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作家徐永紅:走親戚

原創:徐永紅

渭南作家徐永紅:走親戚

年上走親戚,關中人也叫“出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一方面可以聯絡親戚之間的感情,另一方面大家可以互通信息,擴大人脈,增進事業和人生的發展進步。

狹義上的親戚是指和自己或者配偶有血緣關係的人,諸如舅姨姑表,叔伯侄弟,或是岳父岳母,舅媽舅父等,堂表之說,不盡其然。廣義上的親戚是在狹義的基礎上增加而來,涵蓋了所有關係,乾親兒女,師徒之間,同事相處等。平衡關係,丈量遠近,皆都以心確定,走上一番。

在關中大地,走親戚這種習俗自古有之。古時候,人們過年甚是講究,送了年才能出門,故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說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婦女地位的攀升,人們大年初二就走起了親戚,順序也有所改變,“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後。”但是走親戚的層次還是沒有多大改變,大多都是晚輩多走長輩家,這也是傳統文化使然,更是尊老的體現。

渭南作家徐永紅:走親戚

小時候走親戚的記憶還是很深厚的。

那時人們在臘月二十八九就準備好了走親戚的“出門饃”。有油角角,大奓饃,老虎魚,追巴和旋旋饃。角角饃狀如梭形,中間裝有油麵,細心的人還會在油麵里加一些花生米或核桃仁、瓜子仁。出鍋的角角饃面色雪白,中間油麵金黃,吃起來幹酥爽口,油香四溢。這種饃一般是敬獻給長輩的,寓意金銀滿堂,萬壽無疆,好事成雙。大奓饃一般形體較大,底部如盤,頂部多出兩個旋狀的犄角,模樣很是好看。老虎魚個頭一般比較大,狀如老虎和魚,大多會在上邊畫出文理、點出眼睛,老虎也就虎虎威風,魚兒也就活靈活現了。追巴饃較小,形似小魚,常伴老虎魚左右出現。旋旋饃是回盤饃,狀似花捲,有迴環顧望的寓意。角角饃、大奓饃、旋旋饃為一組,一組兩個為一對,敬獻長輩。老虎魚饃、大奓饃、追巴饃為一組,常伴有大紅燈籠,多為舅舅送給外甥,或是乾爸送給乾兒女,意為活潑如虎,靈動如魚。若是平輩,就送一對大奓饃,是為經常聯繫,奓奓如饃,妥妥無間。這些“出門饃”,出則經常伴有旋旋饃,是為回盤,意為回盼,望親情常在,親密無間。

村裡人大多會拿出最好的白麵,請村上最好的巧婦來做“出門饃”。說笑之間,就搭起爐灶,燒起大火,擦亮蒸籠,揉好麵糰開始蒸饃了。一團團麵糰在這些巧婦手裡翻來覆去的揉搓,捏弄,點化,個把小時,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花饃就展現在了人們的面前。村裡的婦女們會走東家竄西家的欣賞和評價這些花饃,不一會兒,整個村子裡誰家的花饃蒸的好就人盡皆知了。

大年初二的早晨,這些花饃就被盛放在竹籃裡、方盤上,蓋了紅包袱就出門了。那時沒有多少交通工具,大多人家會跨提著籃子或竹籠,也有用擔子挑的,走在路上,皆面露喜色,說說笑笑,一路而去。也有在路上碰見熟識的,大家會打個招呼,發支香菸,駐足諞上一會兒,或是揭開紅包袱誇讚一番,皆和和美美,多新年祝福之詞。這時整個塬上,阡陌大道上多是走親戚的,遠遠望去,隊伍一字相隨,也是一道風景。

到了親戚家,大多會把炕燒的火熱,進門上炕是塬上的習俗。大家坐在炕上,先是把給老人的祝福送上,再就是互道新年快樂。爾後就不在拘謹,言詞就活泛了開來,言說生計的,討論工作的,安排學習的,掛念兒女婚事的......無所不談。整個火炕上的氣氛就高漲了起來,爽朗的笑聲就會爬出窗格,迴響在小山村。

到了飯時,主人家就會和盤端出精心準備的飯菜,多是關中口味,講究花樣和葷素搭配,也會呈上自家釀的稠酒,大碗地喝起來。杯盞之間多現恭敬之詞,老人康壽,孩童學業進步,青年早成家室,壯年事業發展,是常有之詞。一頓熱熱鬧鬧、和和美美的親情飯就這樣的吃完了。大家酒足飯飽之後,多會在場院置一方桌,主人家擺上核桃、柿餅、花生這些乾果,沏上一壺釅茶,大家圍桌而坐,吃著乾果,喝著釅茶,就諞起了閒傳。

這個時候,也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時段,主人家多會拿出一沓提前兌換好的嶄新零錢發給孩子們。這些孩子多會推讓一番,主人家熱情,多會塞入他們的衣兜,他們會在大人們的示意下,默認收下。避開大人,他們會從衣兜裡掏出來,重新抹平後,清點清楚,裝入裡層衣兜,還家後掏出來晒給夥伴們,也可張狂一回。

過去人們日月艱難,糧食短缺,走親戚多拿大饃,是為補給。親戚家也多會傾力準備招待的飯菜,總怕慢待了親友。客人們不會在乎誰家的飯菜豐盛與否,都會吃的津津有味,是為互相尊重。現在回想起來,親情味還是濃濃的。

渭南作家徐永紅:走親戚

現在走親戚,多了變化,但味道更濃了。

沒有了蒸大饃的樂趣,卻多了祝福的話語。人們會在年前提前準備好年節禮,菸酒自不必說,還多了水果和紅包。現在人們生活好了,不缺糧食。人們就用米麵和油代替了“出門饃”,這些米麵和油是生活必需品,也可以貯放的時間久些。老虎魚的講究還在,那是對小孩子的祝福,不可或缺。

三十晚上大年夜的鐘聲響起,祝福的微信就會鋪天蓋地的飛向大江南北,皆祝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財興旺,福氣多多、學業進步,紅榜高中、健康相隨,福壽無疆。更親近的則會視頻連線,互道安康。整個神州大地,一片祥泰安康之氣。

現在交通發達,出則大道康莊,路平燈亮,村村通達。人們走親戚不再手提肩挑了,都開著小汽車,拖兒帶女,一路歡歌地出發了。到了親戚家,也不再上炕了,而是坐在寬敞明亮的大客廳,看著大電視,沐浴著溫暖的氣息暢聊起來。主人家還是照舊忙於精心準備飯菜,花樣和食材也更加豐富起來,講究起來,要綠色食品的,要健康養生的,要營養搭配合理的,一番忙碌之後就會端上桌來。

人們生活好了,傳統文化也迴歸了。尊老愛幼的風氣也更加講究,老人要坐在正座,依次排來,小孩子常伴老人身邊,膝下兒女兒孫多敬重之舉。第一口飯菜,第一杯酒往往是敬給老人的,還要口中有詞,鄭重親切,溫暖有力。老人也會把可口的飯菜夾給孩子,多言孩子正長身體,應多吃一點。大家也會互相敬酒,互道吉祥。

大家一邊享受著美食一邊評價著主人家精湛的廚藝,言詞間多溢美之詞。老人家多會慨嘆歲月變化,生活美好。年輕人多讚美黨的政策,生活的便利和發達。少年們則會互相詢問學習的情況,皆言要上哪個大學。整個席間,多言歲月美好,珍惜機會,趕上好時代好日月,努力發展,多有建樹。一頓飯吃的有滋有味,熱熱火火。

中午若是適逢陽光燦爛,一夥人也會聚在庭院中間,圍幾而坐,諞了起來。几上自然少不了柿餅核桃之類,但也多了天南海北的各種水果,豐盛起來。大家都會慨嘆歲月之美好,日月之紅火。多交流來年要大展宏圖,再謀發展。這個時候,主人家也會給孩子們發紅包,多用制式的紅包,小孩子也不推辭,揣衣兜裡也不急於看個究竟。

渭南作家徐永紅:走親戚

日暮時分,走親戚的人們大多會驅車返程。大道兩邊皆裝飾有大紅的燈籠,遠遠望去,如長龍一般,逶迤在整個塬上,點亮了茫茫的原野。穿過街鎮的時候,車外傳來《好日子》的優美旋律,一群衣著鮮豔的少婦正在跳著廣場舞,那輕盈的旋律和優美的舞步無不透出生活的幸福。車行塬邊,整個城市就映入眼簾,高樓林立,燈火閃爍,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撲面而來。

從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都沐浴在年味中,盡享人生的樂趣和親情的溫暖。適逢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沐浴著祥和,體驗著幸福,豈能不高歌!

走親戚這個傳統習俗還在繼續,正在繼續。

渭南作家徐永紅:走親戚

作者簡介:

徐永紅:男,1974年生,西北大學畢業,高級教師,熱愛文學,勤於寫作。常有作品散見於報刊,多篇文章在省市徵文中獲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