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從一個夫妻店到中式麵點製造商。饅頭大王劉會平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從一個夫妻店到中式麵點製造商。饅頭大王劉會平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77年,劉會平出生於安慶市懷寧縣西郊江鎮,家中兄弟姐妹四個他最小,小時候穿得衣服全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

劉會平的家鄉是一個“饅頭之鄉”,在路上三個人中有兩個人在從事和麵點相關的工作。因為家裡太窮上不起學,初中畢業的劉會平隨一位油漆工師傅遠走山東謀生計。母親囑咐他:“你要做一行愛一行,以後走到哪也好有個手藝。”

到了山東後,劉會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饅頭,跟十多個人住在一個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這種難民式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劉會平不甘心一輩子這樣平庸下去。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從一個夫妻店到中式麵點製造商。饅頭大王劉會平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77年,劉會平出生於安慶市懷寧縣西郊江鎮,家中兄弟姐妹四個他最小,小時候穿得衣服全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

劉會平的家鄉是一個“饅頭之鄉”,在路上三個人中有兩個人在從事和麵點相關的工作。因為家裡太窮上不起學,初中畢業的劉會平隨一位油漆工師傅遠走山東謀生計。母親囑咐他:“你要做一行愛一行,以後走到哪也好有個手藝。”

到了山東後,劉會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饅頭,跟十多個人住在一個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這種難民式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劉會平不甘心一輩子這樣平庸下去。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5年初,他向師傅提出了辭職。那個年代,跟從師傅遠走他鄉謀生的徒弟是不可以離棄師傅的,否則就會被扣上“背叛師門”的帽子。

望著歸來的兒子,父母怒火沖天。全家氣憤過後,決定再把劉會平送出去學手藝。就這樣,劉會平又跟著姐姐學做麵點。

起初,劉會平很慶幸,飲食至少不成問題了,但沒有想到麵點工比做油漆工更苦更累。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覺,凌晨兩三點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燈光中發麵、和麵。那段時間,美美地睡上一覺是劉會平最奢侈的願望。“和麵的時候一頭栽倒麵缸裡去,起來滿頭都是面。”

漸漸地,劉會平適應了高強度的作息時間,也從此喜歡上了麵點。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從一個夫妻店到中式麵點製造商。饅頭大王劉會平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77年,劉會平出生於安慶市懷寧縣西郊江鎮,家中兄弟姐妹四個他最小,小時候穿得衣服全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

劉會平的家鄉是一個“饅頭之鄉”,在路上三個人中有兩個人在從事和麵點相關的工作。因為家裡太窮上不起學,初中畢業的劉會平隨一位油漆工師傅遠走山東謀生計。母親囑咐他:“你要做一行愛一行,以後走到哪也好有個手藝。”

到了山東後,劉會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饅頭,跟十多個人住在一個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這種難民式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劉會平不甘心一輩子這樣平庸下去。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5年初,他向師傅提出了辭職。那個年代,跟從師傅遠走他鄉謀生的徒弟是不可以離棄師傅的,否則就會被扣上“背叛師門”的帽子。

望著歸來的兒子,父母怒火沖天。全家氣憤過後,決定再把劉會平送出去學手藝。就這樣,劉會平又跟著姐姐學做麵點。

起初,劉會平很慶幸,飲食至少不成問題了,但沒有想到麵點工比做油漆工更苦更累。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覺,凌晨兩三點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燈光中發麵、和麵。那段時間,美美地睡上一覺是劉會平最奢侈的願望。“和麵的時候一頭栽倒麵缸裡去,起來滿頭都是面。”

漸漸地,劉會平適應了高強度的作息時間,也從此喜歡上了麵點。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7年,劉會平來到廣西南寧,以5000元價格租了個門店,開始帶徒弟做包子。但是生意遲遲不見起色,此時姐姐和他說“上海的餐飲生意好做。”

21歲之前的劉會平去過很多地方:貴州、廣西、常州……總之,到上海之前,他的人生都是失敗的,直到1998年,他來到了上海。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從一個夫妻店到中式麵點製造商。饅頭大王劉會平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77年,劉會平出生於安慶市懷寧縣西郊江鎮,家中兄弟姐妹四個他最小,小時候穿得衣服全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

劉會平的家鄉是一個“饅頭之鄉”,在路上三個人中有兩個人在從事和麵點相關的工作。因為家裡太窮上不起學,初中畢業的劉會平隨一位油漆工師傅遠走山東謀生計。母親囑咐他:“你要做一行愛一行,以後走到哪也好有個手藝。”

到了山東後,劉會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饅頭,跟十多個人住在一個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這種難民式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劉會平不甘心一輩子這樣平庸下去。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5年初,他向師傅提出了辭職。那個年代,跟從師傅遠走他鄉謀生的徒弟是不可以離棄師傅的,否則就會被扣上“背叛師門”的帽子。

望著歸來的兒子,父母怒火沖天。全家氣憤過後,決定再把劉會平送出去學手藝。就這樣,劉會平又跟著姐姐學做麵點。

起初,劉會平很慶幸,飲食至少不成問題了,但沒有想到麵點工比做油漆工更苦更累。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覺,凌晨兩三點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燈光中發麵、和麵。那段時間,美美地睡上一覺是劉會平最奢侈的願望。“和麵的時候一頭栽倒麵缸裡去,起來滿頭都是面。”

漸漸地,劉會平適應了高強度的作息時間,也從此喜歡上了麵點。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7年,劉會平來到廣西南寧,以5000元價格租了個門店,開始帶徒弟做包子。但是生意遲遲不見起色,此時姐姐和他說“上海的餐飲生意好做。”

21歲之前的劉會平去過很多地方:貴州、廣西、常州……總之,到上海之前,他的人生都是失敗的,直到1998年,他來到了上海。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心動了。1998年,劉會平揣著借來的4000元錢隻身來到上海創業開包子鋪。那時他就租了個小商鋪,白天做饅頭、包子,晚上就睡在有棚子的屋簷底下,被子沒有一天干淨過。

由於不瞭解上海居民的口味偏好,他的店很快就關門了,本錢虧得精光。在姐姐的支持下,1999年年初,劉會平的第二個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上開業了,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

但沒多久,他的隔壁也開了一家包子店。劉會平的生意很快衰敗下來。他轉身去生意紅火的包子店打工,這段“偷師”經歷很有臥薪嚐膽的意味,“因地制宜的口味”是劉會平學到的第一個真理。

2001年3月,在繁華的南京路上,劉會平開了一家包子鋪,取名“劉師傅大包”。

為迎合上海居民的偏好,他做了很多新嘗試。比如,為保證肉的味道純正,他專門從安徽鄉下采購天然飼料餵養的豬肉;在價格上也走親民路線,一個包子只賣7毛錢。

這樣的價位和品質讓包子鋪一炮而紅,排隊買包子的人絡繹不絕,很快,他開了幾家分店,打破了“夫妻店”的模式。劉會平也憑藉經營包子,賺到了30萬的淨利潤。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從一個夫妻店到中式麵點製造商。饅頭大王劉會平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77年,劉會平出生於安慶市懷寧縣西郊江鎮,家中兄弟姐妹四個他最小,小時候穿得衣服全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

劉會平的家鄉是一個“饅頭之鄉”,在路上三個人中有兩個人在從事和麵點相關的工作。因為家裡太窮上不起學,初中畢業的劉會平隨一位油漆工師傅遠走山東謀生計。母親囑咐他:“你要做一行愛一行,以後走到哪也好有個手藝。”

到了山東後,劉會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饅頭,跟十多個人住在一個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這種難民式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劉會平不甘心一輩子這樣平庸下去。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5年初,他向師傅提出了辭職。那個年代,跟從師傅遠走他鄉謀生的徒弟是不可以離棄師傅的,否則就會被扣上“背叛師門”的帽子。

望著歸來的兒子,父母怒火沖天。全家氣憤過後,決定再把劉會平送出去學手藝。就這樣,劉會平又跟著姐姐學做麵點。

起初,劉會平很慶幸,飲食至少不成問題了,但沒有想到麵點工比做油漆工更苦更累。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覺,凌晨兩三點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燈光中發麵、和麵。那段時間,美美地睡上一覺是劉會平最奢侈的願望。“和麵的時候一頭栽倒麵缸裡去,起來滿頭都是面。”

漸漸地,劉會平適應了高強度的作息時間,也從此喜歡上了麵點。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7年,劉會平來到廣西南寧,以5000元價格租了個門店,開始帶徒弟做包子。但是生意遲遲不見起色,此時姐姐和他說“上海的餐飲生意好做。”

21歲之前的劉會平去過很多地方:貴州、廣西、常州……總之,到上海之前,他的人生都是失敗的,直到1998年,他來到了上海。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心動了。1998年,劉會平揣著借來的4000元錢隻身來到上海創業開包子鋪。那時他就租了個小商鋪,白天做饅頭、包子,晚上就睡在有棚子的屋簷底下,被子沒有一天干淨過。

由於不瞭解上海居民的口味偏好,他的店很快就關門了,本錢虧得精光。在姐姐的支持下,1999年年初,劉會平的第二個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上開業了,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

但沒多久,他的隔壁也開了一家包子店。劉會平的生意很快衰敗下來。他轉身去生意紅火的包子店打工,這段“偷師”經歷很有臥薪嚐膽的意味,“因地制宜的口味”是劉會平學到的第一個真理。

2001年3月,在繁華的南京路上,劉會平開了一家包子鋪,取名“劉師傅大包”。

為迎合上海居民的偏好,他做了很多新嘗試。比如,為保證肉的味道純正,他專門從安徽鄉下采購天然飼料餵養的豬肉;在價格上也走親民路線,一個包子只賣7毛錢。

這樣的價位和品質讓包子鋪一炮而紅,排隊買包子的人絡繹不絕,很快,他開了幾家分店,打破了“夫妻店”的模式。劉會平也憑藉經營包子,賺到了30萬的淨利潤。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此時,一位白領的話驚醒了劉會平,“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拿到辦公室,同事吃著蛋卷餅乾,我都不好意思把包子拿出來,還得偷偷摸摸地在外面吃完以後再回到辦公室。”

樸素的民族自尊心使劉會平開始深思包子與漢堡的區別。只有三家“劉師傅大包”的劉會平,突然意識到品牌化經營的必要性。

2003年2月,“劉師傅大包”更名為“巴比饅頭”。同年8月,他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了“巴比”品牌商標,走上了品牌連鎖之路。

2004年年底,有個人怒氣衝衝投訴“巴比饅頭”收了加盟費不履行協議。調查後發現,原來是有人打著“巴比饅頭”的旗號四處招商,詐騙高額加盟費。

劉會平怒從中來,將騙子告上了法庭。一石激起千層浪,“真假巴比饅頭”大戰吸引了上海各大媒體爭先報道。劉會平勝訴後,“巴比饅頭”一炮而紅,加盟者絡繹不絕。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從一個夫妻店到中式麵點製造商。饅頭大王劉會平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77年,劉會平出生於安慶市懷寧縣西郊江鎮,家中兄弟姐妹四個他最小,小時候穿得衣服全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

劉會平的家鄉是一個“饅頭之鄉”,在路上三個人中有兩個人在從事和麵點相關的工作。因為家裡太窮上不起學,初中畢業的劉會平隨一位油漆工師傅遠走山東謀生計。母親囑咐他:“你要做一行愛一行,以後走到哪也好有個手藝。”

到了山東後,劉會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饅頭,跟十多個人住在一個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這種難民式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劉會平不甘心一輩子這樣平庸下去。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5年初,他向師傅提出了辭職。那個年代,跟從師傅遠走他鄉謀生的徒弟是不可以離棄師傅的,否則就會被扣上“背叛師門”的帽子。

望著歸來的兒子,父母怒火沖天。全家氣憤過後,決定再把劉會平送出去學手藝。就這樣,劉會平又跟著姐姐學做麵點。

起初,劉會平很慶幸,飲食至少不成問題了,但沒有想到麵點工比做油漆工更苦更累。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覺,凌晨兩三點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燈光中發麵、和麵。那段時間,美美地睡上一覺是劉會平最奢侈的願望。“和麵的時候一頭栽倒麵缸裡去,起來滿頭都是面。”

漸漸地,劉會平適應了高強度的作息時間,也從此喜歡上了麵點。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7年,劉會平來到廣西南寧,以5000元價格租了個門店,開始帶徒弟做包子。但是生意遲遲不見起色,此時姐姐和他說“上海的餐飲生意好做。”

21歲之前的劉會平去過很多地方:貴州、廣西、常州……總之,到上海之前,他的人生都是失敗的,直到1998年,他來到了上海。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心動了。1998年,劉會平揣著借來的4000元錢隻身來到上海創業開包子鋪。那時他就租了個小商鋪,白天做饅頭、包子,晚上就睡在有棚子的屋簷底下,被子沒有一天干淨過。

由於不瞭解上海居民的口味偏好,他的店很快就關門了,本錢虧得精光。在姐姐的支持下,1999年年初,劉會平的第二個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上開業了,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

但沒多久,他的隔壁也開了一家包子店。劉會平的生意很快衰敗下來。他轉身去生意紅火的包子店打工,這段“偷師”經歷很有臥薪嚐膽的意味,“因地制宜的口味”是劉會平學到的第一個真理。

2001年3月,在繁華的南京路上,劉會平開了一家包子鋪,取名“劉師傅大包”。

為迎合上海居民的偏好,他做了很多新嘗試。比如,為保證肉的味道純正,他專門從安徽鄉下采購天然飼料餵養的豬肉;在價格上也走親民路線,一個包子只賣7毛錢。

這樣的價位和品質讓包子鋪一炮而紅,排隊買包子的人絡繹不絕,很快,他開了幾家分店,打破了“夫妻店”的模式。劉會平也憑藉經營包子,賺到了30萬的淨利潤。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此時,一位白領的話驚醒了劉會平,“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拿到辦公室,同事吃著蛋卷餅乾,我都不好意思把包子拿出來,還得偷偷摸摸地在外面吃完以後再回到辦公室。”

樸素的民族自尊心使劉會平開始深思包子與漢堡的區別。只有三家“劉師傅大包”的劉會平,突然意識到品牌化經營的必要性。

2003年2月,“劉師傅大包”更名為“巴比饅頭”。同年8月,他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了“巴比”品牌商標,走上了品牌連鎖之路。

2004年年底,有個人怒氣衝衝投訴“巴比饅頭”收了加盟費不履行協議。調查後發現,原來是有人打著“巴比饅頭”的旗號四處招商,詐騙高額加盟費。

劉會平怒從中來,將騙子告上了法庭。一石激起千層浪,“真假巴比饅頭”大戰吸引了上海各大媒體爭先報道。劉會平勝訴後,“巴比饅頭”一炮而紅,加盟者絡繹不絕。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很快,巴比饅頭憑藉自身影響力成為了當時不折不扣的“網紅饅頭”。2004年初,劉會平已經開了10多家直營的巴比饅頭店,加上親戚朋友加盟的門店,共計20餘家。

2005年,在“上海國際多項博覽會”上,“巴比饅頭”獲得兩個金獎、一個特等獎。劉會平也由此被譽為中國的“饅頭大王”。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從一個夫妻店到中式麵點製造商。饅頭大王劉會平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77年,劉會平出生於安慶市懷寧縣西郊江鎮,家中兄弟姐妹四個他最小,小時候穿得衣服全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

劉會平的家鄉是一個“饅頭之鄉”,在路上三個人中有兩個人在從事和麵點相關的工作。因為家裡太窮上不起學,初中畢業的劉會平隨一位油漆工師傅遠走山東謀生計。母親囑咐他:“你要做一行愛一行,以後走到哪也好有個手藝。”

到了山東後,劉會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饅頭,跟十多個人住在一個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這種難民式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劉會平不甘心一輩子這樣平庸下去。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5年初,他向師傅提出了辭職。那個年代,跟從師傅遠走他鄉謀生的徒弟是不可以離棄師傅的,否則就會被扣上“背叛師門”的帽子。

望著歸來的兒子,父母怒火沖天。全家氣憤過後,決定再把劉會平送出去學手藝。就這樣,劉會平又跟著姐姐學做麵點。

起初,劉會平很慶幸,飲食至少不成問題了,但沒有想到麵點工比做油漆工更苦更累。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覺,凌晨兩三點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燈光中發麵、和麵。那段時間,美美地睡上一覺是劉會平最奢侈的願望。“和麵的時候一頭栽倒麵缸裡去,起來滿頭都是面。”

漸漸地,劉會平適應了高強度的作息時間,也從此喜歡上了麵點。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7年,劉會平來到廣西南寧,以5000元價格租了個門店,開始帶徒弟做包子。但是生意遲遲不見起色,此時姐姐和他說“上海的餐飲生意好做。”

21歲之前的劉會平去過很多地方:貴州、廣西、常州……總之,到上海之前,他的人生都是失敗的,直到1998年,他來到了上海。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心動了。1998年,劉會平揣著借來的4000元錢隻身來到上海創業開包子鋪。那時他就租了個小商鋪,白天做饅頭、包子,晚上就睡在有棚子的屋簷底下,被子沒有一天干淨過。

由於不瞭解上海居民的口味偏好,他的店很快就關門了,本錢虧得精光。在姐姐的支持下,1999年年初,劉會平的第二個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上開業了,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

但沒多久,他的隔壁也開了一家包子店。劉會平的生意很快衰敗下來。他轉身去生意紅火的包子店打工,這段“偷師”經歷很有臥薪嚐膽的意味,“因地制宜的口味”是劉會平學到的第一個真理。

2001年3月,在繁華的南京路上,劉會平開了一家包子鋪,取名“劉師傅大包”。

為迎合上海居民的偏好,他做了很多新嘗試。比如,為保證肉的味道純正,他專門從安徽鄉下采購天然飼料餵養的豬肉;在價格上也走親民路線,一個包子只賣7毛錢。

這樣的價位和品質讓包子鋪一炮而紅,排隊買包子的人絡繹不絕,很快,他開了幾家分店,打破了“夫妻店”的模式。劉會平也憑藉經營包子,賺到了30萬的淨利潤。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此時,一位白領的話驚醒了劉會平,“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拿到辦公室,同事吃著蛋卷餅乾,我都不好意思把包子拿出來,還得偷偷摸摸地在外面吃完以後再回到辦公室。”

樸素的民族自尊心使劉會平開始深思包子與漢堡的區別。只有三家“劉師傅大包”的劉會平,突然意識到品牌化經營的必要性。

2003年2月,“劉師傅大包”更名為“巴比饅頭”。同年8月,他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了“巴比”品牌商標,走上了品牌連鎖之路。

2004年年底,有個人怒氣衝衝投訴“巴比饅頭”收了加盟費不履行協議。調查後發現,原來是有人打著“巴比饅頭”的旗號四處招商,詐騙高額加盟費。

劉會平怒從中來,將騙子告上了法庭。一石激起千層浪,“真假巴比饅頭”大戰吸引了上海各大媒體爭先報道。劉會平勝訴後,“巴比饅頭”一炮而紅,加盟者絡繹不絕。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很快,巴比饅頭憑藉自身影響力成為了當時不折不扣的“網紅饅頭”。2004年初,劉會平已經開了10多家直營的巴比饅頭店,加上親戚朋友加盟的門店,共計20餘家。

2005年,在“上海國際多項博覽會”上,“巴比饅頭”獲得兩個金獎、一個特等獎。劉會平也由此被譽為中國的“饅頭大王”。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08年,劉會平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下轄“巴比饅頭”等子公司。主要聚集在長三角,僅上海就有700—800家。

隨著規模擴大,如何實現標準化生產,實現千店一味,就成為重點,如果不能實現“千店一味”,充分保證品質、味道,將會對品牌構成致命傷害。一些加盟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導致產品和服務偏離標準,是連鎖經營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了保證口味一致和實現標準化生產,在2008年,巴比投入2000多萬元,在佘山工業園籌建了一個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包子工廠,並以此為所有店面的“中央廚房”。

門店所銷售的產品兩由中央廚房提供包子、饅頭冷凍製品;或提供包子的餡料、由門店師傅現場製作,包子以外的產品全由“中央廚房”配送,這樣充分保證了品質、味道的一致性。

2016年底,巴比饅頭還在松江建成國內最大的麵點透明化工廠——巴比食品創意園,佔地100餘畝,總投資4.5個億,每天為200萬人生產早餐,送往江浙滬近2100家門店。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從一個夫妻店到中式麵點製造商。饅頭大王劉會平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77年,劉會平出生於安慶市懷寧縣西郊江鎮,家中兄弟姐妹四個他最小,小時候穿得衣服全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

劉會平的家鄉是一個“饅頭之鄉”,在路上三個人中有兩個人在從事和麵點相關的工作。因為家裡太窮上不起學,初中畢業的劉會平隨一位油漆工師傅遠走山東謀生計。母親囑咐他:“你要做一行愛一行,以後走到哪也好有個手藝。”

到了山東後,劉會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饅頭,跟十多個人住在一個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這種難民式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劉會平不甘心一輩子這樣平庸下去。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5年初,他向師傅提出了辭職。那個年代,跟從師傅遠走他鄉謀生的徒弟是不可以離棄師傅的,否則就會被扣上“背叛師門”的帽子。

望著歸來的兒子,父母怒火沖天。全家氣憤過後,決定再把劉會平送出去學手藝。就這樣,劉會平又跟著姐姐學做麵點。

起初,劉會平很慶幸,飲食至少不成問題了,但沒有想到麵點工比做油漆工更苦更累。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覺,凌晨兩三點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燈光中發麵、和麵。那段時間,美美地睡上一覺是劉會平最奢侈的願望。“和麵的時候一頭栽倒麵缸裡去,起來滿頭都是面。”

漸漸地,劉會平適應了高強度的作息時間,也從此喜歡上了麵點。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7年,劉會平來到廣西南寧,以5000元價格租了個門店,開始帶徒弟做包子。但是生意遲遲不見起色,此時姐姐和他說“上海的餐飲生意好做。”

21歲之前的劉會平去過很多地方:貴州、廣西、常州……總之,到上海之前,他的人生都是失敗的,直到1998年,他來到了上海。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心動了。1998年,劉會平揣著借來的4000元錢隻身來到上海創業開包子鋪。那時他就租了個小商鋪,白天做饅頭、包子,晚上就睡在有棚子的屋簷底下,被子沒有一天干淨過。

由於不瞭解上海居民的口味偏好,他的店很快就關門了,本錢虧得精光。在姐姐的支持下,1999年年初,劉會平的第二個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上開業了,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

但沒多久,他的隔壁也開了一家包子店。劉會平的生意很快衰敗下來。他轉身去生意紅火的包子店打工,這段“偷師”經歷很有臥薪嚐膽的意味,“因地制宜的口味”是劉會平學到的第一個真理。

2001年3月,在繁華的南京路上,劉會平開了一家包子鋪,取名“劉師傅大包”。

為迎合上海居民的偏好,他做了很多新嘗試。比如,為保證肉的味道純正,他專門從安徽鄉下采購天然飼料餵養的豬肉;在價格上也走親民路線,一個包子只賣7毛錢。

這樣的價位和品質讓包子鋪一炮而紅,排隊買包子的人絡繹不絕,很快,他開了幾家分店,打破了“夫妻店”的模式。劉會平也憑藉經營包子,賺到了30萬的淨利潤。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此時,一位白領的話驚醒了劉會平,“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拿到辦公室,同事吃著蛋卷餅乾,我都不好意思把包子拿出來,還得偷偷摸摸地在外面吃完以後再回到辦公室。”

樸素的民族自尊心使劉會平開始深思包子與漢堡的區別。只有三家“劉師傅大包”的劉會平,突然意識到品牌化經營的必要性。

2003年2月,“劉師傅大包”更名為“巴比饅頭”。同年8月,他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了“巴比”品牌商標,走上了品牌連鎖之路。

2004年年底,有個人怒氣衝衝投訴“巴比饅頭”收了加盟費不履行協議。調查後發現,原來是有人打著“巴比饅頭”的旗號四處招商,詐騙高額加盟費。

劉會平怒從中來,將騙子告上了法庭。一石激起千層浪,“真假巴比饅頭”大戰吸引了上海各大媒體爭先報道。劉會平勝訴後,“巴比饅頭”一炮而紅,加盟者絡繹不絕。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很快,巴比饅頭憑藉自身影響力成為了當時不折不扣的“網紅饅頭”。2004年初,劉會平已經開了10多家直營的巴比饅頭店,加上親戚朋友加盟的門店,共計20餘家。

2005年,在“上海國際多項博覽會”上,“巴比饅頭”獲得兩個金獎、一個特等獎。劉會平也由此被譽為中國的“饅頭大王”。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08年,劉會平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下轄“巴比饅頭”等子公司。主要聚集在長三角,僅上海就有700—800家。

隨著規模擴大,如何實現標準化生產,實現千店一味,就成為重點,如果不能實現“千店一味”,充分保證品質、味道,將會對品牌構成致命傷害。一些加盟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導致產品和服務偏離標準,是連鎖經營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了保證口味一致和實現標準化生產,在2008年,巴比投入2000多萬元,在佘山工業園籌建了一個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包子工廠,並以此為所有店面的“中央廚房”。

門店所銷售的產品兩由中央廚房提供包子、饅頭冷凍製品;或提供包子的餡料、由門店師傅現場製作,包子以外的產品全由“中央廚房”配送,這樣充分保證了品質、味道的一致性。

2016年底,巴比饅頭還在松江建成國內最大的麵點透明化工廠——巴比食品創意園,佔地100餘畝,總投資4.5個億,每天為200萬人生產早餐,送往江浙滬近2100家門店。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為了保證中樞與終端之間的順暢,巴比饅頭也在學習快遞行業搶佔“最後一公里”的思路。2012年,巴比正式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物流有限公司,將配送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中央廚房”加上冷鏈配送,讓巴比饅頭在市場上如魚得水,而集中採購、集中生產、集中檢驗、冷鏈配送的特色,則助力巴比饅頭將各種可變因素牢牢控制在公司總部。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從一個夫妻店到中式麵點製造商。饅頭大王劉會平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77年,劉會平出生於安慶市懷寧縣西郊江鎮,家中兄弟姐妹四個他最小,小時候穿得衣服全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

劉會平的家鄉是一個“饅頭之鄉”,在路上三個人中有兩個人在從事和麵點相關的工作。因為家裡太窮上不起學,初中畢業的劉會平隨一位油漆工師傅遠走山東謀生計。母親囑咐他:“你要做一行愛一行,以後走到哪也好有個手藝。”

到了山東後,劉會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饅頭,跟十多個人住在一個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這種難民式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劉會平不甘心一輩子這樣平庸下去。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5年初,他向師傅提出了辭職。那個年代,跟從師傅遠走他鄉謀生的徒弟是不可以離棄師傅的,否則就會被扣上“背叛師門”的帽子。

望著歸來的兒子,父母怒火沖天。全家氣憤過後,決定再把劉會平送出去學手藝。就這樣,劉會平又跟著姐姐學做麵點。

起初,劉會平很慶幸,飲食至少不成問題了,但沒有想到麵點工比做油漆工更苦更累。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覺,凌晨兩三點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燈光中發麵、和麵。那段時間,美美地睡上一覺是劉會平最奢侈的願望。“和麵的時候一頭栽倒麵缸裡去,起來滿頭都是面。”

漸漸地,劉會平適應了高強度的作息時間,也從此喜歡上了麵點。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7年,劉會平來到廣西南寧,以5000元價格租了個門店,開始帶徒弟做包子。但是生意遲遲不見起色,此時姐姐和他說“上海的餐飲生意好做。”

21歲之前的劉會平去過很多地方:貴州、廣西、常州……總之,到上海之前,他的人生都是失敗的,直到1998年,他來到了上海。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心動了。1998年,劉會平揣著借來的4000元錢隻身來到上海創業開包子鋪。那時他就租了個小商鋪,白天做饅頭、包子,晚上就睡在有棚子的屋簷底下,被子沒有一天干淨過。

由於不瞭解上海居民的口味偏好,他的店很快就關門了,本錢虧得精光。在姐姐的支持下,1999年年初,劉會平的第二個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上開業了,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

但沒多久,他的隔壁也開了一家包子店。劉會平的生意很快衰敗下來。他轉身去生意紅火的包子店打工,這段“偷師”經歷很有臥薪嚐膽的意味,“因地制宜的口味”是劉會平學到的第一個真理。

2001年3月,在繁華的南京路上,劉會平開了一家包子鋪,取名“劉師傅大包”。

為迎合上海居民的偏好,他做了很多新嘗試。比如,為保證肉的味道純正,他專門從安徽鄉下采購天然飼料餵養的豬肉;在價格上也走親民路線,一個包子只賣7毛錢。

這樣的價位和品質讓包子鋪一炮而紅,排隊買包子的人絡繹不絕,很快,他開了幾家分店,打破了“夫妻店”的模式。劉會平也憑藉經營包子,賺到了30萬的淨利潤。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此時,一位白領的話驚醒了劉會平,“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拿到辦公室,同事吃著蛋卷餅乾,我都不好意思把包子拿出來,還得偷偷摸摸地在外面吃完以後再回到辦公室。”

樸素的民族自尊心使劉會平開始深思包子與漢堡的區別。只有三家“劉師傅大包”的劉會平,突然意識到品牌化經營的必要性。

2003年2月,“劉師傅大包”更名為“巴比饅頭”。同年8月,他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了“巴比”品牌商標,走上了品牌連鎖之路。

2004年年底,有個人怒氣衝衝投訴“巴比饅頭”收了加盟費不履行協議。調查後發現,原來是有人打著“巴比饅頭”的旗號四處招商,詐騙高額加盟費。

劉會平怒從中來,將騙子告上了法庭。一石激起千層浪,“真假巴比饅頭”大戰吸引了上海各大媒體爭先報道。劉會平勝訴後,“巴比饅頭”一炮而紅,加盟者絡繹不絕。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很快,巴比饅頭憑藉自身影響力成為了當時不折不扣的“網紅饅頭”。2004年初,劉會平已經開了10多家直營的巴比饅頭店,加上親戚朋友加盟的門店,共計20餘家。

2005年,在“上海國際多項博覽會”上,“巴比饅頭”獲得兩個金獎、一個特等獎。劉會平也由此被譽為中國的“饅頭大王”。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08年,劉會平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下轄“巴比饅頭”等子公司。主要聚集在長三角,僅上海就有700—800家。

隨著規模擴大,如何實現標準化生產,實現千店一味,就成為重點,如果不能實現“千店一味”,充分保證品質、味道,將會對品牌構成致命傷害。一些加盟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導致產品和服務偏離標準,是連鎖經營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了保證口味一致和實現標準化生產,在2008年,巴比投入2000多萬元,在佘山工業園籌建了一個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包子工廠,並以此為所有店面的“中央廚房”。

門店所銷售的產品兩由中央廚房提供包子、饅頭冷凍製品;或提供包子的餡料、由門店師傅現場製作,包子以外的產品全由“中央廚房”配送,這樣充分保證了品質、味道的一致性。

2016年底,巴比饅頭還在松江建成國內最大的麵點透明化工廠——巴比食品創意園,佔地100餘畝,總投資4.5個億,每天為200萬人生產早餐,送往江浙滬近2100家門店。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為了保證中樞與終端之間的順暢,巴比饅頭也在學習快遞行業搶佔“最後一公里”的思路。2012年,巴比正式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物流有限公司,將配送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中央廚房”加上冷鏈配送,讓巴比饅頭在市場上如魚得水,而集中採購、集中生產、集中檢驗、冷鏈配送的特色,則助力巴比饅頭將各種可變因素牢牢控制在公司總部。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18年,巴比饅頭已經在全國開了2600多家連鎖店。外賣的興起,引發了劉會平對用戶消費場景的思考,他也跟著浪潮做起了外賣、電商。

在劉會平的規劃中,他要打造第二個品牌“鮮食1號”。“物流、門店、配送體系我已經都有,在現在顧客的基礎上慢慢引流,生鮮業務慢慢增加。一旦生鮮佔到線上營業額的40%,再將線上的巴比商城改為‘鮮食1號’,成了生鮮平臺。”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從一個夫妻店到中式麵點製造商。饅頭大王劉會平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77年,劉會平出生於安慶市懷寧縣西郊江鎮,家中兄弟姐妹四個他最小,小時候穿得衣服全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

劉會平的家鄉是一個“饅頭之鄉”,在路上三個人中有兩個人在從事和麵點相關的工作。因為家裡太窮上不起學,初中畢業的劉會平隨一位油漆工師傅遠走山東謀生計。母親囑咐他:“你要做一行愛一行,以後走到哪也好有個手藝。”

到了山東後,劉會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饅頭,跟十多個人住在一個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這種難民式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劉會平不甘心一輩子這樣平庸下去。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5年初,他向師傅提出了辭職。那個年代,跟從師傅遠走他鄉謀生的徒弟是不可以離棄師傅的,否則就會被扣上“背叛師門”的帽子。

望著歸來的兒子,父母怒火沖天。全家氣憤過後,決定再把劉會平送出去學手藝。就這樣,劉會平又跟著姐姐學做麵點。

起初,劉會平很慶幸,飲食至少不成問題了,但沒有想到麵點工比做油漆工更苦更累。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覺,凌晨兩三點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燈光中發麵、和麵。那段時間,美美地睡上一覺是劉會平最奢侈的願望。“和麵的時候一頭栽倒麵缸裡去,起來滿頭都是面。”

漸漸地,劉會平適應了高強度的作息時間,也從此喜歡上了麵點。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7年,劉會平來到廣西南寧,以5000元價格租了個門店,開始帶徒弟做包子。但是生意遲遲不見起色,此時姐姐和他說“上海的餐飲生意好做。”

21歲之前的劉會平去過很多地方:貴州、廣西、常州……總之,到上海之前,他的人生都是失敗的,直到1998年,他來到了上海。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心動了。1998年,劉會平揣著借來的4000元錢隻身來到上海創業開包子鋪。那時他就租了個小商鋪,白天做饅頭、包子,晚上就睡在有棚子的屋簷底下,被子沒有一天干淨過。

由於不瞭解上海居民的口味偏好,他的店很快就關門了,本錢虧得精光。在姐姐的支持下,1999年年初,劉會平的第二個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上開業了,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

但沒多久,他的隔壁也開了一家包子店。劉會平的生意很快衰敗下來。他轉身去生意紅火的包子店打工,這段“偷師”經歷很有臥薪嚐膽的意味,“因地制宜的口味”是劉會平學到的第一個真理。

2001年3月,在繁華的南京路上,劉會平開了一家包子鋪,取名“劉師傅大包”。

為迎合上海居民的偏好,他做了很多新嘗試。比如,為保證肉的味道純正,他專門從安徽鄉下采購天然飼料餵養的豬肉;在價格上也走親民路線,一個包子只賣7毛錢。

這樣的價位和品質讓包子鋪一炮而紅,排隊買包子的人絡繹不絕,很快,他開了幾家分店,打破了“夫妻店”的模式。劉會平也憑藉經營包子,賺到了30萬的淨利潤。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此時,一位白領的話驚醒了劉會平,“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拿到辦公室,同事吃著蛋卷餅乾,我都不好意思把包子拿出來,還得偷偷摸摸地在外面吃完以後再回到辦公室。”

樸素的民族自尊心使劉會平開始深思包子與漢堡的區別。只有三家“劉師傅大包”的劉會平,突然意識到品牌化經營的必要性。

2003年2月,“劉師傅大包”更名為“巴比饅頭”。同年8月,他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了“巴比”品牌商標,走上了品牌連鎖之路。

2004年年底,有個人怒氣衝衝投訴“巴比饅頭”收了加盟費不履行協議。調查後發現,原來是有人打著“巴比饅頭”的旗號四處招商,詐騙高額加盟費。

劉會平怒從中來,將騙子告上了法庭。一石激起千層浪,“真假巴比饅頭”大戰吸引了上海各大媒體爭先報道。劉會平勝訴後,“巴比饅頭”一炮而紅,加盟者絡繹不絕。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很快,巴比饅頭憑藉自身影響力成為了當時不折不扣的“網紅饅頭”。2004年初,劉會平已經開了10多家直營的巴比饅頭店,加上親戚朋友加盟的門店,共計20餘家。

2005年,在“上海國際多項博覽會”上,“巴比饅頭”獲得兩個金獎、一個特等獎。劉會平也由此被譽為中國的“饅頭大王”。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08年,劉會平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下轄“巴比饅頭”等子公司。主要聚集在長三角,僅上海就有700—800家。

隨著規模擴大,如何實現標準化生產,實現千店一味,就成為重點,如果不能實現“千店一味”,充分保證品質、味道,將會對品牌構成致命傷害。一些加盟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導致產品和服務偏離標準,是連鎖經營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了保證口味一致和實現標準化生產,在2008年,巴比投入2000多萬元,在佘山工業園籌建了一個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包子工廠,並以此為所有店面的“中央廚房”。

門店所銷售的產品兩由中央廚房提供包子、饅頭冷凍製品;或提供包子的餡料、由門店師傅現場製作,包子以外的產品全由“中央廚房”配送,這樣充分保證了品質、味道的一致性。

2016年底,巴比饅頭還在松江建成國內最大的麵點透明化工廠——巴比食品創意園,佔地100餘畝,總投資4.5個億,每天為200萬人生產早餐,送往江浙滬近2100家門店。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為了保證中樞與終端之間的順暢,巴比饅頭也在學習快遞行業搶佔“最後一公里”的思路。2012年,巴比正式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物流有限公司,將配送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中央廚房”加上冷鏈配送,讓巴比饅頭在市場上如魚得水,而集中採購、集中生產、集中檢驗、冷鏈配送的特色,則助力巴比饅頭將各種可變因素牢牢控制在公司總部。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18年,巴比饅頭已經在全國開了2600多家連鎖店。外賣的興起,引發了劉會平對用戶消費場景的思考,他也跟著浪潮做起了外賣、電商。

在劉會平的規劃中,他要打造第二個品牌“鮮食1號”。“物流、門店、配送體系我已經都有,在現在顧客的基礎上慢慢引流,生鮮業務慢慢增加。一旦生鮮佔到線上營業額的40%,再將線上的巴比商城改為‘鮮食1號’,成了生鮮平臺。”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和馬雲對著幹。馬雲所說的新商業就是從線上轉到線下,而他們從線上往線上轉,其實都是一個概念,就是“渠道為王”,誰擁有了渠道,誰就牛;生鮮難就難在最後一公里,而這恰恰是他們的優勢。

下一步他準備把“巴比饅頭”打造成中國的“肯德基”,加盟店開到日本去。如果“闖攤”成功,“巴比饅頭”還會走向歐美市場,與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一決高低。

從借來的四千元起步,中途經歷了多少磨難,現在的劉會平感慨說:“創業中困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但是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困難面前只有用心去做,才有可能解決。”

創業者一定要有責任心,遇事有擔當責任;要有愛心;要有韌性,創業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必須足夠堅持;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



失敗幾次沒什麼,找到了原因,下一次就可以成功。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從一個夫妻店到中式麵點製造商。饅頭大王劉會平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77年,劉會平出生於安慶市懷寧縣西郊江鎮,家中兄弟姐妹四個他最小,小時候穿得衣服全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

劉會平的家鄉是一個“饅頭之鄉”,在路上三個人中有兩個人在從事和麵點相關的工作。因為家裡太窮上不起學,初中畢業的劉會平隨一位油漆工師傅遠走山東謀生計。母親囑咐他:“你要做一行愛一行,以後走到哪也好有個手藝。”

到了山東後,劉會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饅頭,跟十多個人住在一個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這種難民式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劉會平不甘心一輩子這樣平庸下去。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5年初,他向師傅提出了辭職。那個年代,跟從師傅遠走他鄉謀生的徒弟是不可以離棄師傅的,否則就會被扣上“背叛師門”的帽子。

望著歸來的兒子,父母怒火沖天。全家氣憤過後,決定再把劉會平送出去學手藝。就這樣,劉會平又跟著姐姐學做麵點。

起初,劉會平很慶幸,飲食至少不成問題了,但沒有想到麵點工比做油漆工更苦更累。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覺,凌晨兩三點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燈光中發麵、和麵。那段時間,美美地睡上一覺是劉會平最奢侈的願望。“和麵的時候一頭栽倒麵缸裡去,起來滿頭都是面。”

漸漸地,劉會平適應了高強度的作息時間,也從此喜歡上了麵點。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7年,劉會平來到廣西南寧,以5000元價格租了個門店,開始帶徒弟做包子。但是生意遲遲不見起色,此時姐姐和他說“上海的餐飲生意好做。”

21歲之前的劉會平去過很多地方:貴州、廣西、常州……總之,到上海之前,他的人生都是失敗的,直到1998年,他來到了上海。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心動了。1998年,劉會平揣著借來的4000元錢隻身來到上海創業開包子鋪。那時他就租了個小商鋪,白天做饅頭、包子,晚上就睡在有棚子的屋簷底下,被子沒有一天干淨過。

由於不瞭解上海居民的口味偏好,他的店很快就關門了,本錢虧得精光。在姐姐的支持下,1999年年初,劉會平的第二個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上開業了,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

但沒多久,他的隔壁也開了一家包子店。劉會平的生意很快衰敗下來。他轉身去生意紅火的包子店打工,這段“偷師”經歷很有臥薪嚐膽的意味,“因地制宜的口味”是劉會平學到的第一個真理。

2001年3月,在繁華的南京路上,劉會平開了一家包子鋪,取名“劉師傅大包”。

為迎合上海居民的偏好,他做了很多新嘗試。比如,為保證肉的味道純正,他專門從安徽鄉下采購天然飼料餵養的豬肉;在價格上也走親民路線,一個包子只賣7毛錢。

這樣的價位和品質讓包子鋪一炮而紅,排隊買包子的人絡繹不絕,很快,他開了幾家分店,打破了“夫妻店”的模式。劉會平也憑藉經營包子,賺到了30萬的淨利潤。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此時,一位白領的話驚醒了劉會平,“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拿到辦公室,同事吃著蛋卷餅乾,我都不好意思把包子拿出來,還得偷偷摸摸地在外面吃完以後再回到辦公室。”

樸素的民族自尊心使劉會平開始深思包子與漢堡的區別。只有三家“劉師傅大包”的劉會平,突然意識到品牌化經營的必要性。

2003年2月,“劉師傅大包”更名為“巴比饅頭”。同年8月,他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了“巴比”品牌商標,走上了品牌連鎖之路。

2004年年底,有個人怒氣衝衝投訴“巴比饅頭”收了加盟費不履行協議。調查後發現,原來是有人打著“巴比饅頭”的旗號四處招商,詐騙高額加盟費。

劉會平怒從中來,將騙子告上了法庭。一石激起千層浪,“真假巴比饅頭”大戰吸引了上海各大媒體爭先報道。劉會平勝訴後,“巴比饅頭”一炮而紅,加盟者絡繹不絕。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很快,巴比饅頭憑藉自身影響力成為了當時不折不扣的“網紅饅頭”。2004年初,劉會平已經開了10多家直營的巴比饅頭店,加上親戚朋友加盟的門店,共計20餘家。

2005年,在“上海國際多項博覽會”上,“巴比饅頭”獲得兩個金獎、一個特等獎。劉會平也由此被譽為中國的“饅頭大王”。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08年,劉會平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下轄“巴比饅頭”等子公司。主要聚集在長三角,僅上海就有700—800家。

隨著規模擴大,如何實現標準化生產,實現千店一味,就成為重點,如果不能實現“千店一味”,充分保證品質、味道,將會對品牌構成致命傷害。一些加盟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導致產品和服務偏離標準,是連鎖經營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了保證口味一致和實現標準化生產,在2008年,巴比投入2000多萬元,在佘山工業園籌建了一個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包子工廠,並以此為所有店面的“中央廚房”。

門店所銷售的產品兩由中央廚房提供包子、饅頭冷凍製品;或提供包子的餡料、由門店師傅現場製作,包子以外的產品全由“中央廚房”配送,這樣充分保證了品質、味道的一致性。

2016年底,巴比饅頭還在松江建成國內最大的麵點透明化工廠——巴比食品創意園,佔地100餘畝,總投資4.5個億,每天為200萬人生產早餐,送往江浙滬近2100家門店。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為了保證中樞與終端之間的順暢,巴比饅頭也在學習快遞行業搶佔“最後一公里”的思路。2012年,巴比正式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物流有限公司,將配送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中央廚房”加上冷鏈配送,讓巴比饅頭在市場上如魚得水,而集中採購、集中生產、集中檢驗、冷鏈配送的特色,則助力巴比饅頭將各種可變因素牢牢控制在公司總部。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18年,巴比饅頭已經在全國開了2600多家連鎖店。外賣的興起,引發了劉會平對用戶消費場景的思考,他也跟著浪潮做起了外賣、電商。

在劉會平的規劃中,他要打造第二個品牌“鮮食1號”。“物流、門店、配送體系我已經都有,在現在顧客的基礎上慢慢引流,生鮮業務慢慢增加。一旦生鮮佔到線上營業額的40%,再將線上的巴比商城改為‘鮮食1號’,成了生鮮平臺。”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和馬雲對著幹。馬雲所說的新商業就是從線上轉到線下,而他們從線上往線上轉,其實都是一個概念,就是“渠道為王”,誰擁有了渠道,誰就牛;生鮮難就難在最後一公里,而這恰恰是他們的優勢。

下一步他準備把“巴比饅頭”打造成中國的“肯德基”,加盟店開到日本去。如果“闖攤”成功,“巴比饅頭”還會走向歐美市場,與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一決高低。

從借來的四千元起步,中途經歷了多少磨難,現在的劉會平感慨說:“創業中困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但是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困難面前只有用心去做,才有可能解決。”

創業者一定要有責任心,遇事有擔當責任;要有愛心;要有韌性,創業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必須足夠堅持;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



失敗幾次沒什麼,找到了原因,下一次就可以成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15年10月21日,加華偉業與巴比饅頭達成共識並完成了股權投資簽約,首輪融資達到1.5億元。劉會平開始謀劃上市之路。

同時,在兩年後的劉會平四十歲生日那天,他和妻子簽署《個人股權承諾書》,聲明企業上市後40%的收益捐贈給國內教育基金,60%用於獎勵公司員工、幫扶基金及其他公益用途。本人及直系親屬、法定繼承人不得享有。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從一個夫妻店到中式麵點製造商。饅頭大王劉會平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77年,劉會平出生於安慶市懷寧縣西郊江鎮,家中兄弟姐妹四個他最小,小時候穿得衣服全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

劉會平的家鄉是一個“饅頭之鄉”,在路上三個人中有兩個人在從事和麵點相關的工作。因為家裡太窮上不起學,初中畢業的劉會平隨一位油漆工師傅遠走山東謀生計。母親囑咐他:“你要做一行愛一行,以後走到哪也好有個手藝。”

到了山東後,劉會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饅頭,跟十多個人住在一個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這種難民式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劉會平不甘心一輩子這樣平庸下去。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5年初,他向師傅提出了辭職。那個年代,跟從師傅遠走他鄉謀生的徒弟是不可以離棄師傅的,否則就會被扣上“背叛師門”的帽子。

望著歸來的兒子,父母怒火沖天。全家氣憤過後,決定再把劉會平送出去學手藝。就這樣,劉會平又跟著姐姐學做麵點。

起初,劉會平很慶幸,飲食至少不成問題了,但沒有想到麵點工比做油漆工更苦更累。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覺,凌晨兩三點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燈光中發麵、和麵。那段時間,美美地睡上一覺是劉會平最奢侈的願望。“和麵的時候一頭栽倒麵缸裡去,起來滿頭都是面。”

漸漸地,劉會平適應了高強度的作息時間,也從此喜歡上了麵點。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7年,劉會平來到廣西南寧,以5000元價格租了個門店,開始帶徒弟做包子。但是生意遲遲不見起色,此時姐姐和他說“上海的餐飲生意好做。”

21歲之前的劉會平去過很多地方:貴州、廣西、常州……總之,到上海之前,他的人生都是失敗的,直到1998年,他來到了上海。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心動了。1998年,劉會平揣著借來的4000元錢隻身來到上海創業開包子鋪。那時他就租了個小商鋪,白天做饅頭、包子,晚上就睡在有棚子的屋簷底下,被子沒有一天干淨過。

由於不瞭解上海居民的口味偏好,他的店很快就關門了,本錢虧得精光。在姐姐的支持下,1999年年初,劉會平的第二個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上開業了,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

但沒多久,他的隔壁也開了一家包子店。劉會平的生意很快衰敗下來。他轉身去生意紅火的包子店打工,這段“偷師”經歷很有臥薪嚐膽的意味,“因地制宜的口味”是劉會平學到的第一個真理。

2001年3月,在繁華的南京路上,劉會平開了一家包子鋪,取名“劉師傅大包”。

為迎合上海居民的偏好,他做了很多新嘗試。比如,為保證肉的味道純正,他專門從安徽鄉下采購天然飼料餵養的豬肉;在價格上也走親民路線,一個包子只賣7毛錢。

這樣的價位和品質讓包子鋪一炮而紅,排隊買包子的人絡繹不絕,很快,他開了幾家分店,打破了“夫妻店”的模式。劉會平也憑藉經營包子,賺到了30萬的淨利潤。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此時,一位白領的話驚醒了劉會平,“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拿到辦公室,同事吃著蛋卷餅乾,我都不好意思把包子拿出來,還得偷偷摸摸地在外面吃完以後再回到辦公室。”

樸素的民族自尊心使劉會平開始深思包子與漢堡的區別。只有三家“劉師傅大包”的劉會平,突然意識到品牌化經營的必要性。

2003年2月,“劉師傅大包”更名為“巴比饅頭”。同年8月,他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了“巴比”品牌商標,走上了品牌連鎖之路。

2004年年底,有個人怒氣衝衝投訴“巴比饅頭”收了加盟費不履行協議。調查後發現,原來是有人打著“巴比饅頭”的旗號四處招商,詐騙高額加盟費。

劉會平怒從中來,將騙子告上了法庭。一石激起千層浪,“真假巴比饅頭”大戰吸引了上海各大媒體爭先報道。劉會平勝訴後,“巴比饅頭”一炮而紅,加盟者絡繹不絕。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很快,巴比饅頭憑藉自身影響力成為了當時不折不扣的“網紅饅頭”。2004年初,劉會平已經開了10多家直營的巴比饅頭店,加上親戚朋友加盟的門店,共計20餘家。

2005年,在“上海國際多項博覽會”上,“巴比饅頭”獲得兩個金獎、一個特等獎。劉會平也由此被譽為中國的“饅頭大王”。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08年,劉會平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下轄“巴比饅頭”等子公司。主要聚集在長三角,僅上海就有700—800家。

隨著規模擴大,如何實現標準化生產,實現千店一味,就成為重點,如果不能實現“千店一味”,充分保證品質、味道,將會對品牌構成致命傷害。一些加盟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導致產品和服務偏離標準,是連鎖經營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了保證口味一致和實現標準化生產,在2008年,巴比投入2000多萬元,在佘山工業園籌建了一個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包子工廠,並以此為所有店面的“中央廚房”。

門店所銷售的產品兩由中央廚房提供包子、饅頭冷凍製品;或提供包子的餡料、由門店師傅現場製作,包子以外的產品全由“中央廚房”配送,這樣充分保證了品質、味道的一致性。

2016年底,巴比饅頭還在松江建成國內最大的麵點透明化工廠——巴比食品創意園,佔地100餘畝,總投資4.5個億,每天為200萬人生產早餐,送往江浙滬近2100家門店。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為了保證中樞與終端之間的順暢,巴比饅頭也在學習快遞行業搶佔“最後一公里”的思路。2012年,巴比正式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物流有限公司,將配送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中央廚房”加上冷鏈配送,讓巴比饅頭在市場上如魚得水,而集中採購、集中生產、集中檢驗、冷鏈配送的特色,則助力巴比饅頭將各種可變因素牢牢控制在公司總部。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18年,巴比饅頭已經在全國開了2600多家連鎖店。外賣的興起,引發了劉會平對用戶消費場景的思考,他也跟著浪潮做起了外賣、電商。

在劉會平的規劃中,他要打造第二個品牌“鮮食1號”。“物流、門店、配送體系我已經都有,在現在顧客的基礎上慢慢引流,生鮮業務慢慢增加。一旦生鮮佔到線上營業額的40%,再將線上的巴比商城改為‘鮮食1號’,成了生鮮平臺。”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和馬雲對著幹。馬雲所說的新商業就是從線上轉到線下,而他們從線上往線上轉,其實都是一個概念,就是“渠道為王”,誰擁有了渠道,誰就牛;生鮮難就難在最後一公里,而這恰恰是他們的優勢。

下一步他準備把“巴比饅頭”打造成中國的“肯德基”,加盟店開到日本去。如果“闖攤”成功,“巴比饅頭”還會走向歐美市場,與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一決高低。

從借來的四千元起步,中途經歷了多少磨難,現在的劉會平感慨說:“創業中困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但是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困難面前只有用心去做,才有可能解決。”

創業者一定要有責任心,遇事有擔當責任;要有愛心;要有韌性,創業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必須足夠堅持;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



失敗幾次沒什麼,找到了原因,下一次就可以成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15年10月21日,加華偉業與巴比饅頭達成共識並完成了股權投資簽約,首輪融資達到1.5億元。劉會平開始謀劃上市之路。

同時,在兩年後的劉會平四十歲生日那天,他和妻子簽署《個人股權承諾書》,聲明企業上市後40%的收益捐贈給國內教育基金,60%用於獎勵公司員工、幫扶基金及其他公益用途。本人及直系親屬、法定繼承人不得享有。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是白手起家的農民企業家,他奮鬥了20年,身家數十億,卻宣佈裸捐。錢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他說“不能虧待了跟我一起工作的兄弟”,要對得起跟自己一起工作的人。

他手下的員工也表示整個團隊從一開始就自願保持著996的工作狀態,因為大家都很看好這個老闆。

劉會平說他準備在企業幹到到52歲,52歲一定會退休,退休完以後他會專心致志的幹公益教育,打造一所三十億元建設的學校,踐行自己原來的夢想。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從一個夫妻店到中式麵點製造商。饅頭大王劉會平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77年,劉會平出生於安慶市懷寧縣西郊江鎮,家中兄弟姐妹四個他最小,小時候穿得衣服全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

劉會平的家鄉是一個“饅頭之鄉”,在路上三個人中有兩個人在從事和麵點相關的工作。因為家裡太窮上不起學,初中畢業的劉會平隨一位油漆工師傅遠走山東謀生計。母親囑咐他:“你要做一行愛一行,以後走到哪也好有個手藝。”

到了山東後,劉會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饅頭,跟十多個人住在一個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這種難民式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劉會平不甘心一輩子這樣平庸下去。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5年初,他向師傅提出了辭職。那個年代,跟從師傅遠走他鄉謀生的徒弟是不可以離棄師傅的,否則就會被扣上“背叛師門”的帽子。

望著歸來的兒子,父母怒火沖天。全家氣憤過後,決定再把劉會平送出去學手藝。就這樣,劉會平又跟著姐姐學做麵點。

起初,劉會平很慶幸,飲食至少不成問題了,但沒有想到麵點工比做油漆工更苦更累。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覺,凌晨兩三點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燈光中發麵、和麵。那段時間,美美地睡上一覺是劉會平最奢侈的願望。“和麵的時候一頭栽倒麵缸裡去,起來滿頭都是面。”

漸漸地,劉會平適應了高強度的作息時間,也從此喜歡上了麵點。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7年,劉會平來到廣西南寧,以5000元價格租了個門店,開始帶徒弟做包子。但是生意遲遲不見起色,此時姐姐和他說“上海的餐飲生意好做。”

21歲之前的劉會平去過很多地方:貴州、廣西、常州……總之,到上海之前,他的人生都是失敗的,直到1998年,他來到了上海。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心動了。1998年,劉會平揣著借來的4000元錢隻身來到上海創業開包子鋪。那時他就租了個小商鋪,白天做饅頭、包子,晚上就睡在有棚子的屋簷底下,被子沒有一天干淨過。

由於不瞭解上海居民的口味偏好,他的店很快就關門了,本錢虧得精光。在姐姐的支持下,1999年年初,劉會平的第二個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上開業了,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

但沒多久,他的隔壁也開了一家包子店。劉會平的生意很快衰敗下來。他轉身去生意紅火的包子店打工,這段“偷師”經歷很有臥薪嚐膽的意味,“因地制宜的口味”是劉會平學到的第一個真理。

2001年3月,在繁華的南京路上,劉會平開了一家包子鋪,取名“劉師傅大包”。

為迎合上海居民的偏好,他做了很多新嘗試。比如,為保證肉的味道純正,他專門從安徽鄉下采購天然飼料餵養的豬肉;在價格上也走親民路線,一個包子只賣7毛錢。

這樣的價位和品質讓包子鋪一炮而紅,排隊買包子的人絡繹不絕,很快,他開了幾家分店,打破了“夫妻店”的模式。劉會平也憑藉經營包子,賺到了30萬的淨利潤。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此時,一位白領的話驚醒了劉會平,“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拿到辦公室,同事吃著蛋卷餅乾,我都不好意思把包子拿出來,還得偷偷摸摸地在外面吃完以後再回到辦公室。”

樸素的民族自尊心使劉會平開始深思包子與漢堡的區別。只有三家“劉師傅大包”的劉會平,突然意識到品牌化經營的必要性。

2003年2月,“劉師傅大包”更名為“巴比饅頭”。同年8月,他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了“巴比”品牌商標,走上了品牌連鎖之路。

2004年年底,有個人怒氣衝衝投訴“巴比饅頭”收了加盟費不履行協議。調查後發現,原來是有人打著“巴比饅頭”的旗號四處招商,詐騙高額加盟費。

劉會平怒從中來,將騙子告上了法庭。一石激起千層浪,“真假巴比饅頭”大戰吸引了上海各大媒體爭先報道。劉會平勝訴後,“巴比饅頭”一炮而紅,加盟者絡繹不絕。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很快,巴比饅頭憑藉自身影響力成為了當時不折不扣的“網紅饅頭”。2004年初,劉會平已經開了10多家直營的巴比饅頭店,加上親戚朋友加盟的門店,共計20餘家。

2005年,在“上海國際多項博覽會”上,“巴比饅頭”獲得兩個金獎、一個特等獎。劉會平也由此被譽為中國的“饅頭大王”。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08年,劉會平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下轄“巴比饅頭”等子公司。主要聚集在長三角,僅上海就有700—800家。

隨著規模擴大,如何實現標準化生產,實現千店一味,就成為重點,如果不能實現“千店一味”,充分保證品質、味道,將會對品牌構成致命傷害。一些加盟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導致產品和服務偏離標準,是連鎖經營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了保證口味一致和實現標準化生產,在2008年,巴比投入2000多萬元,在佘山工業園籌建了一個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包子工廠,並以此為所有店面的“中央廚房”。

門店所銷售的產品兩由中央廚房提供包子、饅頭冷凍製品;或提供包子的餡料、由門店師傅現場製作,包子以外的產品全由“中央廚房”配送,這樣充分保證了品質、味道的一致性。

2016年底,巴比饅頭還在松江建成國內最大的麵點透明化工廠——巴比食品創意園,佔地100餘畝,總投資4.5個億,每天為200萬人生產早餐,送往江浙滬近2100家門店。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為了保證中樞與終端之間的順暢,巴比饅頭也在學習快遞行業搶佔“最後一公里”的思路。2012年,巴比正式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物流有限公司,將配送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中央廚房”加上冷鏈配送,讓巴比饅頭在市場上如魚得水,而集中採購、集中生產、集中檢驗、冷鏈配送的特色,則助力巴比饅頭將各種可變因素牢牢控制在公司總部。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18年,巴比饅頭已經在全國開了2600多家連鎖店。外賣的興起,引發了劉會平對用戶消費場景的思考,他也跟著浪潮做起了外賣、電商。

在劉會平的規劃中,他要打造第二個品牌“鮮食1號”。“物流、門店、配送體系我已經都有,在現在顧客的基礎上慢慢引流,生鮮業務慢慢增加。一旦生鮮佔到線上營業額的40%,再將線上的巴比商城改為‘鮮食1號’,成了生鮮平臺。”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和馬雲對著幹。馬雲所說的新商業就是從線上轉到線下,而他們從線上往線上轉,其實都是一個概念,就是“渠道為王”,誰擁有了渠道,誰就牛;生鮮難就難在最後一公里,而這恰恰是他們的優勢。

下一步他準備把“巴比饅頭”打造成中國的“肯德基”,加盟店開到日本去。如果“闖攤”成功,“巴比饅頭”還會走向歐美市場,與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一決高低。

從借來的四千元起步,中途經歷了多少磨難,現在的劉會平感慨說:“創業中困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但是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困難面前只有用心去做,才有可能解決。”

創業者一定要有責任心,遇事有擔當責任;要有愛心;要有韌性,創業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必須足夠堅持;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



失敗幾次沒什麼,找到了原因,下一次就可以成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15年10月21日,加華偉業與巴比饅頭達成共識並完成了股權投資簽約,首輪融資達到1.5億元。劉會平開始謀劃上市之路。

同時,在兩年後的劉會平四十歲生日那天,他和妻子簽署《個人股權承諾書》,聲明企業上市後40%的收益捐贈給國內教育基金,60%用於獎勵公司員工、幫扶基金及其他公益用途。本人及直系親屬、法定繼承人不得享有。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是白手起家的農民企業家,他奮鬥了20年,身家數十億,卻宣佈裸捐。錢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他說“不能虧待了跟我一起工作的兄弟”,要對得起跟自己一起工作的人。

他手下的員工也表示整個團隊從一開始就自願保持著996的工作狀態,因為大家都很看好這個老闆。

劉會平說他準備在企業幹到到52歲,52歲一定會退休,退休完以後他會專心致志的幹公益教育,打造一所三十億元建設的學校,踐行自己原來的夢想。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人生第一桶金,他就首先想到了母校。第一桶金他賺到了30萬,第一時間,他沒有拿去買房、沒有去享受,而是拿出了10萬塊捐給了自己的母校。

老校長張貴宏至今清晰地記得,2002年的一天,他教過的學生劉會平手提10萬來校拜訪,用於資助貧困學生。

曾經受資助的孩子還給他寫感謝信“親愛的劉叔叔,感謝您的資助,我一定會好好讀書,不辜負您的期望。當我功成名就時,會像您一樣將善良的種子撒向更遠的地方。”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從一個夫妻店到中式麵點製造商。饅頭大王劉會平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77年,劉會平出生於安慶市懷寧縣西郊江鎮,家中兄弟姐妹四個他最小,小時候穿得衣服全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

劉會平的家鄉是一個“饅頭之鄉”,在路上三個人中有兩個人在從事和麵點相關的工作。因為家裡太窮上不起學,初中畢業的劉會平隨一位油漆工師傅遠走山東謀生計。母親囑咐他:“你要做一行愛一行,以後走到哪也好有個手藝。”

到了山東後,劉會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饅頭,跟十多個人住在一個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這種難民式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劉會平不甘心一輩子這樣平庸下去。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5年初,他向師傅提出了辭職。那個年代,跟從師傅遠走他鄉謀生的徒弟是不可以離棄師傅的,否則就會被扣上“背叛師門”的帽子。

望著歸來的兒子,父母怒火沖天。全家氣憤過後,決定再把劉會平送出去學手藝。就這樣,劉會平又跟著姐姐學做麵點。

起初,劉會平很慶幸,飲食至少不成問題了,但沒有想到麵點工比做油漆工更苦更累。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覺,凌晨兩三點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燈光中發麵、和麵。那段時間,美美地睡上一覺是劉會平最奢侈的願望。“和麵的時候一頭栽倒麵缸裡去,起來滿頭都是面。”

漸漸地,劉會平適應了高強度的作息時間,也從此喜歡上了麵點。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7年,劉會平來到廣西南寧,以5000元價格租了個門店,開始帶徒弟做包子。但是生意遲遲不見起色,此時姐姐和他說“上海的餐飲生意好做。”

21歲之前的劉會平去過很多地方:貴州、廣西、常州……總之,到上海之前,他的人生都是失敗的,直到1998年,他來到了上海。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心動了。1998年,劉會平揣著借來的4000元錢隻身來到上海創業開包子鋪。那時他就租了個小商鋪,白天做饅頭、包子,晚上就睡在有棚子的屋簷底下,被子沒有一天干淨過。

由於不瞭解上海居民的口味偏好,他的店很快就關門了,本錢虧得精光。在姐姐的支持下,1999年年初,劉會平的第二個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上開業了,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

但沒多久,他的隔壁也開了一家包子店。劉會平的生意很快衰敗下來。他轉身去生意紅火的包子店打工,這段“偷師”經歷很有臥薪嚐膽的意味,“因地制宜的口味”是劉會平學到的第一個真理。

2001年3月,在繁華的南京路上,劉會平開了一家包子鋪,取名“劉師傅大包”。

為迎合上海居民的偏好,他做了很多新嘗試。比如,為保證肉的味道純正,他專門從安徽鄉下采購天然飼料餵養的豬肉;在價格上也走親民路線,一個包子只賣7毛錢。

這樣的價位和品質讓包子鋪一炮而紅,排隊買包子的人絡繹不絕,很快,他開了幾家分店,打破了“夫妻店”的模式。劉會平也憑藉經營包子,賺到了30萬的淨利潤。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此時,一位白領的話驚醒了劉會平,“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拿到辦公室,同事吃著蛋卷餅乾,我都不好意思把包子拿出來,還得偷偷摸摸地在外面吃完以後再回到辦公室。”

樸素的民族自尊心使劉會平開始深思包子與漢堡的區別。只有三家“劉師傅大包”的劉會平,突然意識到品牌化經營的必要性。

2003年2月,“劉師傅大包”更名為“巴比饅頭”。同年8月,他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了“巴比”品牌商標,走上了品牌連鎖之路。

2004年年底,有個人怒氣衝衝投訴“巴比饅頭”收了加盟費不履行協議。調查後發現,原來是有人打著“巴比饅頭”的旗號四處招商,詐騙高額加盟費。

劉會平怒從中來,將騙子告上了法庭。一石激起千層浪,“真假巴比饅頭”大戰吸引了上海各大媒體爭先報道。劉會平勝訴後,“巴比饅頭”一炮而紅,加盟者絡繹不絕。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很快,巴比饅頭憑藉自身影響力成為了當時不折不扣的“網紅饅頭”。2004年初,劉會平已經開了10多家直營的巴比饅頭店,加上親戚朋友加盟的門店,共計20餘家。

2005年,在“上海國際多項博覽會”上,“巴比饅頭”獲得兩個金獎、一個特等獎。劉會平也由此被譽為中國的“饅頭大王”。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08年,劉會平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下轄“巴比饅頭”等子公司。主要聚集在長三角,僅上海就有700—800家。

隨著規模擴大,如何實現標準化生產,實現千店一味,就成為重點,如果不能實現“千店一味”,充分保證品質、味道,將會對品牌構成致命傷害。一些加盟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導致產品和服務偏離標準,是連鎖經營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了保證口味一致和實現標準化生產,在2008年,巴比投入2000多萬元,在佘山工業園籌建了一個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包子工廠,並以此為所有店面的“中央廚房”。

門店所銷售的產品兩由中央廚房提供包子、饅頭冷凍製品;或提供包子的餡料、由門店師傅現場製作,包子以外的產品全由“中央廚房”配送,這樣充分保證了品質、味道的一致性。

2016年底,巴比饅頭還在松江建成國內最大的麵點透明化工廠——巴比食品創意園,佔地100餘畝,總投資4.5個億,每天為200萬人生產早餐,送往江浙滬近2100家門店。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為了保證中樞與終端之間的順暢,巴比饅頭也在學習快遞行業搶佔“最後一公里”的思路。2012年,巴比正式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物流有限公司,將配送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中央廚房”加上冷鏈配送,讓巴比饅頭在市場上如魚得水,而集中採購、集中生產、集中檢驗、冷鏈配送的特色,則助力巴比饅頭將各種可變因素牢牢控制在公司總部。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18年,巴比饅頭已經在全國開了2600多家連鎖店。外賣的興起,引發了劉會平對用戶消費場景的思考,他也跟著浪潮做起了外賣、電商。

在劉會平的規劃中,他要打造第二個品牌“鮮食1號”。“物流、門店、配送體系我已經都有,在現在顧客的基礎上慢慢引流,生鮮業務慢慢增加。一旦生鮮佔到線上營業額的40%,再將線上的巴比商城改為‘鮮食1號’,成了生鮮平臺。”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和馬雲對著幹。馬雲所說的新商業就是從線上轉到線下,而他們從線上往線上轉,其實都是一個概念,就是“渠道為王”,誰擁有了渠道,誰就牛;生鮮難就難在最後一公里,而這恰恰是他們的優勢。

下一步他準備把“巴比饅頭”打造成中國的“肯德基”,加盟店開到日本去。如果“闖攤”成功,“巴比饅頭”還會走向歐美市場,與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一決高低。

從借來的四千元起步,中途經歷了多少磨難,現在的劉會平感慨說:“創業中困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但是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困難面前只有用心去做,才有可能解決。”

創業者一定要有責任心,遇事有擔當責任;要有愛心;要有韌性,創業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必須足夠堅持;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



失敗幾次沒什麼,找到了原因,下一次就可以成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15年10月21日,加華偉業與巴比饅頭達成共識並完成了股權投資簽約,首輪融資達到1.5億元。劉會平開始謀劃上市之路。

同時,在兩年後的劉會平四十歲生日那天,他和妻子簽署《個人股權承諾書》,聲明企業上市後40%的收益捐贈給國內教育基金,60%用於獎勵公司員工、幫扶基金及其他公益用途。本人及直系親屬、法定繼承人不得享有。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是白手起家的農民企業家,他奮鬥了20年,身家數十億,卻宣佈裸捐。錢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他說“不能虧待了跟我一起工作的兄弟”,要對得起跟自己一起工作的人。

他手下的員工也表示整個團隊從一開始就自願保持著996的工作狀態,因為大家都很看好這個老闆。

劉會平說他準備在企業幹到到52歲,52歲一定會退休,退休完以後他會專心致志的幹公益教育,打造一所三十億元建設的學校,踐行自己原來的夢想。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人生第一桶金,他就首先想到了母校。第一桶金他賺到了30萬,第一時間,他沒有拿去買房、沒有去享受,而是拿出了10萬塊捐給了自己的母校。

老校長張貴宏至今清晰地記得,2002年的一天,他教過的學生劉會平手提10萬來校拜訪,用於資助貧困學生。

曾經受資助的孩子還給他寫感謝信“親愛的劉叔叔,感謝您的資助,我一定會好好讀書,不辜負您的期望。當我功成名就時,會像您一樣將善良的種子撒向更遠的地方。”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說,“我19歲時就有一個夢想,想以後能夠做點有意義的事。社會需要人來推動,人需要教育,好,那我就賺到30億來辦個大學!”

當時還有人笑話他,說他連溫飽問題都沒解決,就想這些不著邊際的東西。

雖然現在還沒有30億,可劉會平的教育公益一直在進行:他不僅捐出500萬成立安徽獨秀教育基金會,還用60萬元助學金來幫助優秀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他家裡這些資助的資料已經累成了一座山。

現在的劉會平早已身家過億,卻一直在上海租房住,開著送牌照的新能源車。在他辦公室座位下常備一雙布鞋,不喜戴名錶、名牌,吃著公司的盒飯,一件衣服也是一穿穿幾年。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他20歲不到離家闖蕩,一次次創業失敗。小本經營的饅頭包子在他手裡變成了標準化連鎖品牌,即將領先慶豐等知名食品“老字號”而走向A股,年銷售額25億;

如今的他身家十億卻一直租房住,財產也全部裸捐,不給子女留一分錢。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從一個夫妻店到中式麵點製造商。饅頭大王劉會平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77年,劉會平出生於安慶市懷寧縣西郊江鎮,家中兄弟姐妹四個他最小,小時候穿得衣服全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舊衣服。

劉會平的家鄉是一個“饅頭之鄉”,在路上三個人中有兩個人在從事和麵點相關的工作。因為家裡太窮上不起學,初中畢業的劉會平隨一位油漆工師傅遠走山東謀生計。母親囑咐他:“你要做一行愛一行,以後走到哪也好有個手藝。”

到了山東後,劉會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饅頭,跟十多個人住在一個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這種難民式的生活持續了一年多,劉會平不甘心一輩子這樣平庸下去。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5年初,他向師傅提出了辭職。那個年代,跟從師傅遠走他鄉謀生的徒弟是不可以離棄師傅的,否則就會被扣上“背叛師門”的帽子。

望著歸來的兒子,父母怒火沖天。全家氣憤過後,決定再把劉會平送出去學手藝。就這樣,劉會平又跟著姐姐學做麵點。

起初,劉會平很慶幸,飲食至少不成問題了,但沒有想到麵點工比做油漆工更苦更累。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覺,凌晨兩三點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燈光中發麵、和麵。那段時間,美美地睡上一覺是劉會平最奢侈的願望。“和麵的時候一頭栽倒麵缸裡去,起來滿頭都是面。”

漸漸地,劉會平適應了高強度的作息時間,也從此喜歡上了麵點。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1997年,劉會平來到廣西南寧,以5000元價格租了個門店,開始帶徒弟做包子。但是生意遲遲不見起色,此時姐姐和他說“上海的餐飲生意好做。”

21歲之前的劉會平去過很多地方:貴州、廣西、常州……總之,到上海之前,他的人生都是失敗的,直到1998年,他來到了上海。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心動了。1998年,劉會平揣著借來的4000元錢隻身來到上海創業開包子鋪。那時他就租了個小商鋪,白天做饅頭、包子,晚上就睡在有棚子的屋簷底下,被子沒有一天干淨過。

由於不瞭解上海居民的口味偏好,他的店很快就關門了,本錢虧得精光。在姐姐的支持下,1999年年初,劉會平的第二個包子店在上海的福建路上開業了,這次的生意比上次好多了。

但沒多久,他的隔壁也開了一家包子店。劉會平的生意很快衰敗下來。他轉身去生意紅火的包子店打工,這段“偷師”經歷很有臥薪嚐膽的意味,“因地制宜的口味”是劉會平學到的第一個真理。

2001年3月,在繁華的南京路上,劉會平開了一家包子鋪,取名“劉師傅大包”。

為迎合上海居民的偏好,他做了很多新嘗試。比如,為保證肉的味道純正,他專門從安徽鄉下采購天然飼料餵養的豬肉;在價格上也走親民路線,一個包子只賣7毛錢。

這樣的價位和品質讓包子鋪一炮而紅,排隊買包子的人絡繹不絕,很快,他開了幾家分店,打破了“夫妻店”的模式。劉會平也憑藉經營包子,賺到了30萬的淨利潤。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此時,一位白領的話驚醒了劉會平,“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拿到辦公室,同事吃著蛋卷餅乾,我都不好意思把包子拿出來,還得偷偷摸摸地在外面吃完以後再回到辦公室。”

樸素的民族自尊心使劉會平開始深思包子與漢堡的區別。只有三家“劉師傅大包”的劉會平,突然意識到品牌化經營的必要性。

2003年2月,“劉師傅大包”更名為“巴比饅頭”。同年8月,他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了“巴比”品牌商標,走上了品牌連鎖之路。

2004年年底,有個人怒氣衝衝投訴“巴比饅頭”收了加盟費不履行協議。調查後發現,原來是有人打著“巴比饅頭”的旗號四處招商,詐騙高額加盟費。

劉會平怒從中來,將騙子告上了法庭。一石激起千層浪,“真假巴比饅頭”大戰吸引了上海各大媒體爭先報道。劉會平勝訴後,“巴比饅頭”一炮而紅,加盟者絡繹不絕。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很快,巴比饅頭憑藉自身影響力成為了當時不折不扣的“網紅饅頭”。2004年初,劉會平已經開了10多家直營的巴比饅頭店,加上親戚朋友加盟的門店,共計20餘家。

2005年,在“上海國際多項博覽會”上,“巴比饅頭”獲得兩個金獎、一個特等獎。劉會平也由此被譽為中國的“饅頭大王”。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08年,劉會平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下轄“巴比饅頭”等子公司。主要聚集在長三角,僅上海就有700—800家。

隨著規模擴大,如何實現標準化生產,實現千店一味,就成為重點,如果不能實現“千店一味”,充分保證品質、味道,將會對品牌構成致命傷害。一些加盟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導致產品和服務偏離標準,是連鎖經營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了保證口味一致和實現標準化生產,在2008年,巴比投入2000多萬元,在佘山工業園籌建了一個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包子工廠,並以此為所有店面的“中央廚房”。

門店所銷售的產品兩由中央廚房提供包子、饅頭冷凍製品;或提供包子的餡料、由門店師傅現場製作,包子以外的產品全由“中央廚房”配送,這樣充分保證了品質、味道的一致性。

2016年底,巴比饅頭還在松江建成國內最大的麵點透明化工廠——巴比食品創意園,佔地100餘畝,總投資4.5個億,每天為200萬人生產早餐,送往江浙滬近2100家門店。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為了保證中樞與終端之間的順暢,巴比饅頭也在學習快遞行業搶佔“最後一公里”的思路。2012年,巴比正式註冊成立了上海中飲物流有限公司,將配送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中央廚房”加上冷鏈配送,讓巴比饅頭在市場上如魚得水,而集中採購、集中生產、集中檢驗、冷鏈配送的特色,則助力巴比饅頭將各種可變因素牢牢控制在公司總部。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18年,巴比饅頭已經在全國開了2600多家連鎖店。外賣的興起,引發了劉會平對用戶消費場景的思考,他也跟著浪潮做起了外賣、電商。

在劉會平的規劃中,他要打造第二個品牌“鮮食1號”。“物流、門店、配送體系我已經都有,在現在顧客的基礎上慢慢引流,生鮮業務慢慢增加。一旦生鮮佔到線上營業額的40%,再將線上的巴比商城改為‘鮮食1號’,成了生鮮平臺。”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和馬雲對著幹。馬雲所說的新商業就是從線上轉到線下,而他們從線上往線上轉,其實都是一個概念,就是“渠道為王”,誰擁有了渠道,誰就牛;生鮮難就難在最後一公里,而這恰恰是他們的優勢。

下一步他準備把“巴比饅頭”打造成中國的“肯德基”,加盟店開到日本去。如果“闖攤”成功,“巴比饅頭”還會走向歐美市場,與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一決高低。

從借來的四千元起步,中途經歷了多少磨難,現在的劉會平感慨說:“創業中困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但是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困難面前只有用心去做,才有可能解決。”

創業者一定要有責任心,遇事有擔當責任;要有愛心;要有韌性,創業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必須足夠堅持;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



失敗幾次沒什麼,找到了原因,下一次就可以成功。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2015年10月21日,加華偉業與巴比饅頭達成共識並完成了股權投資簽約,首輪融資達到1.5億元。劉會平開始謀劃上市之路。

同時,在兩年後的劉會平四十歲生日那天,他和妻子簽署《個人股權承諾書》,聲明企業上市後40%的收益捐贈給國內教育基金,60%用於獎勵公司員工、幫扶基金及其他公益用途。本人及直系親屬、法定繼承人不得享有。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是白手起家的農民企業家,他奮鬥了20年,身家數十億,卻宣佈裸捐。錢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他說“不能虧待了跟我一起工作的兄弟”,要對得起跟自己一起工作的人。

他手下的員工也表示整個團隊從一開始就自願保持著996的工作狀態,因為大家都很看好這個老闆。

劉會平說他準備在企業幹到到52歲,52歲一定會退休,退休完以後他會專心致志的幹公益教育,打造一所三十億元建設的學校,踐行自己原來的夢想。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人生第一桶金,他就首先想到了母校。第一桶金他賺到了30萬,第一時間,他沒有拿去買房、沒有去享受,而是拿出了10萬塊捐給了自己的母校。

老校長張貴宏至今清晰地記得,2002年的一天,他教過的學生劉會平手提10萬來校拜訪,用於資助貧困學生。

曾經受資助的孩子還給他寫感謝信“親愛的劉叔叔,感謝您的資助,我一定會好好讀書,不辜負您的期望。當我功成名就時,會像您一樣將善良的種子撒向更遠的地方。”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劉會平說,“我19歲時就有一個夢想,想以後能夠做點有意義的事。社會需要人來推動,人需要教育,好,那我就賺到30億來辦個大學!”

當時還有人笑話他,說他連溫飽問題都沒解決,就想這些不著邊際的東西。

雖然現在還沒有30億,可劉會平的教育公益一直在進行:他不僅捐出500萬成立安徽獨秀教育基金會,還用60萬元助學金來幫助優秀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他家裡這些資助的資料已經累成了一座山。

現在的劉會平早已身家過億,卻一直在上海租房住,開著送牌照的新能源車。在他辦公室座位下常備一雙布鞋,不喜戴名錶、名牌,吃著公司的盒飯,一件衣服也是一穿穿幾年。


農小子三次創業失敗,卻靠7毛的包子開店2600家,身家超10億



他說:“我是從農村出來的,農村人的身份讓我學會了樸實、樸素。我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我更知道汗水裡的鹹味是有多濃。

劉會平的人生,物質上,從零到有,如今又從有到“零”;精神上,從豐滿的理想,到現實的殘酷,最後又抵達理想的現實。

這樣的人生,飽滿到讓人羨慕,他的世界從19歲時起,就因一個夢想變得與眾不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