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脫貧攻堅切不可急功近利

畜牧業 養雞 養牛 時政 青海新聞網 2017-05-26

據《湖北日報》報道,去年武漢曝光多起“精準扶貧”案例。其中一個案例是:武漢市一個82歲老人易某患有嚴重風溼病,每月只有180元養老金。他被列入精準扶貧戶後,被安排養了100只雞。然而,沒想到,養雞後老人的日子更難了。4個月後,由於老人缺乏養殖技術,送來的雞苗全部死亡,老人為此還倒貼了幾百元。

當前,全國各地空前重視扶貧工作,各級幹部把扶貧工作牢記在心上,親歷一線,動真感情扶真貧,真扶貧,脫貧攻堅形勢喜人。然而,個別地方也出現了大幹快上、為顯政績虛假脫貧的不良傾向,甚至為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有些幹部患上了“脫貧急躁症”,產生了“扶貧泡沫”不說,還苦了百姓、傷了民心、丟了民意,最終妨礙脫貧攻堅大局。

眾所周知,脫貧攻堅,是一項艱鉅性、長期性、複雜性的工作,要想打贏脫貧攻堅這場大仗硬仗,必須要下一番精準精細的“繡花”功夫。但是,當脫貧攻堅變為重大任務,層層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要追究責任時,有些地方的領導幹部就“急火攻心”了,扶貧工作就走樣了。一些地方領導幹部只關注脫貧時間,缺乏對貧困戶自身條件、致貧原因的具體分析,熱衷於生搬硬套、盲目模仿、搞一刀切,出現了“他想養牛你偏讓他養雞,他想種辣椒你偏讓他種大蒜”的現象。這種違背群眾發展意願的“強制性扶貧”,不僅與“精準”二字背道而馳,也很難讓群眾“買賬”;一些地方領導幹部熱衷於“數字脫貧”,為了迅速“摘帽”,制定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目標,層層加碼,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算賬”上,“研究”怎麼把幫扶對象脫貧的“成績”儘快“算”出來。雖然面上的扶貧政績是“光鮮”了,但這無異於掩耳盜鈴,不僅不能真正實現既定的脫貧目標,對老百姓更是無法交代,把好經念歪,貽害無窮;一些地方領導幹部弄錯了主攻方向,認為幫扶貧困人口,就是送錢、送物、送樹苗、送豬崽、送羊羔,甚至把幫扶工作扭曲成了獻愛心,你捐一千我捐三千,結果年年捐款年年窮;一些地方領導混淆了扶貧攻堅主體責任,不自我加壓,不帶頭抓落實,缺乏擔當精神,面對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一味對扶貧幹部扣帽子、打棍子……

欲速則不達。對於海東來說,貧困人口基數大、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社情複雜,扶貧工作事關海東17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的切身利益,任重道遠,更要警惕這些問題的發生。

首先,要穩住“心神”。脫貧攻堅戰不能急躁,不能冒進,更不能急功近利、急於求成,要靜下心來、沉下身子,準確分析原因、掌握情況、制定路徑,穩紮穩打,分階段分步驟地推進。要拿出慢工出細活的精神,做細每一項工作,讓扶貧工作做一項完成一項,扶一戶脫貧一戶,避免出現假脫貧的現象。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將扶貧工作立足於實際,讓群眾“點菜”,細分脫貧類型、細化脫貧措施、精準到戶到人,把因貧施策做紮實。其次,要樹立正確政績觀。脫貧攻堅工作不是新的政績工程,不能搞一些短平快的扶貧,要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要完善程序,強化考核和評估,嚴防脫貧成果弄虛作假,有關部門要通過採取組織考核、委託第三方評估等多種方式監督檢查,對違規操作、弄虛作假的進行問責,對違規摘“窮帽”的幹部依法摘“官帽”。最後,要擺正主攻方向。要改變觀念,在倡導社會自願、自覺、量力而行獻愛心的同時,把單純盯在捐款、送物資的目光,更多地轉移到授之以漁、授之於幫扶政策的可持續小康路徑上,擠掉脫貧“水分”,讓老百姓長長久久地過上好日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