊,又都出於黃帝。據此,傳統和有影響的古文獻記載都以黃帝為秦嬴的族源,且有比較清晰的世系傳承。它雖然至今尚未得到像殷商先公先王那樣直接有力的考古學證明,但淵源有自,五千年傳承不斷,這本身就很有說服力,理應得到尊重。近代以來,疑古學派總以為這段歷史是司馬遷“古史人化”和大一統觀念下的產物,因而不予認可;乃另闢蹊徑,為秦嬴找了許多的族源,而那些說法又都不靠譜。

隨著考古學的發展和歷史研究的深入,有關黃帝的歷史面目越來越清晰了。已故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在《重建中國古史的遠古時代——〈中國通史〉第二卷序言》中說:“三皇或類似三皇的說法應屬後人對荒遠古代的一種推想,並非真實歷史的傳說。而五帝則可能實有其人其事,所以司馬遷著《史記》時徑直從《五帝本紀》開始。”李學勤先生在《炎黃文化與中華民族》中說:“早在兩三千年以前的周代,已經流傳著以炎黃二帝為祖先的譜系。古書中有關記載,儘管有些分散零碎,在細節上有不少出入,但是基本的輪廓是一致的,比較清楚的,這是因為這種譜系並非憑空杜撰,而是從遠古傳流下來,得到當時人們公認的。”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在《炎黃傳說與炎黃文化》一文中認為,黃帝生活在仰韶文化後期,社會進入銅石並用的時代。同類看法還有很多。各家認識雖略有區別,但對黃帝和“五帝時代”歷史真實性的肯定則是一致的。這是當前有關黃帝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主流觀點。

學界既然已將“黃帝”看做是有歷史內涵的概念——不論其代表一個氏族、部落、古國首領還是歷史時代,那麼,在其後裔秦嬴的族源問題上,就無須也沒有理由再否認秦嬴與黃帝的淵源關係了。在這個問題上,既然考古學尚拿不出直接確鑿的證據,我們何不倚重於傳說和文獻記載來解決問題呢?須知尚未得到考古學驗證的史料,同樣是不可輕視、更不可無視的。我們在這一理念下,主要以文獻記載為依據,同時參考了一些間接的考古資料,確認秦嬴的得姓之祖是伯翳,遠祖是少昊,族源是發祥於今甘肅的遠古炎黃集團黃帝一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