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共存在了多少個政權?南明的皇帝與崇禎帝又是什麼關係呢?

明朝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佔北京,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自殺,守住了大明皇室的最後尊嚴。隨後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南下,清朝入主中原後明朝宗室和文武大臣逃往南方,佔據南方半壁江山對抗清朝,史稱南明,共歷經了四帝一監國,包括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及明鄭時期。這幾個皇帝與崇禎帝是什麼關係呢?

南明共存在了多少個政權?南明的皇帝與崇禎帝又是什麼關係呢?

南明弘光帝:福王—朱由崧

弘光帝朱由菘是福王朱常洵之子,而崇禎帝之父明光宗朱常洛與朱常洵是親兄弟,所以弘光帝與崇禎帝是堂兄弟。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後殺了朱常洵,弘光帝得以逃脫,兩年後襲封了福王的爵位,崇禎帝殉國後他被馬士英、高傑、劉澤清、黃得功、劉良佐等人擁立為監國,後稱帝,改元弘光。順治二年清軍攻破南京,弘光帝被叛將田維抓住,弘光政權僅僅存在八個月就覆滅了,弘光帝也被押往北京,次年被清軍處死。

南明共存在了多少個政權?南明的皇帝與崇禎帝又是什麼關係呢?

南明隆武帝:唐王—朱聿鍵

隆武帝朱聿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出自太祖皇帝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一脈,與崇禎帝關係比較疏遠,崇禎帝是朱元璋的十三世孫,算起來隆武帝比崇禎帝大了好幾個輩分。1645年弘光帝被清軍俘獲後黃道周、鄭芝龍等人在福建擁立朱聿鍵為帝,改元隆武。隆武帝是南明比較有作為的皇帝,曾經聯絡各地義軍,屢次提議北伐清朝,然而受到魯王政權的排擠,加上鄭芝龍掌握著大權,最終無所成就。隆武二年清軍進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俘,落得個絕食身亡的下場。

南明共存在了多少個政權?南明的皇帝與崇禎帝又是什麼關係呢?

南明紹武帝:朱聿鐭

紹武帝朱聿鐭是隆武帝的弟弟,同樣是朱元璋的九世孫,與崇禎帝關係疏遠。隆武帝在1646年8月被俘後,朱聿鐭逃往廣州,11月蘇觀生、顧元鏡、林察等人擁立他登基稱帝。由於登基倉促,連龍袍和百官的官服都得借粵劇伶人的戲服,兵力也不強盛,可以說這個政權是實力最弱的。紹武帝在位僅僅40天清軍就兵臨城下,但是朱聿鐭的主力部隊都調去與桂王內鬥了,根本無力阻擋清軍,後來被清軍搜捕關押於東察院,當晚絕食並自縊而死。這氣節與崇禎帝也頗為相似。

南明共存在了多少個政權?南明的皇帝與崇禎帝又是什麼關係呢?

南明監國:魯王—朱以海

魯王朱以海出自明太祖朱元第十子魯王朱檀一脈,也比崇禎帝大幾個輩分。弘光帝被俘後張國維、張煌言、錢肅樂等人在紹興擁立他為監國,魯王政權與在福建的隆武政權相互排擠,並不一致對外。隆武二年清軍攻佔浙東,魯王流亡海外。永曆五年入據舟山,永曆七年清軍攻陷舟山,於是魯王在張名振和張煌言的陪同下取消了監國的名義,赴廈門投靠了鄭成功。但是鄭成功不滿朱以海之前大敵當前還與隆武帝相互爭鬥,於是在朱以海想要重返南澳島發展力量時將他沉殺於海中,也有說魯王是病死的。

南明共存在了多少個政權?南明的皇帝與崇禎帝又是什麼關係呢?

南明永曆帝:桂王—朱由榔

永曆帝朱由榔是桂端王朱常瀛之子,朱常洵與崇禎帝之父朱常洛是親兄弟,所以永曆帝與崇禎帝是堂兄弟的關係。隆武二年朱由榔襲封桂王的爵位,在廣東肇慶稱監國,隆武政權敗亡後登基稱帝,次年改元永曆,永曆帝也是南明最後一位皇帝了。朱由榔依靠著大西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人在西南一帶頑抗的抵擋著清朝,雖然抵禦時間較長,但是也阻止不了歷史前進的腳步。永曆十五年清軍攻入雲南,朱由榔逃到緬甸被緬甸國王收留,但是後來吳三桂攻入了緬甸逼迫緬王交出永曆帝,當時的緬甸國王哇達姆摩剛剛弒兄自立,國內政權不穩,根本無法與吳三桂和大清作對,只能答應交出永曆帝。吳三桂把永曆帝押回雲南後擔心如果押到北京路途遙遠,一定會有反清人士解救永曆帝,於是在清朝的同意下在昆明就將永曆帝絞死了。

南明共存在了多少個政權?南明的皇帝與崇禎帝又是什麼關係呢?

明鄭時期

永曆帝在位十六年,是最後一位漢人正統皇帝。永曆帝死後臺灣還在鄭氏的手中,且臺灣一直奉明朝為正統,沿用永曆的年號。明鄭時期臺灣共經歷了五王,歷時二十二年。鄭成功在臺灣建立政權後將臺灣改稱為東都,其子鄭經繼位後改東都為東寧,對內仍然奉南明永曆帝為正朔,並且開始有了建國長治的想法,自稱“東寧建國,別立乾坤”,西方稱此時的臺灣為東寧王國,清朝史料中稱此時的臺灣為東寧省。但雖然臺灣表面上奉明朝為正朔,實際上永曆帝死後再也沒有擁立明朝宗室為帝或者監國,臺灣實際上就是以鄭氏集團為首的獨立行政機構。康熙二十一年清朝認為收復臺灣的時機成熟了,於是派施琅率軍兩萬,戰船200餘艘從福建漳州出發,向澎湖和臺灣進軍,鄭軍不敵,延平王鄭克塽只得率眾人歸順清朝,至此南明所有政權全部消亡。

南明共存在了多少個政權?南明的皇帝與崇禎帝又是什麼關係呢?

南明消亡後清朝成為中國唯一正統王朝,當然這只是清朝統一戰爭中的一小部分,直到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後,清朝才算真正統一,然而此時的清朝離衰敗也不遠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