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政府“送”牛、貸牛還牛 都安貧困戶發“牛財”

畜牧業 三農 農業 養牛 人民網 2017-06-07

“哞,哞,哞……”瞪著兩隻銅鈴大的眼睛,一頭黃牛犢四下打量著自己的“新屋”,貧困戶韋志群在一旁忙著切橡草“招待”這位家裡的“新成員”。5月10日,都安瑤族自治縣扶貧產業“貸牛還牛”項目牛犢首發儀式在百旺鎮妙田村舉行,首批500頭牛犢走進了500戶貧困戶的家園,成為扶貧攻堅的“主角”。

“政府扶持、企業牽頭、農戶代養,貸牛還牛、還牛再貸、滾動發展”,經過深入調研、農戶試點,一種新的扶貧模式“貸牛還牛”在都安開始推廣,計劃2017年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戶均一頭牛的目標。據瞭解,“貸牛還牛”的運作方式是:企業選種-農戶飼養-幹部幫扶-保險擔保-企業回收-利益共享-滾動發展-脫貧致富,真正做到幫扶項目精準、因戶施策精準、幹部幫扶精準、技術服務精準、貧困戶增收精準。

“十三五”期間,都安有13.68萬貧困人口要脫貧、120個行政村要摘帽,為此,該縣著重發展肉牛、山羊、油茶、葡萄、桑蠶、甘蔗、跑山雞、生態魚等八大扶貧產業,引導和幫助貧困群眾打牢脫貧致富的產業基礎。2017年2月,該縣正式成立“貸牛還牛”項目領導小組,由縣財政整合涉農資金統籌安排5475萬元,向龍頭企業嘉豪實業有限公司購買良種牛犢1.36萬餘頭,然後將這些牛犢“貸”給1.36萬餘戶貧困戶,並籌措資金近1400萬元對這些養牛貧困戶的牛舍進行改造。

都安百旺鎮庭建村那陽屯的藍榮金是“貸牛還牛”項目的試點飼養戶,2015年他“貸”回一頭牛犢,經過12個月的飼養週期,“還”回一頭重達600公斤的壯牛。僅靠這頭改良肉牛,他2016年收入就增加了5000元,一舉脫貧摘帽。他算了一筆經濟賬:“貸”一頭牛犢,相當於政府送了4000元給自己發展養殖產業;新建人畜分離欄舍,政府補助1000元;為降低風險,政府又幫繳納480元養牛保險費,牛犢如果出現意外死亡,保險理賠完畢後,可補領養一頭牛犢;一年之後肉牛出欄“還”給龍頭企業,除去飼養成本2800元以及牛犢成本4000元(繼續“貸”牛的費用),收入超過5000元;“還”牛之後,可繼續“貸”牛,這意味著盈利模式滾動發展……

嘉豪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傑說,企業還將為貧困戶提供飼養技術,在養殖過程中給予全方位的技術指導。不但如此,每頭肉牛植入可追溯芯片,消費者在餐桌上掃描二維碼,就能知道牛肉的來源。

“依託紅水河便利的水路運輸系統和日益健全的物流網絡,我們正投資2億元全力推進特色農副產品冷鏈交易市場項目,今年10月就可建成設有高溫冷庫、中溫冷庫、低溫冷庫和超低溫冷庫的冷鏈倉儲,確保屠宰後的牛肉新鮮不變質。”都安縣委書記陳繼勇說,把養殖、銷售、深加工、冷鏈運輸等環節有機銜接起來,才能拓寬貧困村和貧困群眾發展致富的道路,使特色養殖產業形成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記者 馮輝 通訊員 黃鵬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