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巴特爾:薩如拉圖雅草原的領頭雁

畜牧業 動物 社會 正北方網 2017-05-13
廷·巴特爾:薩如拉圖雅草原的領頭雁廷·巴特爾:薩如拉圖雅草原的領頭雁

近些日子,廷·巴特爾經常揹著相機在自家的草場上悠閒轉悠,拍一拍棲息在周圍的野生動物,欣賞著草場上超過100種的植物,就像他說的那樣,“我的事業在薩如拉圖雅,我深情地熱愛著這片草原”,盡情享受著一名草原兒女的快樂。這份快樂來源於他40餘年來取得的成功。

廷·巴特爾是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的牧民,是我國開國將軍廷懋之子。1974年他在“上山下鄉”的大潮中,遠赴千里之外的薩如拉圖雅嘎查插隊。後來知青們陸續返城,他也有多次回城的機會。但是,經過幾年的朝夕相處,他與當地牧民結下了深厚感情,看著嚴重退化的草原和過著窮日子的牧民,他決心留下來帶領牧民共同致富。就這樣,廷·巴特爾成了40名知青中唯一一個留在草原,紮根薩如拉圖雅的知青。

上世紀80年代,牧區開始推行草原畜牧雙承包制。這一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牧民的養畜積極性,但因為缺少對牧民的科學引導,導致牧民只追求養畜頭數,無視對草原的破壞,使草原變成黃沙漫漫的沙地。廷·巴特爾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得趕快想辦法,不然人就沒法生存了。”1986年,他將自家的60只羊賣掉,用賣羊的錢買回來鐵絲網,圈起300多畝草場,不讓散養的牲畜啃食,第二年收穫了9馬車草,相當於其他牧民1000畝草場的打草量。廷·巴特爾家出欄一頭牛收入1200元,別人家兩頭牛才賣1000元,於是,大家紛紛效仿他,開始圍封草場儲備牛羊過冬飼草,生產效益得到大幅提升,並逐漸擴展為“劃區輪牧”的養殖方式。

1998年,為了草畜平衡,廷·巴特爾把自家的200多隻羊全部賣掉,養起了150多頭牛。他說:“1頭牛4條腿,5只羊20只蹄子,而且牛吃過的草場留有較高的草茬,羊卻往往連草根都要刨食,對草原生態的破壞極其嚴重,所以,5只羊對草原的破壞遠遠大於一頭牛,養一頭牛所付出的辛苦卻比養5只羊付出的辛苦少的多。著名的“蹄腿理論”就此誕生。

多年來,廷·巴特爾身體力行,處處敢為人先,將失敗的苦果自己嚥下,把成功的經驗無私獻給群眾,在他的帶領下,當年生態條件差、貧困落後的嘎查,如今已變成了生態改善、文明富裕的新嘎查,先後榮獲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全區創建十星級文明城鄉系列競賽活動先進村(嘎查)、全區基層黨建“五個好”嘎查村黨組織、全國巾幗示範村、全國文明村鎮稱號、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自治區廉政文化建設示範嘎查等稱號。而廷·巴特爾本人先後獲得全國農村優秀人才、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區造林綠化模範等稱號,被中宣部評為“全國重大典型”,2009年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先後當選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