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搬遷到“郊區”的這家醫院咋樣了?

傳染病 肝硬化 肝癌 腫瘤 流感 半島晨報 2018-12-17

大連市第六人民醫院成立於1950年,2008年12月,位於寺兒溝的老六院向位處甘井子區陸港檜柏路269號新址遷移,這是大連市歷史上規模最大、路程最遠的醫院患者大遷移。

時光的指針來到2018的12月,大連市第六人民醫院搬遷十年,在這十年中,醫院全面發展,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年門診量由搬遷前的約8.8萬人次,達到了現在的約18萬人次。肝病學科目前是東北地區肝病診療床位最多、門診量最大、分科最細、診療技術最全面的學科,傳染性肝病、肝硬化的診斷和治療及重症肝炎搶救治療等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10年,搬遷到“郊區”的這家醫院咋樣了?

“新時代,我院將繼續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肩負起健康中國、健康大連傳染病防治的新歷史任務,以大醫精誠作為醫院的核心價值觀,站在人民健康的角度,與時俱進謀劃新發展。”1979年上大學,1984年進入醫療戰線工作,2006年任大連市第六人民醫院院長,張勇院長不僅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歷程,更參與、收穫了搬遷後的六院10年來的輝煌發展軌跡。

10年,搬遷到“郊區”的這家醫院咋樣了?

改革開放40年 見證中國傳染病譜發展滄桑鉅變

張勇院長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1978年,當時還被大連人稱為“傳染病醫院”的老六院年門診量為27522人次,出入院病人為3576人次,收治患者以急性傳染病為主,肝病不到1000人,最多的是痢疾;2008年,年門診量為88655人次,出入院患者為5348人次,收治患者中急性肝炎為486人,慢性肝炎為1584人,肝硬化患者近2000人,其他傳染病下降到686人;2018年截止11月底,門診量為18萬人次左右,住院患者為13500人左右,其中除肝病外的其他傳染病僅為195人,肝硬化患者為8558人,急性肝炎為375人,慢性肝炎為3017人,過去沒有的肝癌為619人。

10年,搬遷到“郊區”的這家醫院咋樣了?

從這組跨越40年的數據來看,無論是門診量還是住院患者,市六院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前30年,發展的速度並不快,搬遷後的10年間,各方面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門診量增長了將近10萬人次。另一方面,這組數據還可以看出,改革開放的這40年,大連的傳染病疾病譜不經意間發生了巨大變化,通過人們對傳染疾病的認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生存環境的改善,原有的佔主體的傳染病發生改變,正在迅速下降,而肝病和癌症成為人們新的健康問題。此外,如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出血熱、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等成為新世紀新發的傳染病。


駛入發展快車道 學科建設碩果累累

曾幾何時,在很多大連人的印象裡,市六院就是個“傳染病醫院”。承擔著除結核病、麻風病、淋病、梅毒以外的35種法定傳染病的診治工作,主要收治病種為急、慢性肝炎、菌痢、水痘、風疹、流腮、麻疹等病種。

現在的六院,已經完全顛覆了大家的印象,這裡功能更齊全,已經發展成為集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為一體的,具有鮮明肝病特色的三級傳染病醫院。搬遷後的10年間,六院的學科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並結出了累累碩果。

10年,搬遷到“郊區”的這家醫院咋樣了?

翻開十年來的發展軌跡,學科建設的步伐鏗鏘有力。張勇院長介紹,2008年12月,六院自舊址搬遷到新址後,成立了放射介入科及外科。放射介入科經過10年的發展,目前可開展肝動脈栓塞術(TACE)、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等治療。2017年開展各類介入治療651例。2018年截止9月底開展介入治療568例。2010年6月,外科獨立成立病房。目前可開展各種肝癌手術、肝硬化門脈高壓的脾切除、斷流及分流手術、膽道手術、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及胃腸道腫瘤手術等。2017年開展手術69例。2018年截止9月底開展手術44例。2010年,醫院成立非傳染性肝病科;肝病學科成為大連市一級重點學科。2011年,為提高醫院除肝病內科以外,其它內科系統疾病的綜合診療能力,成立了綜合內科。2012年,內鏡室被批准為中華醫學會首批、遼寧省首家全國上消化道出血內窺鏡微創治療培訓基地;檢驗科被批准為全國首批中華預防醫學會肝炎診斷複檢中心。

10年,搬遷到“郊區”的這家醫院咋樣了?

同年,成立健康教育中心。2014年,醫院獲得藥物臨床試驗基地(GCP)資格。2015年,醫院建立了目前大連市惟一一所“生物樣本數據資源庫”。同年,為提高醫院肝病診斷和治療水平,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科學、及時、有效、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建立了多學科綜合診療機制,截止目前,為百餘名患者提供了多學科診療服務。2016年,成立慢病健康管理中心。2017年,傳染科成為遼寧省重點醫學專科,中醫科成為大連市一級重點學科。同年,為搭建將基礎性研究成果快速向臨床應用轉化的平臺,成立了轉化醫學中心。醫院牽頭建立了“北京亞太肝病診療技術聯盟(APALD)遼寧省聯盟”;啟動了“中國肝病精準診療2030計劃”項目;在承擔我市傳染病醫療救治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治工作任務的基礎上成立了大連市傳染病專科聯盟。

肝病學科特色鮮明 引領行業風向標

“看肝病到六院”已經成為大連市民健康生活中的共識,肝病學科於2010年晉升為大連市一級重點學科,目前是東北地區肝病診療床位最多、門診量最大、分科最細、診療技術最全面的學科,對傳染性肝病、肝硬化的診斷和治療及重症肝炎搶救治療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居於全國前列。肝病患者住院數,相關輔助診療及門診量均穩定在較高水平,服務半徑輻射大連及周邊地區,並逐步向外省市擴大。

10年,搬遷到“郊區”的這家醫院咋樣了?

目前,市六院共有十一個肝病內科,收治各種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非傳染性肝病及重型肝炎,肝硬化及其合併症等相關疾病,擔負著臨床醫療、科研、教學、繼續醫學教育和傳染病科學知識普及宣傳工作。對非傳染性肝病以及肝硬化、肝臟腫瘤等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和搶救等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近年來,醫院救治的急、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已達到了全市的90%以上。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院更加重視以人為本的理念,也從單純以治肝病為主轉變為全方位為病人健康服務,在以往具備的專科優勢之上,加強了多學科全面發展。

10年,搬遷到“郊區”的這家醫院咋樣了?

“新時代的傳染病醫務工作者就要承擔起新時代所賦予的責任和義務。”張勇院長介紹說,為了實現肝病的精準醫療,2015年,醫院高瞻遠矚建立了目前大連市惟一一所“生物樣本數據資源庫”,通過了質檢驗收和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辦公室的行政審批許可,成為東北以及內蒙地區首個獲得該資質的中心機構。截至目前已入庫肝病分子生物學血液、組織等標本近16萬份,用於臨床藥物研究,希望這個數據資源庫能夠幫助臨床在肝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10年,搬遷到“郊區”的這家醫院咋樣了?

而為了貫徹落實國家健康中國、健康大連建設,實施全方位、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市六院建立了慢病健康管理中心,兩年時間,註冊會員2萬多名,為這些患者量身打造健康管理方案,用大數據實現健康管理人群規律隨訪、健康指導、定期檢查、規範治療等全程化服務,達到“早干預、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目的,減少終末期肝病及併發症的發生,降低個人、家庭及社會醫療成本。同時醫院慢病健康管理系統採用跨平臺數據庫技術,將院內的HIS、LIS、PACS、電子病歷等信息系統高度集成,建立安全高效的診療數據中心,使病情多角度測評、患者健康管理、科研數據檢索、個性化患者指導、“積木式”患者教育等醫療服務環節高效便捷、有據可依。

10年,搬遷到“郊區”的這家醫院咋樣了?

發揮社會公益性 樹“大醫精誠”文化品牌

經過數十年如一日對傳染病一線工作的堅守,經歷了2008年搬遷時的擔心和彷徨,六院人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醫務工作者的信仰和諾言。“曾經,我們的醫院文化僅僅是奉獻,目前這仍然是我們堅守的信仰,但在新時代的發展歷程中,我們賦予了奉獻更完美地詮釋,那就是大醫精誠、大德之美。”張勇院長告訴記者說,在大連市衛生計生系統“大德之美”行業文化的框架下,市六院提出了“大醫精誠”的特色醫院文化品牌和價值觀,以“誠”為思想基礎、以“精”為行為準則,將此作為一種文化理念,讓每一位職工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者、踐行者、推動者,努力實現“精準醫療、精湛服務、精細管理、精益求精”的目標。

10年,搬遷到“郊區”的這家醫院咋樣了?

近年來,醫院一直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作為公立醫院的社會公益性。不僅完成了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熱、中東呼吸綜合徵等突發傳染病的應急處理和準備任務;醫院還自籌資金購置儀器,為艾滋病合併腎病患者進行血液淨化治療……醫院把阻斷乙肝母嬰傳播放到乙肝防治的前哨位置,被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授予“乙肝母嬰零傳播工程先進單位”。為了能更好地宣傳各種傳染病的防治知識,醫院組織專家走進工廠、農村、社區、學校、戒毒所,為百姓和特殊人群做了幾百場健康講座。

10年,搬遷到“郊區”的這家醫院咋樣了?

新時代的六院,已確立了“以感染、傳染及急慢性相關性疾病為主要服務對象暨重點學科,集預防、醫療、教學、科研、保健、康復為一體的三級區域性醫療中心”的發展規劃;並以“大醫精誠”作為文化引領,不斷加強現有學科的規範化建設,充分發揮醫院肝病優勢資源,圍繞肝病學科綜合診療,創建“大連市肝病診療中心”,不斷完善和實現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社會職能,提升醫院關於艾滋病患者的宣教、預防、救治能力,創建“大連市艾滋病診療中心”,逐步建立健全臨床藥品試驗中心、科研中心、醫學轉換中心、慢病健康管理中心、生物樣本數據資源庫、肝臟腫瘤及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多學科診療中心等科系;藉助與國內一流醫院建立的協作醫院合作機制,與國內一流學科建立的科研合作關係,提升醫院科研水平,增加醫院診療手段,提高醫院診療水平,最終服務廣大市民。

半島晨報、海力網記者沈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