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蛋雞產能過剩的思考,如何才能提高產值,增加收入'

畜牧業 雞蛋 投資 地理 劉賓140357499 2019-08-22
"

我國的蛋雞產能過剩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了,由於蛋雞生產週期較長,這期間的蛋價、雞苗價、青年雞價幾經起伏,變幻不定。

曾經有一個時段裡,種雛雞價格低於商品雞苗價格,種蛋價格低於商品蛋價格,種禽企業不賺還賠。據行業內普遍的認知,這首先是因為, 蛋雞產業鏈條中的上游產能過剩所致。那麼,這種過剩今後的走向會怎樣?

據業內專家估計,我國蛋雞的年更新數量為12億隻,按照理論計算,曾祖代雞的供種能力可放大24 萬倍,這樣有5000套曾祖代蛋種雞就可以滿足全國全年的商品代蛋雞更新需求。據官方公佈的第一批國家蛋雞核心育種場名單,共有5家,這5家的保種培育量是多少?曾祖代雞的培育遴選十分嚴格,育種素材不能將就也不可太少,在選育過程中會陸續擇優汰劣,有人估計遴選後的保種量至少也要有10萬套。就是具備了高出實際市場需求20倍的供種能力。作為原種場,開弓沒有回頭箭,誰都想勝出,誰都不肯退,誰都想做好自己的“文章”,所以總量始終會是供大於求。依據理論推算,一套曾祖代雞具有放大50套祖代雞的供種能力,一套祖代雞具有放大 60套父母代雞的供種能力,一套父母代雞具有放大80羽商品代母雛雞苗的供種能力。

據官方公佈的國家蛋雞良種擴繁推廣基地名單,到2016年,共有15家。這15家祖代蛋種禽企業的祖代雞存欄量是多少?2016年更新了74.68萬套,年平均存欄為60.09萬套。由於數據源和計算方法的差異,這裡可能略有誤差。據行業協會在監測企業的統計,我國祖代蛋種雞常年存欄量(包括進口和國內自主培育)多年在45萬套至75萬套之間波動。那麼,依此來計算,一套祖代雞可以有5000羽商品代母雛的放大效應,有24萬套在產祖代雞就足可以供應市場了。而實際上的存欄要超過36萬套,有人估計今年有可能突破70萬套,那就超的更多了。又據行業在監統計,我國父母代種雞存欄量多年來大約是2000萬套至2400萬套之間波 動(也有人分析是1500萬套或1700萬套,其中祖代企業飼養700萬套,600家父母代場飼養800萬套或更多— —這可能沒有計算種雛雞和後備種青年雞),而按12億隻商品雞苗的年更新量,有 1500 萬套在產父母代種雞就可滿足市場。 所以這兩層面的總量也還是供大於求。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人工輸精成本日趨增高和防病的考慮,種禽企業逐漸在推行種禽的大籠本交飼養(公母雞按 1∶10),這勢必增加種公雞的飼養量,比人工授精大約要增加3倍,而受精率可能不如人工的高。這個因素也會對父母代種雞飼養量產生影響。

對於商品代養殖場(戶)來說,種源的總量供大於求,可以使得雛雞苗價格更便宜,在其他因素不大變的情況下,更便宜就使得蛋雞養殖的盈利天花板升高,有助於促進補欄和保量。

這樣,由於蛋雞生產的週期長,高峰來臨後“剎不住車”,蛋價波動受年節影響大,只要蛋價合適,商品代蛋雞總量也是會始終處於飽和與過剩之間。如果從更全面的角度看,我國蛋雞的總量還有統計不完善的空缺存在,就是不在監的品種和數量。這是歷史、地理和群眾消費口味與消費習慣的慣性所致。例如,眾多的地方品種雞、林間、農家散養雞、烏雞、綠殼蛋雞、節糧型矮小雞、肉蛋兼用型如固始雞、狼山雞、花鳳雞(貴妃雞雜交海蘭商品代)等;有些品種雞蛋在局部地區是消費的強項,如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就不以通常的高產雞雞蛋做主項。

看待產能過剩不僅僅只從存欄量考慮,還有另一個指標,那就是在原有存欄量不變狀態下的大群體單產性能的充分發揮。這主要是由養殖規模和技術標準的提升獲取的,比起存欄數量來,這方面的“過剩”更具有剛性。由於生產成本、管理技術和生物安全的壓迫,許多小養殖戶難以為繼,陸續退出,而具有資金實力的新型養殖場(戶)為求得規模效益往往一步到位。例如,成為行業目前“時尚”目標的“555”規劃— —就是50畝地,建5棟雞舍,每棟飼養5萬隻雞,共計25萬雞施行全進全出。階梯籠養、層疊籠養,通風、控溫、光照、集蛋、清糞、飼餵、飲水、消毒和部分免疫自動化。這樣的雞場生產效益高,生物風險小,單位雞隻的單產發揮更佳。按每隻雞投入100元計,總計需投入2500萬元 ,這樣的雞場可以陸續建設陸續進雞陸續投入。按固定資產折舊20年計,每年平均的投入可視為125萬元,投資總額不小,但一次性投入不算高,長久考量合適,一隻雞一生的產值可達300元以上,而產生的效益會更可觀。

這樣的效益提升會引發總存欄量縮減嗎?是會的,但這是漸進式縮減。一方面,由於管理好,生物安全係數高,產蛋高峰期維持的更加持久,再加上蛋價行情好,許多雞場都是飼養到80~90 周才淘汰,這樣一來,淘汰期拉長了大約 30%,與此同時雞苗需求量也就隨之下降了大約30%;淘汰延遲,補進也延遲,變化的只是雞群的日齡結構。雞群更新變緩而產能不減,受損的是種禽企業。所以作為種禽企業,難怪有人擔心如果雞的單產水平再有提高,加上管理到位,疫病大幅減少的疊加作用,蛋雞養到90周以上普遍起來,則雞苗需求量會下降50%,這種擔心不無道理。

而另一方面,事情還不僅如此,單產性能發揮好就使得產蛋總量有所改變,這個改變如果沒有終端消費市場的加大消費做助力,市場規律就會調整存欄量。以我國近幾年雞蛋總產量計,大多是在年產2200萬噸至 2400 萬噸之間。12億隻蛋雞要平均年只產20千克才有2400萬噸的年收穫。這樣的生產指標,在我國大多數雞場是難於實現的,所以,12億隻在產蛋雞是不完全統計。如果按協會統計,我國蛋雞平均產蛋17.1千克計,實際在產數量應該在14億隻左右。如果14億隻蛋雞平均每雞增產1千克蛋,就意味著在保證2400萬噸年產量的前提下,可以減少近7000萬隻在產雞的存欄。而這,只能是緩慢地漸進地減少,因為,從總量的層面講,產蛋提升的難度要大於存欄升降的難度。

也有人提出,蛋價多年來是波動的,有高峰必有低谷,淘汰期延長不會越來越長,而是與蛋價和淘汰雞價格緊密關聯。例如,有的雞場養到60周就淘雞,那是因為淘汰雞價格合適,大約在18~19元/只,可與一隻 120 天的青年雞生產成本相等。雞場從經營上論,淘汰老雞,補進雞苗或購進青年雞以待下一輪蛋價提升比繼續飼養更合適(這也會促進分段飼養的發展— —青年雞專業養會多起來)。但這樣早淘早補進的成本回收預期和不可預見性風險並不小,這不會成為蛋雞產能削減的主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蛋雞養殖的產能過剩不會很快“消腫”;如果再加上業外熱錢的階段性湧入的催化作用和大家都堅信堅持就是勝利的理念。例如,正大集團的8000萬蛋雞項目、德青源3000萬蛋雞項目、敖漢旗金鉤牧業1000萬蛋雞項目、北糧農業450萬蛋雞項目、晉龍集團500萬、金翼蛋品 500萬、韓偉集團400萬蛋雞項目以及溫氏、新希望的擬議中的發力蛋雞市場計劃,就更是如此。所以,筆者認為,蛋雞的產能過剩已經是蛋雞養殖的新常態。那麼,這樣的局面,會是怎樣的導向呢?首先,產能過剩並不會導致飼養密度“過盛”,還會促進飼養密度更趨合理,過去那種小場林立,密度大通風差的環境會得以改善,因為大家首先是種禽企業要拼技術門檻的進一步提高;要提供“7~500天的全程服務”(峪口禽業孫浩總經理語)。這樣上游企業與下游企業形成合力,加上設備技術的輔助,會從雛雞質量到飼養全過程更接近科學,雞群因此更少發病。由於產蛋期拉長,補苗期後延,青年雞場增多,雞蛋行情風險被幾個環節分擔,那種因養雞賠錢而大量淘汰雞, 之後又因存欄缺口而蛋價上揚的局面會趨於起伏平緩— —至少會比前幾年平緩。不會出現如奶農宰牛倒奶一般的衰敗局面。一旦有缺口出現,行業巨大的生產能力會迅速填補,尤其是專業的青年雞場會提供及時補欄的雞群“素材 ”(據調查我國青年雞存欄在4.35億~5億隻之間)。這樣就縮短了從補進到開產的時段,阻擋了行情起伏造成的劇烈波動。急病亂投藥,不賺錢不用藥,不行就淘雞,補欄一哄而起的局面不像以前那樣凸顯。

就目前和今後趨勢看,蛋雞場戶的所有競爭會歸於雞群健康的競爭,也就是淘汰落後產能的競爭。這裡雞群健康是最大值,設施設備都有固定的選型和造價,唯獨雞群健康沒有固定值,所謂拼管理是拼低成本與高產出,其實質還是拼雞群的健康。所以,我們還是要重複保健重於防病,防病重於治病的論點,把養健康的雞作為首要目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