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黃白痢發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畜牧業 白痢 飼料 母乳餵養 腹瀉 吉山花瑤 2018-12-15

仔豬黃白痢發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仔豬黃痢與仔豬白痢均為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疾病。 仔豬黃痢又稱早發性大腸桿菌病,是初生仔豬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 無論對於散養戶,還是對於規範化的養豬場,仔豬黃白痢都時有發生,而且其對生產影響較大。如果防治措施不及時,最後造成大批發病甚至死亡,給豬場和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1. 仔豬黃白痢的發病情況

1.1 仔豬白痢

仔豬白痢多在不足月的仔豬身上發病,尤其是十至二十日齡的仔豬發病最為嚴重,一月以上的仔豬很少發病。仔豬白痢的發病率較高,可以達到百分之三十以上,如果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致死率可達百分之五十,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損失。

1.2 仔豬黃痢

仔豬黃痢多在一週齡以內的仔豬身上發病,受到氣候環境的影響,持續的陰雨天氣會大大提高該病的發病機率,具有發病急、致死率高的特點。初產母豬所產的仔豬極易發病,經產母豬所產的仔豬發病較少。

2.發病原因

2.1 母豬胎次少

黃白痢的發病機率與母豬的胎次有很大的關係,隨著母豬胎次的增加,仔豬患病的機率會隨之降低。母豬感染此病後可以在體內形成相應的免疫應答系統,母乳中會出現相應的母源抗體,因此母乳可以提高仔豬的免疫力,提高仔豬對疾病的防禦能力。

2.2 豬舍的環境

剛出生仔豬的機體調節機能尚未發育完全,導致免疫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雖然豬腸道內的大腸桿菌是正常的菌群,但會由於某些原因導致該菌群具有致病能力。如果豬舍的環境差,含致病細菌的糞便沒有及時清除,致病菌會附著在圈舍、母豬身上,造成汙染間接傳染給仔豬,仔豬的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還不完善,無法有效的殺滅侵入體內的致病菌,造成細菌在腸道內大量繁殖,擾亂仔豬的消化道機能已發腹瀉等疾病。夏秋季節氣候變換明顯,豬舍的調節能力差,導致溫度和溼度失控,極易導致仔豬患病。豬舍內的環境陰暗潮溼,飲水衛生差、病菌繁殖等也會導致仔豬發生黃白痢。

2.3 飼料選擇不當

產後的母豬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如果飼料中缺乏必需的營養物質會導致母豬的母乳分泌不足或者母乳質量較差。如果仔豬無法從母乳中獲取足夠的營養和微量元素,也會誘發黃白痢。

3.發病症狀

3.1 仔豬白痢的臨床症狀

仔豬患有白痢後的臨床特徵是有突發性的腹瀉現象,大概發病五至六天。得病後的仔豬萎靡不振,體重下降明顯。糞便出現異常,糞便過稀,無法成形,顏色呈白色,嚴重時會有刺鼻的腥臭味並帶有血絲。患病仔豬的皮毛和正常仔豬相比顏色暗淡,並伴有畏寒、食慾不振的現象。對病死的仔豬解剖發現腸道黏膜充血甚至脫落,胃底也有出血現象。

3.2 仔豬黃痢的臨床症狀

由於黃痢具有發病快的特點,有的仔豬出生十二小時後就會發病。具體的臨床症狀為仔豬精神萎靡不振,伴有拉稀且糞便有很大的臭味。仔豬具有明顯的脫水現象,沒有食慾,不能主動吸食母乳,最終導致仔豬的衰竭死亡。對病死的仔豬解剖發現腸道黏膜出現炎症,肝腎等臟器也有病變,淋巴結出現腫脹的現象。

4.綜合防治措施

仔豬黃白痢的發病主要由豬場的衛生環境差和飼養管理不當引發。為了減少仔豬的發病機率,可以加強日常的飼養管理,在發病機率較高的夏季做好及時的防暑降溫措施,冬季注意豬舍的保溫,防止豬舍的環境溫度起伏大誘發疾病。還要注意豬舍的衛生條件,及時將糞便清除,定期進行殺菌活動,減少致病細菌的繁殖。還可以採用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來減少外來致病細菌的侵擾。

4.1 加強母豬飼養管理

母豬的懷孕期間要提供營養全面的飼料,並且保質保量。在母豬即將臨產前的幾天內可以適當減少精料的投放,保證母豬的乳液濃度適宜,以此來防止仔豬的消化不良。還要在產前進行消毒工作,保證豬舍的清潔。還要對母豬的陰部和乳房進行清潔,擠出少量的乳液,防止對仔豬造成細菌的感染。產後也要對母豬所在的豬舍進行日常的乾燥和清潔工作。

4.2 加強仔豬飼養管理

對剛出生的仔豬進行保溫,可以有效地降低黃白痢的發病機率,提高仔豬的存活。可以在豬舍內設置保溫箱,根據仔豬的不同階段設置適宜的恆定溫度。還要確保仔豬儘早吃上母乳來獲得母源抗體。

4.3 疫苗防疫和藥物治療

要對懷孕母豬產前注射仔豬大腸埃希氏菌三價滅活疫苗,使母豬在乳液中產生抗原,使仔豬吸食後產生抗體。

仔豬黃白痢發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