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誕首度公開聊“思念”:其實是個幸福的事

在第一集節目中,“思念會話人”李誕的話只被保留了不到十句,另外還有五次“嗯”和四次“嘿嘿”。


五集節目總時長不超過100分鐘,李誕“哭了”一次,卻笑了30餘次,有時拍大腿笑、有時鼓著掌笑,誇對方“真是個了不起的人啊”。


有觀眾在豆瓣留下評論:“這一次李誕不再有曾經掩藏在佛性下的尖銳。”《思念物語》裡的李誕溫和、豁達;是理解、是良藥。

李誕首度公開聊“思念”:其實是個幸福的事

節目中的李誕

李誕對自己在鏡頭面前聊父母、聊貓、聊戀愛史、聊遺囑感到匪夷所思。

這麼隱私的東西,李誕在以往的採訪中通常會用插科打諢的方式應對,這次他沒有。他認真回答了導演的每個問題,包括生死這件小事。

節目的主角是五位普通人,李誕只是“會話人”的身份,以紀錄訪談的方式聊他們的人生思念,故名為《思念物語》。節目一共五集,每集一位受訪者,包括《四個春天》導演陸慶屹、冰凍人丈夫桂軍民、職業牽犬師樊昱、90後軍嫂謝勝楠、“家庭浪子”白明輝。

陸慶屹把自己拍攝的家庭影像製作成紀錄片《四個春天》,該片獲得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片,並於2019年1月4日在院線上映。桂軍民有自己的百度詞條,上面只有一句話“中國首例本土人體冷凍病人展文蓮的丈夫”,他沒為妻子在公墓立碑,因為“她還沒去世”。只消看一眼就知道狗狗內部結構的樊昱為離世的狗製作雕塑,因為“再也不想失去它”。謝勝楠的異地戀受制於距離的同時又被時間裹挾,跨越三千多公里卻只能相處4個小時。白明輝和父母的日常相處寫滿了“不耐煩”,解救這段關係的是一次“人生低谷”,一直在變的白明輝開始追求不變的東西,於是他想到了父母。

節目錄制過程中,思念食品的人也在現場,白明輝在聊“永恆不變的東西”時,思念食品也在想自己的答案。他們是推動這個節目出街的背後力量,從名稱上看,這是天作之合;但用戶喜歡變化、喜歡快節奏。打破這一隔閡、孕育該節目作品的是人類獨有的情感——因為思念所以“思念”。這也是思念食品關於“永恆”的答案。

每個人的思念故事都很獨特,各有悲歡,但思念本身又是相似的——對家人、對愛人、對愛犬、對戀人……不赦時間,不問結果。

1

人之常情

思念是一種本能,與生俱來。在心理學上,這種情感源於依戀與喪失——只要有依戀對象,喪失之痛就是必然的,我們不得不依戀那些我們終將失去的人(或其他生命)。

李誕首度公開聊“思念”:其實是個幸福的事

李誕與樊昱。樊昱對養貓的李誕說:你有多想一隻狗,這隻狗就會加倍想你。

16歲就離家的陸慶屹花了差不多三十年才意識到:“想念(家人)是隨時隨地的,不一定是什麼時刻。”——我們不必那麼“獨立”地活著,我們需要心有所依。

依戀關係最初特指母嬰間的強烈情感關係,以此解釋嬰兒對母親等照顧者的依戀行為和由分離產生的焦慮。直到1987年,依戀關係才被拓展到成人身上。大多數研究者認為依戀是人類適應生存的重要方式,是人類生物進化的結果。所以相思無病,人之常情。

“思念是人類的情感,你不能說它是好還是不好。誰也說不服不了誰,到最後只有情感彼此打動。”李誕在《思念物語》裡說。

在第一集節目中,“思念會話人”李誕的話只被保留了不到十句,另外還有五次“嗯”和四次“嘿嘿”。

“應該儘量少說話,主要是(傾)聽。不要煽情、不要試圖引導對方流出眼淚來。”在接到《思念物語》節目邀請的時候,李誕“警告”自己做個局外人。這是他參加電視節目以來話最少的一檔節目。結果李誕意外發現五個主角的話都挺多,表達欲很強。“思念這個東西,可能比較害羞。”李誕一半猜測一半分析,“如果有人願意聽,也算幫他分擔了一點。”

李誕為這檔節目帶來的第一個熱搜是“李誕哭了”。南方週末向李誕求證節目第一集11分38秒那次“抹眼淚”,李誕笑著回答:“當時吃魚腥草太辣了,所以擦擦汗。”

他可能忘了,自己當時用手指擦的是左右眼角的“汗水”。

李誕首度公開聊“思念”:其實是個幸福的事

陸慶屹與李誕。桌上有讓李誕辣出汗的魚腥草,也有南北通吃的思念水餃。

2

笑談生死

五集節目總時長不超過100分鐘,李誕“哭了”一次,卻笑了30餘次,有時拍大腿笑、有時鼓著掌笑,誇對方“真是個了不起的人啊”。

有觀眾在豆瓣留下評論:“這一次李誕不再有曾經掩藏在佛性下的尖銳。”《思念物語》裡的李誕溫和、豁達;是理解、是良藥。

他對陸慶屹說:“您在人生路上是屬於腳印比較深的那種人,我們可能踩一下又走下一步了。”他對謝勝楠說:“感覺你們已經把所有熬不下去的日子都熬過去了。”他對白明輝說:“思念這個東西,它能控制就不是思念了。如果它真的能控制住,那(意味著)本來就沒有思念。”他對鏡頭說:“這個節目有遺囑的法律效力嗎?”

頓了頓,李誕繼續說道:“如果我沒有意識了,千萬不要強行維持我的生命。如果死亡能按你想的來,那它就不是死亡了。”

這個想法不是來自桂軍民冰凍愛人的影響——大學就在讀《佛經》的李誕視生死為平常。他在《宇宙超度指南》一書中借空舟禪師之口闡述自己的生死觀:“對於死去的人來說,死去的是我們……強迫人活著可能更殘忍……總是有人在死去,這是宇宙中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因為可以坦然面對終局,所以可以笑談生死。

李誕勸解大家:“還是開心一點吧,有什麼好不開心的呢?”

相較於死亡,深沉的思念更難負擔。思念之重讓李誕難以開口——像陸慶屹一樣,他也曾經玩相機、也拍東西,但他後來覺得拍照太麻煩,沒有文字輸出和表達快,“文字又沒有不說快”。所以李誕想:如果完全不把思念說出來,是不是最快最好?

我們有時能直面生死,卻無法安放思念。

3

思念味道

中國人對思念的表達往往放在飯裡。

明明想表達“想念”,結果開口卻問“吃了嗎?中午吃了什麼?”明明想見一面,說出來卻成了“請你吃飯吧”。明明是想家了,表達的卻是“想吃家裡做的菜”。

李誕首度公開聊“思念”:其實是個幸福的事

李誕與白明輝。白明輝問正在吃餃子的李誕:你們家誰做飯?做飯好吃嗎?

《舌尖上的中國》點透了其中的關係:“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所以鄉愁與食物間流淌著天然的聯繫,一日三餐裡有人生百味,也有家人的影子。

國外有研究報告稱,視覺記憶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就可能淡化,而產生嗅覺和味覺的事物卻能令人記憶長久。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每一段記憶都是有意義的,如果依靠食物喚醒了味覺的感受,個體的認知就會被帶入到由味覺所營造的情境當中,會給個體再次帶來熟悉的情緒體驗。

於是,《思念物語》的聊天場景被設置在一家“思念小館”裡,每個嘉賓都會嚐到思念水餃和家鄉特色食物,節目組戲稱這一設計為“餃局”。餃子是中國的“國民食品”,它伴隨著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和文化交流,成為覆蓋全國、四時常見、寓含吉祥的食物。

每年從幾十條思念食品生產線上送出來的速凍食物超過70萬噸。70萬噸是什麼概念?這與我國蜂蜜年產量相當。思念食品要在快節奏的生活裡,氤氳出中國的家庭味。

10000萬種思念,有10000種味道,但每種思念裡都有一個熟悉的味道。這種魂牽夢繞的味道被李誕稱之為“你在這個世界上割不斷的紐帶”。

“思念其實是個幸福的事。有人思念你,你肯定很幸福;你有人可以思念,也很幸福,證明你得到過真實的情感。”李誕從另一個價值角度去看思念情感,“我們小時候寫作文為什麼總強調真情實感?因為它是很稀缺的東西,很少人能自然地擁有——自然地表達就更難了。你如果能得到思念的迴應,它不再是單方面的真情實感,而是一種關係。這是人生在世很可貴的東西。”

22年前走進中國人廚房的思念食品,在22年後要走進用戶心裡,由此才有了2019年的這檔《思念物語》原創訪談紀錄節目,滿足了國人的精神胃口。口口入胃,念念入心,企業品牌當然要尊重市場,但真正讓品牌被感知的是它在尊重人。

節目完成後,需按照“微綜藝”類型上架,但觀眾並沒有把它當綜藝節目看,他們只看到了思念的情感感召。有人邊吃邊看,邊看邊哭;有人又哭又笑,既悲且美。

很少有人能平靜地看完這個節目,思念是浮躁社會中為數不多的、人類共通的深度話題。李誕說,人類的悲歡是相通的,沒有那麼絕望,那麼孤獨。有人思念的時候看“思念”,有人思念的時候食“思念”,都是一種治癒。

李誕首度公開聊“思念”:其實是個幸福的事

李誕與他的“思念小館”。

對話李誕

問:陸慶屹導演在節目裡對你說:‘有時候想起他們,我就特別想流淚,我相信你再過20年也是這樣。’你點了點頭——你當時在想什麼?

答:這是個很好的期待,因為我害怕未來20年的人生和想法沒有變化。如果有個比你年長的人告訴你,20年後你的想法一定會變的,對我來說是個很好的心理安慰。比如工作是能看到頭的,你就覺得‘哦~不就是這樣嘛~’,這樣多嚇人。

問:即便告訴你20年後父母會變老,也沒關係?

答:其實是好事,人是沒有辦法承受不變、也沒有辦法承受永生。其實從某個角度講,死亡是好事。因為你知道它有個結局,挺確定的、挺安穩的。如果連死亡都沒有,就太恐怖了,那就完全沒有任何一件事你能確定的了。但是人過了60歲,你的交際圈就不再擴大了,你的知識結構幾乎也不再更新了,你想想你還要這樣活300年……(笑)

問:《思念物語》這個節目裡的李誕,是更真實的、沒有面具的李誕嗎?

答:該怎麼理解真實呢?我肯定會有放不開的地方,但我自己不知道,我會下意識地有一些自我保護。關於真實這個事情,太難了。人究竟怎樣才算真實?我在其他綜藝節目,你們覺得有很多主動表演的成分?但那樣也是真實的,因為我知道那樣會好玩,我真誠地覺得這樣把大家逗笑,我就會獲得真實的快樂。我覺得自己挺真實的,我不會有面具,怎麼想的就是怎麼說的。

問:你會怎麼疏解思念的情緒?

答:我會處理得比較快。要麼讓這個念頭一閃而過,要麼如果你特別想的是個活人,你就聯繫他一下唄。科技這麼發達,就是做這個的嘛。

問:會主動向父母表達“我想你”嗎?

答:我們是中國人嘛,我們中國人哪有這麼溝通的。在微信群裡問一下,‘媽,我上次給你買的那個啥啥啥還好用嗎?’‘今天吃了啥呀?’——中國人都是這樣溝通的。

問:父母如果想你,會怎麼辦?

答:也是這樣啊。會問‘家裡的東西還夠吃嗎?’中國人表達就這樣嘛。‘吃的還有嗎?’‘啥時候回來?’沒什麼變化,我覺得一輩子都會這麼溝通。我覺得挺好。

問:平時吃速凍食品、外賣食品多嗎?

答:我的半條命是速凍食品給的,半條命是外賣給的。(笑)

問:最喜歡什麼餡兒的餃子?

答:****餡的餃子。大家不要輕易嘗試這個餡兒的餃子。因為******

李誕給了個挺氣人的答案,要猜一猜嗎?

完整回答評論區見。

(專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