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鳳凰溝裡的那些故事

畜牧業 鳳凰 種植業 合作社 農業 康養利川 2018-12-01
利川鳳凰溝裡的那些故事

中國有句古話——山溝裡飛出個金鳳凰,是專門用來形容那些從大山裡走出來的成功人士。但在建南和謀道交界處的一山溝裡,卻出現了一道野山雞飛進鳳凰溝的別樣風景。

鳳凰溝,是建南鎮鳳凰村的別稱,此村隱於一方山丘連綿,溪水淙淙的絕美之地。鳳凰溝除了絕美的風景和黃連之外,最有名氣的當屬雪鶯野山雞專業養殖合作社餵養的環雉雞了。

可不要小瞧這個隱於山溝裡的養殖合作社,它可是恩施州內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環雉雞養殖場,併成為遠近聞名的雞苗供應基地。它的成功也絕非偶然,凝結了創始人李大樹、劉學英夫婦及其家人多年心血,是用無數次失敗才換來的結果。

在外積累資金後,毅然回鄉創業

利川鳳凰溝裡的那些故事

現年44歲的李大樹生長在鳳凰村一組,初中畢業後,隨同打工大軍南下廣東務工。2001年,結識了小她兩歲的重慶萬州區羅田鎮姑娘劉學英。雖說兩人來自不同的省份,但建南和羅田是一衣帶水,相距不到一百公里。就這樣,兩顆年輕的心逐漸靠攏並步入婚姻殿堂。

婚後,夫妻二人繼續留在廣東。他們一邊用心哺育兩個孩子,一邊努力打工掙錢。到2010年初,兩口子手裡有了一定的積蓄,與此同時,大孩子也到了上學的年齡。經過深思熟慮後,他們決定帶著孩子返鄉。

“在利川購置一套房屋,再送孩子上學”,這是劉學英最初的構想,但李大樹很快否定了這個想法。他認為,把錢全投入到房子裡並非明智的選擇,必須得考慮到一家六口的生存和發展大計。

於是,在城裡買房的事就被擱置下來,李大樹花了整整半年時間,通過網上查閱和實地考察的方式來尋找投資項目,經過反覆比較,夫妻倆決定餵養野山雞。

創業之初飽嘗失敗

利川鳳凰溝裡的那些故事

說幹就幹,在建好簡單的飼養場後,李大樹便從外地購買回幾百只雞苗進行餵養。

就在兩口子雄心勃勃,準備大展身手的時候,打擊卻接踵而至。雖然他們用的是上等的飼料,像照顧小孩一樣地精心餵養,百般呵護,但山雞卻陸陸續續地死亡。到2012年上半年,雞場一共只剩下93只雞。

每死掉一隻雞,就像剜掉一家人的心頭肉。為了避免鄉鄰笑話和母親傷心,李大樹的父親便悄悄把死雞給埋了起來,然後還強顏歡笑地說雞是被買家給買走了。最困難的時候,他們竟已無錢購買雞飼料,但一家人總是相互鼓勵,堅信一定會探索出一條成功之路。

那些日子,眼看著投入的心血打了水漂,妻子劉家英不知抹了多少把眼淚。表面鎮定的李大樹心裡總是在琢磨一個問題:好好的餵養山雞,它們怎麼就莫名其妙的死了呢?看來,找出野山雞真正的死亡原因才是雞場起死回生的關鍵所在。

為了搞清這個問題,夫妻倆一閒下來就是查閱相關資料。金誠所至,金石為開,劉學英看到了華中農業大學一熊姓教授所著的專業書籍。兩人仔細閱讀後覺得十分管用,於是就專程前往武漢拜訪熊教授。

幾經周折,李大樹終於見到了這位野生養殖專家。熊教授在聽完他的詳細陳述後,得出了肯定的結論:從外地買回的這些野山雞苗沒有適應鳳凰溝一帶相對較低的溫度,通俗點說就是水土不服,要想發展壯大,必須自己學會孵化小雞”。這一番話令李大樹茅塞頓開,緊接著,他又向教授請教了一些關於孵化的基本知識。

掌握孵化技術,產業逐漸做大

從武漢回來,李大樹就把這93只雞當作試驗品,搞起了孵化實驗,父母和老婆則充當他的助手。從雄雞採精、人工受精、恆溫孵化,到後期保育,整個孵化過程完完全全摸索遍。由於是全手工操作,工作繁雜細緻且十分辛苦,為了控制孵化溫度,一家人甚至整夜都不能入睡……

實驗過程,失敗總比成功多,但他們的內心卻越來越強大,技術也日臻成熟。到2013年,李大樹已完全掌握了孵化技術。隨後,他們成立了雪鶯野山雞專業養殖合作社,還購買了現代化的孵化設備,在自己養殖的同時,每年還向團堡、元堡、涼霧等市內鄉鎮和咸豐、來鳳及重慶石柱等臨近縣養殖戶供應數萬只雞苗。如今,已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了改善雞場的環境,李大樹夫婦在周圍種植了大面積的鮮花,每年季節一到,成片的花海與周圍的群山相映成趣。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和檢查工作的領導都直誇環境搞得好。

一家人不但團結友愛,與鄉鄰關係更是十分和諧

利川鳳凰溝裡的那些故事

多年來,李大樹家夫妻關係和婆媳關係都十分融洽。尤其是有了那些失敗的經歷後,一家人的心靠得更加緊密。

不僅如此,李大樹一家與鄉鄰十分友好。他把周圍的幾個村民培養成技術能手,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合作社務工。鳳凰村是有名的黃連種植基地,家家戶戶都種植了大量的黃連。養殖場裡的雞糞又是上好的有機肥,李大樹不但無償地把雞糞送給需要的村民,還開著車子給他們免費送上門。

鳳凰溝一帶在家的年輕人不多,很多人便把李大樹當著了他們的主心骨。東家打米機停擺、西家電燈不亮了,遇到這些瑣事,總能看到李大樹忙碌的身影。忙完這頭忙那頭,李大樹卻毫無怨言,樂在其中。

如今,雪鶯野山雞專業養殖合作社正朝著現代化、規模化的方向前進。夫妻同心,家人合力,李大樹於逆境中摸索出一條致富和成功之路。

後記:和筆者聊起這一路走來的經歷時,劉學英感觸良多。在養殖場最困難之時,不但夫妻之間毫無怨言,兩邊的親戚更是在精神和物質上給予大力支持。正是得益於大家庭的溫暖和自身的努力,才有了合作社今天的發展勢頭。

養殖業十分辛苦,這麼多年來,夫妻倆很少睡過囫圇覺。在孵化高峰之時,每天不但睡得很晚,半夜還要數次起來添加煤火。因為合作社事務繁多,夫妻倆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劉學英還清楚地記得,她已有好幾年沒有走出周圍這一畝三分地……

來源:中國利川網 作者:陶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