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文字"叄參"之辨

文|毛天哲

近日讀《淮南鴻烈》卷二十泰族訓:"昔者,五帝三王之蒞政施教,必用參五。"疑通行本中"參五"或脫漏"三"字,校讎者因叄伍之"叄"與"參"形近以為有重,故誤勘落一字。"必用參五"應是"必用參三五"之誤。

"三五"乃三才五倫之簡稱也。三才者,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周易·繫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

五倫者,即五種人倫關係。封建宗法社會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檢閱《韓非子》"孤憤"篇中亦有"不以功伐決智行,不以叄伍審罪過"之論,可為佐證。

在古書中讀到參字,萬不可錯讀為叄

淮南鴻烈,又名淮南子

或有人說叄參同源,叄者乃三之大寫也。論者言之鑿鑿,說字典裡有這說法。然哲遍查古代典籍,並無參三互用的寫法。試舉例之。

如《荀子·王命》雲:"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總也,民之父母也。"此"參"非"三"顯然。又如《春秋左傳·昭公元年》: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

此處的參指的是參星(shēnxing),雖然與前面的參讀音不同,但顯然也是非指"三"。

在古書中讀到參字,萬不可錯讀為叄

司馬遷 史記

其實要找出"參"非"三"的依據還很多,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司馬遷撰寫的《史記》裡記載的這段: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共王遊於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王。夫獸三為群,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不下眾,王御不參一族。夫粲,美之物也。眾以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猶不堪,況爾之小丑乎!小丑備物,終必亡。"康公不獻,一年,共王滅密。"(史記.周本紀)

此文中互有參、三,而各有其意顯然,可見並不通用。

在古書中讀到參字,萬不可錯讀為叄

西漢初年劉安組織門客編著《淮南鴻烈》,亦稱《淮南子》

以上所論皆漢以前,那麼漢以後呢,其實亦不難找到。如四庫全書中有《得一參五》·七卷(浙江巡撫採進本)。四庫提要是這麼撰述的:

"國朝姜中貞撰。中貞,會稽人。卷末有許尚質所作中貞小傳,稱嘗遇紫清真人白玉蟾,因得仙術。蓋妄人也。是書闡明修煉之旨,所注《陰符經》、《道德經》各一卷,《參同契》三卷,《黃庭經》、《悟真篇》各一卷,為書凡五,故以得一參五名。(後略)"

可見此處的"參"實為參照的意思,絕非《得一三五》

在古書中讀到參字,萬不可錯讀為叄

《淮南子》乃漢初學者集體智慧的結晶

綜上所述,自春秋至於漢,又逮至清代,參的用法含義雖然有很多,但從來沒有見過是代用三(叄)的。後人編輯的字典裡所謂"參古同叄,三的大寫"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是從何時謬誤流傳。

這種錯誤的說辭直接導致了後人對先人典籍的誤讀,如《繫辭傳》說"參五以變,錯綜其數",據說對其註解主要有兩種:一是認為"參"當是"三","參五以變"即是三五一十五,是洛書縱橫之數;一是認為"參"是參照,"參五以變"當是參照"五"來變的。以哲觀之,後一種觀點才是對的。

古人論述三五之數時無大小寫之分,大多即用三五。參古同叄的說法很可能是,前人抄書過程中有漏字,後人不察,然後想當然地錯解而致。

在古書中讀到參字,萬不可錯讀為叄

《淮南鴻烈》以陰陽道統,兼儒墨名法,要旨博大精深。

哲懷疑前面提到的"昔者,五帝三王之蒞政施教,必用參五"這段話裡,參字後確實可能漏了個"三"字,當然也只是猜測。但不管怎麼說,"參"字在古代絕非同叄,"參五"即"三五"之說可休矣。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之教信然也。然自漢至唐,數千年以下,逮至清末,以清代考據之精,樸學大家輩出,奈何對《淮南鴻烈》是篇何以熟視無睹,無由校勘。哲以為或與《漢書·藝文志》將《呂氏春秋》、《淮南鴻烈》列入"雜家"有關。

如若《呂氏春秋》在漢代就深得人們的好評。司馬遷稱它"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在《報任安書》中,甚至把它與《周易》、《春秋》、《國語》、《離騷》等相提並論。東漢高誘在給它作注時說它"大出諸子之右"。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一部哲學著作。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自《漢書·藝文志》將這該書列入雜家後,民國之前的儒者並不大重視該書的價值,少有精研者。然梁啟超評價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毛天哲亦云:世之學子多有以儒、道、墨、法等家自衿誇,少有自承為雜家者,門戶囿見也。《呂氏春秋》、《淮南鴻烈》以陰陽道統,兼儒墨名法,焉能不雜。然其要旨博大精深,統於仁義,總觀道德;出入於經道,致用於當世;善解諸子之蔽,智集百家所長;能同治而一鑄,致九流歸紀綱,足可備為帝王書,後世學者焉能忽視哉。

毛家小子天哲寫於浙江金華

二〇一九年六月三日修訂

在古書中讀到參字,萬不可錯讀為叄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