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最後在崇禎帝的眼裡,一幫仁義道德的清流,還不如一個權宦

為何最後在崇禎帝的眼裡,一幫仁義道德的清流,還不如一個權宦

魏忠賢

明朝自萬曆以來,黨爭不斷,東林與宣黨、昆黨、齊黨、楚黨、浙黨之間互相攻擊,終於導致天啟年間閹黨專政的局面。

1627秋八月,朱由校駕崩,信王朱由檢繼位,即崇禎皇帝。崇禎繼位後,嘉興貢生錢嘉徵上表,彈劾魏忠賢十大罪:一與皇帝並列,二蔑視皇后,三搬弄兵權,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無聖人,七濫加爵賞,八掩蓋邊功,九剝削百姓,十交通關節。奏疏呈上後,崇禎下詔,魏忠賢覲見。魏忠賢來到後,讓內官讀給他聽。魏忠賢聽後,大為恐懼,回去後自縊身死。

為何最後在崇禎帝的眼裡,一幫仁義道德的清流,還不如一個權宦

朱由校

魏忠賢一死,清算閹黨集團的行動開始了,閹黨一倒,東林黨就順勢崛起了。所以終崇禎一朝,他重用的都是滿口仁義道德,只會清談的東林黨人。

明末時期,南北發展差異巨大,北方依舊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而南方的工商業則極為發達。東林黨人這夥群體,他們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他們一得勢,馬上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負。

工商稅的減少,導致國家收入銳減。為了彌補這個虧空,西北農業稅大大加重,百姓苦不堪言。

為何最後在崇禎帝的眼裡,一幫仁義道德的清流,還不如一個權宦

東林黨

明末由於小冰河時期的影響,天災不斷,再加上遼東戰事緊張,朝廷處處要用錢,導致國庫極為緊張。於是朝廷支出的重擔,就又硬壓在了農民身上,農業稅從張居正時期的二百萬兩,後來擴大了十倍,達兩千三百萬兩,這還是在各地大災小災不斷的情況下,這導致北方百姓,尤其是西北百姓苦不堪言,簡直到了賣子賣女也交不起稅的地步,百姓活不下去,豈能不造反。

國內農民大起義如火如荼,關外崛起的滿清勢力也虎視眈眈,大明朝廷頓時陷入這種內憂外患的困境中。

為何最後在崇禎帝的眼裡,一幫仁義道德的清流,還不如一個權宦

李自成

公元1644年3月初,李自成起義軍兵臨城下,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崇禎帝在這種風雨飄搖的境況下,下了“罪己詔”,公開向全國老百姓對他十七年的執政治國作了深刻的檢討:

一,承認強徵暴斂,稅負過重:17年來,遼東和中原的戰事,調兵措餉,實在是不得已的事。連年征戰,賦稅加派增多,本意是想安民,結果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是朕的過錯;

二,承認失察民情,民不聊生:貪官汙吏乘機巧取豪奪,刻意盤剝,造成民生困苦。朕深居內宮,不能體察,是朕的過錯;

三,承認用人不當,腐敗氾濫:將領懦弱,士兵驕縱,不肯拼命殺敵,反而對百姓燒殺搶掠,視為仇敵。朕任用非人,致使毒瘡潰爛,是朕的過錯。

幾大“朕的過錯”,言之鑿鑿,情之切切,讀起來的確讓人為之動容。

然而,這一切都晚了,晚了。

為何最後在崇禎帝的眼裡,一幫仁義道德的清流,還不如一個權宦

清流

國家面臨危難之際,最缺的就是軍費。為了籌錢,崇禎低三下四向宗室、大臣們要求,讓他們捐銀子以共赴國難。結果出人意料,內閣首輔只捐了500兩,太監首領卻捐了一萬兩!崇禎本意是認捐總額達到100萬兩,以應戰爭急需。捐三萬為上等,可是誰曾想沒有一個捐過三萬的。而且還有做得更絕的,在房子前掛上一個“此宅急售”的牌子,目的就是在說:皇上看看,我沒錢。

面對這樣一幫清流和守財奴,崇禎真是無語了,也真正的寒心了。這使他不由得想起明熹宗時期的往事來。

為何最後在崇禎帝的眼裡,一幫仁義道德的清流,還不如一個權宦

清軍

明熹宗不理朝政,朝廷的一切大權,都由魏忠賢全權代理了。但其作為大明王朝的忠實奴才,還是很有眼光的。他能夠認識到遼東與京師脣齒相依的關係,否定龜縮山海關的決議,積極支持孫承宗的推進戰略;後期任由袁崇煥督師遼東。

當時關外的戰爭形勢一片大好的背後,其實還是錢在起作用,他最大的能力之一就是的確有這個理財能力。

明末,天下金銀盡聚三吳。針對工商業、對外貿易發達的江南地區,魏忠賢調整稅收政策,恢復了萬曆末年,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海稅,並且沒有給農民加賦。在河南遭災時,還能免除賦稅,幾十年未曾修過的黃河水道,開始維修;而且專門找東林黨人投資的“壟斷企業”收刮。

但是現在這些都沒有了,剩下的就是一幫整天仁義道德掛在嘴上,國家危難時卻不捨得拿出一點家資的守財奴!

為何最後在崇禎帝的眼裡,一幫仁義道德的清流,還不如一個權宦

沉思

1644年3月14日,看到聖上那難看的苦瓜臉,司禮太監曹化淳感嘆的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如此!”這話說得讓人好生感嘆,崇禎有所醒悟,密令曹化淳“收葬魏忠賢遺骸”。(《明季北略》清·計六奇)

公元1644年3月19日,在李自成攻進北京前,崇禎來到故宮後面的煤山,在一顆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年僅33歲。

臨死前,他留下了遺詔:“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這就是崇禎在這個世界上發出的最後的聲音,最後還不忘自己是一國之君,他的職責就是要愛護和保護自己的百姓!

為何最後在崇禎帝的眼裡,一幫仁義道德的清流,還不如一個權宦

上吊

結語:公認的大明朝勤政皇帝有兩個:一個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另一個就是朱由檢。但是,這麼一個勤勉的皇帝,卻沒有保住大明的江山。

大明朝因為什麼滅亡的,崇禎自己總結,“諸臣誤朕”“文臣人人可殺”,此話發人深省。而崇禎所說的文臣,就是指東林黨了。

國家危難之際,滿朝大臣湊不齊一百萬兩銀子。難道大臣們真沒有錢嗎?非也,李自成進京後,不說廢話直接拷打,這一下他們捐出了多少錢?整整7000萬兩,夠多少年的軍事用度!

為何最後在崇禎帝的眼裡,一幫仁義道德的清流,還不如一個權宦

李自成進京

現在回想起來,崇禎執政時期,他所面對的敵人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其一為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其二為崛起的後金(清),其三為農民起義軍。這三者缺一不可。

看完這些,說東林黨誤國,對不對?

參考資料:

《明史》清·張廷玉

《明季北略》清·計六奇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